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詞寫法規矩

詞寫法規矩

發布時間: 2022-03-24 13:47:01

❶ 請問詞的寫作規則是怎樣子的或如何寫

詞: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詞。詞還有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樂府等名稱。詞萌芽於南朝,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開始是用來為某樂譜配詞,用於歌唱的。為譜配歌詞叫填詞,填詞所選定的調子叫詞調,詞調都有名稱(如"水調歌頭"、"念奴嬌"等),叫做詞牌。後來成了與音樂失去聯系的一種文學體裁,詞牌也便成了說明文字聲韻格式即詞譜的名稱。填詞時為點明題旨,多在詞牌下另標題目。如"早行"、"詠梅"等。
詞一般按字句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一首詞只一段的叫單調,兩段的叫雙調,三段、四段的叫三疊、四疊。一段叫一闋。雙調中的兩段,稱上闋、下闋,或叫上片、下片,三疊、四疊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闋、第二闋……詞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徵是長短句,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詞譜中對每種詞調的平仄、押韻都有規定。
- 表平聲,| 表仄聲,+ 表可平可仄。
摘自《唐宋詞格律》。

十六字令

又名《蒼梧謠》、《歸字謠》。十六字,三平韻。

定 格
-(韻) + | - - | | -(韻) - - |(句) + | | - -(韻)

漁歌子

又名《漁父》,二十七字,四平韻。中間三言兩句,以對偶為宜。
定 格
+ | - - | | -(韻) + - - | | - -(韻) - | |(句) | - -(韻) - - | | | - -(韻)

憶江南

又名《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宋人多用雙調。
定 格
- + |(句) + | | - -(韻) + | + - - | |(句) + - + | |- -(韻) + | | - -(韻)

長相思

又名《雙紅豆》,三十六字,前後片各三平韻,一疊韻。
定 格
+ + -(韻) + + -(疊) + | - - + | -(韻) + - + | -(韻)
+ + -(韻) + + -(疊) + | - - + | -(韻) + - + | -(韻)

浣溪沙

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韻,下片兩平韻,過片二句多用對偶。

格 一
+ |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句) + - + | | - -(韻) + - + | | - -(韻)

格 二(攤破浣溪沙)
| |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句)| - -(韻)
+ | + - - | |(句) + - - | | - -(韻) - | | - - | |(句)| - -(韻)

採桑子

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四十四字,前後片各三平韻。添字格兩平韻,一疊韻。

格 一
+ - + | - - |(句) + | - -(韻) + | - -(韻) + | - - +| -(韻)
+ - + | - - |(句) + | - -(韻) + | - -(韻) + | - - +| -(韻)

格 二(添字)
+ - + | - - |(句) + | - -(韻) + | - -(疊) + | - -(句)+ | | - -(韻)
+ - + | - - |(句) + | - -(韻) + | - -(疊) + | - -(句)+ | | - -(韻)

眼兒媚

又名《秋波媚》。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

定 格
- | - - | - -(韻) +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韻)
+ - + | - - |(句) +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韻)

太常引

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三平韻。兩結句倒數第二字定要去聲。

定 格
+ - + | | - -(韻) + | | - -(韻) + | | - -(韻) | + |(豆)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 -(韻) + | | - -(韻)| + |(豆) - - | -(韻)

鷓鴣天

又名《思佳客》,五十五字,前後片各三平韻,前片第三、四句與過片三言兩句多作對偶。

定 格
+ |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句)+ | - - + | -(韻)
- | |(句) | - -(韻) + - + | | - -(韻) + - + | - - |(句) + | - - + | -(韻)

小重山

又名《小重山令》,調悲。五十八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定 格
+ | - - + | -(韻) + - - | |(豆) | - -(韻) + - + | |- -(韻) - + |(句) + | | - -(韻)
+ | | - -(韻) + - - | |(豆) | - -(韻) + - + | | - -(韻) - + |(句) + | | - -(韻)

一剪梅

雙調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韻。每句並用平收,聲情低抑。亦有句句葉韻者。

定 格
+ | - - + | -(韻) + | - -(句) + | - -(韻) + - + | |- -(句) + | - -(句) + | - -(韻)
+ | - - + | -(韻) + | - -(句) + | - -(韻) + - + | |- -(句) + | - -(句) + | - -(韻)

破陣子

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定 格

| | - - + |(句) + - + | - -(韻) + | + - - | |(句) +| - - + | -(韻) + - + | -(韻)
| | - - + |(句) + - + | - -(韻) + | + - - | |(句) +| - - + | -(韻) + - + | -(韻)

滿庭芳

又名《鎖陽台》,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五平韻。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韻) | - - |(句)- | | - -(韻) + | - - | |(句) + + |(豆) + | - -(韻) - -|(句) + - + |(句) + | | - -(韻)
- -(韻) - | |(句) - - | |(句) + | - -(韻) | - | - -(句) + | - -(韻) + | + - | |(句) + + |(豆) + | - -(韻) -- |(句) + - + |(句) + | | - -(韻)

水調歌頭

九十五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定 格
+ | | - |(句) + | | - -(韻) + - + | - +(句) + | | --(韻) + | - - + |(句) + | - - + |(句) + | | - -(韻) + || - |(句) + | | - -(韻)
+ + +(句) + + |(句) | - -(韻) + - + |(句) - + - | |- -(韻) + | - - + |(句) + | - - + |(句) + | | - -(韻) +| + - |(句) + | | - -(韻)

鳳凰台上憶吹簫

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五平韻。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韻) | | - - |(句)| | - -(韻) - | - - | |(句) - | |(豆) | | - -(韻) - - |(句) - - | |(句) | | - -(韻)
- -(韻) | - | |(句) - | | - -(句) | | - -(韻) | | -- |(句) - | - -(韻) - | - - - |(句) - | |(豆) - | - -(韻)- - |(句) - - | -(句) | | - -(韻)

漢宮春

九十六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定 格

+ | - -(句) | + - + |(句) + | - -(韻) + - + |(句) |+ + | - -(韻) - - | |(句) | - -(豆) + | - -(韻) - | |(豆)- - + |(句) + - + | - -(韻)
+ | + - - |(句) | - - | |(句) + | - -(韻) - - | - ||(句) + | - -(韻) - - | |(句) | - -(豆) + | - -(韻) - ||(豆) - - + |(句) + - + | - -(韻)

揚州慢

九十八字,前後片各四平韻,前片第四、五句及後片第三、第八句皆上一、下四句法。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韻) | - - | |(句)| | | - -(韻) | - |(豆) - - | |(句) | - - |(句) - | - -(韻) | - -(豆) - | - -(句) - | - -(韻)
| - | |(句) | - -(豆) - | - -(韻) | | | - -(句) - -| |(句) - | - -(韻) | | | - - |(句) - - |(豆) | | - -(韻)| - - - |(句) - - - | - -(韻)

沁園春

又名《壽星明》。格局開張,宜抒壯闊豪邁情感。一百十四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五平韻,亦有於過片處增一暗韻者。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韻) | + - + |(句) +- + |(句) + - + |(句)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 | -(韻) - - |(句) | + - + |(句) + | - -(韻)
- - + | - -(韻) | + | - - + | -(韻) | + - + |(句) +- + |(句) + - + |(句)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 | -(韻) - - |(句) | + - + |(句) + | - -(韻)

註:前片第四句與後片第三句皆以一字領下四言四句,前後片結
尾並以一字領下四言二句,宜用去聲字。

如夢令

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定 格

+ | + - - |(韻) + | + - - |(韻) + | | - -(句) + | |

- - |(韻) - |(韻) - |(疊) + | | - - |(韻)

點絳唇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後片四仄韻。

定 格

+ | - -(句) + - + | - - |(韻) | - - |(韻) + | - - |(韻)

+ | - -(句) + | - - |(韻) - + |(韻) | - - |(韻) + |- - |(韻)

卜運算元

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慢曲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格 一
+ | | - -(句) + | - - |(韻) + | - - | | -(句) + | -- |(韻)
+ | | - -(句) + | - - |(韻) + | - - | | -(句) + | -- |(韻)

格 二(卜運算元慢)
- - | |(句) - | | -(句) | | | - - |(韻) | | - -(句)| | | - - |(韻) | - -(豆) | | - - |(韻) | | |(豆) - - ||(句) - - | | - |(韻)
| | - - |(韻) | | | - -(句) | - - |(韻) | | - -(句)| | | - | |(韻) | - -(豆) - | - - |(韻) | | |(豆) - - ||(句) | - - - |(韻)

