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中醫葯政策法規

中醫葯政策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3-25 18:46:00

㈠ 中醫葯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條件

  • 二、報考條件

  • (一)報名參加衛生專業副高級技術資格考試的人員,須具備下列條件:

  • 1.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 2.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 (1)醫學博士後出站人員;

  • (2)醫學博士學位,取得衛生專業中級技術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2年;

  • (3)醫學碩士學位,取得衛生專業中級技術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4年;

  • (4)醫學大學本科畢業,取得衛生專業中級技術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5年;

  • (5)醫學大學專科畢業,取得衛生專業中級技術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7年。

  • 3.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可破格報名參加衛生副高級專業技術資格專業知識考試:

  • (1)符合《四川省五系列破格評審專業技術資格推薦條件(試行)》(川職改〔1992〕69號)規定的;

  • (2)取得衛生專業中級技術資格,擔任主治(管)醫(葯、護、技)師職務3年以上,在任期內獲得以下榮譽之一的:

  • ①獲得省、部級及以上勞動模範稱號;

  • 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 (3)取得衛生專業中級技術資格,經組織選派到藏區工作且年度考核結果均為優秀的援藏衛生技術人員。

  • (4)醫學中專畢業,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 ①擔任主治(管)醫(葯、護、技)師職務滿9年,參加全國衛生專業中級技術資格考試合格;

  • ②取得衛生專業中級技術職務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9年,並在我省「鄉鎮衛生院」、「艱苦邊遠地區」、「邊遠山區」、「貧困山區」工作3年以上,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及以上獎勵證書;

  • ③取得衛生專業中級技術職務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9年,並在我省「鄉鎮衛生院」、「艱苦邊遠地區」、「邊遠山區」、「貧困山區」工作5年以上。

  • 4.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衛生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比照鄉鎮衛生院同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報考條件報考本專業相關知識。

  • (二)報名參加中醫葯專業副高級技術資格考試的人員,須具備下列條件:

  • 1.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任現職內發生醫療事故責任未滿三年者、任現職內發生醫療差錯責任未滿一年者、受行政處分者在處分期內不得報考)。

  • 2.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 (1)中醫葯學或醫學博士後出站人員;

  • (2)中醫葯學或醫學博士學位,取得中醫葯專業中級技術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2年;

  • (3)中醫葯學或醫學碩士學位,取得中醫葯專業中級技術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4年;

  • (4)中醫葯學或醫學本科畢業,取得中醫葯專業中級技術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5年;

  • (5)中醫葯學或醫學大專畢業,取得中醫葯專業中級技術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7年;

  • (6)中醫葯學或醫學中專畢業,取得中醫葯專業中級技術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9年;

  • 3.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可破格報名參加中醫葯專業副高級技術資格的專業知識考試:

  • (1)符合《四川省五系列破格評審專業技術資格推薦條件(試行)》(川職改﹝1992﹞69號)規定的;

  • (2)取得中醫葯專業中級技術資格,聘用主治(管)醫(葯、護、技)師崗位3年以上,在聘期內獲得下列榮譽之一的:

  • ①獲得省、部級及以上勞動模範稱號;

  • 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 (3)按照川組通〔2010〕58號文件,經組織選派到藏區工作兩年服務期滿且考核優秀的援藏中醫葯技術人員。

  • (4)省級以上中醫葯行業主管部門批準的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繼承學習期滿經考核合格並取得出師證書者,可提前一年報考。

  • (5)1998年6月26日之前取得中醫葯專業中級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無醫學專業學歷(中專學歷以下)中醫葯技術人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

  • ①受聘中醫葯專業中級技術崗位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15年;

  • ②受聘中醫葯專業中級技術崗位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12年,並在我省「鄉鎮衛生院」、「艱苦邊遠地區」、「邊遠山區」、「貧困山區」(見附件2)工作3年以上,獲得市(廳)級科技進步獎勵證書。

  • 4.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中醫葯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比照鄉鎮衛生院同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報考條件報考本專業相關知識。

  • 在我省「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艱苦邊遠山區」、「邊遠山區」、「貧困山區」工作的衛生、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調離這類單位或地區,不能再享受本通知規定有關傾斜與特殊政策。

  • (三)符合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原省衛生廳、省中醫葯管理局《關於進一步完善基層衛生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考評工作的通知》(川人社辦發〔2012〕413號)規定的報考人員,可報名參加基層衛生副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考試。

  • 報考人員從事本專業工作年限的截止時間,均計算至2014年12月31日。

  • 三、報名程序

  • 我市2014年度衛生、中醫葯專業副高級技術資格考試報名採取網上報名方式進行

  • (一)上傳照片及審核。

  • 報考者登錄當地人事考試網,認真閱讀有關文件,了解有關政策規定和注意事項等內容後,按網路提示要求通過注冊;上傳相片,相片為報考者近期的免冠照片,文件格式為JPG格式,大小應小於20K。成都市人事考試中心根據報考者所傳相片的質量在網上進行審核,並在報考者報名後的1個工作日內提出審查意見。對相片質量審查不合格的,報考者按要求重新上傳。

  • (二)填寫報名表。

  • 通過相片質量審查合格的考生,在網上如實、准確填寫《2014年度衛生、中醫葯專業副高級技術資格考試報名表》(以下簡稱報名表)的各項內容,考生如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所造成的一切後果由考生本人承擔。

