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沖突法規介紹
A. 是不是不管供應商材料中含不含有沖突礦產物質都需要簽核《不使用沖突礦產承諾書》
都是要簽的。作為客戶,怎麼就肯定的知道你公司只涉及塑料呢,塑料就一定不含沖突金屬呢。既然你公司認為自己肯定不含沖突金屬的,那麼簽署協議又有何問題?
B. 礦產資源和礦業管理的若干程序性規定
一、非燃料固體礦產礦業權申請登記程序及規定
在美國聯邦所有的土地上進行探礦、采礦活動都要進行申請和登記。美國內政部土地管理局礦業權登記處負責礦業權申請、礦業權批准和確認、礦業權轉讓等申請登記活動。此外,土地管理局礦權登記處還負責記錄每年稅費的收取、每年評估工作文件的歸檔、評估工作的延期、所要求文件、稅費、轉讓的裁定以及違反規定和要求取消礦業權決定的通知等。
在公共土地上勘探除煤以外的固體礦產,應向土地管理局申請勘探許可證。有兩種類型的許可證:①勘查許可證(ExplorationLicense):即使發現礦床,不享有獲得礦產租約的權利;②勘探許可證(ProspectingPermit):如果發現礦床,享有獲得礦產租約(即采礦權)的優先權。
經勘探程序,在聯邦所有土地(包括土地管理局管理的公共土地和農業部森林局管理的林地)上發現的礦產如磷酸鹽、鈉、鉀等,由土地管理局簽發租約。地表歸私人但礦權歸聯邦政府的土地,也由土地管理局簽發礦產租約。
除煤炭和油頁岩以外,對可租借的固體礦產,土地管理局以兩種方式簽訂租約:一是在已知有礦床的地區,競爭性簽發;二是通過投標活動競爭性簽發。前文已述,在未知是否有礦床的地區,土地管理局可根據私人申請先發放勘查許可證。如發現礦床,對勘探許可證持有者來說,土地管理局也可以不通過競爭方式與其簽訂租約。
前面已述,1872年簽署生效的《通用采礦法》及以後的各次修正案建立了礦產專屬權概念或制度(MineralPatents)。所謂礦產專屬權,是指采礦權要求者(MiningClaimant)對所要求的土地有專屬的、排他性的權利。成功的礦產專屬權(MineralPatents)獲得者必須要滿足以下條件:
1)對采礦權申請者(即要求者)來說,必須說明有商業開采價值的礦床的自然出現。
2)對處理(選冶)場地,必須要表明有適當的利用和佔有利用期限,以支持采礦運作,並要求坐落在非礦產地上。
3)對采礦權或處理工廠有清楚明白的所有權憑證。
4)使評估工作和/或維持費保持在現行狀態,並對每一礦權要求完成了至少價值500美元的完善工作。
5)達到內政部礦產專屬權獲得的規章要求(聯邦規章法典43CFR3861、3862、3863和3864)。
6)支付了所規定的處理費和所申請土地面積的購買價。
土地管理局通過其12個州辦公室和位於華盛頓市的總部辦公室管理這一礦產專屬權審批項目。審批項目有兩個實質要素,一為審查評估(adjudi-cation),另一為礦產檢查。首先,在每個州辦公室的土地法檢查員先就申請是否完整和是否符合相關法律規定進行評估,一旦申請通過審查評判程序,則轉到土地管理局野外辦公室進行正式的礦產檢查,以驗證在礦權申請地是否真正發現有價值(商業上可行)的礦床以及處理廠(選礦場)是否合適地利用或佔用土地。礦產檢查員是土地管理局的地質科學家和采礦工程師,他們由土地管理局局長簽發證件進行礦產檢查,並編撰相關的礦床調查報告以表明申請者是否符合《通用采礦法》的相關規定。沒有表明發現或適當使用或佔用土地的申請者將要面臨礦產專屬權競爭程序,並可能失去相關的采礦權和選場場地。如果礦產報告證實了一個有價值的礦床的發現,和/或合適使用和佔用了相關的處理廠(選冶廠),則土地管理局將把申請書送到內政部部長手中作最後的審查和行動。如果申請者通過了最後的審查,則土地管理局簽發所申請土地上的礦產專屬權(MineralPatent)證。
在礦業權許可證申請過程中,土地管理局地表管理項目(SurfaceMan-agementProgram)負責在公共土地上進行礦產勘查、采礦和復墾行動的授權工作,並頒發許可證。根據土地管理與政策法第302b條款,任何擾動地表的采礦或加工活動都需要得到授權。相關授權和許可證一般可通過野外辦公室(FieldOffice)獲得。根據土地管理局相關規定,使用土地,一般有三種類型的授權:①偶爾使用;②通告;③生產計劃。偶爾使用授權涉及用手工工具的簡單活動,不需要用炸葯和機械設備,不需要許可證。通告層次授權涉及使用炸葯和機械設備,每年總的未復墾地表面積不得超過5英畝。對所有其他擾動地表的活動,都需要編制生產計劃,且需要提交完整的環境評估報告和交納復墾保證金。
以後將被收回礦產准入權的采礦權持有者必須要證明,為了達到采礦的目的,他們有權繼續佔用和使用土地。到收回日期為止和截至礦產檢查日期為止,持有者必須要表明他們發現了有價值的礦床,並根據《通用采礦法》的規定適當地使用和佔用了土地。否則采礦權持有者將沒有有效的持有權,采礦權將被內政部收回。
在公共土地上和國家森林系統土地(由農業部森林局負責管理)上的礦業權,由土地管理局負責發放許可證和簽訂租約,但建築材料的砂、石、粘土除外,即在聯邦森林局負責管理的林地上的砂、石、粘土,由森林局發放許可證或簽訂合同。在印第安事務局管理的印第安部落土地和託管的單獨印第安人區土地上的礦業權,由印第安事務局負責發放許可證和簽訂租約。
二、陸上石油天然氣租約程序及規定
聯邦土地管理局的石油和天然氣租約項目都是以競爭為基礎的。任何人或其代表可通過投標方式獲得石油和天然氣項目的租約權。通常在拍賣舉行的至少45天前,列有欲拍賣區塊的(競爭性租約出售)通知將由內政部土地管理局各個州辦公室公布,同時,適用於每個區塊租約的具體規定和要求也將在出售通知中一並公布。在口頭拍賣中沒有收到投標的油氣區塊可在從銷售拍賣日期的兩年內根據先來者先服務的原則進行談判簽約。然而,在銷售日期後,所有對未出售區塊所提出或給出的租約條件都被認為是同時的,當對某一區塊的申請者超過一人時,則舉行公開抽簽,確定獲勝者。無論是通過競爭性活動還是通過非競爭性活動獲得的租約,石油和天然氣租約都將採用標准形式。
非競爭性租約的申請者須向土地管理局州辦公室提出申請,目標土地必須是在最近2年內進行了競爭性銷售的。申請者必須要支付非退還性申請費75美元,並預交第一年每英畝1.5美元的年租金。如果土地管理局拒絕了你的申請和條件,僅退還年土地租金。
投標每英畝2美元起價。在每個租約年的開始時必須要償付每英畝1.5美元的年租金,高投標者必須要支付每區塊(eachparcel)75美元的管理費。
任何人或實體在美國本土任何州不能擁有超過246080英畝的聯邦油氣租約面積,其中不超過200000英畝享有買賣特權。聯邦政府購買的土地,面積限制和以上相同。在阿拉斯加州北坡油氣租約區面積數不超過300000英畝,在阿拉斯加南坡油氣租約區面積也不得超過300000英畝,其中享有買賣特權的面積不超過200000英畝。違反這些規定,租約或利益將可能被取消或沒收,直到數量達到相關規定限制。多餘的土地部分將在相反的征購次序下被取消。
由於單元或合作計劃終止或縮減的結果,在租約從運作、鑽探或開發合同中被取消的情況下,導致一方擁有的面積數超過規定標准,則該方可有90天的時間減少所持有的面積以達到規定標准,並向主管的土地管理局辦公室提交面積減少的證據。如果由於並購或購買某一公司控制的土地而導致面積超過規定標准時,則該方應在並購或購買日期的180天內剝離所超過的面積部分。如果為剝離所超過的面積而需要額外的時間,則應在180天日期終止前向授權官員提交要求額外延長時間及其理由的申請書。
土地管理局簽發的油氣租約時間期限為10年。每年必須要准時支付年租金,直到生產出油氣產品需要支付權利金時為止。油氣租約一般不能續簽,只有在以下情況下才能續簽:①超過終止日期的鑽探;②為了租約的利益,生產盈利數量的石油或天然氣;③從合作或單元計劃中排除;④租約中的所有利益已賣給了另一方。
租約可以進行轉讓或分租。轉讓協議必須在轉讓協議執行日期的90天內提交土地管理局進行批准。只有在轉讓協議得到了土地管理局批准後,受讓人的權利才能得到政府承認,否則租約的權利義務仍由轉讓人承擔。單獨區(separatezone)或礦床或法律上的細分塊的一部分不得轉讓。阿拉斯加境外不到640英畝或阿拉斯加境內不到2560英畝的租約轉讓,只有當轉讓構成了完整租約協議或表明有助於進一步的油氣開發時才能被批准。
租約所有者可以通過向土地管理局有管轄權的州辦公室提交一份書面聲明而部分或全部地放棄租約,租約放棄自放棄聲明所提交的日期起開始生效。但承租人必須要封閉好所有廢棄的鑽孔,完成好土地管理局所要求的其他工作,並使其賬戶清楚可查。如果承租人沒有很好地完成這些所必需的工作,則承租人的保證金將用於做此項工作的費用,同時,承租人以後將被禁止租用任何聯邦土地。
三、煤炭租約程序和規定