憶秦娥
又名《秦樓月》,四十六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一疊韻,以入聲為宜。

定 格
- + |(韻) + - + | - - |(韻) - - |(疊) + - + |(句) |- - |(韻)
+ - + | - - |(韻) + - + | - - |(韻) - - |(疊) + - +|(句) | - - |(韻)

變 格(平韻)
+ - -(韻) + - + | - - -(韻) - - -(疊) + - + |(句) || - -(韻)
| - - | - - -(韻) + - + | - - -(韻) - - -(疊) + - +|(句) | | - -(韻)

醉花陰

小令,五十二字,前後片各三仄韻。

定 格

+ | + - - | |(韻) + | - - |(韻) + | | - -(句) + | --(句) + | - - |(韻)

+ - + | - - |(韻) | | - - |(韻) + | | - -(句) + | --(句) + | - - |(韻)

木蘭花

格一(仄韻換韻格)

| | | - - | |(韻) - | | - - | |(韻) - | |(句) | - -(句) | | | - - | |(韻)
| | | - - | |(換韻) - | | - - | |(韻) - - | | | - -(句) - | | - - | |(韻)

格二(仄韻定格)

+ -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句)+ |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句)+ | + - - | |(韻)

格三(減字木蘭花)

+ - + |(仄韻) + | + - - | |(葉仄) + | - -(換平韻) +| - - + | -(葉平)
+ - + |(再換仄韻) + | + - - | |(葉仄) + | - -(三換平韻) + | - - + | -(葉平)

格四(偷聲木蘭花)

+ - + | - - |(仄韻) + | + - - | |(葉仄) + | - -(換平韻) + | - - + | -(葉平)
+ - + | - - |(再換仄韻) + | + - - | |(葉仄) + | - -(三換平韻) + | - - + | -(葉平)

格五(木蘭花慢)

| - - | |(句) | - |(句) | - -(韻) | + | - -(句) + -| |(句) + | - -(韻) - -(韻) | - | |(句) | - - | | | - -(韻) - | - - | |(句) | - | | - -(韻)
- -(韻) | | + -(韻) - | |(句) | - -(韻) | + | - -(句)+ - | |(句) + | - -(韻) - -(韻) | - | |(句) | - - | | |- -(韻) - | - - | |(句) | - | | - -(韻)

鵲橋仙

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韻者。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韻) + - + | | --(句) | + |(豆)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 + |(韻) + - + | | --(句) | + |(豆) - - + |(韻)

釵頭鳳

又名《折紅英》,六十字,上下片各七仄韻,兩疊韻,聲情凄緊。

定 格

- - |(韻) - - |(葉仄) | - - | - - |(葉仄) - - |(換仄)- - |(葉二仄) + - - |(句) | - - |(葉二仄) |(葉二仄) |(疊)|(疊)

- - |(葉首仄) - - |(葉首仄) | - | - - |(葉首仄) - -|(葉二仄) - - |(葉二仄) + - - |(句) | - - |(葉二仄) |(葉二仄) |(疊) |(疊)

蝶戀花

又名《鵲踏枝》、《鳳棲梧》。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定 格

+ | + - - | |(韻) + | - -(句) + | - - |(韻) +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韻) + | - -(句) + | - - |(韻) + | + -- | |(韻) + - + | - - |(韻)

漁家傲

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韻。

定 格

+ |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韻)- + |(韻) + -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韻)- + |(韻) + - + | - - |(韻)

青玉案

六十七字,前後片各五仄韻,亦有第五句不用韻者。

定 格

+ - + | - - |(韻) | + |(豆) - - |(韻) | | - - - | |(韻) + - - |(句) + - + |(韻)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韻)+ - - |(句) + - + |(韻) + | - - |(韻)

滿江紅

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一般用入聲韻。聲情激越,宜抒豪壯情感。姜夔改作平韻,情調俱變。

定 格

+ | - -(句) - + |(豆) + - + |(韻) - | |(豆) | - - |(句) | - + |(韻) + | + - - | |(句) + - + | - - |(韻) + ++(豆) + | | - -(句) - - |(韻)
+ + |(句) - | |(韻) - | |(句) - - |(韻) | - - + |(句)| - - |(韻) + | + - - | |(句) + - + | - - |(韻) + + +(豆)+ | | - -(句) - - |(韻)

格二(平韻格)

- | - -(句) + | |(豆) - | | -(韻) - + |(豆) | - - |(句) + | - -(韻) + | - - - | |(句) + - - | | - -(韻) | +-(豆) + | | - -(句) - | -(韻)
- + |(句) - | -(韻) + + |(句) | - -(韻) | | - - |(句)+ | - -(韻) + | + - - | |(句) + - - | | - -(韻) | + -(豆)+ | | - -(句) - | -(韻)

聲聲慢

九十七字,前後片各五仄韻,用入聲部韻。

定 格

- - | |(韻) | | - -(句) - - | | | |(韻) | | - - - |(句) | - - |(韻) - - | | | |(句) | | -(豆) | - - |(韻) || |(句) | - -(豆) | | | - - |(韻)

| | - - - |(韻) - | |(豆) - - | - - |(韻) | | - -(句)| | | - | |(韻) - - | - | |(句) | - -(豆) | | | |(韻) || |(句) | | | - | | |(韻)

念奴嬌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壺中天》、《湘月》。一百字,前後片各四仄韻,用以抒發豪壯感情者宜用入聲韻部。

定 格

+ - + |(句) | - + + |(句) + - - |(韻) + | + - - | |(句) + |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 |(韻)+ - + |(句) | - - | + |(韻)
+ | + | - -(句) + - + |(句) + | - - |(韻) + | + - -| |(句) + |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韻) + - - |(句) | - - | - |(韻)

變格一

| - - |(句) | - |(豆) - | - - - |(韻) | | - -(句) -| |(豆) - |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韻) - - - |(句) | - - | - |(韻)
- | - | - -(句) | - - | |(句) - - - |(韻) | | - -(句)- | |(豆) - | - - - |(韻) | | - -(句) - - - | |(句) | -- |(韻) - - - |(句) | - - | - |(韻)

變格二(平韻格)

| - - |(句) | - - - |(句) - | - -(韻) | | - - - | |(句) - |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 -(韻)| - - |(句) | - - | - -(韻)
- | - | - -(句) - - - | |(句) - | - -(韻) | | - - -| |(句) | |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韻) | - - |(句) | - - | - -(韻)

水龍吟

又名《龍吟曲》、《庄椿歲》、《小樓連苑》。一百零二字,前後片各四仄韻。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定 格

| - + | - -(句) + - + | - - |(韻) + - | |(句) + - +|(句)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韻) |+ - + |(句) + - + |(句) + - |(句) - - |(韻)

+ | + - + |(句或韻) | - -(豆) + - - |(韻) + - + |(句)+ - - |(句)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韻) | - - | |(句) + - + |(句) | - - |(韻)

雨霖鈴

一百零三字,前後片各五仄韻,用入聲部韻。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聲。

定 格

- - - |(韻) | - - |(句) | | - |(韻) - - | | - |(句)- - | |(句) - - - |(韻) | | - - | |(句) | - | - |(韻) || |(豆) - | - -(句) | | - - | - |(韻)

- - | | - - |(韻) | - -(豆) | | - - |(韻) - - | | -|(句) - | |(豆) | - - |(韻) | | - -(句) - |(豆) - - | |- |(韻) | | |(豆) - | - -(句) | | - - |(韻)

永遇樂

一百零四字,前後片各四仄韻。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韻) | | - -(句) - -| |(句) |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 -|(韻) | - -(豆) - - + |(句) | -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 + |(韻) | | - -(句)+ - - |(句) -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 |(韻) + - |(豆) - - | |(句)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 + |(韻) | | - -(句)+ - - |(句) - | - - |(韻) | - - |(句) + - + |(句) + | +- + |(韻) + - |(豆) - - | |(句) | - | |(韻)

南鄉子

格 一

| | - -(平韻) + - + | | - -(葉平) | | - - - | |(換仄韻) - |(葉仄) | | - - - | |(葉仄)

格 二

- | |(句) | - -(平韻) + - + | | - -(葉平) + | + - -| |(換仄韻) + - |(葉仄) + | + - - | |(葉仄)

格 三(平韻)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句) --(韻) + | - - + | -(韻)
+ | | - -(韻) + | - - | | -(韻) + | + - - | |(句) --(韻) + | - - + | -(韻)

昭君怨

又名《宴西園》、《一痕沙》。四十字,全闕四換韻,兩仄兩平,上下片同。

定 格

+ | + - + |(仄韻) + | + - + |(葉仄) + | | - -(轉平韻)| - -(葉平)