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的各部門及主要職責

主要職責
1. 綜合協調局機關日常政務,擬訂局機關工作制度。
2. 負責領導批示及其他重要政務工作的督辦。 3. 負責會議、秘書、文電、機要、檔案、保密、信訪、值班、保衛等工作。
4. 組織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
5. 負責新聞宣傳及局主管報紙、期刊、圖書等管理工作。
6. 負責中醫葯信息化建設、政務公開、電子政務及政府網站工作。
7. 組織協調繼承和發展中醫葯文化、中醫葯科學普及有關工作。
8. 指導《中國中醫葯年鑒》編輯工作。
9. 承擔中醫葯工作部際協調機制具體工作。
10. 承辦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主要職責
1. 擬訂並組織實施中醫葯人才發展規劃和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資格標准。
2. 負責局機關人事工作,指導局直屬單位人事工作。
3. 負責局機關及直屬單位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指導協調全國中醫葯管理幹部培訓工作。
4. 擬訂中醫葯繼續教育、師承教育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5. 指導中醫葯師承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和相關人才培訓工作。
6. 參與中醫葯教育教學改革、中醫葯教育發展規劃及中醫葯教育機構設置 標准等相關專業標准擬訂工作。
7. 管理中醫葯職業技能教育及培訓工作。
8. 指導中醫葯系統全國性政府表彰工作。
9. 指導、聯系有關中醫葯社會團體。
10. 負責機關離退休幹部工作。
11. 承辦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主要職責
1.負責中醫葯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擬訂工作。
2.負責中央財政、基建、項目等資金的安排監管。
3.組織協調中葯資源普查。
4.參與擬訂中葯產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
5.參與醫療服務價格、葯品價格、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等政策的研究。
6.指導中醫葯統計工作,擬訂中醫葯統計調查制度並組織實施。
7. 承辦部門預、決算和財務、國庫管理工作。
8.承辦局直屬(管)單位基本建設項目的審核或審批。
9. 組織協調扶貧、援藏及對口支援工作。
10.負責國有資產、進口儀器設備核批及擬訂相關制度。
11.承擔局機關財務結算工作。
12.承辦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主要職責
1. 擬訂中醫葯發展戰略和政策,組織開展中醫葯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調查研究, 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2. 組織起草中醫葯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草案。
3. 承辦機關有關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工作。
4. 組織開展中醫葯行業法制宣傳教育。
5. 承辦有關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工作。
6. 歸口管理中醫葯標准化有關工作。
7. 綜合管理中醫葯執法監督工作。
8. 監督並指導中醫醫療廣告的審查工作。
9. 規范中醫醫療服務秩序,督辦重大中醫醫療違法案件。
10.承辦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主要職責
1. 擬訂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醫療和保健機構及其技術應用的管理規范、標准並組織實施,指導其他醫療機構的中醫業務。
2. 擬訂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醫療機構醫療質量控制和醫療服務管理的標准、規范、政策並組織實施,建立醫療質量控制和醫療服務監管體系及其評價體系,組織開展醫療質量、安全、服務等方面的評價檢查和監管工作。
3. 擬訂中醫葯防治重大疾病規劃並組織實施。
4. 參與組織協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醫療救治。
5. 擬訂重點中醫專科建設的規劃、標准、政策並指導實施。
6. 擬訂中醫診療常規、出入院標准、用葯指南、臨床診療路徑。
7. 擬訂中醫護理管理的規章、標准、政策並指導實施。
8. 研究、規范中醫醫療機構葯事管理。
9. 擬訂中醫醫療、保健等人員的執業資格標准、服務規范並監督實施。 10.指導和組織實施農村衛生、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中醫葯工作以及對農村中醫葯的支援工作。
11.負責基層中醫葯適宜技術推廣工作。
12.參與擬訂國家基本葯物目錄有關工作。
13.參與擬訂中葯、中醫診療設備臨床試驗管理的法規、規章、政策並指導實施。
14.承辦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主要職責
1.擬訂中醫葯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規劃並組織實施。
2.指導國家中醫葯創新體系建設。
3.組織實施中醫葯科技重點項目。
4.組織中醫葯適宜技術篩選和研究。
5.組織中醫葯新技術評價,促進中醫葯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和推廣。
6.負責中醫葯文獻、秘方、驗方的無償捐獻及篩選評價。
7.指導中西醫結合和民族醫葯科研工作。
8.指導中醫葯科研條件和科技能力建設,以及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重點研究室、科研實驗室建設工作。
9.指導中醫葯學術交流,促進中醫葯科學研究的知識產權保護。
10.指導中醫葯行業科學技術獎勵工作。 11.承辦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港澳台辦公室)
主要職責
1. 擬訂中醫葯國際交流與合作規劃,並組織實施。
2. 研究國際中醫葯發展現狀,擬訂相關政策。
3. 組織指導中醫葯領域的政府和民間多邊、雙邊交流與合作。
4. 負責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
5. 組織、協調、實施中醫葯國際合作重點項目。
6. 指導開展中醫葯服務貿易,擬訂相關政策。
7. 指導開展中醫葯文化海外傳播工作。
8. 指導與組織開展內地與港澳台地區的中醫葯交流與合作。
9. 歸口管理局機關及直屬單位外事工作,指導局業務主管社會團體開展國際交流合作。
10.承辦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主要職責
1. 負責局機關和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2. 組織黨的宣傳、組織、統戰、維護穩定、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和黨員的教育、培訓、管理等工作。
3. 指導直屬機關紀委工作,檢查、處理黨組織和黨員違反黨的紀律及法規的案件,受理黨員檢舉、控告和申訴。
4. 指導直屬機關工會、共青團、婦工委等群團組織依照各自章程獨立負責開展工作。
5. 協助人事部門開展黨員領導幹部黨校培訓工作。
6. 承辦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㈢ 中國的教授們為什麼要取消中醫

黨的十九大明確了「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葯事業」的重要任務,對中醫葯工作提出了深層次、全方位的要求,並沒有取消中醫的說法。

而且關於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釋義》的通知中明確表示,中醫葯的重要地位、發展方針和扶持措施,改革完善了中醫醫師、中醫診所和中葯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時規范中醫葯從業行為,保障醫療安全和中葯質量,為進一步促進中醫葯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建立健全中醫葯法規,建立健全中醫葯發展的政策舉措,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葯發展的評價體系、標准體系,發揮中醫葯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葯健康需求。