根據1977年的《聯邦煤炭租約修正法》,內政部土地管理局負責570百萬英畝聯邦政府擁有煤資產所有權的煤炭土地的租約簽訂活動,這些土地的地表資產可能為土地管理局、農業部森林局、私人、州政府或聯邦政府其他機構所控制。在煤炭租約發放前,必須要通過嚴格的土地利用規劃程序,包括土地的多種用途、土地的持續性生產、保護重要的環境(生態)區、應用具體的不適合性標准、與其他聯邦機構的協作等。對含有(豐富)煤炭資源(礦床)的聯邦土地而言,制定土地利用規劃的方式和程序是獨特的,一般有4個具體的篩選步驟:①鑒別煤開發潛力;②確定該土地是否適合煤炭開發;③考慮多種利益沖突;④與地表權所有者協商等。
1977年頒布的《聯邦煤炭租約修正法》規定,所有在公共土地上可進行煤炭租借簽約的地方都必須要以競爭的方式取得。任何利益方(興趣方)進行競爭性投標聯邦煤炭租約的機會平等。競爭性簽署租約有以下要求:①露天開採的煤炭權利金稅率為12.5%,井下開採的煤炭權利金稅率為8%;②在租約簽訂的10年內,必須要開采出商業數量的煤炭,否則將終止租約;③競爭性的租約投標必須要達到或超過土地管理局的公平市場價格的評估值,方可簽訂租約;④保護其他資源。
煤炭租約的競標者必須要滿足以下條件:必須是美國公民或根據美國或州法律成立的公民組織,或根據美國或州法律成立的公司(包括經營鐵路運輸的公司),或是公共團體(包括市政府)。
此外,還必須遵守(或滿足)以下條件:在任何一個州,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累計租約面積不能超過75000英畝;在全美國累計租約面積不能超過150000英畝。持有聯邦煤炭租約10年以上,但未生產出商業數量煤炭的租約持有者,不能要求其他礦產租約。根據1920《礦產租約法》,此處其他礦產包括石油、天然氣、鈉、鉀、磷酸鹽、硫和硬瀝青。新的煤炭租約申請者,如要進行煤炭租約申請,還必須提供自我證明的聲明,表明你遵守了所有現行法律和法規。
土地管理局收取煤炭租約收益,包括以下方面:①在土地管理局簽發租約時所付的紅利(bonus);②每年每英畝土地3美元的租地費;③煤炭采出後,根據煤炭價值所償付的權利金。對這些收益,內政部和州進行分成。
四、砂、石材料利用程序和規定
聯邦土地管理局關於砂石材料的政策是:只要在可能的情況下和可能的地方,特別是在環境可接受的地方,盡可能使這些物質材料能為公眾和地方政府機構所利用。土地管理局原則上以公平的市場價格出售這些礦物材料,但因公共項目可免費向州、縣和其他政府實體提供這些石料,也可以向非贏利性組織免費提供一定數量的礦物石料。州、縣、其他政府實體和非贏利性組織等免費獲得的石料不能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和出售。土地管理局出售石料所獲得的收入將與石料產地州政府進行分成。
從公共土地上開采礦物石料,原則上不要求填寫具體的申請表,但要有授權和許可證。要求購買礦物石料的個人必須要同石料需求地或石料生產地最近的土地管理局在地方上的辦公室進行聯系並辦理相關事宜。
土地管理局接受和處理礦物石料開採的申請,將嚴格遵守土地管理局的土地利用規劃。開采礦物石料的任何人和團體都必須要遵守相關法律規定,包括環境保護法上的規定。土地管理局將定期進行檢查和產量核查,以確保開采者遵守合同和許可證要求,防止和減少未授權的利用。
開採石料前,必須要先提交復墾計劃。復墾計劃必須要符合州機構的相關要求,並必須要得到土地管理局的批准。內容包括去除所有地表上的碎屑、重塑地表輪廓、減緩坡度、種植植被等。
五、海上油氣租約簽署程序和規定
美國海上(外大陸架)石油天然氣租約由內政部礦產管理局簽署、發布。內政部礦產管理局油氣租約從信息發布到最後簽署的基本程序或步驟是:①信息和提名邀約,准備一份環境影響報告意向的通知;②地區鑒別;③環境影響報告草案;④公眾聽證;⑤最後的環境影響報告;⑥計劃出售通告;⑦州長意見;⑧最後的出售通告;⑨出售;⑩發放租約。整個程序一般需2年或2年多的時間完成。
開展外大陸架油氣租約活動或程序的第一步是,礦產管理局在聯邦注冊網(FederalRegister)中公布一個信息和提名邀約(CallforInformationand Nomination)和一個准備環境影響報告的意向通知(NoticeofIntent)。公布期一般為45天。
第二步,在邀約公布期結束後,礦產管理局為租約制定、評估和推薦進一步的環境分析和考慮方案。
第三步,在主要的聯邦行動採取前,按國家環境政策法(NEPA)要求,制定一份「環境影響報告草案」。
第四步,在「環境影響報告草案」公布的30天後、60天內,舉行一次或數次公眾聽證會。
第五步,對聽證會上所提出的意見進行分析、評估,並整合進「最後的環境影響報告」中。
第六步,州長評議,可能會受到油氣勘查、開發影響的州的州長對「最後的環境影響報告」提出意見。
第七步,公開宣布計劃的出售方案,發布 「計劃的出售通知」(PNOS)。
第八步,在每個可能受到影響州的州長對「計劃的出售通知」評議期結束後,礦產管理局為內政部長准備好最後的決定備忘錄。如果部長考慮了州長的意見和新的相關數據後,決定繼續租約出售,則部長發布「最後的出售通知」。
第九步,在聯邦注冊網中公布「最後的出售通知」後30天,夠資格的投標者所提交的標書被公開打開和宣讀,每份標書需支付相當於現金紅利投標價額的1/5作為預先支付定金。在標書被公開宣讀後,礦產管理局決定是接收投標、發放租約還是拒絕投標。
第十步,當出標高的投標者被礦產管理局認為是可接收時,投標者將立刻被通知相關決定,並被提供一套正式的租約表。投標者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支付完剩下的4/5的紅利投標和第一年的全部租金。礦產管理局在收到所要求的付款和適當填寫的租約表後,將簽發租約。租約在主管官員簽署日期的下個月的第一天生效。
《外大陸架土地法》規定,除非證明更大面積的區塊是必要的,否則海上租約區塊面積一般不得超過5760英畝。如果油氣生產暫停申請被批准,租約期也可以延長。
(海上油氣)租約全部或部分利益可以被轉讓,但需要主管地區主任(RegionalDirector)批准。通常,在租約轉讓批准前,礦產管理局可能就反托拉斯狀況與總檢查長進行商量和交換意見。
《外大陸架土地法》規定,在簽署海上油氣租約時,聯邦政府保留以下權利:
◇授予其他礦產的租約;
◇發放地質和地球物理勘查許可證;
◇批准管線和其他通行權;
◇收取石油天然氣生產權利金;
◇從所生產的天然氣中提取氦;
◇獲得一個單元以下的運作、開孔眼(Pooling)或鑽探協議;
◇取消協議。
因此,海上油氣租約簽訂後,不影響該區塊其他礦產資源租約的簽訂。其他非油氣礦產資源租約的簽訂按礦產管理局規定程序進行。
六、勘探或采礦活動開工前程序
《露天礦山復墾與執行法》、《國家環境政策法》等法律規定,除偶爾使用外,在聯邦擁有或控制的土地上進行任何擾動(破壞)地表的活動開始前,都必須要提交開工通知或計劃,完成勘探或采礦活動後必須要對被擾動的土地進行復墾。
1.聯邦土地管理局管理的土地
對在聯邦土地管理局管理的土地上擁有礦權所進行的勘探和采礦活動,受內政部長規章(43CFR3809)和荒野研究區規章(43CFR3802)的制約。規章要求,運作者必須要防止不必要或不適當的土地退化,在運作開始前,必須要提交開工通知或運作計劃及復墾計劃。
2.聯邦森林管理局管理的土地
對在聯邦森林管理局管理的土地上所進行的勘探和采礦活動,受農業部長規章(36CFR228A)的制約。規章規定,任何可能引起地表資源有意義擾動(破壞)的行動,在開工前都必須要提交運作計劃。
七、環境評價報告
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1969》規定,「對人類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每一項建議或立法報告和其他重大聯邦行動,都需要提交環境評價報告」。它們包括:「全部或部分由聯邦政府資助的、協助從事的、管理的或批準的工程或項目。」
評價內容是《環評報告書》所應載明的事項。美國環境政策法規定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建議行動下總的環境影響;②建議實施時不可避免的不良影響;③建議行動的替代方案;④地方上對環境的短期利用、維護與提高長期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的了解和認識;⑤建議實施時任何可能引起的對資源的不可扭轉的和不可恢復的消耗。
美國環評程序的步驟一般分為以下四個階段:①決定是否編制報告書;②確定評價范圍;③編制報告書初稿;④報告書的評論和定稿。
對具體礦業項目而言,要求是:項目開始考慮時,就要開展項目環境影響的一系列研究,研究工作具體由機構的咨詢人士承擔,費用則由項目人承擔。研究過程中,一旦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後,應提出減少環境影響的替代方案(包括否決項目)。進而由該機構再深入研究分析各種替代方案的環境保護效能和工程效益問題,以從中優選出一個協調兩個目標的最佳方案。通過環境影響報告(草案)闡明並論述對環境影響的分析、對替代方案的評價,及選擇該方案的理由。在此基礎上,通過公布報告(草案)、舉辦聽證會、吸收公眾意見,發布最後的環境影響報告,批准修改後的項目(或拒絕)。整個環境影響報告的程序一般要花費一年以上時間,每個項目的評價費用大概要超過10萬美元。