+ | + - + |(仄韻) + | + - + |(葉仄) + | | - -(轉平韻)| - -(葉平)

菩薩蠻

又名《子夜歌》、《重疊金》,小令四十四字,前後片各兩仄韻,兩平韻。情調由盡促轉低沉。

定 格

+ | + | - - |(仄韻) + - + | - - |(葉仄) + | | - -(換平韻) + - - | -(葉平)

+ - - | |(再換仄韻) + | - - |(葉仄) + | | - -(三換平韻) + - - | -(葉平)

清平樂

又名《憶蘿月》、《醉東風》。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定 格

+ - + |(仄韻) + | - - |(葉仄) + | + - - | |(葉仄) +| + - + |(葉仄)

+ - + | - -(換平韻) + - + | - -(葉平) + | + - + |(句)+ - + | - -(葉平)

虞美人

格 一

+ - + | - - |(仄韻) + | - - |(葉仄) + - + | | - -(換平韻) + | + - - | | - -(葉平)
+ - + | - - |(換仄韻) + | - - |(葉仄) + - + | | - -(再換平韻) + | + - - | | - -(葉平)

格 二

| - | | - - |(仄韻) | | - - |(葉仄) | - - | | - -(換平韻) | - - | | - -(葉平) | - -(葉平)
| - | | - - |(換仄韻) | | - - |(葉仄) | - - | | - -(再換平韻) | - - | | - -(葉平) | - -(葉平)

西江月

又明《步虛詞》、《江月令》,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

定 格

+ | + - - |(句) + - + | - -(平韻) + - + | | - -(葉平)+ | - - + |(葉仄)

+ | + - - |(句) + - + | - -(平韻) + - + | | - -(葉平)+ | - - + |(葉仄)

相見歡

又名《秋夜月》、《上西樓》,三十六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過片處錯葉兩仄韻。兩結九言宜於第二字略豆。

定 格

+ - + | - -(平韻) | - -(葉平) + | + - - | | - -(葉平)

+ + |(仄韻) + - |(葉仄) | - -(歸平韻) + | + - - | |- -(葉平)
可看看這里:
http://www.eeqi.com/03wx/cipai/
http://ziyexing.nease.net/files-2/cpgs-4.htm