激發和釋放中醫葯作為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的活力和潛力,推動中醫葯更均衡更充分的發展,全面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3)中醫葯政策法規擴展閱讀:

增強民族自信,還要有天下擔當,推動中醫葯走向世界」,要求打造好中醫葯文化與健康兩個「中國品牌」,並利用好這一民族品牌效應,服務於世界文明進步和人類健康福祉,貢獻中國智慧。

作為中華文化,中醫葯的傳播將影響各國人民的健康觀念;作為生命科學,中醫葯的推廣將影響各國人民的健康方式。這都將有助於重塑世界人民對中國的價值判斷,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聲音:讓中醫葯用起來活起來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關於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釋義》通知

㈣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發展中醫葯學,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保護人體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和中醫葯教育、科研、對外交流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中葯的研製、生產、經營、使用和監督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執行。
第三條
國家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中醫葯事業。
第四條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葯現代化。
第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葯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區域衛生規劃時,應當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醫療需求,統籌安排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和布局,完善城鄉中醫服務網路。
第六條
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負責全國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第七條
對在繼承和發展中醫葯事業中做出顯著貢獻和在邊遠地區從事中醫葯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獎勵。
第二章 中醫醫療機構與從業人員
第八條
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准和當地區域衛生規劃,並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九條
中醫醫療機構從事醫療服務活動,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遵循中醫葯自身發展規律,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發揮中醫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復中的作用,為群眾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中醫葯服務。
第十條
依法設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城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應當能夠提供中醫醫療服務。
第十一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依照有關衛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通過資格考試,並經注冊取得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服務活動。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學的人員以及確有專長的人員,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核考試,並經注冊取得醫師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十二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遵守相應的中醫診斷治療原則、醫療技術標准和技術操作規范。
全科醫師和鄉村醫生應當具備中醫葯基本知識以及運用中醫診療知識、技術,處理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條
發布中醫醫療廣告,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申請並報送有關材料。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自收到有關材料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是否核發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決定。對符合規定要求的,發給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未取得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不得發布中醫醫療廣告。
發布的中醫醫療廣告,其內容應當與審查批准發布的內容一致。
第三章 中醫葯教育與科研
第十四條
國家採取措施發展中醫葯教育事業。
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重視中醫葯基礎理論與中醫葯臨床實踐相結合,推進素質教育。
第十五條
設立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設置標准,並建立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
中醫葯教育機構的設置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中醫葯教育機構臨床教學基地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
國家鼓勵開展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培養高層次的中醫臨床人才和中葯技術人才。
第十七條
承擔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技術專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從事中醫葯專業工作30年以上並擔任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0年以上。
第十八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繼承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受聘於醫療衛生機構或者醫學教育、科研機構從事中醫葯工作,並擔任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
第十九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以及繼承人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二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完善本地區中醫葯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制定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按照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的要求,對城鄉基層衛生服務人員進行中醫葯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訓。
醫療機構應當為中醫葯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創造條件。
第二十一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科學技術,將其納入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加強重點中醫葯科研機構建設。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中醫葯資源,重視中醫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採取措施開發、推廣、應用中醫葯技術成果,促進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
第二十二條
中醫葯科學研究應當注重運用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開展中醫葯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運用中醫葯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開展對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的防治研究。
中醫葯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醫療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科研的協作攻關和中醫葯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培養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技術骨幹。
第二十三條
捐獻對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有重大意義的中醫診療方法和中醫葯文獻、秘方、驗方的,參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給予獎勵。
第二十四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推進中醫葯的國際傳播。
重大中醫葯科研成果的推廣、轉讓、對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醫葯技術,應當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批准,防止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
屬於國家科學技術秘密的中醫葯科研成果,確需轉讓、對外交流的,應當符合有關保守國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加對中醫葯事業的投入,扶持中醫葯事業的發展。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中醫葯事業經費挪作他用。
國家鼓勵境內外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資、投資等方式扶持中醫葯事業發展。
第二十六條
非營利性中醫醫療機構,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確定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應當包括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
獲得定點資格的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對中醫葯文獻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護工作。
有關單位和中醫醫療機構應當加強重要中醫葯文獻資料的管理、保護和利用。
第二十九條
國家保護野生中葯材資源,扶持瀕危動植物中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葯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鼓勵建立中葯材種植、培育基地,促進短缺中葯材的開發、生產。
第三十條
與中醫葯有關的評審或者鑒定活動,應當體現中醫葯特色,遵循中醫葯自身的發展規律。
中醫葯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審,中醫醫療、教育、科研機構的評審、評估,中醫葯科研課題的立項和成果鑒定,應當成立專門的中醫葯評審、鑒定組織或者由中醫葯專家參加評審、鑒定。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中醫葯管理工作中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或者獲取其他利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
第三十二條
中醫醫療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頓,直至由原審批機關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取消其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並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一)不符合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
(二)獲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未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
第三十三條
未經批准擅自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未按照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許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第三十四條
中醫葯教育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審批機關予以撤銷:
(一)不符合規定的設置標準的;
(二)沒有建立符合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的。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和國家科學技術秘密泄露,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損毀或者破壞中醫葯文獻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損毀或者破壞屬於國家保護文物的中醫葯文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篡改經批準的中醫醫療廣告內容的,由原審批部門撤銷廣告批准文號,1年內不受理該中醫醫療機構的廣告審批申請。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撤銷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後,應當自作出行政處理決定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通知廣告監督管理機關。廣告監督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通知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有關規定查處。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八條
本條例所稱中醫醫療機構,是指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中醫、中西醫結合的醫院、門診部和診所。
民族醫葯的管理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十九條
本條例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㈤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的社會團體

