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寮房規章制度
Ⅰ 佛教禪林制度是什麼意思
佛教禪林制度實際上就是禪林經濟,中唐以後,佛教開始興盛繁榮,禪林經濟形成,成為佛教寺院經濟的主要形式,禪林經濟以普請勞作制,自行開墾土地,自給自足等為主要特色。
Ⅱ 我是佛教僧人想建個精舍、念佛堂,靜修,不是建寺院,需要和哪個部門聯系規章制度是什麼
既然是僧人,就可以先找當地的佛教協會,把想法告訴他們,爭專取他們的支持,畢屬竟團體出面才好要土地、批規劃、組織施工。
你要做的事主要有三項:一是做好方案,主要是資金怎麼籌集,工程怎麼建設,建好後怎麼管理;二是構思一個初步的設計方案,以便於具體規劃和找人做設計圖紙;三是構思一個修學方案,以爭得當地護法的支持,不然,即使你個人錢再多,也扛不住人多嘴雜和地頭蛇吵事啊。
以上事情做妥以後,可以先物色一個清凈的處所,請佛協幫忙協調好與當地居民的關系,如果是集體土地,還需要和居民簽署一個用地協議;然後請佛協出面找政府批土地,具體可先找國土局和分管國土工作的副縣長之類的行政長官;搞到了土地就什麼都好辦了,先設計,再找規劃部門審批用地,再找建設部門審圖批方案,如果可以的話,這時就可以和建設部門協調好,邊施工邊辦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
先講到這里。正式施工的時候再來問我後面的事吧。
Ⅲ 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的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
第一條 寺院在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行政領導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內,寺院受佛教協會的領導。
第二條 重點寺院,須按十方叢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團組織。
第三條寺院住持,須根據選賢任能原則,由當地或上級佛教協會主持,經本寺兩序大眾民主協商推舉禮請之;凡全國重點寺院,同時報中國佛教協會備案。住持每屆任期三年,連選可連任;年老體弱不能主持寺務、領眾熏修者,亦可創造條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況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限內如道風嚴重不正或重大失職,經上一級佛教協會核實後予以免職;免除全國重點寺院住持職務,須報中國佛教協會審批。任免寺院住持,均須報相應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住持退位後,寺院應按傳統辦法,妥善安置照料。
僧團序職如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等班首,列職如監院、知客、維那、僧值等執事由住持按照叢林請職制度和協商原則,定期任命、晉升序職人員,任免列職人員。
住持、班首、執事人選的條件是:愛國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學,戒行清凈,作風正派,有一定的佛學水平和組織辦事能力。擔任住持、班首,戒臘須十夏以上,擔任主要執事,戒臘須三夏以上。
住持對外代表本寺,對內綜理寺務。班首、執事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發揚六和精神,實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問題(包括撤免錯誤嚴重或極不稱職的班首、執事職務),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執事及有關負責人員舉行寺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
第四條 寺院如確需設立寺務委員會,主任須由住持擔任,由主要班首、執事組成,可吸收個別愛國愛教職工、作風正派、有組織和工作能力的居士參加。寺務委員會的職責相當於上條的寺務會議,任期一年。 第五條 寺院須安排好僧眾修持,堅持早晚功課,經教學習,修禪念佛,過堂用齋,嚴守戒規,整肅僧儀。僧人務須僧裝,素食,獨身。嚴禁僧尼同住一寺。
第六條 寺院須適當安排講經說法,提高信眾對佛教基本教職工義的認識水平,啟發他們廣學力行、愛國利民的積極性,指導他們正信正行。
第七條 佛事活動在佛教界管理的寺院和其他佛教活動場所舉行。活動的規模、次數、時間,應作適當安排,避免妨礙僧人學習和寺院其他工作。