❷ 古代宋詞中的詞的寫法有什麼規則和規律

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
詞不同於詩.詩分五言七言,分絕句和律詩.組合在一起,共四種
此外還有古風,形式多變一些.
但是總體來說,詩的格式是比較簡單的
但是詞的格式有上千種,各不相同.於是為這些格式取名字,即「詞牌」
一個詞牌,基本上對應一種格式(有的格式會有別格,另述).偶也有同名不同調,或同調不同名的情況.但基本上,看到一個詞牌,就可以知道,這首詞共有多少句,每句多少個字.押多少個韻,平韻還是仄韻.甚至每個字是平聲還是仄聲.這就是「詞牌常識」.
詞牌有詞譜,詞譜是記錄每種格式的字數、韻腳、平仄的一種形式.
所謂平仄,就是古代的四聲.古代的四聲和今天的不同,不是分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而是分平上去入.平,又分陰平、陽平.陰平,即對應今天的一聲.陽平,即對應今天的二聲.發音多悠揚,綿長.上聲,對應今天的三聲.發音多轉折.去聲,對應今天的四聲.發音多勁遠.入聲在現代漢語里已經消失了,轉化為了一二三聲.但在有些方言里,還依稀可以尋找到入聲的影子.主要發音特點是急促.
詩詞中,把陰平陽平統稱為平聲,把上去入三聲,統稱為仄聲.仄,就是「不平」之意.習慣上,寫作的時候會把平仄聲交替著使用,以達到音律富於變化的效果.同時,因為四聲的發音特點不同,於是也就是適合表達不同類型的情感.
補充一點:填詞不僅字數、平仄、韻腳要合乎要求,斷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同為五言句,有詞牌要做一四斷,有詞牌須作二三斷.同為九言句,有詞牌須作二七斷,有的則作四五斷,等等.
斷句的方式在詞譜中不會顯示,但其規則卻確實存在著.
這里在錄入後主詞時,一並把斷句方式給出來.
斷錯句子,雖然表面上看來,還是那個詞牌,沒有什麼影響
但實際上,讀來已經破壞了詞牌應有的氣勢和氛圍.
因此雖然不算出律,亂韻,也依舊是不允許的.很多詞,一個字的斷法,會影響到整句的理解.一句話的斷法,會影響到整首詞的語感.
這里,把後主的詞與詞譜結合在一起.用熟悉的句子來學習詞譜,便於理解記憶,順便也能普及一下平仄常識.
詞譜常用符號: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押平韻; ▲:押仄韻
以下是正文
一,烏夜啼
●●○○●,
昨夜/風兼雨
◎○●●○△.
簾幃/颯颯/秋聲
◎○◎●○○●,
燭殘/漏斷/頻欹枕
◎●●○△.
起坐/不能平
◎●◎○◎●,
世事/漫隨/流水
◎○◎●○平△.
算來/一夢/浮生
◎○◎●○●,
醉鄕/路穏/宜頻到
◎●●○平△.
此外/不堪行
烏夜啼,別作《錦堂春》、《聖無憂》.雙調,47字,上闕兩平韻,下闕兩平韻.中途不換韻.
下片兩個六字句,可對仗,亦可不對.另有別格上片首句為六字句,余同.
烏夜啼為小令,平韻.多為六言、七言句,句式較舒緩平穩.適合抒發悠遠綿長的情緒,不適合偏慷慨激昂或急促悲壯的情緒.因過片短小,可供過度的空間不大,亦不適合承載復雜或多變的內容.
二、一斛珠
◎○◎▲
晚妝/初過
◎○◎●○○▲
沉檀/輕注/些兒個.
◎○◎●○○▲
向人/微露/丁香顆,
◎●○○,◎●◎○▲
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
羅袖/裛殘/殷色可,
◎○◎●○○▲
杯深/旋被/香醪涴.
◎○◎●○○▲
綉床/斜憑/嬌無那,
◎●○○,◎●◎○▲
爛嚼/紅絨,笑向/檀郎唾.
一斛珠,又名《醉落魄》、《怨春風》、《章台月》.雙調,五十七字,上下闕各四仄韻,中途不換韻.
傳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賜江妃,妃不受,以詩謝,有"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之句.玄宗覽詩不樂,令樂府以新聲度之,名《一斛珠》.故此詞牌的本意為詠珍珠.
本詞中顆、那二字古音皆為仄聲字,與過、個屬同一韻部.嚼字古音亦為仄,故本詞未有出律者.
一斛珠為仄韻小令.故不適合承載較復雜的內容,且不宜抒發溫柔含蓄的情感.
三,子夜歌
◎○◎●○○▲
人生/愁恨/何能免?
◎○◎●○○▲
銷魂/獨我/情何限.
◎●●○△
故國/夢重帰,
◎○◎●△
覚來/雙淚垂.
◎○○●▲
高樓/誰輿上,
◎●◎○▲
長記/秋情望.
◎●●○△
往事/已成空,
◎○◎●△
還如/一夢中.
子夜歌,又名《菩薩蠻》、《重疊金》、《巫山一片雲》.雙調四十四字,前後段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平仄韻交替.
傳宣宗「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瓔珞被體,號『菩薩蠻隊』.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往往依聲填詞」,此為《菩薩蠻》詞牌名之由來.
菩薩蠻,兩句一韻,平仄韻遞轉.平韻句溫柔,仄韻句著力,適合抒發較為低回、婉轉、反復的情感.謀篇不宜平坦開闊、一覽無余,以層層轉折,逐漸遞進,一波三折,欲說還休為佳.
四、更漏子
◎◎○,◎◎▲,
金雀釵,紅粉面,
◎●◎○○▲.
花裏/暫時/相見.
◎◎仄,●○△,
知我意,感君憐,
◎○◎●△.
此情/須問天.
○◎▲,◎◎▲,
香作穗,蠟成淚,
◎●◎○◎●▲.
還似/兩人/心意.
◎◎●,●○△,
珊枕膩,錦衾寒,
◎○◎●△.
夜來/更漏殘.
更漏子,又名《獨倚樓》、《翻翠袖》等,雙調四十六字,上片兩仄韻、兩平韻.下片三仄韻、兩平韻.亦有別格,下片兩仄韻,兩平韻,換頭句(即下片第三字)不押韻.平仄韻遞轉.
更漏,是古代在夜間表示時間的工具,引申意為夜晚.故早期詞人多依其本意,描寫夜間的情景.
更漏子,兩句一平韻,兩句一仄韻,平仄韻交替,與《菩薩蠻》同樣,適合層層轉折的筆法,語氣多婉轉,宜抒發含蓄低回的情感,不適合承載慷慨悲歌,情緒上需要一氣呵成貫穿始終的內容.
五,臨江仙
◎○◎●◎◎●
櫻桃/落盡/春歸去
◎○◎●○△
蝶翻/輕粉/雙飛
◎○◎●●○△
子規/啼月/小樓西
◎○◎●,◎●●○△
畫簾/珠箔,惆悵/卷金泥
◎●◎○○●●
門巷/寂寥/人散後
◎○◎●○△
望殘/煙草/低迷
◎○◎●●○△
爐香/閑裊/鳳凰兒
◎○◎● ◎●●○△
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臨江仙,又名《瑞鶴仙令》、《謝新恩》、《雁後歸》、《鴛鴦夢》,雙調, 五十八字,平韻,中途不換韻.
臨江仙的別格有很多,這只是其中一種.另有上下闕首二句皆為六言句者,亦有上下闕末兩句皆為五言者.字數相同的格式下,亦有平仄、韻腳不同者.因是常識普及貼,不說這么復雜,這里先只列出這一種格式做作一下分析.
另外,《謝新恩》是個比較特殊的詞牌名.很多詞譜中不列這個詞牌的譜子,有一小部分詞譜說,謝新恩是臨江仙的別名.
此例臨江仙為平韻中調,多為六言、七言句,且中途不換韻,形式上較舒緩平穩.宜抒發含蓄綿長的情感,布局上以順接、流暢為宜.不適合過於轉折反復的筆法,亦不適合抒發較高亢激烈的情緒.
六,望江南
○◎●,
多少恨
◎●●○△.
昨夜/夢魂中
◎●◎○○●●,
還似/舊時/游上苑
◎○◎●●○△.
車如/流水/馬如龍
◎●●○△.
花月/正春風
憶江南,又名《望江南》、《夢江南》、《謝秋娘》.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途不換韻.中間兩個七言句一般作對仗處理,亦可不對仗.
此詞乃唐李德裕為亡妓謝秋娘而作,本名《謝秋娘》.後因白居易有《憶江南》三首,其有一首末句雲:「能不憶江南」,故得名《憶江南》.自此後世多用《憶江南》詞牌名之本意,描寫江南景色.
憶江南為平韻小令,句子比較整齊.基本沒有可用來過度的地方,因此內容不宜復雜,亦不適合轉折的筆法,布局以平穩順暢為佳.下筆宜柔,不宜抒發較為激烈的情緒.中間兩個七言句宜作對仗處理,便於內容緊湊,主旨簡明,可避免布局鬆散、內容空洞等問題.
七,清平樂
◎○◎▲,
別來/春半
◎●○○▲.
觸目/愁腸斷
◎●◎○○●▲,
砌下/落梅/如雪亂
◎●◎○◎▲.
拂了/一身/還滿
◎○◎●○△,
雁來/音信/無憑
◎○◎●○△.
路遙/歸夢/難成
◎●◎○◎●,
離恨/恰如/春草
◎○◎●○△.
更行/更遠/還生
清平樂,又名《憶蘿月》、《醉東風》.雙調,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平仄韻不通押.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因此,樂字在這里音yue,不音le,取「樂曲」之意.
清平樂為雙調小令,上仄韻下平韻.由於韻腳的平仄變化,上下片的語調亦應隨之而變化,布局應富於層次感.過片處宜遞進,不宜平鋪直敘.情緒上適合起伏輾轉,時放時收,不宜平順.
八,破陣子
◎●◎○◎●
四十/年余/家國
◎○◎●○○
三千/里地/山河
◎●◎○○●●
鳳閣/龍樓/連霄漢
◎●○○◎●○
玉樹/瓊枝/作煙蘿
◎○◎●○
幾曾/識干戈
◎●◎○◎●
一旦/歸為/臣虜
◎○◎●○○
沉腰/潘鬢/消磨.
◎●◎○○●●
最是/倉皇/辭廟日
◎●○○◎●○
教坊/猶奏/別離歌
◎○◎●○
垂淚/對宮娥.
破陣子,一名《十拍子》.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韻.中途不換韻.上下闕的兩個六言句,兩個七言句,習慣上作對仗處理,亦可不對仗.
《破陣子》為唐教坊曲.秦王李世民制《秦王破陣樂》,史載其「舞用二千人,皆畫衣甲,執旗旆.外藩鎮春衣犒軍設樂,亦舞此曲,兼馬軍引入場,尤壯觀也」,為唐開國時之大型武舞曲,震驚一世.此雙調《破陣子》,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而為之.詞牌名有金戈鐵馬之勢,後人填詞亦多用其本意.
破陣子為平韻中調.由於是從犒軍之《秦王破陣樂》截取而來,故以恢弘開闊為宜,氣勢上應一氣呵成,不適合抒發較含蓄低回的情緒.
九,採桑子
◎○◎●○○●.
亭前/春逐/紅英盡,
◎●○△, ◎●○△,
舞態/徘徊,細雨/霏微,
◎●○○◎●△.
不放/雙眉/時暫開.
◎○◎●○○●.
綠窗/冷靜/芳音斷,
◎●○△,◎●○△,
香印/成灰,可奈/情懷,
◎●○○◎●△.
欲睡/朦朧/入夢來.
採桑子,又名《丑奴兒》、《丑奴兒令》、《羅敷媚》等.四十四字,前後片各三平韻.中途不換韻.上下闕兩個四言句可作疊韻處理.
唐教坊曲有《楊下採桑》,《採桑子》為從中截取而成.其本意為詠羅敷採桑之事.
採桑子為雙調平韻小令,不換韻,句式也較整齊.適合平穩順暢的布局,緊扣主題,不宜用過於轉折的筆法.情緒上宜舒緩,綿長,不宜激烈、勁促.
十,喜遷鶯
◎●●,●○△,
曉月墜,宿雲微,
○●●○△.
無語/枕頻欹.
◎○◎●●○△,
夢回/芳草/思依依,
○●●○△.
天遠/雁聲稀
○◎▲,○◎▲,
啼鶯散,余花亂,
◎●◎○○▲.
寂寞/畫堂/深院.
◎○○●●○△,
片紅/休掃/盡樅伊,
○●●○△
留待/舞人歸.
喜遷鶯,又名《喜遷鶯令》、《鶴沖天》、《萬年枝》、《燕歸來》.四十七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三仄韻,依前兩平韻.上下闕兩個三言句,習慣上作對仗處理.目前各家作品中未見有不對仗者.
喜遷鶯的格式較繁雜,譜子各異.因並非詩詞專業貼吧,故今僅取後主一體加以簡要說明.
喜遷鶯為平仄轉換小令,句式較散,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均有.這種句式散亂平仄轉換的小令,布局不宜平穩,以起伏交錯為佳.也不宜承載氣勢上需要一氣呵成的內容.情緒上宜收放相間.
十一,蝶戀花
◎●◎○○●▲.
遙夜/庭皐/閑信步.
◎●○○,◎●○○▲.
乍過/清明,早覚傷春暮.
◎●◎○○●▲,
數點/雨聲/風約住
◎○◎●○○▲.
朦朧/淡月/雲來去.
◎●◎○○●▲
桃李/依依/春暗度.
◎●○○,◎●○○▲.
誰在/鞦韆,笑裏/低低語.
◎●◎○○●▲,
一片/芳心/千萬緒
◎○◎●○○▲.
人間/沒個/安排處.
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魚水同歡》等.雙調,六十字,前後片各四仄韻.中途不換韻.
蝶戀花原為唐教坊曲,本名《鵲踏枝》.宋晏殊詞改名《蝶戀花》,後世遂從此名.
蝶戀花為仄韻中調,且句式較整齊.中調布局不宜過平,宜在過片處過度、轉折,提升主題.如用順接的格局,容易顯得呆滯,拖沓.情緒上以低沉勁遠為主,不宜抒發較為歡快或激昂的情緒.
十二,相見歡
◎○◎●○△,仄○△.
林花/謝了/春紅,太怱怱
◎●◎○○●●○△.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
胭脂涙,留人醉,幾時重
◎●◎○○●●○△.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別名《烏夜啼》、《憶真妃》.雙調,三十六字,平仄韻錯葉.上片三平韻,下片起二句葉仄韻,第三、四句仍葉前平韻.兩九字句以上二下七為宜.亦可在四字處、六字處斷句,視句子情況而定.
本詞牌,因李煜有「獨上西樓」、「月如鉤」等句,故又名《上西樓》、《秋夜月》,宋人名之為《烏夜啼》.而《錦堂春》亦名《烏夜啼》,如後主所作之《烏夜啼 簾外風兼雨》.此二者為同名不同調.
《相見歡》為平仄錯押的小令,斷句三言,長句九言,跨度較大.常規而言,小令不適合承載太過復雜的內容,又因缺少過度空間而不適合情緒和內容上的轉折,布局宜平穩順暢.而平仄韻錯葉的詞牌,又不適合太平穩的布局,情緒上不宜貫穿,以轉折反復為佳.短句情緒宜收而長句情緒宜放.這個詞牌,短短三十幾個字,中途卻要換兩次韻;句式以三言和九言為主,字數跨度非常大,而中間卻缺乏長短適中的句式來過度;句式、長短、韻腳對布局、內容、情緒的要求之間,甚至可以說是互相矛盾的.因此這是比較難填的一個牌子,對作者的布局能力和情緒把握的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另外也要求對詞牌非常熟悉,才能做到游刃有餘,順勢而成詞.因此十分不建議新手用來作練習使用.不能一看到是小令,就認為是簡單易寫的牌子.
十三,搗練子
○●●,●○△.
深院靜,小庭空
◎●○○◎●△.
斷續/寒砧/斷續風.
◎●◎○○●●
無奈/夜長/人不寐
◎○◎●●○△.
數聲/和月/到簾櫳.
搗練子,別名《搗練子令》、《深院月》、《夜搗衣》、《杵聲齊》、《翦征袍》等等.雙調,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途不換韻.兩個三言句習慣上作對仗處理,現存前人作品中未見有不對仗者.
《搗練子》的各個名稱多與搗衣有關.練的本意為白絹,這里的引申義為做衣服的布料.搗衣是把布料用木棒(也就是杵)敲打,去除表面的漿的一種勞作,其目的是使布料柔軟,熨貼,便於裁剪衣服,也使得做出來的衣服柔軟舒適.古代婦女有為徵人搗衣的習俗,故搗衣常常與遠行、離別,思念等意向相關聯.《搗練子》詞牌的本意即為詠搗練之事,多用於描寫婦女懷念徵人.
搗練子為平韻小令,以七言句為主,且不換韻.首句兩個三言句式,可看作是七言句式的一種變形.是句式簡潔,韻腳單一,格局短小的牌子.這種詞牌,幾乎沒有可以用來過度的空間,句式和韻腳的無變化,也使整首詞的形勢順暢平緩.因此主題宜簡要,布局宜緊湊,情緒宜平穩,銜接宜順暢.不宜承載過於繁雜的內容,也不宜抒發較為激昂的情緒(因為缺乏一氣呵成的氣勢),或較為輾轉低回的情緒(因缺乏轉折的空間)
十四,浣溪沙
◎●◎○○●▲
紅日/已高/三丈透
◎○◎●○○▲
金爐/次第/添香獸
◎●◎○○●▲
紅錦/地衣/隨步皺
◎○◎●○○▲
佳人/舞點/金釵溜
◎●◎○○●▲
酒惡/時拈/花蕊嗅
◎●◎○○●▲
別殿/遙聞/簘鼓奏
《浣溪沙》,又名《浣溪紗》、《浣沙溪》、《浣紗溪》、《負心期》、《醉中真》、《錦纏頭》等等.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韻,下片兩平韻,中途不換韻.過片兩句習慣上作對仗處理,亦可不對.
浣溪沙歷來詞作皆為平韻,仄韻體僅見後主一例.故這里將通用的平韻格詞譜也一並列出來供參考:
◎●◎○◎●△,◎○◎●●○△.◎○◎●●○△.
◎●◎○○●●,◎○◎●●○△.◎○◎●●○△.
《浣溪沙》通篇皆為七言句,且不換韻.句式單一,韻腳單一,且為小令.這種方正規矩的詞牌比較適合中正的布局,情緒上宜平穩,有水到渠成之感.不宜作過多轉折.亦不適合抒發較為悲慨或濃烈的情感.
而這首是很正統的格式,平韻,且過片對仗,是個很好的詞牌範本
◎●◎○◎●△,
轉燭/飄蓬/一夢歸,
◎○◎●●○△.
欲尋/陳跡/悵人非,
◎○◎●●○△.
天教/心願/與身違.
◎●◎○○●●,
待月/池台/空逝水,
◎○◎●●○△.
蔭花/樓閣/謾斜暉,
◎○◎●●○△.
登臨/不惜/更沾衣.
因為之前對這首詞作過逐句的解釋,也提到過句與句之間的順接和結尾的收筆手法.所以這里就偷懶一下不重復了.因為解釋的角度是接近的.
需要提一下的是,過片的對仗很工穩,是個不錯的工對,想學對聯的同學們可以著重看一下.
十五,阮郎歸
◎○◎●●○△,
東風/吹水/日銜山
◎○◎●△.
春來/長是閑
◎○◎●●○△,
落花/狼籍/酒闌珊
◎○◎●△.
笙歌/醉夢間
◎◎●,●○△,
春睡覺,晚妝殘
◎○◎●△.
憑誰/整翠鬟
◎○◎●●○△,
留連/光景/惜朱顏
◎○◎●△.
黃昏/獨倚闌
阮郎歸,又名《醉桃源》、《醉桃園》、《宴桃源》、《碧桃春》等.雙調,四十七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中途不換韻.兩個三言句習慣上作對仗處理,歷代詞作中尚未見有不對仗者.
調名用劉晨、阮肇入桃源遇仙轉瞬百年的故事,故調名多與「桃」有關,詞牌本意為遠行不歸,諸家詞作多用其本意,抒寫遠行、離別、相思等內容.
阮郎歸為雙調平韻小令,且以短句居多.適合抒發細膩、輕柔的情感,謀篇上以主題簡要,布局順暢為宜.情緒宜舒緩,流暢,有行雲流水之感,不宜過為轉折反復,也不宜抒發較為激烈的情感.