1、中華中醫葯學會(China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CATCM)
地址: 北京市和平東街櫻花路甲4號
會長:佘靖 秘書長:李俊德
2、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地址: 北京市東直門內北新倉18號
會長:陳可冀 秘書長:陳士奎
期刊: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3、中國針灸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AM)
地址: 北京市東直門內北新倉18號
會長:胡熙明 秘書長:李維衡
常設機構:辦公室、學術部、咨詢培訓部
業務范圍:開展國內外針灸學術交流、科技咨詢與服務,以及科學考察、針灸臨床、繼續教育、成果推廣、科學普及等。
期刊:中國針灸
4、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 WFAS)
非政府性針灸團體的國際聯合組織
總部地址:北京市東直門內北新倉18號
活動地域:世界范圍
會長:陳紹武 秘書長:鄧良月
機構:會員大會、執行委員會、秘書處
業務范圍:組織世界針灸學術大會和專題學術討論會;促進國際針灸界之間友好往來;宣傳和推廣針灸科學,爭取各國針灸合法地位;發展針灸教育;出版針灸學術刊物。
期刊:世界針灸雜志
5、中國民族醫葯學會(China Academic Society of Native Medicine CASNM)
地址:北京市和平街北口北三環東路11號
會長:諸國本 秘書長:王永炎
常設機構:秘書處、學術部、外聯部、編輯部、科技部
業務范圍:組織開展民族醫葯國內外學術交流;組織開展民族醫葯學術課題的研討,科研成果的論證、評估、推廣,為民族醫葯企事業單位提供咨詢和服務;開展民族醫葯學專著、古籍的整理、翻譯;開展民族醫葯繼續教育工作、推薦優秀民族醫葯人才;開展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6、中國醫學氣功學會(China Association of Medicine Qigong CAMQ)
地址: 北京市和平街北口北三環東路11號
會長:龍致賢 秘書長:杜洛伊
常設機構:秘書處
業務范圍:負責對各省的醫學氣功組織的業務指導和聯系;組織開展醫學氣功的研究、交流及培訓;宣傳醫學氣功,開展氣功普及活動;出版醫學氣功資料及著作。
7、世界醫學氣功學會(World Academic Society of Medicine Qigong WAS MQ)
總部地址: 北京市和平街北口北三環東路11號
會長:馮理達 秘書長:龍致賢
常設機構:秘書處
業務范圍:組織各會員國參加世界醫學氣功大會和專題討論會;促進國際醫學氣功之間的友好往來;宣傳和推廣醫學氣功科學;開展繼續教育,培訓;組織編輯翻譯出版醫學氣功學術專業刊物;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
現有中國、日本、韓國、美國、法國、丹麥等23個會員國。
下設美國、日本、歐洲等5個分會。
8、中國中葯協會(China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TCM)
由原全國中葯經濟研究會和中國中葯企業協會合並組成
地址: 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南小街 16 號中國中醫研究院大白樓 6 層 612 室
會長:張洪魁 秘書長:傅晶瑩
常設機構:秘書處
業務范圍:制定有關中葯行業行規行約;對新辦中葯生產經營企業進行前期咨詢調研;參與制定本行業技術標准,並組織實施;規范中葯行業價格;組織開展行業信息統計工作;組織行業技術咨詢、培訓、協作和技術交流;組織推廣中葯行業優質服務活動;開展國際間技術交流與合作。承擔政府有關部門委託的任務。
9、中國葯膳研究會(China Association of Health-Protection Food CAHF)
會長:周文泉 秘書長:高普
常設機構:秘書處
業務范圍:發掘整理葯膳文化;收集和掌握國內外葯膳科技動態,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開展技術咨詢,開發和推廣葯膳科技成果;規范葯膳餐館管理;出版學術刊物。
10、中國中醫葯研究促進會(China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Advance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ARACTM)
會長:張大寧 秘書長:高吳
常設機構:秘書處
業務范圍:開展國內外中醫葯學術交流;編輯出版專著和刊物;開發和推廣中醫葯和中西結合新技術、新成果;主辦培訓;積極引進資金、技術和設備。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鼓樓辛安里66號
11、中國民間中醫醫葯研究開發協會
會長:沙鳳桐
地址:中國北京東城區西總布胡同9號
12、中國中醫葯信息研究會(China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名譽會長:李振吉會長:賀興東秘書長:姚高升副秘書長:陳珞珈
地址: 中國北京東直門內北新倉18號
13、中國衛生經濟學會中醫葯分會 ( Sectional Soc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Society of Health Economics)
會長:李大寧 秘書長:陳珞珈
14、世界中醫葯學會聯合會(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㈥ 浙江中醫葯大學成人教育學院考查課《衛生法律法規》讀書報告

廣泛覆蓋廣泛

㈦ 請論述我國中葯飲片相關法規及政策 現狀(生產、銷售)。 請闡述我國中葯商品(中葯材、飲 片、中成葯

中葯材是指在漢族傳統醫術指導下應用的原生葯材。

一般傳統中葯材講究地道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葯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採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葯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

中葯行業由於迎合了國際上綠色消費的熱潮,而且在產業化和規模化上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實現了超過其他行業的發展速度和效益水平,但也存在著知識產權流失嚴重,國際市場份額下降,科技研發力量薄弱,相關國家政策法規不完善等問題,不斷變化的產業環境促成了中葯行業挑戰與機遇並存局面。

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原料葯生產和出口國、世界第二大OTC葯物市場,即將成為全球第三大醫葯市場。在中葯現代化戰略的推動下,我國大中葯產業逐漸形成。中葯農業、工業、商業、保健品、食品、日用品、獸葯、美容、中葯制葯設備等構成新興戰略產業,已成為我國快速增長的產業之一。