第八條 寺院不得進行不屬佛教的迷信活動。 第九條要求出家的人,須本人自願,六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佛教,愛國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礎,父母許可,家庭同意。寺院對要求出家的人,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師,授予三皈五戒,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度,並按規定的辦法和手續發給度牒。
第十條 皈依三寶,須本人自願,愛國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礎,經佛教徒介紹,皈依師方可接受。
接受皈依弟子,應鄭重如法進行。皈依須填表登記個人姓名、簡歷及介紹人等,交寺院保存。
第十一條 寺院僧團健全,道風嚴肅,管理正常,法務、生活設施完備,方有條件傳授三壇大戒。能夠舉辦傳戒法會的寺院名單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下同)佛教協會嚴格按照條件,根據實際需要,申報中國佛教協會審批、確定;未經批準的寺院不得擅自舉辦。
具備傳戒資格的寺院傳授三壇大戒, 須事先由省佛教協會徵得省級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後報中國佛教協會審批。
全國每年傳授三壇大戒的寺院掌握在五處左右;每處每次受戒人數一般掌握在三百人左右;戒期不少於四周。以利組織新戒學習戒相律儀。
第十二條 受戒者必須年滿二十歲,符合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的條件,持有身份證、度牒和當地主管部門及所在寺院的證明信件,經傳戒寺院所在省佛教協會甄別鑒定,方可允許進堂受戒。年齡超過六十周歲,除增戒、補戒者外,一般不予授戒。
第十三條 傳授三壇大戒,對象以本省受戒人為主;外省受戒人必須由所在省佛教協會徵得傳戒省佛教協會同意,開具證明,介紹前往受戒。
第十四條 傳授三壇大戒期間,必須分別講授戒本。傳授比丘尼戒,有條件的實行二部僧授戒制度。廢止燙香疤的做法。
第十五條 戒牒由中國佛教協會統一印製編號,通過省佛教協會頒發。違犯國法教規者,舍戒還俗者,由所在佛教協會或寺院收回戒牒,上交省佛教協會注銷。
第十六條 授戒師、剃度師、皈依師必須是愛國愛教、戒行清凈、通曉教理律儀、戒臘十夏以上的僧人;其資格由佛教協會按照條件審核認定,並發給證書。未經認定資格者,不得傳戒、收徒和接受皈依弟子。
第十七條寺院應根據實際需要,提出常住僧人名額,報政府主管部門審定。在規定名額內,凡接受常住僧人,已出家的,必須驗明戒牒、度牒或所在地區佛教協會(無佛協組織的可由原寺院)證明;新出家的,按照本辦法第九條規定辦理。寺院對要求常住的僧人,須考核一年合格後,報請政府主管部門辦理戶口轉入等手續。
第十八條常住僧人如還俗離寺,寺院應收回戒牒、度牒,將戶口轉回原地。違犯重戒、不遵寺規、教育不改者,經寺務會議討論決定,予以遷單。利用僧人身份招搖撞騙、為非作歹、敗壞佛門、影響極壞者,經寺務會議決定,報上級佛教協會批准,開除僧籍,收繳其戒牒、度牒,並將戶口轉回原地。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處理。
第十九條 常住僧人須定居兩年以上,方可外出參學,並須經寺院同意開具證明,註明參學地點和往來期限。濫開證明釀成嚴重後果者,須追究責任。接待寺院應驗明有關證明,方准掛單,並按公民遷徙流動的規定到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辦理手續。
凡掛單僧人須遵守寺規,隨眾修持、勞作。如有違犯,勸說不聽的,應隨時起單。 第二十條 寺院應安排時間,建立制度,組織僧人學習憲法和法律,學習時事政策,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增強愛國守法觀念,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宗教徒的要求,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
第二十一條寺院應積極進行智力投資,採取多種方式,大力培養僧才。可舉辦本寺僧人學習班,還可挑選品德較好,佛學文化水平較高的中青年僧人,在法師的指導下,鑽研教理,認真閱藏,進行重點培養。有條件的寺院,可在省佛教協會統籌下,舉辦初級佛學院;也可辦短期的專門知識(如佛事唱念儀軌以及寺院管理需要的財會、文物保管等)培訓班。