八、天然氣進出口許可程序
1938年的天然氣法規定,任何人要出口或進口天然氣,必須要獲得能源部的授權。天然氣和石油進出口活動辦公室是在能源部獲得這些授權的一站式辦事地點。任何人要進行天然氣貿易或營銷,都需要得到授權。有兩種類型的授權書,一為通用授權書,另一為長期授權書。通用授權書可在短期或點市場基礎上進出口天然氣,有效期2年。依據這種授權書,任何人可以自己進口或出口天然氣,也可以充當第三方的銷售代理商,該授權書持有者自己不是必須進口或出口天然氣,合同也不要求提交申請。長期授權書用於超過2年期的天然氣購買或銷售合同。地方分銷公司、市政府、供應端元用戶、電力公用事業公司、管線運輸公司、銷售天然氣的公司和個人都可以提出申請。
通用授權書申請者可要求在2年的期間內進口或出口20億~9000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長期授權書申請者可要求在9~20年的時間內每日進口或出口1百萬~600百萬立方英尺的天然氣。通用授權書申請批復時間一般要2周,長期授權書申請批復時間一般要超過2周,申請費是每份50美元。
九、戰略石油儲備庫中石油的動用程序和石油出售程序
根據《能源政策和保護法》(1975),對從戰略石油儲備庫中提取石油,沒有預定的「扳機」,相反,在嚴重的能源供應中斷情況下或由於美國在國際能源機構框架內的義務,總統可決定從戰略石油儲備庫中提取石油。在《能源政策和保護法》中,定義「嚴重的能源供應中斷」為:①「具有或很可能具有相當的范圍和持續性,並具有緊急性質;」②「對國家安全或國家經濟可能造成不利的影響(包括石油價格的暴漲)」;③「導致或可能導致石油進口產品供應的中斷,或破壞」。只要出現了上述情況,總統就有權動用戰略石油儲備庫中的石油。如果總統決定訂購戰略石油儲備庫中的緊急石油,則該石油一般須通過競爭銷售的方式分配給出價最高的投標者。根據能源部1983年公布的管理戰略石油儲備庫中石油價格競爭性出售的最後裁定,出售戰略石油儲備庫中石油的通用出售程序(GeneralSalesProceres)如下:第一步,能源部發布出售通知(NoticeofSale),內容包括數量、特徵、石油出售的位置、提交日期、提交報價的程序、確保履行和金融責任的措施等。在出售通知中,也將規定詳細的合同條款。在出售過程中,也可能發布數個出售通知,每個含有1至2個月的出售期。第二步,潛在的購買者提交報價書,購買者必須要無條件地接受「出售通知」中的條款和條件,並根據潛在的合同價值提交報價保證金。第三步,能源部評估所有的報價條件,選出明顯的成功報價者(Offerors)。第四步,所有明顯成功的報價者必須在收到通知的5個工作日內提交信用信作為履行和支付依據合同應付錢款數額的保證書。第五步,一旦及時收到信用信和締結合同官的最後決定,能源部將向成功報價者(購買者)發給授予通知書(NoticeofAward)。然後石油將開始提供給購買者(依商業管線安排或海上船隻運輸而定)。一旦石油開始供給購買者後,將開出清單發票給購買者。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有每天430萬桶的最大供應能力,可連續達90天,在總統命令的15天後就可到達市場。在啟動戰略石油供應的第91~120天里,戰略石油供應能力可下降到每天320萬桶;在第121~150天里,可下降到每天220萬桶;在第151~180天里,可下降到每天130萬桶。
十、國家合作地質填圖計劃的申請程序
近10年中美國地質調查局每年都要發布《國家合作地質填圖計劃中的州地質填圖子計劃》通告(相當於中國的項目指南),規定提交申請的時限、申請書的格式以及相關的其他注意事項。
州地質調查局必須在規定的日期內提交立項申請。通常,立項申請書中可以包含若干個地質填圖項目,並可以包含一個編圖和(或)數字化項目。項目可以包含某一地區內的一個或多個圖幅。每個項目均應:①明確界定並提出充分理由;②圍繞一個令人信服的問題或填圖區組織工作;③表明聯邦/州按1:1比例出資的意向。在提交立項申請時,州填圖咨詢委員會主席表示贊成的函件必須要與立項申請書一並呈交。STATEMAP評審小組將就整個立項申請書的內容和資助水平提出意見和建議。如果未能獲得全額資助,申請者可以選擇向STATEMAP計劃協調人呈交一份經過修訂的工作計劃和預算,其涉及范圍僅限於所建議的給予資助的項目。如其不然,申請者可以拒絕參加本計劃或項目。
依據《國家地質填圖法案》(公法106-148),只有州地質調查局有資格申請「國家合作地質填圖計劃STATEMAP」計劃的項目。由於許多州地質調查局的組成是依賴州的大學系統,因此,相關大學可以代表州地質調查局呈交立項申請書。
C. 什麼是沖突礦物質「在EICC內有沒有文件明確歸類是哪幾種哪些國家的礦物質為非法的呢:請大大們指教!
硬體沖突是兩個(或多個)設備使用相同的IRQ,DMA,I/O時,導致一個或多個設備無法正常使用的故障現象。
一:硬體沖突檢查的辦法
檢查硬體沖突可以通過控制面板進行:
1.選擇控制面板/系統里的系統屬性對話框,在設備管理器選項的資源列表中,分類列出了相應類別的所有設備。當某設備無法使用時,資源列表就會出現以下情況:
*設備條目前有一紅色的叉號,說明該設備無效,當前無法正常使用
*設備條目前有一黃色的問號,說明該設備目前存在問題,無法正常工作,產生的原因可能是設備驅動程序安裝不當,也可能存在硬體沖突
*設備條目前有一帶圓圈的蘭色「!」號,說明該設備存在,基本能正常工作,但系統認為設備有問題,例如能正常工作的非即插即用設備
2.在資源列表中,打開一個設備的設備屬性對話框,在「資源」選項的「沖突的設備列表」中,會給出與當前設備沖突的對象及沖突的資源內容。
*有些設備沒有「資源」項,說明該設備目前未使用資源。
*如果資源選項中有「手工配置」按扭,並提示設備存在沖突或其他問題,已被禁用。可根據提示內容檢查處理。
*如果系統提示資源設置不符合任何已知配置,請查閱設備的說明書,如大多非即插即用scsi卡,網卡,modem需佔用指定的中斷和IO 。
3.對有些設備(如pci網卡),用上述方法也無法查到資源沖突,可選擇 「開始/程序/附件/系統工具/系統信息」,打開「Microsoft系統信息」窗口,雙擊左邊窗口「系統信息」框中的「硬體資源」條目前的「 」號,將其展開,能檢查到資源沖突。
二:硬體沖突的解決
檢查到硬體沖突後,建議按以下方式處理:
1.如果某一設備在「資源列表」中出現兩次,而實際上只有一個設備,請將兩個同一設備都刪除,重新安裝該設備驅動程序。
2.帶有黃色「?」的設備如果無「資源」選項,大多是該設備的驅動程序安裝不當或驅動程序不兼容,請將其刪除並重新安裝(注意檢查驅動的版本和兼容性)
3.如果「沖突的設備列表」中列出的沖突是「系統保留」類型的硬體沖突,這種特定設備所使用的資源沖突很可能不會出現問題,如果不影響使用,可忽略它。但如果沖突影響使用,請在「資源列表」中雙擊「計算機」打開「計算機屬性」,在「保留資源」選項中,選擇發生沖突的資源類型,單擊「設置」列表中的特定資源,將其刪除。
4.如果兩種設備使用了相同的資源,通常可以如下解決:
方法一:更改其中一種或兩種設備的資源,方法如下:
(1) 在「資源列表」中雙擊該設備,打開「該設備屬性」對話框,在「資源」選項上,查看「沖突的設備列表」,確定那些設備與該設備沖突
(2) 清楚「使用自動的設置」復選框
如果該設備的「使用自動的設置」復選框為灰色,則該設備的設置不能更改,如果該硬體是非即插即用設備,則需要調整硬體介面卡上的跳線 有些介面卡使用軟跳線,如ne2000兼容網卡,則需運行其配套軟盤中的安裝程序更改資源
(3)在「資源類型」和「設置」的列表框中,雙擊與其他資源發生沖突的設置,打開相應資源的「編輯資源」對話框,利用資源「值」選擇框右側的滾動條,更改其值
方法二:如果所有設置都與其他設備沖突,可禁用暫時不使用的設備.還可以在BIOS中關閉某些不使用的設備,如com1,com2,lpt等,注意關閉USB有可能導致死機
方法三:早期的網卡使用軟跳線設置,出廠時設置為IRQ3,與COM2發生IRQ沖突,可禁用COM2,或運行網卡程序軟盤中的設置程序,將網卡設成非PNP模式,設置中斷號和I/O為系統未佔用的地址,並在BIOS將相應中斷號由PCI/ISA該為legacy ISA
方法四:有些pci網卡會強用IRQ10,與一些使用IRQ10的顯卡沖突,可在BIOS中「assign IRQ for VGA」項設置為「disabled」
5.有時「資源列表」中未列出任何沖突,但你的設備還是無法使用(實際存在硬體沖突),可能是該設備通過其他設備介面佔用系統資源,如modem是通過com口佔用資源,如果你未安裝相應的com口,則會引發沖突,導致貓無法使用