一、中葯材的發展現狀

大中葯產業是以中葯工業為主體、中葯農業為基礎、中葯商業為樞紐、中葯知識經濟產業為動力的新型產業。除了葯品,還包括中葯保健品、食品、飲料、化妝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劑,中葯農葯、中葯獸葯、中葯飼料添加劑等等。

從2011年開始,中葯材市場供需就開始進入下行區間,90%的品種都有不同程度的降價,有的品種下滑幅度甚至超過了80%,可見中葯材行情總是在起起伏伏中不停的搖擺,但行業總體形勢良好。

2013年對於中葯材行業來說是機遇與挑戰一年。2013年醫葯產業實現利潤2197億元,同比增長17.6%(1833億元,同比增長20.4%),繼續維持較高水平。中葯飲片、中成葯增速較快,分別為30.9%(2012年27.5%)和21.4%(2012年16.9%);化學葯品原葯14.1%、醫療器械13.2%、生物生化葯品13.2%增速稍低。2013年醫葯產業銷售收入利潤率約10.1%(2012年10.2%)。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中葯材市場深度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中葯材銷售總額為596.78億元,較去年減少0.66%。2011-2015年全國中葯材銷售總額復合增長率(CAGR)為17.06%。

2011-2015年全國中葯材銷售總額(萬元)

二、發展大中葯產業的理念和策略

1、樹立發展大中葯產業的理念

鞏固中葯工業商業,積極發展中葯相關產業,提升中葯產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科技為依託、以農業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大中葯產業體系。要優化大中葯產業發展環境,制定和完善大中葯產業發展相關法規和規劃。設立大中葯產業專項資金,繼續加大對中葯產業投資和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要通過重組、兼並、融資等市場化手段,建立大中葯企業。

2、市場與信息是中葯材種植業關鍵

以農業為基礎的中葯材產業化,就是以千家萬戶的自主生產為基礎,依靠龍頭企業及多種中介組織的帶動,把千家萬戶的葯農與千變萬化的市場結合起來。要採取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等形式,將中葯材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聯結起來,實行一體化經營,引導中葯材生產由供給型向效益型轉變。

中葯材的生產經營活動一旦脫離了市場信息,中葯材種植極易產生盲目性,造成產量大起大落,價賤傷農,影響生產和市場供應。因此,認真研究和分析市場需求變化和價格動態,指導中葯材的生產和種植。

3、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為技術依託的產學研聯盟,建立在市場機制下的合作模式和運行機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綜合開發中葯優勢特色資源與產品,培育壯大國內外市場,促進中葯產品結構調整,推進中葯現代化、產業化進程。

加強中葯基礎研究和創新能力建設要從資金和政策兩方面去做。包括:加強國家創新研究基地的建設;加強以企業為核心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實施力度;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建設;扶植科技型中小企業;構建中醫葯標准化研究中心、中葯化學對照品中心、中醫葯臨床療效評價中心、中醫葯信息網路中心。支持開展行業共性技術研究的國家中葯工程中心建設;加快中醫葯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等。

4、建立中葯質量標准體系

沒有標準是走不遠也走不長的。目前我國還未能建立適合中葯特點的質量控制標准體系,這不利於中葯產業本身的發展,也阻礙了中葯走出國門。要逐步建立完善國家質量標准,將指標成分含量測定、浸出物測定、雜質檢查、水分測定、重金屬測定、農葯殘留量檢測、微生物限量檢測等有選擇地列入葯材質量標准或相應的飲片和制劑質量標准,保證中葯產品質量的穩定。還要健全GAP認證的配套標准,增強認證客觀性和可操作性;淘汰未通過GMP認證的中葯飲片企業,繼續採用GMP「飛檢」等方式監督中成葯生產企業;對葯品銷售企業執行GSP情況進行監管,杜絕假冒偽劣中葯的流通。

5、增強中葯產業的市場營銷能力

營銷是企業與市場聯系的橋梁,一個企業的營銷能力是企業生產技術、服務技術和管理技術水平的綜合體現,增強中葯企業的營銷能力是中葯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沒有營銷的企業巨人最終是破產的矮子,賣不出去的商品就是廢品。

6、加強中葯人才的培養

中葯從業人員是中葯生產的主體,其素質高低決定著行業興衰。要把「人才強葯」作為中葯現代化和各個企業的戰略核心,努力培養高素質的中葯研發與生產人才,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目前除研發人員外,中葯企業最缺的是管理人才和市場策劃營銷人才,也就是缺乏既懂中醫葯又懂企業管理經營的復合型人才。

7、注重資源保護

我國擁有豐富的中葯材資源,具有發展壯大中葯產業的天然優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統計,按來源分類,中葯資源可分為葯用植物、葯用動物和葯用礦物3種,分別有11146種、1581種和8O種;按使用情況可分為中葯材、民族葯和民間葯3種,分別有1200多種、4000多種和7000多種。面對如此豐富的資源,國家正在開展中葯資源普查,建立中葯動植物培育園區,加強珍稀瀕危品種的替代品研究。全體中葯行業要樹立保護、利用、開發中葯資源的觀念。

8、重視中葯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

中葯知識產權的保護,是中葯產業化的一個戰略問題,保護研製者、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對於維護中葯產業健康、有序、持續、快速發展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中葯知識產權包括商標權、專利權、商業秘密等內容。注重商標保護和專利保護,對於中葯產業的發展顯得更為重要。

9、加強國際合作,走向世界醫葯市場

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和中西醫葯的差異,部分國家對中葯還不了解或不接受。因而,要增強國際間交流合作,通過在國內招收國際中醫葯留學生和舉辦中醫葯國際培訓,在國外開設中醫葯學校和中醫院等形式,努力使國際社會更多地了解中醫獨特的治病理論以及中葯獨到的治療效果,同時加大出口貿易和市場運作,從而使他們逐步接受中醫葯,使中醫葯不斷擴大國際市場的份額。要學習借鑒日本和韓國的經驗,大力推進中葯的出口。