第二十二條 寺院應組織有佛教文化造詣,聘請教內外有關專門人才,挑選有培養前途的青年僧人參加,結合本寺、本宗派的歷史特點和收藏的經書、文物,有計劃地開展資料整理和學術研究,把這方面工作和造就人才結合起來。 第二十三條根據農禪並重的傳統,因寺制宜,舉辦符合寺院特點的農業、林業、手工業等事業和法物流通、素齋、客舍等自養事業,逐步做到以寺養寺。生產、自養事業,可以吸收必要數量的職工,也可單獨核算,但人事、財務、業務,必須由寺院統一管理。寺院應在布局上把生產服務區同主要殿堂、寮房劃分開。
要加強寺院僧眾與職工的團結合作。寺辦生產自養事業單位負責人可參加或列席寺務會議。寺院要關心職工的生活福利;職工要尊重寺院的清規和宗教習慣,服從寺院的管理。對個別嚴重違犯宗教政策和勞動紀律的職工,寺院有權按有關規定處理。
第二十四條 寺院不接受社會上的單位或個人在寺院區劃內開設商業區、服務網點或舉辦陳列、展覽活動。如確有需要,須徵得寺方同意,並報請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方可辦理。所設網點和舉辦的活動均應以不影響寺院清凈庄嚴、不損害寺院權益為原則,納入寺院管理范圍。
第二十五條 寺院可以接受信徒自願的布施(包括佛事收入),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名義向信徒勒捐。寺院應在量力自願的原則下,支持社會公益事業,但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個人以任何方式或名義向寺院攤派財物。
寺院可以接受外國友人,港、澳、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不附帶政治條件和無損寺院主權的捐贈。
一切布施、捐款,除明確供養個人的以外,均歸常住。
第二十六條 寺院應根據本身財力,積極興辦佛教文化和教育事業,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舉辦安老、施診、修橋補路等利生事業,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全國佛教事業是一個整體,提倡寺院之間互相支援與協作。
第二十七條 為適應佛教事業全局需要,漢族地區寺院按規定向全國和地方佛教協會提供佛教事業發展經費。 第二十八條 認真做好接待外賓工作,積極開展與港、澳、台灣同胞、海外僑胞聯誼活動。在接待工作中,應做到熱情友好,文明禮貌,在教言教,體現政策,自重自愛,注意威儀。應遴選思想、文化、佛學素養好,懂政策、守紀律的僧人,擔任接待工作。
第二十九條 寺院在涉外活動中堅持愛國愛教、獨立自主的原則。寺院原則上不聘請外國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中的佛教界人士擔任職務或名譽職務。如遇特殊情況需先報中國佛教協會批准後方可商請。 第三十條 寺院的文物、樹木等屬寺院經管,不接受任何單位佔用。
第三十一條 寺院的文物,包括經像、法器、供具、古建、碑碣、靈塔、壁畫以及字畫古玩等,均應登記造冊,確定級別,建立檔案,專人負責,妥善保管。對有重大價值的文物,應採取特殊措施,避免香火薰染和人為損壞。
對寺內文物保管人員,應組織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高管理水平。
文物保護,須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接受文物部門的專業指導。
第三十二條 寺院園林管理工作,要有專人負責,搞好綠化,管好山林,整潔環境,美化景觀,遵守有關法律法規,接受園林部門專業指導。 第三十三條 寺院應根據國家有關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結合自身的特點,建立和健全現代財務管理制度,設置會計、出納人員,各司其職,一切收支,均須憑證記賬,嚴格手續。政府撥助經費,必須專款專用。
第三十四條 寺院實行民主理財,凡大宗開支,必須經由寺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定期向常住大眾公布賬目,接受大眾監督。
第三十五條 寺院物資,必須指定僧團有關執事專責保管,造冊登記,嚴格采購、發放手續,並定期檢查清點。
第三十六條 寺院應清理、建立、健全所屬房屋、土地、山林等財產契證。契證遺失的,報請頒證部門查檔復制或補發契證;手續不全的,抓緊補辦並完善法律手續。寺院可聘請律師擔任法律顧問,維護本寺權益。 第三十七條 寺院根據國家治安條例,建立治保小組,制定具體措施,接受公安部門指導,做好安全保衛工作。