6.如果你的設備未出現在資源列表中,可能是其他設備佔用資源,導致windows無法發現該設備,需按前述內容禁用。lxh831224
D. 有人知道紛爭礦物指的是什麼是紛爭地區的礦物嗎公司讓統計供應商是否使用紛爭礦物,急急急!
根據2010年通過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金融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的法律定義,第1502(e)(4)條:「沖突礦物」是指(A)鈳-鉭(鈳鉭),錫石,金,黑鎢,或他們的衍生物質或(B)任何由美國國務卿定性為引起剛果民主共和國或毗鄰國家財務沖突的礦產及其衍生物。 (詳細請看http://www.sec.gov/about/laws/wallstreetreform-cpa.pdf)
2010年7月在美國通過的金融監管改革法(多德・弗蘭克法)第1502條對美國上市企業規定了報告上述四種礦產的使用狀況的義務。
E. 我國礦產資源法律改革導論
魏鐵軍
(中國土地礦產法律事務中心,北京,100812)
一、引言
2002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礦產資源法執法檢查報告提出,要盡快修訂礦產資源法。按照我國立法工作慣例和政府法定職責,礦產資源法修訂的調研、論證和起草的工作任務自然落到國土資源部頭上。
2003年6月,「非典」剛過,國土資源部「兩法」修改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下設「兩法」辦公室,負責土地管理法和礦產資源法修改的日常工作。截至目前,「兩法」辦共召開各類座談論證會近80個,聽取了2000多人次的意見,收到各方面書面修改意見建議100多份,形成了8份調研報告,包括2004年底向國務院辦公廳領導提交的綜合性材料《礦產資源法修改研究報告》。
從法制進程來看,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的目標就是在礦產資源領域全面實現依法治國方略,具體來說就是要實現礦產資源法現代化、法典化和司法化。在我們開啟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研究大門的時候,首先要撥亮礦法「三化」的明燈,並用它時刻照亮我們前行的漫漫長路。
所謂「礦產資源法律改革」或「法律改革」,是指礦產資源法律規范總和及其相關的變動,是礦產資源立法的廣義現象,是想時刻提醒礦產資源法是復雜的規范體系,並不局限於權力機關頒布的《礦產資源法》本法。此外,「礦產資源法修訂」或「礦法修改」,是指當前正在進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修訂研究論證工作,尚未包括法定立法程序內容,是法理學論證。
2005年5月,筆者以《礦產資源法律改革初步研究》為題完成博士論文,主要內容包括:①把礦產資源法修訂工作置於法律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探討;②概括總結了礦產資源法制建設的現代化、法典化和司法化趨勢;③比較全面地梳理了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的現代化因素;④比較國家所有權與私人佔有權,主張公權與私權的綜合平衡;⑤提出法律起草結構建議,主張注重改革也保持傳統的立法系統論;⑥建議設立礦產資源法律改革常設機構。
今天提交給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青年分會大會的論文,基本上就是筆者博士論文的導論部分。
二、法律現代化問題
我國改革開放的目標,是一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文明富強的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模型。當代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是作為近代世界性的現代化過程一個組成部分而發生的,不是這個社會自身的自然演化的結果,它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歐洲國家現代化過程在中國社會的一個重演。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討論,在法學界即表現為法律現代化的熱點問題。所謂法律現代化,即法制現代化或法的現代化,有法學教材定義為「法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商社會的轉變過程及其相關問題。」其實質就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原則,1999憲法修正案明確寫入依法治國,從而法律現代化問題逐漸呈現在人們面前。經過20年改革開放,我國現有法律規范和法律體系似乎與發達國家相距無多,但是我國法制現代化道路還很漫長。中國近代以來的秩序和法治問題在這一大背景下顯現了其特點,並且也只有在這一大背景下才可能理解。現代化為一種朝向現代化狀態學習的歷程,而這種現代的狀態卻永遠不能完全達到,沒有一種最終的現代狀態,而只有一種在許多現代與傳統力量中求適應的歷程。因而,現代化是多模式、多元化和多階段的。
法律現代化問題,涉及許多爭論,如現代化與本土化的法律發展模式之爭,一元論與多元論的法律定義之爭,積極論與消極論的法律功能之爭,現代化與平面化的法律發展觀之爭,建構論與進化論的法律發展途徑之爭,普適性知識與地方性知識的法律知識論之爭,政府推進與民眾主導的法律發展主體之爭,外來資源與本土資源的法律發展資源之爭。建立現代法律制度也必然涉及作為現代法律運動一部分的法治之正當性。把中國的法律現代化運動置於這樣一個所謂社會轉型的宏大圖景之中,我們將得到什麼樣的印象呢?首先,作為現代性方案的一部分,憲政、法治以及現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已為近代以來的歷史證明是必要的,不但有歷史的依據,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這個社會的現實需要。社會發展研究是近年來興起的全球性理論課題,其中法律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法律發展模式上要講究中國特色,法律發展階段上要注意法律轉型,法律發展道路上要強調政府主導。
人類社會經歷了數千年農業經濟和數百年工業經濟,現在進入新經濟時代,網路化、信息化和知識化組成新的現代化特徵,是法學研究乃至法制實踐所要面對的客觀的時代背景。由此而論,我國法律現代化更應當是法律的當代化(為了減少概念,仍然稱為現代化),是指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目標的,以繼承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精華、去其糟粕為特色的,借鑒世界其他國家法律制度文明中有益成分的,適應國際立法形勢並能承擔國際條約義務的法律制度的改善和演進過程及其相關問題。
所謂礦產資源法律現代化,是法的現代化大概念在礦產資源領域的具體實踐,是為滿足當代中國礦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要求,落實依法治國戰略,學習借鑒外國礦業法制經驗的,礦產資源法的整體完善和演進過程。礦產資源法的現代化,是法律的內在的提高和內涵式的發展,與國家法制現代化的步伐是一致的,其內容是豐富和動態的(見表1),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
表1礦產資源法律現代化研究內容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舉世矚目。中國經濟以約9%的速度快速增長,礦產品市場的巨大需求強烈拉動礦業繁榮和發展,因而中國礦業是發展中的基礎產業。中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地質工作取得輝煌成就。有專家估計,中國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為137萬億元(約合16萬億美元),是中國現代化礦業產業的物質基礎。中國有500家大型、1250家中型和1.5萬家小型礦業公司,全國礦業產值超過4600億元,佔GDP的4.9%。同時,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遵循市場經濟法則,在遵守國際條約和國際通行的商業規則上,中國與西方國家是一致的。中國取得了WTO締約國身份,也正不斷得到西方社會對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承認。因此,中國礦業是全球礦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全球礦產品市場、全球礦業生產市場和全球礦業資本市場三個角度來看,中國礦業已經與全球體系融合在一起。
中國礦業的改革和發展,迫切需要加強與全球礦業的聯系。其中,礦業權市場建設是關鍵的紐帶。1996年修改的礦產資源法使得礦業權交易成為可能,並促進近年來全國性的礦業權市場的形成。如果中國礦產資源能夠實現資本化或證券化,那麼可以造就30個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的當量。2002年中國政府出台的關於「有資格外國機構投資者」(QFII)的制度安排,為國際資本間接收購中國礦業提供了新的管道。
近年來,中國礦業政策和法制越來越清晰。2003年12月,國務院發表礦產資源政策白皮書,是礦業政策的最高表述。經過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礦產資源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並不斷完善。在制度建設的同時,中國也注重礦業文化建設。國際經驗和國際慣例對於礦業管理者來說,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對於外商投資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雙方面都應當努力了解。1999年以來,國土資源部每年都舉辦「中國礦業國際研討會」,為國際礦業文化交流設置了很好的平台,促進了中國礦業產業與全球礦業體系的融合,也為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法提供了國際智力,以解決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的域外經驗學習問題。
