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無序
⑴ 法律法規優先順序問題
這個叫優先順序也行,一般叫法律淵源的位階吧。我國的法律位階基本參照《內立法法》(憲法性法律)容
第七十八條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第七十九條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第八十條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第八十二條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綜上:從效力上說,法律>行政法規 > 地方法規 >地方規章 ,然後,部門規章=地方法規;部門規章=地方規章,這個要注意,不能用單純的數學比大小的邏輯,去認識地方法規 、部門規章、 地方規章的關系。原因是,各自製定的主體不同,地方人大和國務院及其部委的微妙關系,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要用心體會一下。
⑵ 條款項的先後順序
法律分析:順序為條、款、項。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法律、法令等所列條、款、項,目順序的通知》
第一條 引用法律、法令等的條文時,應按條、款、項、目順序來寫,即條下為款,款下為項,項下為目。
第二條 如果某一條下面沒有分款而直接分列幾項的,就不要加「第一款」,例如懲治反革命條例第十條只有(一)(二)(三)三項,就不要寫「第十條第一款第×項」。
⑶ 關於公文中序號排列的問題
結構層次序數,第一層為「一、」,第二層為「(一)」,第三層為「1」,第四層為「(1)」。公文如果只有一個層級,就是「一」的形式;如果如題所述公文中正文的結構層次只有兩層,那麼規范的序號順序當然是一、(一)的。
公文一般由份號、密級和保密期限、緊急程度、發文機關標志、發文字型大小、簽發人、標題、主送機關、正文、附件說明、發文機關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註、附件、抄送機關、印發機關和印發日期、頁碼等組成。
本標准相對GB/T9704-1988作如下修訂:
(1)將原標准名稱《國家機關公文格式》改為《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
(2)刪去原標准中的引言部分;
(3)刪去原標准中與公文格式規定無關的一些敘述性解釋;
(4)對公文用紙的頁邊尺寸作了較大的調整;
(5)不設各標識域,而按公文眉首、主體和版記三部分各要素的順序依次進行說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
⑷ 如何引用法律規定中的條、款、項、目
一、「條」
法律規范的「條」,是組成法律規范的基本單位。一部法律,都是由若干法條組成的,並且有明確的表明第**條,且應當使用中文不能使用阿拉伯數字。 引用時「根據《立法法》第五條規定······」
二、「款」
「款」是「條」下的組成部分。「款」的表現形式為條中的自然段,每個自然段且沒有數字排列的為一款。
「款」的適用:款一般可以獨立適用。關於引用款時的數目的書寫一般應當使用中文,不用阿拉伯數字。如《立法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
三、「項」
「項」可以是「條」後面的也可以是「款」後面的,是以列舉的形式對前段文字的說明。如《立法法》第八條規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一)國家主權的事項;(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三)......該條中的(一)、(二)、(三)......(十)等就是該條的十個項。該十項是對前段文字中「下列事項」的說明。所以,含有項的法條,其前段文字中一般都有「下列」二字或相應的文字表述。
「項」前冠以數字以對列舉的內容進行排列。如上所述,各項前都冠以(一)、(二)、(三)、(四)等數字,而且這些數字只能以中文數字加括弧的形式出現。
「項」的適用。對含有項的法條,適用時應當適用到項。
四、「目」
「目」隸屬於項,是法律規范中最小的單位,一般是阿拉伯數字標明。如《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規定,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則數字1、2後面的是具體的「目」的內容。
拓展資料:
法律是由編、章、節、條、款、項、目構成。
一部法律根據《立法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一般由編、章、節、條、款、項、目組成。編、章、節是對法條的歸類。所以,在使用法律時只需引用到條、款、項、目即可,無需指出該條所在的編、章、節。因此,弄懂法律規范中條、款、項、目的含義,在執法活動中正確使用法律規范的條、款、項、目,對於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質量是大有益處的。
法律條文中的條款項目的區分 網路
⑸ 法,通知,條例,辦法,規定,意見,決定,解釋,批復,細則,公告,這些法律法規的層級
法是最高的,是法律
條例、辦法屬於部門法規
規定、意見、解釋、細則是部門規章
公告、批復、決定、公告是部門意見
⑹ 我國的法律權力大小排列順序
從高到低,依次為:
憲法
法律 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
行政法規 國務院通過的
部門內規章、地方性法規 由國務院各部委容或者各省級政府頒布的
地方性法規 計劃單列市政府頒布的
地方性有約束力的文件 其他地方政府以其職權頒布的
⑺ 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規定、辦法、條例 的准確大小順序是
公司或企業的制度是其他內容的綜合體,順序應該是這樣的:工作流版程----工作標准---管理規權定------管理條例----管理辦法(如:獎懲內容)---------這些是管理制度的一部分,
制度一旦定下來,不能隨意更改,但辦法、條例、規定可按照企業或公司的發展需要對其進行增加暫行
⑻ 法律的位階順序由高到低為
法律分析:它們從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基本法、普通法、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法的效力位階,是指不同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法律淵源體系中所處的效力位置和等級。在法的位階中處於不同或相同的位置和等級,其效力也是不同或相同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第八條 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條例、附屬立法和習慣法,除同本法相抵觸或經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
⑼ 法律法規排序
憲法-----法律、最高院司法解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部門規章、
對於條約與國版內法的相權比較的效力,我國在這一問題上亦無原則性法律規定。但一些專門的法律、法規作出條約與國內法發生沖突時,條約效力高於國內法規定。我國的《民法通則》第142條有相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國際條約的效力肯定是低於憲法的。
⑽ 對法律規范效力等級從告到低的排列順序是什麼
《立法法》第七來十八條憲法具有最源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第七十九條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第八十條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第八十二條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綜上:從效力上說,法律>行政法規 > 地方法規 >地方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