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章制度如何公示的法律規定
㈠ 單位的規章制度必須公示才有效嗎
規章制度,如何才有效?
來源:智通《才富》【案例回顧】
勞動者袁某、王某兩人分別於2003年10月8日、2005年8月23日進入某電子公司工作,任REF部高辦和儲干職務,離職前十二個月的月平均工資為1185元和1582元。2006年12月28日,電子公司認為袁某12月26日上班時間已有刷卡(7:25),在上班時間內又去刷卡,時間為7:45,此人有代人打卡之行為,而王某12月26日上下班均為有刷卡記錄(7:45、18:56),但部門核實該員工沒來上班,故有託人代刷卡行為。電子公司據此認為兩人的行為嚴重違反電子公司《人事行政管理辦法》中「代人打卡及託人打卡者,經提報並屬實,予以開除處分」之規定,將兩人開除出廠。
兩人對公司的決定不服,認為他們並不存在代人打卡以及託人打卡的行為,電子公司提供的《考勤班製表》(註:顯示兩人的上、下班的考勤記錄時間)和《光碟》(註:監控錄像顯示出上述數次的打卡時間段出現於刷卡設備處的均為袁某,而非王某)系單方製作,兩人不予確認。而且將一次代人打卡的行為認定為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用人單位規章制度屬於定性錯誤,並且,根據法律的規定,電子公司的《人事行政管理辦法》既沒有經過民主程序制定,也沒有向全體員工公示,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據此,兩人訴請電子公司支付代通知金、經濟補償金和額外經濟補償金。但電子公司認為代人打卡和託人打卡的行為屬於欺騙勞動報酬的行為,性質惡劣,屬於嚴重違反勞動紀律的行為,將兩人與公司解除勞動合同
㈡ 制定規章制度要經過民主程序嗎,制定規章制度如何公示
在2008年1月1日以前制定的規章制度只要內容合法且經過公示程序,即使缺少制定階段的民主程序也可以作為用人單位管理、處分勞動者的依據。
而在2008年1月1日以後制定的規章制度,只要缺少制定階段的民主程序,一般就認定無效,不能作為用人單位管理、處分勞動者的依據。
如何公示、公示的方式及形式,法律上均無明文規定。實踐中可以通過組織學習、培訓、考試、製作員工手冊的方式告知勞動者。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對用人單位最安全的方法卻是讓員工簽字確認已全部知悉該規章制度並同意遵守。
(2)規章制度如何公示的法律規定擴展閱讀:
用人單位制定規章制度,要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保障勞動者的勞動權利,督促勞動者履行勞動義務。
制定規章制度應當體現權利與義務一致、獎勵與懲罰結合,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否則,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勞動部關於對新開辦用人單位實行勞動規章制度備案制度的通知》第七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制度的直接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用人單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㈢ 企業制定的規章制度應如何向員工公示麻煩告訴我
在勞動者與企業發生勞動爭議後,企業的規章制度並不當然成為爭議處理的依據。版因為根權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能夠爭議案件使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9條規定,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4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新的《勞動合同法》第4條第4款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規章制度的公示方法很多,包括公告欄張貼、公司網站公布、電子郵件通知、員工手冊發放、規章制度培訓、規章制度考試、規章制度傳閱等。
規章制度公示與否對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影響極大,直接關繫到勞動爭議案件的勝敗。根據實踐經驗,從便於企業舉證角度出發,規章制度的公示需注意以下操作細節:
1、發放員工手冊必須有員工的簽收記錄。
2、規章制度培訓必須保留受培訓人員的簽到記錄。
3、規章制度考試應當將試卷作為員工檔案資料保存。
4、可在員工入職表或勞動合同中約定:員工已充分閱讀公司規章制度,願意遵照執行。
㈣ 單位的規章制度必須經過公示才有效嗎
凡是沒有經過公示或告知勞動者的規章制度,就不具有規章制度應有的法律效力。也就是說,單位的規章制度只有經過了公示,讓員工了解以後,才具有法律效力。
㈤ 規章制度的公示方式有哪些
法律分析:規章制度的公示方式有:1、員工手冊發放(要有員工簽領確認);2、內部培訓法(注意一定要包括:培訓時間、地點、參會人員、培訓內容、與會人員簽到);3、勞動合同約定法;4、考試法(開卷或閉卷);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十一條 設立公司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具有約束力。
第十二條 公司的經營范圍由公司章程規定,並依法登記。公司可以修改公司章程,改變經營范圍,但是應當辦理變更登記。公司的經營范圍中屬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批準的項目,應當依法經過批准。
㈥ 公司如何公示規章制度才有法律效力
案例:姜某與某公司勞動糾紛案
姜某是某公司業務員,平時對自己的本職工作認真負責,每月總是很好地完成公司規定的目標任務。2009年3月18日,姜某和客戶洽談業務時發生爭吵。事後,公司根據內部規章制度,要求姜某交納罰款200元。姜某未按時交納罰款,公司以其嚴重違反公司規章制度為由,於2009年4月1日向姜某下發了書面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姜某認為公司從未告知其該規章制度,於是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要求公司撤銷解除勞動合同決定。仲裁委認為,該公司在規章制度訂立方面履行了民主程序,經過職工代表大會的討論通過,但未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該規定對姜某不發生效力,遂裁決:撤銷該公司作出的解除姜某勞動合同的決定。
律師點評:
《勞動合同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也就是說,用人單位若認為職工嚴重違反單位規章制度,至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單位必須依法制定明確、具體的規章制度;二是單位必須將相關的規章制度書面告知勞動者或公示。案例中,該公司在規章制度訂立方面履行了民主程序,經過職工代表大會的討論通過,但未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該規定對姜某不發生效力。仲裁委遂裁決撤銷該公司作出的解除姜某勞動合同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㈦ 規章制度公示方式有哪些
法律分析:規章制度公示方法:
1、員工手冊發放(要有員工簽領確認);
2、內部培訓法(注意一定要包括:培訓時間、地點、參會人員、培訓內容、與會人員簽到);
3、勞動合同約定法;
4、考試法(開卷或閉卷);
5、傳閱法;
6、入職登記表聲明條款;
7、意見征詢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㈧ 單位的規章制度必須公示才有效嗎
單位的規章制度需要公示並且需要和勞動者協商。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4條,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因此,今後凡是沒有經過公示或告知勞動者的規章制度,就不具有規章制度應有的法律效力,否則該規章制度是不能適用於公司的勞動合同管理,據此做出的處理決定可能就會被認定為無效。
【法律依據】
《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
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