自1986年起,我國礦產資源法的貫徹實施,維護了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規范了礦產勘查開發活動,促進了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工作已經步入法制化軌道,正在逐步建立以礦業權制度為核心的反映市場經濟要求的礦產資源法律體系。通過1996年礦產資源法修改,特別是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組建國土資源部,促進了礦產資源管理政府職能的轉變,全國礦產資源管理相對集中統一了。但是,礦產資源法實施中仍存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集中體現在反映市場經濟要求不夠,仍然存在按所有制區分礦業權人的問題,外商投資礦業不享受國民待遇,礦業權市場審批程序不清晰、審批部門過多,資源信息透明度不夠、收集困難,探礦權與采礦權之間銜接不確定,礦業權排他性制度安排不嚴密,礦產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保護不夠,礦產資源稅費負擔較重、難以保證合理的經濟效益,還有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等現行礦產資源法本身不夠完善所導致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礦業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挑戰,礦業投資環境不佳和投資緊缺的局面未有實質性改善,礦產資源勘查體制處在重組和調整之中,商業性勘查投資萎縮,礦產資源保證程度下降,不少礦山企業資源枯竭、產量遞減、效益滑坡,導致我國礦物原料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部分礦產品階段性過剩和結構性短缺並存的局面,礦產品進出口貿易極大地影響著國內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礦產品的保障程度。鼓勵礦產勘查、促進礦業投資,資本市場建設是關鍵。我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當中存在的各類矛盾和主要問題迫切需要通過立法來通盤解決,要通過這次礦產資源法修訂工作,改變我國礦業領域「改革開放雙滯後」的局面。礦產資源法律改革承擔著艱巨的任務。礦產資源法修改要促進礦業資本市場建設,進一步促進礦產勘查,保障礦業健康發展,提高礦產資源可供性,最終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礦產資源基礎。這應當成為礦產資源法修改的特色或亮點。
礦產資源法修改的基本目標,就是實現該部法律的現代化,使其成為一部鼓勵礦產勘查、促進礦業投資、保護資源產權的法律。礦產資源法的現代化,要進一步加強以礦業權法律制度為核心的礦產資源管理制度。國家是礦產資源所有者,同時又是社會管理者,我國現行的礦業所有權管理與行政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存在著改革的餘地,今後在礦產資源管理中側重點應放在礦業權上,因為礦業權制度是礦產資源所有權實現的具體形式,是國家資源財產權利的載體。它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經濟、法律關系正是礦產資源行政管理的主要對象。
要認真遵守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則,嚴格規范礦產資源行政權的行使,保護公民民主權利和合法利益,保持行政權力與責任的一致,保持行政權力和個人利益的分離,建立自我約束、責任追究與外部監督機制,擴大會審范圍,簡化辦事程序,推行陽光行政。從法律運行的實際軌跡來看,礦業權是所有權派生的權利,主要通過行政授予取得,因而與所有權相比,礦業權更具有容易被行政權「打擾」的脆弱性。外國礦業法普遍規定礦業權為准物權,有嚴格的法律保護。目前,我國礦業權管理部門和理論界也逐步重視物權法立法動態,希望把物權法的若干原則落實在礦業權上。
要將我國礦業權法律制度與物權法律制度結合起來,需要解決礦產資源法性質的再認識問題。我國現行礦產資源法的核心是保護國家所有權,主要規定礦產資源管理行政權屬於行政法體系,即公法的屬性。但是,現行礦產資源法在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絕對物權下又設置了若干為實現國家所有權的一系列相對物權(准物權)。物權是私權,物權法屬於私法范疇。那麼,同時規定和保護特定私權的礦產資源法又具有了私法的性質,而且應當是優於「普通物權法」的「特殊物權法」。因此,我們認為,礦產資源法是兼備公法和私法性質的法律。如果這個命題符合實際,那麼我國礦業權制度的進一步深化改革就要有更全面的理論基礎。在國外,行政法的公法兼私法屬性上的混合有兩個方向,即總體上私法屬性的行政法的公法化和總體上公法屬性的行政法的私法化。隨著政府管理模式的變化(解除管制、分權和私有化)和立法變革,公法和私法已日趨融合;行政法改革以市場為導向,力求使用市場手段以保障個人權利並更加體現行政效率和公共利益要求,私法已經大量進入公法領域。對我國礦產資源立法理論的啟示也成為「公法私法二重性」的有機融合。
建立礦業權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礦產資源國家所有者的權益,是在微觀領域調整國家、資源所有者和開發利用者三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要依法保護各類產權,健全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推動產權有序流動」,要「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礦業權制度的改革方向就應當有利於維護和實現國家資源所有者的權益,有利於協調國家、資源所有者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者之間的經濟關系。礦業權市場建設的目標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有利於擴大資源基礎,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維護和協調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經濟利益,創設產權明晰、程序完備、制度健全的包容特別物權法制原則的現代行政法制制度。
礦業權行政許可制度是國家以行政手段調整礦業權關系的不可偏廢的有效手段。沒有礦業權行政,礦業權的設置就沒有法律依據,礦業產權和礦業資產就沒有法律保障。由於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涉及面廣,礦產資源又是可耗竭性資源,因此它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特點,有必要實行行政許可進行管理。在礦業權領域實行行政許可制管理,要求審批礦業權的各項制度公開、透明、簡約。通過規范礦業權行政許可制度,提高依法行政的素質和水平,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管好用好保護好礦產資源。規范的重點是:礦業權申請審批程序,礦業權取得資格,礦業權審批原則和標准及方法,礦業權有償收入分配使用和礦業權評估標准和方法等。同時,進一步加快建立和規范礦業權市場的步伐,完善礦業權有償使用制度和調整收益分配關系,同時利用礦業權市場價值發現功能,為礦業公司上市准備邊界清晰的礦業產權和價值准確的礦業資產。反過來,用資本市場檢驗礦業權市場,從而發現礦產資源價值,體現國家所有權權益。
以上這些內容,都是礦產資源法現代化要考慮的問題。本論文將用大量篇幅詳細論說。
三、法律法典化問題
法典(Code)一詞,在古代是指一些記載規章的書籍或者簡單的法律匯編,在近代以來則指對某一部門法進行系統的、全面的編纂,從而成為一個正式的法律文獻。那麼,所謂前者典化其實也是一種立法過程。
法律法典化,就是一國法律的形式淵源逐步趨向以法典為表現形式的一種趨勢。法典化運動與法典制定運動的區別之處,正是在於前者是一個連貫而持續的過程,並在其中逐步實現了法律形式向法典靠攏的趨勢,後者單純是制定法典的活動。法典化運動的概念與成文法化運動區別之處,在於前者的對象限於法典,而不包括後者的單行成文立法。法典化運動與立法活動的區別,在於後者的內涵限於國家立法機關制定、修改法律的活動,而前者則在後者的基礎上,還包括了民間組織的法規整理和總結活動。
中國民法法典化不僅是一項緊迫而深遠的現代法制建設工程,而且是一項多元而廣闊的歷史性法文化建設。圍繞這一建設,必然交織著繼受性法文化的吸納、傳統性法文化的繼承和時代性法文化的創新三位一體的交融同構。近幾年民法學界對羅馬法及其後繼之典範——法、德、日、瑞士等大陸法系民法典展開了諸多評介和深入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為中國民法的繼受性法文化打下了厚實的基礎。與此相反,關於中國民法法典化如何與民族傳統文化溝通連接、繼承認同這一重要理論區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近些年,法學界關於《中國民法典》的立法條件是否成熟的討論盡管沒有激烈的交鋒乃至展開論戰,但是不同的聲音仍不絕於耳。討論的意見和觀點基本上有肯定、否定和中性三種情形。
法學界有人提出知識產權法典化的倡議,認為盡管知識產權法典化對於社會生活有諸多好處,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產權法學思維水平的提高,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將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從而造福人類。我國民法的法典化中關於知識產權法的地位問題的討論是一個熱點,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有主張把知識產權法納入民法典的,有主張知識產權法在民法典之外單列的,而最新穎的可能就是單獨制定知識產權法典的觀點。知識產權法學理論在國外已經成熟。成功的立法例已經出現,如《法國知識產權法典》(1992)、《菲律賓知識產權法典》是知識產權立法史上的里程碑。世貿組織1994年《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也相當於是一部法典化的國際條約。我國也形成了門類較齊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法律規范,應當整合於一部法典(體系化、邏輯化的知識產權法)。
近幾年來,我國關於行政程序法典化的呼聲日漸高漲,學術界各理論名家紛紛對此發表宏論,著書立說,似乎一部行政程序法典就要問世了。然而,縱觀程序制度的發展歷程,現代行政程序制度不是憑空產生的,其形成與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條件,否則,即使在法律上確立了現代程序的某些形式,它們也不能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基於我國現代程序制度健康運行所需要的社會環境尚未形成,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時機並未成熟這樣一個國情,如果急於制定一部行政程序法典的話,無疑會導致拔苗助長的後果,從而使預期的價值目標落空。我國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條件還不成熟,行政程序法典化應當緩行。