第三十八條 寺院根據消防部門要求,建立消防組織,配置消防器材,落實消防規章制度和具體措施,消除火災隱患。
Ⅳ 寺廟中供香客休息的房間叫什麼
寺廟中供香客休息的房間叫寮房。(liao,第二聲)。
寺廟是個大概念,寺廟包括寺院和廟宇。寺院,專指佛教的寺院,不管是否有腸乏斑何職蠱辦坍暴開方丈,只要是佛教出家人主持的,都叫做寺院。沒有出家人主持,而由在家居士管理的,一般叫做叫做居士林。寺院里供居士、香客居住的叫做居士寮房,不叫禪房。禪房是打坐參禪專用,不能住人。
寮房在寺廟中也是一種管理制度,寺廟宮觀中,負責巡查監督的機制,寮房內負責監督僧人或道士的日常行為是否犯戒,外負責與周圍鄉民間的利益關系、保衛寺廟宮觀的安全。寮房下分"巡照"、"糾察"。
Ⅳ 佛教寺院有哪些管理制度
一、愛國守法,嚴守僧規佛法。
二、寺廟建設維修和生活費用應提倡節儉原則寺廟的生產自養、布施、功德箱等一切收入都應納入財會賬目,歸寺廟集體所有。
三、寺院要嚴格執行國家治安、消防條例。防止發生火災和意外事故。異常情況及時匯報。玩忽職守的要進行處罰。造成重大損失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加強團結、互相支持。立足本寺,發展旅遊業,擴大知名度。把本寺的事情辦好。改善管理,提高服務質量,為香客、遊人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禮貌待人,做到一個「請」、「您好」、「再見」不離口。絕不允許和遊人吵口、打架,影響本寺聲譽。
四、樹立環保意識,提高衛生素質,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寺院清潔衛生,切實落實好衛生檢查制度。
五、服從理事會的工作安排,工作積極主動。
Ⅵ 寺院各項規章制度
<寺院管理規章制度全集> 拍拍網有售
第一篇寺院管理基本制度
第一章 寺院日常事務管理
第二章 寺院齋食管理
第三章 寺院住宿制度
第四章 寺院采購制度
第二篇 寺院****制度
第一章 ****
第二章****組織
第三章 學經制度
第四章 活佛體系
第五章 藏密觀修
第六章修行
第七章灌頂
第八章法會
第三篇 寺院人事組織管理制度
第一章 寺院人員管理
第二章 寺院組織管理制度
第三章 寺院檔案管理制度
第四篇寺院財務管理制度
第一章 寺院資產管理
第二章 寺院財務規范化管理
第三章 寺院財務會計管理
第四章 寺院財務審計管理
第五章 寺院財務信息化管理
第五篇寺院環境保護制度
第一章 寺院環境保護管理
第二章 寺院綠化管理
第三章 寺院環境污染控制管理
第六篇寺院文物管理制度
第一章 寺院文物保護
第二章 寺院文物保護基本方法
第三章 寺院文物鑒定技術
第四章 國內外文物保護經驗
第七篇 寺院外事管理制度
第一章 寺院外事接待工作管理
第二章 寺院涉外禮儀管理
第三章 寺院人員出入境管理
第八篇 寺院後勤總務管理制度
第一章 寺院日常用品管理
錄
第二章 寺院車輛管理
第三章 寺院物資管理
第四章 寺院安全管理
第九篇 寺院建築維護與修繕管理
第一章 寺院建築保管與維護
第二章 寺院建築防腐
第三章 寺院建築的放火、防雷及防震
第四章 寺院建築修繕方案制定
第五章 寺院建築油漆工程修繕管理
第六章 寺院建築石工程修繕管理
第七章 寺院建築彩飾工程修繕管理
第八章 寺院建築木工程修繕管理
第九章 寺院建築修繕工程驗收
第十篇 寺院宗教事務管理
第一章 正確處理宗教問題
第二章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
第三章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第四章 充分發揮愛國宗教團體的作用
第五章 依法加強對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璀
第六章 鞏固和發展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
第七章 防範和取締邪教
第八章 加強黨對宗教工作的領導
附錄 相關政策法規
國務院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
管理規定實施細節
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關於印發《宗教活
動場所年度檢查辦法》的通知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民政部關於印發
《宗教社會團體登記管理實施辦法》的通知
Ⅶ 能幫我制定寺廟的規章制度嗎
可以參看中國佛教協會全國漢傳寺院共住規約
Ⅷ 急求佛教寺院各種制度,要全的!! 郵箱[email protected]