10、觀念要更新

天津天士力(34.960, 0.05, 0.14%)集團是個中葯企業,他們根據市場需求從葯業向健康業轉型,2012年產值二百億元,其中「一袋葯」丹參滴丸等中葯一百億元,他們新投資開發的西藏礦泉水「一瓶水」、貴州茅台(288.500, 0.82, 0.29%)鎮「一杯酒」、雲南普洱的「一碗茶」合計產值一百億元。他們正在大舉進軍健康產業市場。

11、升級中醫葯保健品與保健食品

今後競爭的核心必將是產品的科技含量。企業要重視保健品的應用與基礎研究,努力提高新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水平,使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成為主流。只有中醫葯保健產品企業不斷更新技術和提高技術含量,開發出效果好、質量高、有特點的第三代保健品,使產品從低層次的價格戰、廣告戰中走出來,轉向高層次的技術戰、服務戰,才能締造出我國中醫葯保健品的世界品牌,才有能力進軍國際市場。

發展中葯化妝品、洗滌用品等日化產品,提高科學技術含量。中醫葯膳,取中葯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葯力,葯助食威,變「良葯苦口」為「良葯可口」,把葯物治療和食物美味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㈧ 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文件內容

一、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長期以來,中醫葯和西醫葯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共同擔負著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任務,這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特徵和顯著優勢。中醫葯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比較低廉,特別是隨著健康觀念變化和醫學模式轉變,中醫葯越來越顯示出獨特優勢。中醫葯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對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和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我國中醫葯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中醫葯特色優勢逐漸淡化,服務領域趨於萎縮;老中醫葯專家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葯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中醫中葯發展不協調,野生中葯資源破壞嚴重;中醫葯發展基礎條件差,人才匱乏。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強中醫葯工作,開創中醫葯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新局面。
二、發展中醫葯事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葯服務的需求作為中醫葯工作的出發點。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優勢,推動繼承與創新,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與實踐,促進中醫中葯協調發展,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務。
(二)基本原則。堅持中西醫並重,把中醫葯與西醫葯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既要保持特色優勢又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堅持中醫與西醫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堅持統籌兼顧,推進中醫葯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發展;堅持發揮政府扶持作用,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
三、發展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
(一)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區域衛生規劃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醫療機構(包括中西醫結合和民族醫醫療機構)。大力加強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室建設,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中醫葯服務。在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中積極推廣使用中醫葯適宜技術。通過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大公立中醫醫院的改造建設力度,有條件的縣以上綜合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要設置中醫科和中葯房,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基本中醫診療設備和必備中葯,基本實現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都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加強中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研究制訂中醫診療常規、出入院標准、用葯指南、臨床診療路徑、醫療服務質量評價標准等技術標准和規范,促進中醫醫療機構因病施治、規范診療、合理用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培育、培養一批名院、名科、名醫。推動中醫葯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
積極促進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格局。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或個體行醫,允許符合條件的葯品零售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和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公立中醫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對其在服務准入、監督管理等方面一視同仁。
(二)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充分發揮中醫預防保健特色優勢,將中醫葯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葯方法和技術。推動中醫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制定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人員准入條件和服務規范,加強引導和管理。
四、推進中醫葯繼承與創新
(一)做好中醫葯繼承工作。開展中醫葯古籍普查登記,建立綜合信息資料庫和珍貴古籍名錄,加強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歷代醫家醫案,研究其學術思想、技術方法和診療經驗,總結中醫葯學重大學術創新規律。依託現有中醫葯機構設立一批當代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研究室,系統研究其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技術專長。整理研究傳統中葯制葯技術和經驗,形成技術規范。挖掘整理民間醫葯知識和技術,加以總結和利用。
(二)加快中醫葯科技進步與創新。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項目組織管理模式,整合中醫葯科技資源。推進中醫葯科研基地特別是國家和省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支持中醫葯科技創新,開展中醫葯基礎理論、診療技術、療效評價等系統研究,推動中葯新葯和中醫診療儀器、設備的研製開發,加強重大疾病的聯合攻關和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葯防治研究。推行中醫葯科研課題立項、科技成果評審同行評議制度。
五、加強中醫葯人才隊伍建設
(一)改革中醫葯院校教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中醫葯事業需要,規劃發展中醫葯院校教育。調整中醫葯高等教育結構和規模,堅持以中醫葯專業為主體,按照中醫葯人才成長規律施教,強化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和基本實踐技能培養。選擇部分高等中醫葯院校進行中醫臨床類本科生招生與培養改革試點。加強中醫葯職業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國家支持建設一批中醫葯重點學科、專業和課程,重點建設一批中醫臨床教學基地。