中國是世界是最早有成文法典的國家之一,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法典的編纂和修訂,法律文獻浩如煙海,形成了龐大的中華法系。我們有著法典化綿延不絕的法律傳統。放眼大洋彼岸,美國強大的歷史也是它四次法典化和現代化的歷史,為我們學習域外法律現代化法典化經驗提供了又一典範。
礦產資源法的法典化,是指礦產資源法的各項規范在內容上不斷完善、在形式上逐步固化,形成穩定的、長遠的、清晰的法律本本,以全部囊括主要的礦產資源法律規范。這個本本內容已經更加充實,形式更加清晰,便於糾正現實社會中對礦產資源法的曲解和歧義,是礦產資源法制建設全部環節都需要的。礦產資源法的法典化,是礦產資源法制建設進一步升級、礦產資源立法結構不斷調整和礦產資源法律實施更加科學的努力方向,是礦產資源法律制度文明的最高體現。總之,礦產資源法的法典化要達到全面規范、統一立法和制度文明的要求(見表2)。
表2礦產資源法律法典化3項要求
我們可以寄希望於全面修訂後的《礦產資源法》是法典化過程產物,但恐怕這也僅僅是形似,這個法律本本也許只是一個雛形,而神似的礦產資源法典還有待於進一步立法。
未來的礦產資源法典,應當整合現有的礦產資源法、煤炭法、礦山安全法、土地管理法中關於礦業用地部分、分散在其他法律中的礦業產業規范、水法中有關內容以及環境立法中涉及礦業和礦山的部分內容。
四、法律司法化問題
是法律就必須由法院加以適用,這是一切法律所具有的本質要求。不能由法院適用的法律不是法律。所有法律包括憲法都具有可訴性,這是法制社會的基本特徵。法律的可訴性是指法所必備的為了判斷社會糾紛的是非而使糾紛主體可訴求於法律公設的判斷主體的屬性。從法律的方面說,法律的可訴性即法的適用性。法律必須進入司法的領域,法治建設的第一步便是所有法律進入司法領域。這就是法律司法化的基本概念。
憲法司法化起源於美國,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憲法「司法化」的產生並非偶然,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長期以來,在我國形成了憲法不能作為裁判直接依據的司法慣例,導致了憲法的神秘化,憲法的頻繁變遷削弱了憲法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我國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憲政,是我國憲法「司法化」所面臨的嚴峻挑戰。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就一起民事案件做出司法解釋所引發的憲法「司法化」問題討論尚未結束。2003年5月,孫志剛在廣州被故意傷害致死一案再次引發違憲審查爭議。
中國法院沒有獲得審理憲法案件許可權,不僅不能審查違憲立法,就連行政機關制定法規和規章的抽象行為是否合憲,是否合法的問題也沒有資格做出判斷。200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就直接適用憲法條款審理涉及教育權的訴訟案件的問題作出批復,啟動了關於「憲法司法化」的討論。孫志剛案並不是偶然的,人們對收容遣送制度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的反思使之能夠把普遍關心的個案公正處理和收容遣送制度改革這兩個重大問題結合起來,這將對憲法貫徹實施起著極大推動作用。
我國法治化進程加強了公民憲法權利規范的適用性,在現階段實現憲法「司法化」的條件已經日趨成熟。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主要任務在於規定國家機構的設置、許可權、運作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為了維護憲法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對於憲法中的政策條款要有限制,只有那些帶有根本性的國家理念和國策,才有必要在憲法中作出規定。
1997年6月,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弗里德曼在北京大學「知名法學家講座」上演講,論及法律司法化問題。他認為,司法審查權不是普通法的組成部分。英國沒有成文憲法,法院堅持議會至上的原則,國會通過的任何法律對法院都有約束力,法官無權撤銷由國會通過的法案。而美國憲法並沒有明確提到司法審查的權力,但是它宣稱憲法在法律體系中居於最高地位。19世紀初,在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中,最高法院聲稱一項國會法案違憲因而無效,從而樹立了司法審查的傳統和權力,成為美國政府制度的一部分。
法律司法化運動是依法治國的要求,是法律主要用於訴訟的基本特性的彰顯。明確法律就是用來打官司的,對於礦產資源法修訂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利於提高國土資源法的可操作性和司法適用性。司法化問題要求我們要特別注意法律技術和立法技術的結合。
礦產資源法的司法化,外在地(從外部來講),是指為提高礦產資源法的法律實施而依靠司法力量的努力;內在地(從內部來說),是國土資源行政部門對司法技術運用的嘗試。對於前者,我們要在礦產資源法的適用上,主動尋求司法對行政的支持;對於後者,我們要大力加強行政復議工作,積極探索礦產資源權屬爭議調處和仲裁的新方法和新途徑。礦產資源法律司法化的目標、任務以及主要內容有待進一步加以研究(見表3)。
表3礦產資源法律司法化的目標、任務以及主要內容
五、尾論
礦產資源法正處於現代化、法典化和司法化的歷史進程中,這「三化」是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的3大內容。但是,筆者論述的內容僅就現代化部分進行了展開,還遠沒有在法典化和司法化上展開深入的討論。准確地說,《礦產資源法律改革初步研究》是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研究關於法律現代化的上篇,而中篇和下篇應當分別是法典化和司法化的具體解析,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筆者設想,在法典化篇中,將礦產資源法最主要的規范、規則、原則和概念,進行技術性和戰略性的整合,形成一座宏偉的礦法大廈——《礦產資源法典》;在司法化篇中,解決礦產資源法結構運行問題,進行案例法律分析,在行政和司法之間建立起有效的堅固的橋梁。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法律改革可能還有其他的過程,包括人文化和本土化之類。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員張新安博士提出,中國的法律改革要加上人文化的內容;4月份剛剛仙逝的費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及其《鄉土中國》應當予以借鑒。對此,限於研究的深度、論文的篇幅和答辯的時間,作者沒有涉及「三化」之外的其他「化」,也沒有更多討論礦產資源法典化和司法化問題。
這些將留待以後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范健等.法理學——法的歷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應松年,袁曙宏.走向法治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沈宗靈.比較法總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魏鐵軍,中國土地礦產法律事務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F. 中國企業對沖突礦物使用有強制規定嗎
有,在中國企業的供應鏈強制要求供應商不得使用任何涉及沖突礦物,符合聯合國公約!
G. 為什麼不能使用剛果及周邊沖突地區礦物
根據偉光正的世界大同的說法,不購買沖突地區出產地礦產,就是從根子上斷絕那些混亂地區購買軍火的資金,從而達到減少騷亂!
說是這么說,但是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H. 國內和礦產有關的法律是什麼
四節 保護礦產資源的法律規定
一、礦產資源的概念
礦產資源是指能用於生產和生活中、蘊藏在地殼中的各種礦物。包括呈固體、液體或氣體狀態的各種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能源礦產,如鐵礦、銅礦、鋁礦、磷礦、石油、油頁岩、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既包括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可以開發利用的物質,也包括具有潛在價值的在未來條件下可以開發利用的物質。
礦產資源的基本特點是:
1有限性。開采一點就少一點,無法得到補充。
2不可再生性。
3分布不均勻性。
二、保護礦產資源的法律規定
1、保護礦產資源的主要法規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業暫行條例》
1956年《礦產資源保護試行條例》
1978年《小煤礦管理試行辦法》
1986年《礦產資源法》(1996年修改)
1987年《礦產資源勘查登記管理暫行辦法》《全民所有制礦山企業采礦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 《石油及天然氣勘查、開采登記管理暫行辦法》《
1994年《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 《礦產資源補償收費管理辦法》 《煤炭生產許可證管理辦法》
1996年《煤炭法》等。
2、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方針的規定
「國家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勘查,合理開采和綜合利用的方針。」
3、礦產資源管理制度的規定
⑴探礦權和采礦權有償取得和依法轉讓制度。開采礦產資源,必須按國家有關規定繳納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依法轉讓。這些規定,實際上是肯定了探礦權、采礦權的財產權屬性。
⑵礦產資源區塊登記制度。主要內容是:按照國際分幅和經緯度,把我國的全部國土和管轄的海域劃成基本區塊,勘查礦產資源,按區塊提出申請,經批准並繳納探礦權使用費,領取勘查許可證,成為探礦權人;
⑶礦產資源開采審批制度。礦產資源開采審批,由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按照礦產資源的儲量規模、資源的重要程度及資源貯存的特定空間來劃分審批許可權。重要礦產資源、大型礦產資源等,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批,並頒發采礦許可證。中型礦產資源,由省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批和頒發采礦許可證。小型礦產資源的管理辦法,由省級人大常委會制定。