佛 光 寺 管 理 辦 法
佛光寺常住大眾於農歷
2007年9月30日通過
前 言
一、根據國家法規:國務院第426號令,2005年3月1日起實行的《宗教事務條例》。
二、根據中國佛教協會制訂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
三、根據唐.百丈懷海禪師始立天下的叢林規式《叢林要則》,即:《百丈清規》。
為加強寺院管理,維護寺院的合法權益,保證佛教活動正常進行,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的有關規定,遵照中國佛教的教制教規,並結合佛光寺的實際情況,特製訂本辦法。
寺院是僧人修學、住持、弘揚佛法的道場,是保存、發揚佛教文化的場所,是僧人從事服務社會、造福人群活動的基地,是聯系團結國內外佛教徒的紐帶。寺院須保持清凈庄嚴,樹立純正的道風學風,正常開展法務活動,運用其多方面職能,庄嚴國土,利樂有情,以利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佛光寺世世代代為常住比丘尼眾的道場。將嚴格按照十方叢林制度來管理寺院。
第一章佛光寺管理體制與寺院組織
第一條 佛光寺在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行政領導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內,接受佛教協會的領導。
第二條 佛光寺定性為常住比丘尼眾的道場。將嚴格按照十方叢林制度來管理寺院。並建立和健全比丘尼僧團組織。
第三條 佛光寺住持,須根據選賢任能原則,由當地或上級佛教協會主持,經本寺兩序大眾民主協商推舉禮請之;住持每屆任期三年,連選可連任;年老體弱不能主持寺務、領眾熏修者,亦可提前退居。除特殊情況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限內如道風嚴重不正或重大失職,經上一級佛教協會核實後予以免職。任免寺院住持,均須報相應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住持退位後,按寺院的傳統辦法,妥善安置照料。
僧團序職如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等班首,列職如監院、知客、維那、僧值等執事由住持按照叢林請職制度和協商原則,定期任命、晉升冪職人員,任免列職人員。
住持、班首、執事人選的條件是:愛國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學,戒行清凈,作風正派,有一定的佛學水平和組織辦事能力。擔任住持、班首,戒臘須十夏以上,擔任主要執事,戒臘須三夏以上。
住持對外代表本寺,對內綜理寺務。班首、執事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發揚六和精神,實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問題(包括撤免錯誤嚴重或極不稱職的班首、執事職務),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執事及有關負責人員舉行寺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
第二章佛光寺尼眾修持與佛事活動
第四條
堅持早晚功課,經教學習,修禪念佛,過堂用齋,嚴守戒規,整肅僧儀。尼眾務須僧裝,素食,獨身。嚴禁男眾住宿寺內。
第五條
適當安排講經說法活動,提高信眾對佛教教義的認識水平,啟發他們廣學力行、愛國利民的積極性,指導他們正信正行。
第六條
佛事活動在寺院和其他佛教活動場所舉行。活動的規模、次數、時間,應作適當安排,避免妨礙僧人修學和寺院其他工作。
第七條
本寺內不得進行不屬佛教的各種迷信活動。
第三章收徒傳戒與僧團管理
第八條
要求出家的女眾,須本人自願,六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佛教,愛國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礎,父母許可,家庭同意。本寺對要求出家的人,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師,授予三皈五戒,經常住大眾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度。
第九條
皈依三寶,須本人自願,愛國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礎,經佛教徒介紹,皈依師方可接受。接受皈依弟子,應鄭重如法進行。皈依須填表登記個人姓名、簡歷及介紹人等,交寺院保存。
