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勞動人事法規政策

勞動人事法規政策

發布時間: 2022-03-24 03:08:17

⑴ 麗水市人事勞動社會保障局的政策法規

麗水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麗水市國家公務員非領導職務設置辦法》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屬各單位: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麗水市國家公務員非領導職務設置辦法》印發給你們,請各單位嚴格遵照執行。
二○○三年六月五日
麗水市國家公務員非領導職務設置辦法
根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國家公務員制度實施方案》和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浙江省國家公務員制度實施范圍及審批程序的規定>和<浙江省國家公務員非領導職務設置辦法>的通知》(浙政〔1995〕15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一、非領導職務設置原則
(一)各級國家行政機關非領導職務設置,要在機構改革「三定」方案的基礎上,本著精兵簡政、提高效率的精神,依據領導職務的設置情況確定適當比例限額。
(二)非領導職務根據工作需要設置,是實職,但不具有行政領導職責。
(三)各級非領導職務應按規定設置,不得突破規定的比例限額。各工作部門之間、各部門的內設機構之間非領導職務設置的具體職數,應根據工作需要確定,不搞平均設置。
(四)非領導職務的設置職數,綜合部門可多於專業部門,監督部門可多於執行部門。
(五)擔任非領導職務的國家公務員原則上一人一職,確因工作需要,經任免機關批准,可以在國家行政機關內兼任一個實職。
二、非領導職務的設置規格和職務名稱
(一)調研員、助理調研員在市政府行政機關設置。
(二)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在鄉(鎮)級以上國家行政機關設置。
(三)為便於非領導職務人員更好地開展工作,少數有關部門根據其職業特點設置的有別於上述統一名稱的其它非領導職務名稱,由市、縣(市、區)級人事部門提出意見,逐級報經國家人事部批准後方可保留,但必須與上述名稱的職務規格相一致。
三、非領導職務的任職條件
各級國家行政機關非領導職務的任職條件,必須堅持德才兼備的標准,其政治素質、業務水平、工作能力應達到相應的任職標准,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並具備下列資格條件:
(一)調研員應具備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任副縣(處)級職務四年以上;
(二)助理調研員應具備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任正科級職務四年以上;
(三)主任科員應具備中專、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任副科級職務三年以上;
(四)副主任科員應具備中專、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任科員職務三年以上;
(五)科員應具備中專、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任辦事員職務三年以上;
(六)辦事員應具備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新錄用的中專、高中畢業生見習期滿後,考核合格者定為辦事員;大學專科、本科畢業生和未獲得碩士學位的畢業研究生,見習期滿後,考核合格者定為科員;碩士和博士畢業研究生見習期滿後,考核合格者分別定為副主任科員和主任科員。
德才表現突出的國家公務員擔任非領導職務,按幹部管理許可權,經組織、人事部門批准後,可適當放寬上述任職資格條件要求。
四、非領導職務職數的比例限額
(一)市級國家行政機關設置的調研員和助理調研員職數,不得超過縣(處)級領導職務職數的三分之一,其中調研員不得超過30%;主任科員和副主任科員職數,不得超過科級領導職務職數的二分之一,其中主任科員一般不超過50%。
(二)縣(市、區)級國家行政機關設置的主任科員和副主任科員職數,不得超過科級領導職務職數的二分之一,其中主任科員一般不超過50%。
(三)鄉(鎮)機關設置的主任科員和副主任科員職數,不得超過正副鄉(鎮)長職數的二分之一,其中主任科員一般不超過30%。
(四)依照國家公務員制度管理的縣處級事業單位,主任科員和副主任科員職數參照市級機關規定的比例限額設置;依照國家公務員制度管理的科級事業單位,設置主任科員和副主任科員職數,不得超過編制數的十分之一。
經考核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被確定為副主任科員或主任科員非領導職務的,可不佔規定的比例限額(即不佔核定的非領導職務職數);
1.由領導職務改任同級非領導職務的;
2.軍隊營職軍官(含文職幹部)轉業後,副營職首次確定為副主任科員的,正營職首次確定為主任科員的;
3.大學本科畢業,直接錄用進機關工作滿10年;大學專科畢業,直接錄用進機關滿12年;經考試考核從企事業單位錄用工作滿10年並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試用期滿,經考核合格,確定為副主任科員的;
4.錄用的碩士和博士畢業研究生,試用期滿,經考核合格分別被確定為副主任科員和主任科員的;
5.參加工作滿20年,歷年年度考核為稱職以上等次,確定為副主任科員的。
五、實施步驟和要求
(一)市級國家行政機關的非領導職務設置工作,必須在本單位「三定」方案批復後的基礎上,由各部門按以上原則提出具體意見,並附《麗水市國家行政機關公務員非領導職務設置審批表》(見附表),經市人事勞動社會保障局核准後,由各部門組織實施。其中設置調研員、助理調研員職數的,由市人事勞動社會保障局會同市委組織部提出意見,由市政府確定。具體人選按管理許可權報批。
(二)縣(市、區)、鄉(鎮)行政機關的非領導職務設置工作,由縣(市、區)政府人事部門提出實施方案,經市人事部門審核同意,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批准,縣(市、區)人事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三)為保證設置非領導職務的質量,要加強對擬任對象的政治表現、思想品德、工作經歷、工作能力、行政管理水平、工作實績的考核,認真徵求有關領導和群眾的意見,對提任對象要進行為期5天的任前公示。對違反規定、隨意放寬條件的部門和單位,要追究有關領導者的責任。
(四)各部門、各單位在任免非領導職務前,應填寫《國家公務員非領導職務任職資格審批表》(一式三份),按管理許可權報組織、人事部門進行任職資格審核,經審核同意後按有關規定辦理任免手續。其中市級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科員、辦事員,由各部門根據非領導職務的任職條件研究決定,辦理任命手續,並報市人事勞動社會保障局備案。
六、參照執行《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的單位,可參照本辦法執行。