❸ 寫詞有哪些講究

神氣十足:形容擺出一副自以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樣子。神氣:自以為得意傲慢的神情。
【注音】
shén

shí

【出處】《珍珠鳥》起先,這傢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

❹ 詞的寫作規則是什麼詞牌名是怎樣規定的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②(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那隻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⑵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④,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後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庄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於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後三個字是「酹江月」。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唉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綉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註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何罷了。

❺ 描寫"規矩"的詞語有哪些

  1. 不拘繩墨[ bù jū shéng mò ]

    形容人的行為或藝術風格灑脫、豪放,超逸不羈。

  2. 不依本分 [bú yī běn fèn ]

    依:安裝;本分:本身應盡守的職責和規矩。形容不務正業,不守規矩。

  3. 晨鍾暮鼓[ chén zhōng mù gǔ ]

    暮:傍晚。 佛教規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鍾。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出處:宋·陸游《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鍾暮鼓無休時。」

    造句:見丹霞翠壁遠近映樓閣,~杳靄羅幡幢。

  4. 秤平斗滿[ chèng píng dǒu mǎn ]

    指做買賣規矩,不短斤少兩。

  5. 尺步繩趨[ chǐ bù shéng qū ]

    繩、尺:木工校曲直、量長短的工具,引伸為法度;趨:快走;步:行走。指舉動符合規矩,毫不隨便。

    出處:宋·蘇洵《廣士》:「而繩趨尺步,華言華服者,往往反擯棄不用。」

  6. 打破常規[ dǎ pò cháng guī ]

    常規:沿襲下來的規矩。打破了一般的規矩或一向實行的規章制度。

    造句: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有時需要~,根據新情況擬訂新辦法。

❻ 古代宋詞中的詞的寫法有什麼規則和規律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巨鑽,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

表一代文學之勝。

唐詩的興盛和發展,達到了古代詩歌史上的巔峰。詞萌芽於隋唐之際,興

於晚唐五代而極盛於宋。廣義來說,詞本屬詩之一體,然逐漸與傳統詩歌分庭

抗禮,經宋代無數詞人於此傾注深情,寄託豪興,馳騁才華,精心琢磨,創作

出大量晶瑩、燦爛、溫潤、磊落,反映時代精神風貌而且具有不同於傳統詩歌

藝術魅力的瑰寶,遂與唐詩如峰並峙,各有千秋。

一、曲子詞與長短句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

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歸納起來,這許多名稱主要是分別說明詞

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及其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徵。