第十條
授戒師、剃度師、皈依師必須是愛國愛教、戒行清凈、通曉教理律儀、戒臘十夏以上的僧人;其資格由佛教協會按照條件審核認定,並發給證書。未經認定資格者,不得傳戒、收徒和接受皈依弟子。
第十一條
本寺應根據實際需要,提出常住僧人名額,報政府主管部門審定。在規定名額內,凡接受常住僧人,已出家的,必須驗明戒牒、度牒或所在地區佛教協會(無佛協組織的可由原寺院)證明;新出家的,按照本辦法第八條規定辦理。對要求常住的僧人,須考核一年合格後,報請政府主管部門辦理戶口轉入等手續。
第十二條
常住僧人如還俗離寺,寺院應收回戒牒、度牒,將戶口轉回原地。違犯重戒、不遵寺規、教育不改者,經寺務會議討論決定,予以遷單。利用僧人身份招搖撞騙、為非作歹、敗壞佛門、影響極壞者,經寺務會議決定,報上級佛教協會批准,開除僧籍,收繳其戒牒、度牒,並將戶口轉回原地。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處理。
第十二條
常住僧人須定居兩年以上,方可外出參學,並須經本寺同意開具證明,註明參學地點和往來期限。濫開證明釀成嚴重後果者,須追究責任。接待寺院應驗明有關證明,方准掛單,並按公民遷徙流動的規定到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辦理手續。凡掛單僧人須遵守寺規,隨眾修持、勞作。如有違犯,勸說不聽的,應隨時起單。
第四章遵紀守法與培育僧才
第十三條
本寺應安排時間,建立制度,組織僧人學習憲法和法律,學習時事政策,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增強愛國守法觀念,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佛教徒的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佛教事務和維護合法權益,積極引導佛教徒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十三條
本寺應積極進行智力投資,採取多種方式,大力培養僧才。可舉辦本寺僧人學習班,還可挑選品德較好,佛學文化水平較高的中青年僧人,在法師的指導下,鑽研教理,認真閱讀《大藏經》,進行重點培養。
第五章生產自養事業與布施佛事收入
第十四條
根據《百丈清規》,發揚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因寺制宜,舉辦符合本寺特點的事業和法物流通、經營與寺院相關的各種物品等自養事業,逐步做到以寺養寺。生產、自養事業,可以吸收必要數量的職工,也可單獨核算,但人事、財務、業務,必須由寺院統一管理。本寺應在布局上把生產服務區同主要殿堂、寮房劃分開。
第十五條
本寺尼眾與職工應團結合作,寺院要關心職工的生活福利;職工要尊重寺院的清規和佛教習慣,服從寺院的管理。對個別嚴重違犯宗教政策和勞動紀律的職工,本寺有權按有關規定處理。
第十六條
本寺可以接受信徒自願的布施(包括佛事收入),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名義向信徒勒捐。本寺在量力自願的原則下,支援社會公益事業,但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個人以任何方式或名義向本寺攤派財物。
第十六條
本寺可以接受外國友人,港、澳、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不附帶政治條件和無損寺院主權的捐贈。一切布施、捐款,除明確供養個人的以外,均歸常住所有。
第十七條
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積極興辦佛教文化、教育、和慈善公益事業,全國佛教事業是一個整體,提倡寺院之間互相支援與協作。
第六章接待外賓與海外聯誼
第十八條
認真做好接待外賓工作,積極開展與港、澳、台灣同胞、海外僑胞聯誼活動。在接待工作中,應做到熱情友好,文明禮貌,在教言教,體現政策,自重自愛,注意威儀。應推選思想、文化、佛學素養好,懂政策、守紀律的僧人,擔任接待工作。
第十九條
本寺在涉外活動中,堅持愛國愛教、獨立自主的原則。
第七章佛光寺肉身和尚與財產保護
第二十條
佛光寺內有妙智肉身和尚一尊,世世代代供奉在佛光寺,不論何時均不得任意移動,也不接受教內外任何單位或個人,以任何名義的「臨時請奉」。確實做好妙智肉身和尚的各項特殊保護措施,並有專人負責。
第二十一條