4、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的規定
實行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集體礦山業和個體采礦應當提高技術水平和礦產資源回收率。禁止亂挖濫采,破壞礦產資源。
5、開采礦產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
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防止污染環境。同時應當節約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礦受到破壞的,礦山企業應當因地制宜地採取復墾利用、植樹種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關閉礦山,必須提出土地復墾利用,環境保護的資料。這些規定,是貫徹執行「開發者保護,破壞者復墾」原則的具體體現
I. 礦產資源與礦業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規
美國是較為嚴格的依法管理的國家。盡管判例在美國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和地位,但近百年來,美國的成文法律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補充,及不斷細化和條款化,法律法規在礦產資源和礦業、能源管理上日益起著主導性和決定性作用。在美國目前的有關礦產資源和礦業、能源管理的法律中,主要有《通用采礦法》(1872)、《礦產租約法》(1920)、《礦物材料法》(1947)、《戰略與關鍵材料儲備法》(1946)、《聯邦煤炭租約修正法》(1977)、《聯邦陸上石油天然氣租借改革法》(1987)、《外大陸架土地法》(1953)、《淹沒土地法》(1953)、《聯邦石油和天然氣權利金管理法》(1982)、《聯邦土地政策與管理法》(1976)、《印第安礦產租約法》(1938)、《印第安礦產開發法》(1982)、《礦產收益支付澄清法》(2000)、《能源政策法》(1992)、《政策、研究與開發法》(1970)、《聯合碳氫租約法》(1981)、《聯邦石油和天然氣權利金簡化和公平法》(1966)、《采礦和礦產政策法》(1970)、《征購土地法》(1947)、《地表資源法》(1955)、《地表礦山復墾與執行法》(1977)、《聯邦煤礦山健康和安全法》(1969)、《煤炭保護法》、《出口管理法》、《聯邦森林管理法》、《聯邦礦山安全和健康法》(1977)、《有毒物質控製法》(1976)、《天然氣政策法》(1978)、《戰略與關鍵材料儲備修正法》(1979)、《國內礦產項目擴展法》(1953)、《深水權利金救濟法》、《國家環境政策法》(1969)、《污染防治法》等,它們涉及到美國礦產資源和礦業、能源管理中從礦業土地准入、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礦業權的招投標程序、礦產品生產、運輸、銷售、貿易、礦業稅收、礦業收益利益分配、管理者和開發者、礦業權持有者的權利、義務、責任到環境保護、礦山安全、防範措施、應急程序、勞動力健康、礦山復墾、社區安全、文化古跡保護、戰略礦產儲備等的各個方面,可以認為,它們構成了美國目前關於礦產資源和礦業、(化石)能源業管理的以強調有效管理、安全生產和資源、環境和生態保護為主導的完整法律法規體系。以下作一簡要介紹。
一、《通用采礦法》(GeneralMiningLawof1872)
《通用采礦法》(1872),也稱「硬岩采礦法」(HardRockMiningAct),由美國國會於1872年通過,並由UlyssesS.Grant總統於1872年5月10日簽署成法律。該法的立法宗旨是:促進西部聯邦土地上的礦產資源的勘查與開發活動,對已開採的礦山提供獲得礦權的機會,幫助開拓者在西部定居。《通用采礦法》(1872)是聯邦土地管理政策的一個主要立法。
1872年通過的《通用采礦法》是美國礦業和礦產資源管理中的一部經典性法律,至今對美國(聯邦土地上)的礦產資源管理仍有重要影響。該法規定,「公共土地上的礦產資源,無論是已被調查過的還是未被調查過的,均屬於美國,允許(美國公民)個人和公司自由准入公共土地進行找礦活動」。該法同時建立了目前仍然適用的礦權-專權制度(ClaimPatentSystem)。所謂礦權-專權制度,就是探礦者在公共土地上進行探礦活動,對被認為含有有價值礦床的地區,可確立一項礦權權利(Claim),權利主張者對每項權利主張每年須交納100美元維持費。一旦所主張權利的礦床被確定在經濟上是可開採的,並完成至少500美元的開發工作,礦權權利持有者可以提交礦產專權(Patent)申請,以獲得地表權和地下礦產開采專權。從1989年1月3日起,礦產專權申請者需交納250美元申請費,外加每項50美元的礦權費。如果申請得到批准,則礦產專權持有人可以以每英畝2.5美元的價格(對砂礦而言)或每英畝5美元的價格(對脈礦而言)購買地表和地下礦產權。目前《通用采礦法》仍然允許私人公司或多國公司以1872年每英畝土地2.5~5美元的價格購買(含礦的)公共土地。 礦產專權具一定排他性質,可對抗政府和他人。概括地說,1872年的《通用采礦法》具5個要素,即:①發現有價值礦床;②確立采礦權和地點;③記錄采礦權和地點;④采礦權和地點的維持費;⑤礦產專權。根據該法規定,一項砂礦礦權面積通常限於20英畝內,但脈礦礦權面積可稍微大於20英畝。
《通用采礦法》首次確立了可標界礦產(Locatableminerals)的概念,所謂可標界礦產,是指通過提交一個采礦權申請書(一般是一個礦權地,該礦權地僅限於開發和提取礦產,在該礦權地上所規定的權利僅在發現了有價值的礦床後才有效,可對抗任何人和政府)或在相關部門備案一個采礦權申請書,就能獲得采礦權的那些礦產。在《通用采礦法》中,最初確立的可標界礦產是指除煤炭以外的所有礦產(煤適用於1873年的《煤法》),後來國會通過法律,取消了《通用采礦法》對一些礦產(礦種)的管轄權,即分離出一些礦種如石油、天然氣、鉀、鈉、磷酸鹽等不受《通用采礦法》的制約,而受其他法律的管轄和約束。目前,通用采礦法中規定的可標界礦產僅包括金、銀、銅、鉬、鉛、鋅、錫、鎢、鉑族、辰砂、石膏、長石、硼砂、螢石、石墨、雲母、寶石 銅、鉛、鋅等在某些情況下也是可租約的。
現行《通用采礦法》不管轄聯邦「獲得土地」(AcquiredLand)上的礦產,盡管「獲得土地」也是聯邦所有土地。所謂獲得土地,是指聯邦政府從州或私人所有者那裡通過購買、贈予或徵用等方式獲得的土地。獲得土地上的礦產受《獲得土地的礦產租約法》(1947)()管轄。
1872年的《通用采礦法》的不足是,該法未含有環境保護的條款,導致許多自然景觀和土地因後來的硬岩采礦作用而遭破壞。該法也沒有對每人所能確立的礦權地數量作出限制,同時也未對礦產開發的時機和方式作出規定,導致許多礦權地從未進行過生產、開發活動。
二、《礦產租約法》(MineralLeasingActof1920)
1920年頒布的《礦產租約法》,確立了美國礦產資源和礦業管理的租約制度。在該法中,首次明確了可租約礦產(Leasableminerals)的概念。所謂可租約礦產,一般是指需要通過簽訂租約的形式,才能獲得采礦權的那些礦產。目前,在《礦產租約法》規定下,公共土地上可租約礦產包括:石油、天然氣、油頁岩、地熱資源、鉀、鈉、瀝青、固體半固體瀝青、瀝青質岩、磷酸鹽和煤等(1920年的《礦產租約法》將煤納入其管理中)。硫在路易斯安納和新墨西哥州的公共土地上也是可租約的。此外,在聯邦政府購買的土地上和印第安保護地上的可標界礦產也是可租約的。
1920年的《礦產租約法》也建立了礦產租約人的資格制度。該法規定,只有美國公民或根據美國或州法律成立的公民組織,或根據美國或州法律成立的公司才有資格獲得租約。該法也規定了承租人就某一特別礦種如煤、磷酸鹽、石油天然氣、鈉等可以租用礦地的最大面積,一般不得超過2560英畝(油頁岩最大面積不超過5120英畝)。該法同時還規定了禁止外國人擁有采礦租約,但在(采礦)公司中擁有股份者除外。該法也首次確立了可租約礦產的權利金制度。
《礦產租約法》在1920年頒布後,歷經超過40多次的修改和補充,就租約人權利義務、權利金、紅利、土地租金、租約存續條件、公共利益、環境保護、許可證有效期、許可證延續、具體礦產的采礦技術條件和指標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補充和修訂,使《礦產租約法》處於不斷的完善之中。
該法規定,礦產租約由內政部土地管理局授予。目前美國主要礦產的權利金如下:煤(露天礦山)12.5%,煤(井下礦山)8%;磷5%;鈉5%;鉀5%;石油和天然氣12.5%。
三、《礦物材料法》(MineralMaterialActof1947)
1947年頒布的《礦物材料法》對利用公共土地(聯邦所有土地)上的砂、石、粘土等礦產資源作了規范性規定。該法規定,砂、礫、石、浮石、火山渣、普通粘土、硅化木、風化花崗岩、壓碎的岩石、灰岩、規格石料等是可出售礦產(Salableminerals)。該法授權土地管理局以市場公平價格,或通過銷售合同方式,銷售公共土地上的可出售礦產(礦物材料)。對政府部門利用這些礦物材料,可以發給免費利用許可證,數量一般也不限。該法也允許土地管理局對非贏利性組織利用有限數量的可出售礦產發放免費利用許可證。免費利用許可證持有者不能銷售所利用的礦物材料。免費利用許可證有效期為10年,可延期1年。
該法規定,當需要對礦物材料礦產進行鑽探和槽探時,必須先要得到土地管理局的授權,土地管理局將對采樣和試驗結果強加約束條件和復墾要求。相關分析、測試結果必須要呈交給土地管理局。如果分析、測試結果含有商業機密內容,許可證持有者可提出,將其排除在公眾檢查之外。如果銷售材料價值不到1000美元,可簽訂小額銷售合同。如果欲利用的礦物材料來自社區附近,則買賣合同可直接從土地管理局獲得。
無許可證或未簽訂合同而擅自從公共土地開採石料者,將被認為是未被授權利用或非法侵入者。非法利用者將可能處以1000美元的罰款,並可能處以1年的牢獄。
四、《聯邦煤炭租約修正法》(FederalCoalLeasing AmendmentsActof1977)
1976年,針對對大量非生產性的聯邦煤炭租約的關注,美國國會修改了《礦產租約法》(1920),制定了聯邦煤炭租約修正法,以懲罰持有聯邦煤炭租約而不進行實質性煤炭生產的能源公司,遏制持有聯邦煤炭租約而不進行商業性煤炭生產狀況上升的勢頭。該法確立的基本政策是:煤炭租約持有者必須要及時地(在合理的期限內)開發、生產煤炭資源,滿足國家能源需求。
該法第3款明確規定,如果能源公司的採煤公司不遵守聯邦煤炭租約規定,即在獲得煤炭租約的10年內不進行商業性煤炭開發和生產活動,則將被禁止參與新的聯邦陸上油氣租約的競爭。
該法也確立,新規定不僅適用聯邦煤炭租約,也同樣適用於聯邦陸地土地上的石油天然氣租約和其他礦產租約,從而奠定了聯邦礦產租約持有者必須要在合理的期限范圍內積極開發和生產相關礦產的政策基礎和制度。
五、《聯邦陸上石油天然氣租借改革法》(Federal )