⑵ 人事崗位招聘中要求的熟知國家勞動法律和法規主要指什麼

勞動法法律常用如下:
1、《勞動法》和《勞動法實施細則》;
2、《勞動內合同法》和容《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3、《勞動仲裁法》、《勞動仲裁法實施條例》及其有關司法、行政解釋;
4、《國務院關於工作時間的規定》;
5、《勞動者權益保護法》;
6、公司法及其有關解釋;
7、合同法等。
勞動其他法規,要參考地方性的規定。

⑶ 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規

《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工傷保險條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等!

我QQ空間有相關的法律法規!

⑷ 國家最新出台的涉及勞動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建立了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其建立和發展,從時間上看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1、第一個時期(1949年10月——1957年末):初創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提上了議事日程。1950年6月, 政務院頒布了帶有失業保障性質的《救濟失業工人暫行辦法》。1951年2月, 政務院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草案)》。這個《保險條例》和1950年頒布的《暫行辦法》,對職工的醫療、生育、養老、病假、傷殘、死亡、失業等待遇都作了最低標準的規定,從而解除或減輕了職工因生、老、病、死、傷、殘、失業等造成的特殊困難,保障了職工的基本生活。政務院於1953年、1956年兩次修訂《保險條例》。到1956年,我國當年享受保險待遇的職工人數相當於當年國營、公私合營、私營企業職工總數的94%。1956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女職工保護條例(草案)》。1957年,衛生部制定了《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這一制度增加了我國社會保險的保障項目。此外,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社會保障制度也以頒布單行法規的形式逐步建立起來。1950年頒布了《革命工作人員傷亡褒恤暫行條例》,對革命工作人員的傷殘死亡待遇作了規定。1952年頒布了《國家工作人員公費醫療預防的指示》、《國家工作人員公費醫療預防實施辦法》、《各級人民政府工作人員在患病期間待遇暫行辦法》。1955年頌布了《關於女工作人員生育假期的通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處理暫行辦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職處理暫行辦法》。這些單行法規分別對疾病、養老、生育、傷亡等項的保險待遇作了規定。到1957年末,我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基本框架已形成,在保障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初步完成了基本立法工作。

2、第二個時期(1958年初——1966年4月):發展時期。1958 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工人、職員退職處理的暫行規定》、《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放寬了退職、退休條件,適當提高了待遇,解決了企業和機關退休退職辦法不一致的矛盾。為了解決勞保醫療和公費醫療中存在的浪費問題,1965年和1966年我國分別頒布了《關於改進公費醫療的通知》和《關於改進企業職工勞保醫療制度幾個問題的通知》,改善了職工患病時的醫療待遇。同時,為了保證職工在病傷或生育時獲得合理的休養和病傷、產假待遇,做好職工因病傷喪失勞動能力的鑒定工作,衛生部和全國總工會研究制定了《批准工人、職工病傷、生育假期的試行辦法》、《醫務勞動鑒定委員會組織通則》。這期間建立了移地支付社會保險待遇的辦法,為了方便移地居住的退休職工及時享受待遇,減輕基層負擔,厲行節約,避免支付差錯,全國總工會於1960年制定了《關於享受長期勞動保險待遇的移地支付試行辦法》。為了合理解決輕工業、手工業集體所有制企業中職工的退休退職的福利待遇問題,1966年4月頒布了《關於手工業廠、社職工、 社員退休福利統籌辦法(試行草案)》、《關於手工業廠、社職工、社員退職處理辦法(試行草案)》,這兩個試行草案對集體企業職工的退休退職的實施范圍、退休退職的條件和補助標准以及統籌基金的來源和徵集及其使用都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通過以上的改進立法,我國的社會保障立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3、第三個時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停滯和受破壞時期。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在十年內亂時期, 我國的社會保障立法制度受到嚴重干擾和沖擊,社會保障立法處於停滯狀態,已建立的社會保障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在理論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被否定,勞動保險被污衊為「修正主義」,是「腐蝕人民腐蝕機關工作人員」,是「形式上為工人好,實際上腐蝕工人意識」,是「鼓勵懶漢」等,導致了理論上的混亂和錯誤認識。在實踐上,勞動保險管理機構被撤銷,社會保險金的徵集、管理和調劑使用制度被停止,正常的退休退職工作在一些地區被迫中止,移地支付保險待遇的辦法也被迫停止執行。特別是1969年國家發布了《關於國營企業財務工作中幾項制度的改革建議(草案)》,停止提取社會保險金,取消了社會保險費統籌制度,將社會保險改為企業保險。這就降低了勞動保障的社會化程度,大大削弱了勞動保險的功能和意義。總之,在十年內亂時期,我國的社會保障立法不僅沒有進步,反而大大地倒退了。