(二)完善中醫葯師承和繼續教育制度。總結中醫葯師承教育經驗,制訂師承教育標准和相關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師承教育模式,豐富中醫葯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落實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培養與專業學位授予相銜接的政策。妥善解決取得執業資格的師承人員在職稱評定和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關問題。完善中醫葯繼續教育制度,健全繼續教育網路。
(三)加快中醫葯基層人才和技術骨乾的培養。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積極探索定向為農村培養中醫葯人才的措施。鼓勵基層中醫葯人員參加學歷教育以及符合條件的中醫執業醫師帶徒培訓。探索中醫執業醫師多點執業的辦法和形式。將農村具有中醫葯一技之長的人員納入鄉村醫生管理。制訂實施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幹培養計劃,造就新一代中醫葯領軍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醫。鼓勵西醫師學習中醫,培養一批中西醫結合人才。開展面向基層醫生的中醫葯基本知識與適宜技術培訓。
(四)完善中醫葯人才考核評價制度。制訂體現中醫葯特點的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能力評價標准,改進和完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中的中醫葯專業考試方法和標准。建立國家中醫葯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開展中醫葯行業特有工種技能鑒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會褒獎相結合的中醫葯人才激勵機制。
六、提升中葯產業發展水平
(一)促進中葯資源可持續發展。加強對中葯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和合理利用。開展全國中葯資源普查,加強中葯資源監測和信息網路建設。保護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加快種質資源庫建設,在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集中分布區建設保護區,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強珍稀瀕危品種保護、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進資源恢復與增長。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建設道地葯材良種繁育體系和中葯材種植規范化、規模化生產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和示範推廣。合理調控、依法監管中葯原材料出口。
(二)建設現代中葯工業和商業體系。加強中葯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制定有利於中葯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組織實施現代中葯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勵中葯企業優勢資源整合,建設現代中葯產業製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葯生產、流通企業。加大對中葯行業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的扶持與保護力度。優化中葯產品出口結構,提高中葯出口產品附加值,扶持中葯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三)加強中葯管理。完善中葯注冊管理,充分體現中葯特點,著力提高中葯新葯的質量和臨床療效。推進實施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加強對中葯飲片生產質量和中葯材、中葯飲片流通監管。加強對醫療機構使用中葯飲片和配製中葯制劑的管理,鼓勵和支持醫療機構研製和應用特色中葯制劑。
七、加快民族醫葯發展
加強民族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改善就醫條件,滿足民族醫葯服務需求。加強民族醫葯教育,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民族醫葯人員素質。完善民族醫葯從業人員准入制度。加強民族醫葯繼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醫葯文獻的校勘、注釋和出版,開展民族醫特色診療技術、單驗方等整理研究,篩選推廣一批民族醫葯適宜技術。建設民族葯研發基地,促進民族醫葯產業發展。
八、繁榮發展中醫葯文化
將中醫葯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加強中醫葯文物、古跡保護,做好中醫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加大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力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葯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創造良好傳習條件。推進中醫葯機構文化建設,弘揚行業傳統職業道德。開展中醫葯科學文化普及教育,加強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加強中醫葯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打造中醫葯文化品牌。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全社會尊重、保護中醫葯傳統知識和關心、支持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九、推動中醫葯走向世界
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開展的傳統醫葯活動,進一步開展與外國政府間的中醫葯交流合作,扶持有條件的中醫葯企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完善相關政策,積極拓展中醫葯服務貿易。在我國對外援助、政府合作項目中增加中醫葯項目。加強中醫葯知識和文化對外宣傳,促進國際傳播。
十、完善中醫葯事業發展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組織領導。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醫療衛生事業、醫葯產業發展要求,編制實施國家中醫葯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充分發揮中醫葯工作部際協調機製作用,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統籌協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領導,及時研究解決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問題,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二)加大對中醫葯事業投入。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點支持開展中醫葯特色服務、公立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以及中醫葯人才培養。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院投入傾斜政策,研究制訂有利於公立中醫醫院發揮中醫葯特色優勢的具體補助辦法。完善相關財政補助政策,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中醫葯適宜技術與服務。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支持中醫葯事業。合理確定中醫醫療服務收費項目和價格,充分體現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
(三)醫療保障政策和基本葯物政策要鼓勵中醫葯服務的提供和使用。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機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葯品種和醫療機構中葯制劑納入報銷范圍。按照中西葯並重原則,合理確定國家基本葯物目錄中的中葯品種,基本葯物的供應保障、價格制定、臨床應用、報銷比例要充分考慮中葯特點,鼓勵使用中葯。
(四)加強中醫葯法制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推進中醫葯立法進程,完善法律法規。加強中醫葯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完善中醫葯專利審查標准和中葯品種保護制度,研究制訂中醫葯傳統知識保護名錄,逐步建立中醫葯傳統知識專門保護制度。加強中葯道地葯材原產地保護工作,將道地葯材優勢轉化為知識產權優勢。
(五)加強中醫葯行業管理。加強中醫葯行業統一規劃,按照中醫葯自身特點和規律管理中醫葯。推進中醫葯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綜合統計制度。推進中醫葯標准化建設,建立標准體系,推動我國中醫葯標准向國際標准轉化。嚴格中醫葯執法監督,嚴厲打擊假冒中醫名義非法行醫、發布虛假違法中醫中葯廣告以及制售假冒偽劣中葯行為。加強地方中醫葯管理機構建設,強化管理職能,提高管理水平。
國務院
二○○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㈨ 國務院對中醫助理醫師有新政策嗎