我國古代詩樂一體,《詩三百篇》與漢魏六朝樂府詩大都是合於音樂而可

歌唱的。「樂府」原為漢時政府音樂機關之名。漢以後的五、七言古體詩和唐

以後的近體詩始為徒詩而不可歌。唐人的擬樂府古題與新樂府不再合樂,實為

古體詩了。唐代絕句也有可配樂歌唱的,或稱「唐人樂府」,有時與詞相混,

如《陽關曲》《楊柳枝》等,也被作為詞調名。

唐宋之詞,系配合新興樂曲而唱的歌詞,可說是前代樂府民歌的變種。當

時新興樂曲主要系民間樂曲和邊疆少數民族及域外傳入的曲調,其章節抑場抗

墜、變化多端,與以「中和」為主的傳統音樂大異其趣;歌詞的句式也隨之長

短、錯落、奇偶相間,比起大體整齊的傳統古近體詩歌來大有發展,具有特殊

表現力。曲子詞、近體樂府、詩余、長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詞一般是按照某

種樂調曲拍之譜填制歌詞。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

叫做「詞調」或「詞牌」,按照詞調作詞稱為「倚聲」或「填詞」。宋詞唱法

雖早已失傳,但讀者當時的倚聲或後來依譜所填的詞,仍然可以從其字里行間

感受到音樂節奏之美,或纏綿宛轉,或閑雅幽遠,或慷慨激昂,或沉鬱頓挫,

令人回腸盪氣,別有一種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詞調的字數多少分別稱之為「小令」、「中調」或「長調」。有

的以58字以內為小令,59字到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有的主張62字以

內為小令,以外稱「慢詞」,都未成定論。詞調中除少數小令不分段稱為「單

調」外,大部分詞調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調」「三疊」

「四疊」。段的詞學術語為「片」或「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

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片或上、下闋。詞雖

分片,仍屬一首。故上、下片的關系,須有分有合,有斷有續,有承有起,句

式也有同有異,而於過片(或換頭)處尤見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們看到宋代

許多詞人於此慘淡經營,創造出離合迴旋、若往若還、前後映照的藝術妙境,

在一首詞中增添了層次、深度和盪漾波瀾。

大部分詞的句式長短不齊,押韻也變化多端。例如為唐宋詞人所常用的詞

調《菩薩蠻》,系唐代時據從東南亞傳入的樂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調所填

的詞雲: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台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本詞調全首八句,句句押韻。上片前兩句七言押仄韻,本詞用仄聲中上聲「紙」

韻;後兩句五言押平韻,本詞押平聲中「麻」韻。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兩句

押仄韻,本詞用仄聲中的去聲「遇」和「御」韻;後兩句押平韻,本詞押平聲

中「微」韻。通常近體詩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

一個韻,首句也有押韻的。兩者比較,詞調顯然別呈錯綜參差之美。本詞上片

寫景色,下片寫女主人公的行動與心理活動,環境與人物、人物的動作與內心,

通過五、七言長短參差的句式、「麻」「微」平韻和「上」「去」仄韻的交替

迭代,臻於多角度、多層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諸韻分別具有聲情之美。一般說來,平聲聲調長,不升不降,宜於慢

聲吟唱,表達不盡的情意、盎然的韻味。仄也稱「側」,是不平之意。詩詞中

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聲調都是短的。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

特別短促。以欹側短促的仄聲押韻,易於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動不已。

不少詞調中平仄諸韻遞押,也就是長短聲調遞用、平調與升、降調或促調遞用,

不僅聲調抑楊頓挫,激盪而和諧,蘊蓄的感情也顯得更加豐富曲折。這是我們

誦讀宋詞時所值提注意的。

詞調有一般詩體中罕見的一字、兩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長句,交

錯迭出。例如蔡伸《蒼梧謠》(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圓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嬋娟」。開頭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

又有搖曳的余韻。再看辛棄疾的《唐河傳》: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夢攜西子。覺來村巷夕陽斜。幾家?

短牆紅杏花。 晚雲做些兒雨,折花去。岸上誰家女?太狂顛!

那邊,柳棉,被風吹上天。

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韻的、仄韻中上、去聲

的,錯綜遞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描繪出無邊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

的天真嬌憨,全詞在寫作上對前舉魏夫人《菩薩蠻》似有所借鑒,而寫來更加

清新活潑、跌宕多姿,也與所用詞調更加靈活多變有關。相對說來,《菩薩蠻》

句式保留較多五、七言詩體痕跡。

詞中的長句也能使情意更加宛轉,氣勢更見浩瀚: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

殘陽當樓。(柳永《八聲甘州》)

柳詞中「漸」字下領三個四字句,實為十三字句。再如劉克庄《沁園春》中的

「嘆年光過盡,功各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也當為十七字長句。

長短句比諸齊言體提供選詞用語方面遠為靈活的條件。李清照《聲聲慢》

的運用大量疊字就是著名的例子: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前人對此評價極高:「此乃公孫大娘舞劍器手」,「出奇制勝,真匪夷所思。」

王又華《古今詞論》略雲:「晚唐詩人好用疊字語,義山(李商隱)尤甚,殊

不見佳。」「如《菊詩》:『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亦不佳。」李清照

《聲聲慢》「起法似本於此,乃有出監之奇。蓋此等語,自宜於填詞家耳」。

晚唐詩人李商隱是造語的高手,李清照卻更能「出奇制勝」、「青出於監」,

除其絕世才華外,還因為「曲子詞」、「長短句」這個在當時來說屬於現代化

的有多功能設備的舞台使得她得以充分施展其絕技。本詞開端一連十四個疊字,

一波三折而一氣貫串,詩中無此句法。「到黃昏點點滴滴」,七字句而上三下

四,於詩屬拗句,而在句法參差的詞中則讀來十分自然,斷續連綿細雨凄清入

耳的聲情也充分而又有餘不盡地傳達出來了。

當然,詞調中也有全首齊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實為兩首五言絕句,

《玉樓春》上、下片實為兩首七言絕句。詞體並不完全丟掉整齊之美。

二、詞體的格律與自由

李清照《詞論》對詞的音律提出很嚴格的要求:「蓋詩文分平側(仄),

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有些詞調既押

平韻,又押仄韻。仄聲之中,有要求專押上、去或入聲的。各個詞調的句式的

長短與句中詞語的平仄也是有規定的。傳統詩歌中,以律詩的格律最嚴,字數、

平仄、對偶都按修辭、審美、音韻學原則規定。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說過:

「文之精者為詩,詩之精者為律。」倚聲填詞,每個字都須按照曲拍的譜填寫,

在審音協律方面有比律詩要求更加嚴密之處,這使詞的語言音調顯得特別精美。

然而詞體之所以為廣大作者所樂於運用、成功地運用,除精審的格律外,更因

其在運用時還有相當大的自由。詞律也有比詩律遠為解放者。

首先,詞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調和體,作者可以在極為廣泛的范圍內選

擇符合創作需要的詞調。據清康熙時編的《詞譜》所載,有 826調、2306體,

還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種詞調的長短、句式、聲情變化繁多,適應於表達和描

繪各種各樣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剛或柔,或哀樂交迸、剛柔兼濟,均有

相應的詞調可作為宣洩的窗口。

再者,詞調與體的變化和創造原是沒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

創調與變體。康熙《詞譜序》雲:「詞寄於調,字之多寡有定數,句之長短有

定式,韻之平仄有定聲,杪忽無差,始能諧合。」然試看《詞譜》所載同一詞

調諸體的句式、平仄、押韻、字數常頗有出入,可見古人填寫時有著相當程度

的自由。詞韻常比詩韻寬,有時平仄以至四聲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

音的。如《滿江紅》詞調,一般押仄聲中入聲韻,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飛

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抒發激烈的壯懷,讀來使人慷慨悲憤,押的便是

入聲韻。然而姜夔的《滿江紅》(仙姥來時),遐想湖上女神,卻換押平韻,

聲情遂變作緩和舒徐,富有瀟灑優游的情趣。姜夔《長亭怨慢》自序雲:「予

頗喜自製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後協以律,故前後闋多不同。」該詞中有句

如:「閱人多矣,誰得以長亭樹?樹若有情,不會得青青如此!」「日暮,望

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寫景抒情,卷舒自

如,渾如散文。但由於作者深諳音律,故雖隨意為長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

適應歌者口吻。「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自由與規律高度統一的產物。

詞的格律寬嚴有一個發展過程。唐到北宋前期還比較寬松,而北宋後期至

南宋則越來越嚴密。各時期不同作家對審音協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認為蘇

軾的詞不協音律,有則為之辯護。陸游《老學庵筆記》雲:世言東坡不能歌,

故所作樂府多不協律。晁以道謂:「紹聖初,與 《跋東坡七夕詞後》 又雲:

『歌之曲終,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陽關曲》』。則公非不能歌,但

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跋東坡七夕詞後》又雲:「歌之曲終,覺天

風海雨逼人。」從其他記載也可看到蘇軾的代表作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

有)、《念奴嬌》(大江東去)也都被「善謳者」歌唱或贊賞過,說明還是合

樂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聲律的束縛。大凡過於不守音律也許失卻詞的韻

味,遵律過嚴也會成為枷鎖,重要的是運用音律為情意服務。如《聲聲慢》調

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韻,而李清照卻選押仄韻,又用了話多齒音、舌音字,

創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藝術效果。可見她要求作詞的嚴辯音律,卻正是自由地

運用之以突破陳規進行創造,而不是作繭自縛。宋代許多絕妙好詞,雖然長短

錯落,自由卷舒,有的類同口語、散文,而吟誦起來的韻味盎然,富有節奏感。

個中奧妙是很值得我們體味的。有些例子,則未必可取。如張炎 《詞源》 記

其父張樞「作《惜花春早起》雲:『瑣窗深』。『深』字音不協,改為『幽』

字;又不協,再改為『明』字,歌之始協。此三字皆平聲,胡為如是?蓋五音

有唇、齒、喉、舌、鼻,所以有輕清重濁之分,故平聲字可為上、入者此也。」

按「深」「幽」與「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來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適應

歌喉,遵律雖嚴,卻並是值得效法的文學創作態度。

三、詞境的有限與無限

詞體也有其局限性。一般說來,詞的篇幅不長。《詞譜》所載,最短的單

調《竹枝》為14字,最長的《鶯啼序》為 240字,不比詩歌行數可以無限增多。

王國維所謂詞「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並雲:「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言

下之意,詞的境界比詩狹窄。詞的篇幅短小,是對詞境及其表現能力的一種嚴

酷限制。

然而,有限制必有反限制。明王夫之《姜齋詩話》雲:「論畫者曰:『咫

尺有萬里之勢。』『勢』字宜若眼。若不能勢,則縮萬里於咫尺,直是《廣輿

記》前一天下圖耳。五方絕句以此為落想時第一義。」藝術作品欲於有限篇幅

內涵蘊闊遠意境,關鍵在於寫出所描繪形象的磅礴氣勢。詩中最短小的是五絕,

尤宜注意於此。詞的篇幅亦不足盈尺,但宋代許多傑出詞人揮灑其傳神妙筆,

成功地在這畫框里渲染出浩瀚無際、綿邈不盡的景象和情意,激發出讀者豐富

的聯想、杳渺的遐思。這些詞的意境,即「長」而「闊」。

孕蓄無限於有限,以有限體現無限。這是宋代詞人創造的藝術辯證法。例

如秦觀《鵲橋仙》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及「兩情若是久長

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諸句,概括天上人間的悲喜劇,歌頌地久天長的愛情,

由一變到無數,在剎那中見永恆,歡樂中有悲哀,悲哀中也有歡樂。蘇軾《送

參寥》雲:「咸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王夫之《姜齋詩話》雲:「以樂境

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鵲橋仙》個中滋味,是哀?是樂?難

以分辨,讀來但覺意味深長,咀嚼不盡,在時間、空間、情意方面都是無限的。

晚清譚獻《復堂詞話》雲:「側出其言,旁通其情,觸類以感,充類以盡,

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擬議之窮,而喜怒哀樂

之相交,向之未有得於讀者,今遂有得於詞。」此論旨趣頗有與近代西方接受

美學思想相通之處。宋代許多作者努力加深和擴大詞境的創作,為這種理論批

評的產生提供了基礎。

四、詞為「小道」與「別是一家」

詩余之名,一說是由於唐人樂府七言絕句之衍變為長短句;一說是指詩降

為詞,詞是詩之餘緒,這里反映出對詞的輕視。當初民間新曲主要是通過歌女

們的曼低唱傳到文人手中的。這些文人大都生活比較浪漫,在對酒當歌之際,

為了佐歡遣興,銷愁解悶,漫筆偶成,付諸歌喉。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歌詞,

自然多屬描寫男女情愛、留連光景之作,而詞也就被視為「小道」「艷科」,

不登大雅之堂。作者們對於這具有許多優越性的新興詩體,既非常喜愛,又當

作一種游戲筆墨。正如南宋初年胡寅《酒邊詞序》所說:「詞曲者,古樂府之

末造也。……然豪放之士,鮮不寄意於此者,隨亦自掃其跡,曰:謔浪遊戲而

已。」這使當時有些流傳之詞常常作者難明,更有大量佚失。南宋大詩人陸游

也因存在輕視詞體觀念而抑制自己這方面的創作。其《長短句自序》雲:「乃

有倚聲制辭,起於唐之季世。則其變愈薄,可勝嘆哉!予少時汨於世俗,頗有

所為,晚而悔之。」並表示「今絕筆已數年」,不再犯此「過失」了。可見這

觀念給詞壇造成多大的損失。

詞之被輕視雖是其不幸,在另一種意義上卻是其大幸。因為作者們於此卸

下在作傳統詩歌時的莊重禮服,換上便裝,得以沒有顧忌地盡量抒發自己心底

蘊蓄的哀感頑艷之情,形式上也解除峨冠博帶的束縛,只求賞心悅耳,隨意采

用新鮮活潑的語言、「里巷」「胡夷」的曲調,使作品具有活躍的生命力。

在中國古代,詩受到特殊重視。《詩·大序》雲:「正得失,動天地,感

鬼神,莫近乎詩。」詩的社會作用與價值被如此尊崇,詩壇上出現了大量反映

現實的不朽之作。到了宋代,在詩中說理、博學的成份越積越重,文學之士不

能自己的一往深情、萬種閑愁便習慣傾吐於「詩余」「小道」。宋詩自有巨大

成就,但或謂整個南北宋可稱道的言情之詩,只數陸游《沈園》兩首七絕,這

也可說是其時詩壇的遺憾了。

北宋歐陽修是一位兼擅古文詩詞的大文學家。他論詩主張「觸事感物,文

之以言,善者美之,惡者刺之」。他在詞中則大談其兒女私情,不講什麼「美

刺」。其 《玉樓春》 雲:「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大膽揭示

「情」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表示了對愛情的熱烈、執著追求。這里反映出某種

新意識的萌芽,具有反封建禮教性質。宋代詞人多倡言「多情」。豪放如蘇軾,

王保珍 《東坡詞研究》 中列舉其「重復使用『多情』一辭」達十八處之多。

「痴亦絕人」「疏於顧忌」的晏幾道《點絳唇》公然宣稱「天與多情」,謂其

有情出於天所賦與,殆為人性之覺醒。此類觀念實為明湯顯祖「世總為情,情

生詩歌」等論點的先導。

正式宣布詞的獨立地位的是李清照的《詞論》。她掛出詞「別是一家」的

招牌,總結詞的特殊創作規律,把那些「學際天人」的大學問家、詩人、文章

家視為門外漢,而睥睨一切,大有惟我獨尊的豪概。李清照傾注其主要精力於

詞。南宋王灼《碧雞漫志》說她:「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

態百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搢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忌

也。」從其論的側面可以看到李清照詞的調度藝術成就及其詞中的反傳統精神。

從清新之筆抒寫多情善感是初期歌詞的特色,也是當時詞人的開辟與新探;