本寺的經像、法器、供具、碑碣、壁畫、字畫古玩、各種電器、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財物均屬寺院常住物,均應登記造冊,建立檔案,專人負責,妥善保管。對所有物品,應避免香火薰染和人為損壞。
第二十二條
本寺的綠化管理工作應有專人負責,搞好綠化,整潔環境,美化景觀。
第八章財務制度與物資管理
第二十三條
本寺應根據國家有關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結合自身的特點,建立和健全現代財務管理制度,設置會計、出納人員,各司其職,一切收支,均須憑證記帳,嚴格手續。政府撥助經費,必須專款專用。
第二十四條
本寺實行民主理財,凡大宗開支,必須經由寺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定期向常住大眾公布賬目,接受大眾監督。
第二十五條本寺物資,必須指定僧團有關執事專責保管,造冊登記,嚴格采購、發放手續,並定期檢查清點。
第二十六條
本寺應清理、建立、健全所屬房屋、土地等財產契證。契證遺失的,報請頒證部門查檔復制或補發契證;手續不全的,抓緊補辦並完善法律手續。本寺可聘請律師擔任法律顧問,維護本寺權益。
第九章做好治安與加強消防
第二十七條
本寺根據國家治安條例,建立治保小組,制定具體措施,接受公安部門指導,做好安全保衛工作。
第二十八條
本寺根據消防部門要求,建立消防組織,配置消防器材,落實消防規章制度和具體措施,消除火災隱患。
Ⅸ 在寺院寮房注意事項
按照當地寺院的制度。寺院制度不同所以注意不一樣。有的寺院療房止語的,有的就可以說話。來寺掛單,本不得已;行權方便,暫且隨緣;三寶聖地,修德有功;擾亂他眾,罪過無邊。既蒙留宿,當模範遵守相關規約:
1、凡欲住宿者,應持相關證件到客堂登記,獲得知客批准後,到寮房與寮元接洽。
2、到寮房後,一切聽從寮元安排,不準私自調換床位,不準挪用它床物品。
3、保持床鋪及房間衛生,及時清理個人及公眾垃圾。若有造成備品污穢,請立即設法清洗,或者購買新品,經寮元檢查後換用。
4、個人財物注意保管,能隨身攜帶的金錢及貴重物品,盡量隨身或交給他人代為保管;若有丟失,責任自負。
5、發現或被舉報有偷竊行為者,查明無誤,應還清財物立即出院,以後不準再來掛單。
6、出現各類糾紛,應找相關負責人處理;必要時報公安機關查辦。
7、無論是否經寺院批准,都不準在寮房化緣,發現在寮房收款者,立即清單。
8、一般不準在寮房誦經或拜佛,掛單後一切行動隨眾:早晚二課、過堂用齋,皆需遵守規定的時間,不準遲到或提前。
9、寮房休息時間以寺院號令為准,早晨打板後方可起床,晚上應在打板後30分鍾內熄燈就寢。因病無法入睡需要早起,可以在床上打坐,但不許弄出聲音影響他人休息。
10、佛七活動期間,若不能隨眾上殿者,請自行早日離開,莫待驅逐。
宿舍、普通住房,以單間為標准,說白了,住寮房的稍有些身份地位,也有將住房統稱為寮房的,這樣就衍生出了居士寮房一說。
寮房的起源是巡查制度,最早是巡查人員住的,後來成為了住房的統稱。
(9)佛教寺院寮房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寺院是出家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眾修行的所在,後來逐步發展為具有多種綜合功能的建築群。
寺院最早起源於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時代,最初稱寺院為「精舍」,例如設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與舍衛城的只園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於當時精舍大都建築在都城郊外幽靜的林地,故又稱「蘭若」,意即寂靜之處;又稱「伽藍」,意指僧眾所居的園林。
Ⅹ 佛教制度的寺院制度
寺在中國古代是官署的一部分,如太常寺、鴻臚寺。佛教傳入漢地,始於漢明帝時期從西域請來洛陽的攝摩騰等。攝摩騰初到時,被招待在鴻臚寺,因為鴻臚寺是掌握賓客朝會禮儀的。其後政府為攝摩騰創立館舍,即白馬寺,後世佛教的廟宇因此也稱寺。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後建築規模較小的寺便叫作院,比丘尼住的寺院多稱作庵。
印度的寺院,原有兩種:一種叫作『僧伽藍摩』。僧伽,義為眾;藍摩,義為園,為大眾共住的園林。一種叫作『阿蘭若』,義為空間處,或在村外空隙的地方造小房居住,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樹之下,作為清靜修道之所,簡稱為『蘭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