1987年頒布的《聯邦陸上石油天然氣租借改革法》是美國關於規范陸上石油和天然氣勘查、開發活動的一部重要法律。該法規定,公共土地只有在通過了土地管理局多用途規劃程序評估後,方可進行油氣租約活動。租約可分為競爭性和非競爭性兩類。在油氣資源開發可能與其他資源或土地利用的保護與管理相沖突的地區,必須要實施相關的緩解措施或補救措施。該法要求,可進行油氣租約的公共土地必須首先要以競爭的方式獲得。非競爭的油氣租約只有在進行了競爭性的拍賣而又無人進行投標的情況下才能簽訂。該法規定,在下48州地區,最大競爭的租約面積為2560英畝,在阿拉斯加州地區為5760英畝;在所有各州,最大非競爭的租約面積為10240英畝。競爭和非競爭性租約有效期一般為10年,但此後只要石油或天然氣能以盈利的數量生產,該兩類租約均能繼續有效。該法也規定了開發商租借公共土地進行油氣開發,可首期付款並以後以權利金的形式,繳納補償費。
該法規定,只有美國成年公民才能獲得聯邦油氣租約。未成年人不能獲得租約,但租約可以授予給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或受託管理人。依據美國法律或州法律成立的公民組織和公司也有資格獲得油氣租約。外國公民不能獲得聯邦油氣租約,外國人僅能通過對美國公司的股票持有獲取相關利益,且只有當該外國公民所屬國法律不排斥美國公民類似的權利時才為有效。
該法規定,租約給予租約人在所租約土地上勘查、鑽探、提取、處理石油天然氣礦床的權利,但不包括氦。租約人在進行有關擾動地表的行動前,必須要得到土地管理局的批准。在租約土地上,租約人不能建房屋、耕種土地或開發其他礦產資源。在開始鑽探工作前,租約人或運作者必須要提交不低於10000美元的保證金,以保證相關人遵守租約條款,包括環境保護等。
六、《外大陸架土地法》(OuterContinentalShelf LandActof1953)
外大陸架土地法於1953年制定,1975、1978、1984、1986、1987、1990、1992、1994和1995年多次修改。該法是指導、規范在外大陸架地區開展石油天然氣租約活動,加快勘查、開發石油天然氣資源,保護海洋環境的一部重要法律。
該法認為,開發外大陸架土地上的油氣資源對保障美國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至為重要,因而應當鼓勵在外大陸架上開展石油天然氣勘查和開發活動,鼓勵用新技術開發油氣資源,減少因石油開發帶來的負面影響。該法也要求要嚴格保護海上環境,要平衡油氣開發與人類、海洋和海岸環境的保護。
該法規定,必須要以投標方式取得在外大陸架(土地)上的油氣租約。油氣租約持有者在海上勘查油氣資源時,必須要先提交勘查計劃,包括:①預期的勘查活動安排;②所用的設備;③每口鑽井的大體位置等。油氣租約持有者在海上開發、生產油氣資源時,必須要先提交開發、生產計劃,內容包括:①要做的具體工作;②相關設施和運作;③所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④預期的開發或生產率及時間安排等。
該法規定,必須要保障可能受到影響的州和地方政府能及時了解外大陸架開發信息,保障州和地方政府參與油氣政策和規劃決策。該法授權內政部長簽發外大陸架礦產租約,並制定外大陸架油氣開發活動的管理規章。
1953年的外大陸架土地法及隨後的各次修改建立和奠定了美國過去50年來在外大陸架土地上勘查、開發石油天然氣資源,保障國家經濟和能源安全,減少對外國石油依賴的政策基礎。
七、《聯邦石油和天然氣權利金管理法》(FederalOil&GasRoyaltyManagementActof1982)
1982年頒布的《聯邦石油和天然氣權利金管理法》,明確規定了承租人、運營商和其他相關人對從聯邦土地、印第安土地和外大陸架土地區采出的石油天然氣開展運輸或銷售等商業活動時,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包括生產場地和運輸目的地、銷售價格、運輸或銷售記錄、生產場所安全計劃、在規定時間內繳納權利金或相關收益等。同時,明確界定了內政部長在管理、實施和維持與在聯邦土地、印第安土地和外大陸架土地上開展石油天然氣租約活動有關的權利金管理體系的職權和責任。該法對規范聯邦土地上與石油天然氣生產、銷售有關的記賬活動和權利金收取活動有重要意義。
該法規定,在聯邦權利金管理和執行過程中,內政部長的職責是:
建立綜合的檢查、稅收、財務和生產賬目和稽查體系,以精確確定石油天然氣權利金、利益、罰金、懲罰措施、費、定金和其他支付的數額;
建立程序以確保被授權的部長代表每年對生產有意義數量油氣的租約地至少檢查一次;
制定培訓計劃,培訓所有從事這項檢查工作的授權代表的相關方法和技術;
稽查和調解所有目前的和過去的油氣租約的租約賬目,並採取適當的行動,以進行額外的權利金收取或退還活動;
與獨立的持證會計師簽署合同和相關協議,以稽查油氣租約的承租人或經營商的賬目和記錄。挑選這種持證會計師必須要根據《聯邦財產和行政服務法1949》,進行競爭性招標。
該法規定的承租人、運營商和運輸商的職責如下。
承租人:根據租約或礦產租約法相關法律按時、按規定方式支付權利金或其他付款;如發生租約轉讓,應在規定的時間和方式內,通知內政部長關於權利金或其他付款義務的轉讓。
運營商:制定和遵守工地安全計劃,保護陸上所生產或所儲存的石油或天然氣以防止被偷,該安全計劃應符合內政部長所規定的最低標准;制定和遵守內政部長認為合適的最低場地安全措施,以防止在租約土地或外大陸架土地上所生產或儲存的石油或天然氣被偷;不晚於油井開始生產的第5個工作日或油井停止生產90天以上重新恢復生產的第5個工作日,通知內政部長油井開始生產或恢復生產的日期。
運輸商:通過車輛從租約地運輸石油的石油運輸商應攜帶相關文件,表明最低的數量、來源地和第一運輸目的地;通過管線從租約地運輸石油的運輸商應保留文件證明最低的數量、來源地、計劃輸送的石油或天然氣的第一目的地等。
該法除規定了部長職責和承租人、運營商和運輸商的職責、賬目記錄、及時的權利金支付、相關責任、聽證和調查、檢查程序、民事和刑事處罰等外,還要求內政部長就該法的實施情況每年向國會提交一份報告。該法同時也要求內政部長就聯邦土地和印第安土地上的煤、鈾、其他能源和非能源礦產的權利金(管理)問題開展研究,並將建議的立法提交國會進行審議。
八、《露天礦山復墾與執行法》(SurfaceMineReclamation andEnforcementActof1977)
1977年頒布的《露天礦山復墾與執行法》,是一部確立美國煤炭礦山土地復墾制度的重要法律。該法律規定所有煤礦山在采完之後必須要進行礦山復墾,要達到復墾要求和標准,並規定在復墾不可行的地區,不得進行露天煤炭采礦活動,同時,規定了必須要以保護環境的方式,開展地表和井下煤炭采礦活動。
為了解決復墾資金問題,該法規定,煤炭生產者必須要繳納復墾費,標準是:露天煤礦每噸35美分,井下煤礦每噸15美分,或按煤炭價值的10%繳納復墾金。履行職責的聯邦雇員不得在露天或井下煤炭礦山中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經濟利益關系,凡故意違反者將面臨不超過2500美元的罰款和/或不超過1年的監禁。
在《露天礦山復墾與執行法》中,還規定了開采其他礦產資源也必須要進行土地復墾,從而原則上確立了美國礦山土地的復墾制度。
九、《聯邦煤礦山健康和安全法》(FederalCoalMine HealthandSafetyActof1969)
1969年頒布的《聯邦煤礦山健康和安全法》是一部指導美國煤炭礦山生產安全和礦工健康的重要法律,並建立了礦山安全檢查制度。1952年聯邦政府制定了《聯邦煤炭礦山安全法》,規定每年對某些井下煤礦山進行檢查。然而,煤炭事故仍不斷發生。1969年,為了有效遏制煤礦山事故的發生,聯邦政府頒布了比以往任何有關采礦工業的聯邦法律都更綜合、更嚴格的《聯邦煤炭礦山健康和安全法1969》,要求對每個露天煤礦山每年進行兩次檢查,對井下煤礦山每年檢查四次,大大加強了聯邦政府對煤炭礦山的執法權。該法還規定了煤炭礦山的健康標准以及健康和安全標準的具體程序等。
十、《聯邦礦山安全和健康法》(FederalMineSafety andHealthActof1977)
1977年頒布的《聯邦礦山安全和健康法》是一部綜合性的涉及所有煤和非煤采礦工業的礦山安全和健康的法律,對保障美國礦山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該法規定的礦山檢查制度與《聯邦煤礦山健康和安全法》大體相同(要求對每個露天煤礦山每年進行兩次檢查,對井下煤礦山每年檢查四次),但在范圍上擴大到非煤礦山,從而將礦山安全檢查制度擴大到所有礦山企業。
該法還授權成立了礦山安全和健康管理局(MSHA),負責美國聯邦礦山安全和健康檢查工作,並建立了獨立的礦山安全與健康委員會專門負責評估MSHA的執法行動。該法也將以前屬內政部的礦山安全檢查職能調整到勞工部的職能中。
十一、《能源政策法》(EnergyPolicyActof2005)
2005年8月8日,布希總統簽署的《能源政策法》是美國應對21世紀能源問題的一部重要法律,也是一部指導美國未來能源生產、發展和走向的綱領性法律。
該法對美國當前一段時期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能源利用標准、能源市場規則、高效率能源產品、可再生能源生產、鼓勵措施、低收入家庭能源幫助,美國化石能源生產、銷售、深水油氣生產稅收減免、天然氣管線鋪設、公共土地准入、陸上枯竭油井、市場改革、市場透明性,煤炭開發與利用,核能利用和核安全、氫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化石能源的研究與開發、技術轉讓、能源與環境、國際合作、研發項目評估方法等進行了一系列詳細規定和界定,規定了提供聯邦抵減應稅收入(TaxCredits),以鼓勵消費者和工業用戶購買高燃料效率混合電車、高能源效率電器設備和節能型住宅和產品等。
該法的根本立法宗旨是:加強能源保護和研究與開發,為美國人民提供能源供應安全和能源供應多樣性。
J. 什麼是沖突礦產
指來自於剛果民主共和國非政府軍事團體或非軍事派別所控制沖突地區的礦區生產的金(Au),鉭(Ta),鎢(W),鈷(Co),和錫(Sn)等金屬礦物,當地相關軍事團體取得的非法采礦利潤是從公民中盜竊得來的,且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造成侵犯人權,環境惡化。
此類不符合「無沖突規范」的地區的礦物產品除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外,還包括盧安達(Rwanda)、烏干達(Uganda)、蒲隆地(Burundi)、坦尚尼亞(Tanzania)、肯亞(Kenya) 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認定的產自剛果礦脈之礦物。
(10)礦物沖突法規介紹擴展閱讀
主要礦產
1、鈳鉭鐵礦
鈳鉭鐵礦(Coltan) ,提煉成鉭(Ta),剛果民主共和國提供, 佔全球產量的17%。
2、錫石
錫石,提煉成錫(Sn),剛果民主共和國提供,佔全球產量的4%。
3、黑鎢礦
黑鎢礦,提煉成鎢(W),剛果民主共和國提供,佔全球產量的3%。
4、金礦
金礦,提煉成金(Au),剛果民主共和國提供,佔全球產量的2%。
危害
原於剛果民主共和國(DCR)礦產沖突的開采和貿易,助長剛果東部的融資沖突特點至極端的暴力水平。自90年代後期開始,這沖突已經奪取超過540萬人的生命。
采礦活動是剛果經濟的關鍵。然而,一些礦場被激進組織控制著並在該地區導致嚴重的社會和環境問題:
嚴重的人權侵犯,盜竊,敲詐;
對礦產資源的控制和稅收使用暴力;
強迫勞工和童工;
有限的發展方案導致手工和小規模采礦;
保護區的影響,森林砍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