對傳統詩歌來說是一種解放;但僅以如此寫法為詞的「本色」,也會成為限止

詞體發展的框套,故北宋中期蘇軾等「以詩為詞」,賦予詞體以詩歌的多種職

能,大幅度地豐富了「小詞」的表現能力與范圍,實為詞之再解放。

五、婉約與豪放——宋詞中的兩種主要藝術風格

明張綖:「少游多婉約,子瞻多豪放,當以婉約為主。」清王士禎加以補

充道:「仆謂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見《花草蒙拾》)這些

從宏觀角度概括宋詞中兩川主要藝術風格,而以秦觀、李清照和蘇軾、辛棄疾

分別為其代表作者。這幾乎已成為宋詞研究中的通論。前代論詞者多崇尚婉約

而以豪放為別調,近世論者則有獨推豪放為積極而以婉約為低靡。那些硬把宋

代詞人劃分為對立的兩派並在其間強分優劣的,均不免有其片面性或屬機械論,

有些學者完全否論兩種風格流派的存在,也似矯枉過正。按詞中之豪放與婉約

乃屬藝術風格範疇,猶南宋嚴羽論詩「大概」有「優游不迫」與「沉著痛快」,

清姚鼐論散文風格之分陽剛與陰柔,近世王國維論美學之有宏壯與優美。兩種

概念本身有著相當的模糊性,兩者相互關系也是辯證的,並非壁壘分明。宋代

詞人之分派乃後人參照其代表作品的主要特色而作大概的歸納,不是說其作品

都是清一色,不妨礙他們創作或欣賞多種藝術風格,尤其大作家往往是多面手,

更不是說婉約、豪放之外,詞壇別無其他藝術風格存在。

「婉約」一詞,早見於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晉陸

機《文賦》用以論文學修辭:「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按諸詁訓,

「婉」「約」兩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

「約」的本義為纏束,引伸為精煉、隱約、微妙。故「婉約」與「煩濫」相對

立。南北宋之際《許彥周詩話》載女仙詩:「湖水團團夜如境,碧樹紅花相掩

映。北斗闌干移曉柄,有似佳期常不定。」並評雲:「亦婉約可愛。」此詩情

調一如小詞。「婉約」之名頗能概括一大類詞的特色。從晚唐五代到宋的溫庭

筠、馮延巳、晏殊、歐陽修、秦觀、李清照等一系列詞壇名家的詞風雖不無差

別、各擅勝場,大體上都可歸諸婉約范疇。其內容主要寫男女情愛,離情別緒,

傷春悲秋,光景留連;其形式大都婉麗柔美,含蓄蘊藉,情景交融,聲調和諧。

因之,形成一種觀念,詞就應是這個樣子的。北宋中期時人曾說:蘇軾的「以

詩為詞」為「要非本色」(見陳師道《後山詩話》);秦觀「詩似小詞」,蘇

軾「小詞似詩」(見《王直方詩話》)。「本色」「小詞」之論當屬婉約派的

主張。李清照「別是一家」說中認為只有晏幾道、賀鑄、秦觀、黃庭堅「始能

知之」(《詞論》),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約一宗,雖然賀鑄以至李清照都有

並不婉約之作。宋末沈義父《樂府指迷》標舉的作詞四個標准:「音律欲其協,

不協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用字不可太露,露則

直突而無深長之味,發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說是對婉約

藝術手法的一個總結。

宋人也有以婉約手法抒寫愛國壯志、時代感慨的,如辛棄疾的《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及宋未周密、張炎等一些詞章。但其表現多用「比興」象

征手段,旨意朦朧,須讀者去體味。有些論者對原來也許並無專門寄託的委婉

隱約之詞,也深求其微言大義,如清代詞論家張惠言《詞選》評歐陽修《蝶戀

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蘇軾《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句句為之落實時

事,以為諷喻政治,那就不免穿鑿附會,反而縮小這些詞作的感慨萬端而難以

名狀的典型意義。

婉約詞自有其思想藝術價值,已見上文。然而有些詞人把它作為凝固程式,

不許逾越,以至所作千篇一律,或者過於追求曲折隱微以至令人費解,這就走

到創作的窮途了。

「豪放」一詞其義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浪淘

沙》),已見豪氣。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也是「沉雄似張巡

五言」。正式高舉豪放旗幟的是蘇軾,其《答陳季常書》雲:

又惠新詞,句句警拔,詩人之雄,非小詞也。但豪放太過,

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又其《與鮮於子駿書》雲:

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永)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是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

歌子,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這了說明他有意識地在當時盛行柔婉之風的詞壇別開生面。這里談到的近

作當即其《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詞中抒寫自己「親射虎,

看孫郎」的豪概和「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壯志,與辛棄疾的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及「看試手,補天裂」(《賀

新郎》)等「壯詞」先後映輝。

豪放之作在詞壇振起雄風,注入詞中強烈的愛國精神,唱出當時時代的最

強音。然而可以看到,蘇軾的審美觀念認為:「短長肥瘦各有態」,「淡妝濃

抹總相宜」,「端莊雜流麗,風健含婀娜」。他是崇尚自由而不拘一格的。他

提倡豪放是崇尚自由的一種表現,然也不拘泥於豪放一格。如所作《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即為王士禛《花草蒙拾》稱為「恐屯田(柳永)緣情綺

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有些豪放詞的作者氣度才力不

足而虛張聲勢,徒事叫囂,或堆砌過多典故,也流於偏失了。

總之宋詞中婉約、豪放兩種風格流派的燦爛存在,兩者中詞人又各有不同

的個性特色,加上兼綜兩格而獨自名家如姜夔的「清空騷雅」等等,使詞壇呈

現雙峰競秀、萬木爭榮的氣象。還應看到,兩種風格既有區別的一面,也有互

補的一面。上乘詞作的風格即有偏勝,往往豪放而含蘊深婉,並非一味叫囂,

力竭聲嘶;婉約而清新流暢、隱有豪氣潛轉,不是半吞半吐,萎弱不振。辛棄

疾《沁園春》雲:「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董士錫說秦觀詞雲:

「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終不能到。」(《介存齋論詞雜著》引)馮煦《六

十一家詞選·例言》說:秦觀、晏幾道「談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劉過詞

為辛棄疾詞「附庸」,「然得其豪放,未得其婉轉」。可見崢嶸生嫵媚、平易

清淺而深致永味,乃辛棄疾、秦觀等豪放、婉約詞的極詣。

❼ 古代宋詞中的詞的寫法有什麼規則和規律

寫詞一般稱為「填詞」,因為要按詞譜(每種詞牌規定的格式)去寫的。

.填詞時要嚴格按照各種詞牌的詞譜規定的句數和各句的字數填,不能多一句或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句或少一字。所以,若要填詞,請備一本《詞譜》。

❽ 填詞的規矩與要求

填詞,相較寫詩是容易的。 詩講究平仄相對,兩句相粘,律詩中有對仗,另外還要提防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病。同時還要煉意練字,追究詩境,每句之間講究轉承相顧。而且其韻腳的限制也是嚴格的,不可以通押鄰韻。而填詞沒有這么多的嚴格要求。
當然,會寫詩的人再填詞是很容易入手的。詞就是從詩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曾被稱作「詩余」也緣於此。有些人認為詞就是格式相對鬆散,自由的詩。那也不是很確切的。畢竟詩與詞還是有些區別的。
這里先來說說填詞需要具備的基本知識:
第一,知平仄,辯四聲。 這可以算是寫詩填詞都必須具備的基本之基本了。鑒賞詩詞也是需要的。這個問題,在第一班課程中曾詳細的講解過,這里只大概說一下,具體的講義大家可以去[詩韻擷遺] 翻閱一下。
平聲:漢語拼音的 第一聲 第二聲
仄聲:漢語拼音的 第三聲 第四聲
普通話的四聲,是小學就講解的。這里只要知道平仄就好了。至於古時候的:陰平、陽平、去聲、入聲 這里可以先不管,等掌握了現代音韻後再去深入學習。
如果要分的話:
平聲:古代的 陰平、陽平
仄聲:古代的 去聲、入聲 其中有些入聲字現在演化成了漢語拼音的第一、第二聲。不過大部分還是第三第四聲的。具體可以參見《平水韻部》等韻書。
第二,識詞譜,分韻部。 這是填詞的必備基礎。如果你填的詞只是字數與格式與前人的一致,那麼就是在這一關了。因為你只是按照前人作品的句子填詞,沒有按照這個詞牌的詞譜填詞。
《白香詞譜 》這是一般常用的詞譜。雖然是很通用,但是比較簡單,沒有太詳細的講述。
《欽定詞譜》是康熙年間官方頒布的詞譜。裡面對前人的各種體式,變體都有較詳細的區分。
一般參照這兩三個詞譜就可以了。另外的話,還有一些詞譜。比如 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
詞譜一般用符號表示平仄,符號所代表的意思如下:○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 平韻,就是平聲字作韻腳,仄韻,就是仄聲的字作韻腳。

❾ 規矩這個詞如何寫的更委婉又不失其意

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不同於詩.詩分五言七言,分絕句和律詩.組合在一起,共四種此外還有古風,形式多變一些.但是總體來說,詩的格式是比較簡單的但是詞的格式有上千種,各不相同.於是為這些格式取名字,即「詞牌」一個詞牌,基本上對應一種格式(有的格式會有別格,另述).偶也有同名不同調,或同調不同名的情況.但基本上,看到一個詞牌,就可以知道,這首詞共有多少句,每句多少個字.押多少個韻,平韻還是仄韻.甚至每個字是平聲還是仄聲.這就是「詞牌常識」.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