4、第四個時期(1976年10 月至今):恢復、 改革與創新時期。 1976年10月,十年內亂結束,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保障制度也得以全面恢復和重建。1984年,為適應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我國進行了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社會保障立法從社會保障的運行機制、模式類型、項目構成、待遇水平、管理社會化等方面進行了深層次的改革與創新。頒布了大量社會保障法律法規。1986年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確立了勞動合同制工人的養老保險制度。同年,發布《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初步建立了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1987年國務院發布了《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1988年國務院頒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條例》,進行了生育社會保險試點。1990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的征繳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同年發布《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了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改革的方向。1992年初,勞動部、國家體改委、人事部、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出《關於深化企業勞動人事、工資分配、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繼續推進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國家基本保險、企業補充保險和個人儲蓄性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基本養老保險所需資金按照國家、企業、個人三方面共同負擔的原則,由社會保險管理機構統一籌集。適當擴大待業保險范圍,完善待業保險制度。加強待業保險基金的管理,按國家政策用好基金,使之盡快運轉起來,並建立健全審計和檢查監督辦法。1992年,廣東、海南、深圳的社會保障制度綜合改革試點開始運轉,進行了以待業、養老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1996年8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了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同時加強了失業保險,到1994年底,全國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頒布了失業保險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規,其中有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將失業保險覆蓋范圍由國有企業職工擴大到非國有企業職工,全國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達9500萬人。1994年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對中國勞動者享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待遇作出了明確的系統的法律規定。圍繞著《勞動法》的施行,勞動部頒布了17個配套規章。 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線」為依據的現代社會救濟制度, 繼1993年6月上海市出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社會救濟措施後, 廈門、青島、福州等城市都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行了大病醫療統籌和試行醫療費用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為主要內容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

補充回答:具體的法條在上文已經羅列,要法條全文的,請按提供的法條名稱,在網上搜索。
參考資料:中國法律應用網www.cnflyy.com

⑸ 人力資源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主要是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以及相關的一些司法解釋、行政法規等。

⑹ 做HR該掌握的人事政策和勞動法規有哪些

1 要熟知勞動法 勞動合同法,以及相關的配套文件,讀董並理解其精髓。
2 多讀一些關於勞動爭議的案例處理與分析,作為HR,絕對不能憑經驗判斷是與非。
3 工作中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執行不徇私枉法。

⑺ 人力資源有關法律

人力資源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如下一些,建議關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這個法律是1995年1月1日起實施的,是勞動關系相關的最基本法律,目前並未廢除;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的,對勞動合同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3、其它勞動相關的綜合性政策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殘疾人就業條例、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
4、勞動報酬與社保相關的法律包括:最低工資規定、關於進一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通知、工傷保險條例、失業保險條例等;

這些法律中與招聘工作最密切相關、實際應用中最容易產生糾紛的還是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建議重點關注。

關於這些法規的學習資料,個人覺得書籍其次,最首要和重要的是熟悉這些法律條文,再結合一些輔助的資料進行深入理解。
上述法規都可以在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的網站上查詢到完整的法律條文。這是最權威最准確的學習材料,呵呵
除此之外則可以在找一些對上述法律解釋的或者相關案例分析的書籍看看,此類書籍則可以在當當或淘寶等網上書店搜索下,根據「勞動法」或「勞動合同法」等關鍵字進行搜索,可以搜到很多相關的書籍,這些書籍一般是一些解釋或案例,很難界定一些特別經典或權威的,所以此處不作具體數目的推薦。

祝工作順利,有其它問題也可以多交流。

⑻ 人事工作有那些政策法規

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還有老的合同法,剛剛實施的社會保險法,以及關於這些法律的地方性的政策法規。

⑼ 請教人事工作都有哪些相關政策

《常用人事管理法律法規》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05-01

⑽ 人事方面的法律法規

所說的抄人事方面的法律法規,我的理解主要是指處理事業單位人事方面的法律法規。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很少,主要是政策性文件與地方性的規定: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若問題的規定》(法釋〔2003〕13號);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適用法律等問題的答復》(法函[2004]30號);
3、《關於印發《人事爭議處理規定》的通知》( 國人部發〔2007〕109號 );
4、關於印發《人事爭議處理辦案規則》和《人事爭議仲裁員管理辦法》的通知(人發〔1999〕99號);
5、各省市的人事爭議處理仲裁辦法與各省市高級法院關於處理人事爭議案件的指導意見等(在此不一一列舉)。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