實踐技能
針灸常用腧穴,增加12個:上巨虛、大橫、少府、養老、膏肓、復溜、郄門、中渚、丘墟、蠡溝、天突、腰痛點;刪除2個:行間、神闕。
針灸技術其他療法,增加「耳穴壓丸法」。
針刺異常情況處理,增加「刺傷內臟」、「刺傷腦脊髓」、「外周神經損傷」。
常見急性病症的針灸治療,增加「心悸、哮喘、內臟絞痛」,刪除「虛脫」。
推拿技術,增加「搓法」。
體格檢查:1.肺與胸膜檢查,叩診刪除「肺界叩診」,聽診刪除「胸膜摩擦音」。2.心臟聽診增加「聽診方法」,刪除「心包摩擦音」。3.腹部檢查增加「呼吸運動」。
輔助檢查結果分析判讀:1.心電圖增加「心室肥大、過早搏動、室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2.普通X線片增加「肺炎鏈球菌肺炎、原發性肺癌、胃潰瘍」
實驗室檢查:1.增加「血清鈣、肌鈣蛋白、抗核抗體、漿膜腔積液、常用腫瘤標志物、甲狀腺功能」,刪除「甲胎蛋白、漏出液、滲出液」。
中醫常見病:增加「肺脹」、「鼓脹」、「癰」、「不孕症」、「積滯」、「鵝口瘡」、「手足口病」、「麻疹」、「丹痧」、「紫癜」、「肩周炎」,刪除「陽痿」、「虛勞」、「痙證」、「厭食症」、「肩關節脫位」。
西醫常見病:增加「慢性支氣管炎」、「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慢性胃炎」、「胃癌」、「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腎小球腎炎」、「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症」、「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排卵障礙性異常子宮出血」、「絕經綜合征」「陰道炎」、「先兆流產」、「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刪除「胃炎」、「腎小球腎炎」、「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盆腔炎性疾病」、「自然流產」、「肩關節脫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
筆試部分
《中醫學基礎》
增加「中醫學理論體系」
「精氣學說」增加「精氣的概念」。刪除「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增加「五神」、「五臟與季節的關系」
「發病」,增加「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刪除「發病的基礎」
「陰陽失調」,增加「陰陽轉化」
「預防」,增加「治未病的概念」
「養生與壽夭」,增加「養生的基本概念」 ,刪除「人體的產生與變化規律」
《中醫診斷學》
「望診」中刪除「望水皰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望瘡瘍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望大便、小便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
「脈診」中「診脈方法」改為「診脈方法及注意事項」,刪除「脈象鑒別」
「臟腑辨證」,增加「心陽虛脫」、「胃腸氣滯」,「寒滯胃脘」改為「寒滯胃腸」,「食滯胃脘」改為「食滯胃腸」,「肝脾不調」改為「肝鬱脾虛」
《中葯學》
「中葯性能」增加「歸經的臨床意義」,「中葯作用的基本原理」改為「中葯的作用與副作用」
「中葯的配伍」中「臨證用葯時怎樣對待各種配伍關系」改為「各種配伍關系的臨床對待原則」
大部分葯物增加了配伍意義。
《方劑學》
刪除「葦莖湯」「大補陰丸「百合固金湯」「定喘湯」「桑杏湯」「防己黃芪湯」;增加「祛暑利濕劑」,「治癰瘍劑」,「防風通聖散」「玉屏風散」「左歸丸」「右歸丸」「桂枝茯苓丸」「玉液湯」「牽正散」
《中醫內科學》
共性調整:細目要點中的概念,均改為「概述」;「診斷與病證鑒別」,均改為「診斷與鑒別診斷」。
具體變化:
「肺系病症」增加「肺脹」。
「脾胃病證」中「痞滿」改為「胃痞」
「肝膽病證」中「積聚」改為「積證」
《中醫外科學》
增加「中醫外科疾病辯證」。
「中醫外科疾病治法」外治法增加3點內容。
「瘡瘍」中 「疔」的相關內容有增減。增加「鎖喉癰。」刪除「走黃與內陷」
「乳房疾病」中 「乳癰」治療有變化。
「癭」增加「癭癰」。
「皮膚及性傳播疾病」中刪除「脂溢性皮炎」,增加「概述」、「白屑風」
「肛門直腸疾病」 「痔」和「息肉痔」內容有增減。刪除「肛隱窩炎」。
「泌尿男性疾病」中刪除「慢性前列腺炎」、增加「精濁」
「周圍血管疾病」中刪除「血栓性淺靜脈炎」,增加「青蛇毒」
「其他外科疾病」刪除「燒傷」。
《中醫婦科學》
共性調整:細目要點中的定義,均改為「概述」
具體變化:
增加「異位妊娠」「婦產科特殊檢查與診斷技術」。
其他內容略有修改和增加。
《中醫兒科學》
共性調整:將細目要點中的「發病特點」,均改為「概述」;
將細目要點中的「診斷要點」,均改為「診斷要點與鑒別診斷」。
具體變化:
增加「腹痛」「便秘」「麻疹」。「貧血」改為「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其他在多個疾病中的「概述」「預防調護」「西醫治療」「診斷要點」等有增減變化。
《針灸學》
共性調整:將「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點」均改為「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要點和操作」;
將針灸治療中的「處方」均改為「選穴」
具體變化:
特定穴刪除「郄穴、五腧穴、下合穴」。
毫針刺法:「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中增加「方向」;「針刺異常情況」中刪除「氣胸」,增加「外周神經損傷」;「針刺注意事項」的要點發生較大變化。
灸法:「灸法的作用」中增加「引熱外行」。
針灸治療總論,增加「針灸治療原則」。
內科病症的針灸治療:增加了「面痛」「坐骨神經痛」。
《診斷學基礎》
「症狀學」所有症狀增加了概念、臨床意義;「呼吸困難、意識障礙的伴隨症狀」 改為「問診要點及臨床意義」。「昏迷」改為「意識障礙」
「檢查診斷」增加了「周圍血管征」。
「實驗室診斷」增加了C反應蛋白、腦肽鈉
「心電圖診斷」整體增加臨床意義,增加「血鉀異常」.
其他還有一些名稱描述上的區別,和具體內容的增減。
《內科學》
共性調整:大部分疾病增加了概述、病情評估、預防
具體變化:
「呼吸系統疾病」增加了「慢性呼吸衰竭」
「循環系統疾病」刪除「心力衰竭」。增加「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臟驟停與復甦」「心臟瓣膜病」。
「消化系統疾病」增加了「慢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急性胰腺炎」。
「泌尿系統疾病」增加「慢性腎衰竭」
「血液系統疾病」增加了「白血病」、「慢性髓細胞白血病」、「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刪除了「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內分泌與代謝疾病」 增加了 「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症與痛風」
「神經系統疾病」增加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常見危急重症」刪除了「心臟驟停與心臟性猝死」。
《傳染病學》
共性問題——多個疾病增加「發病機制與病理」「鑒別診斷」。
增加「感染過程中免疫應答的作用」「感染病的發病機制」「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狂犬病」「結核病」「布魯菌病」「消毒方法的監測」。
《醫學倫理學》
變化較大,多個單元名稱變化,多處內容有變化。
《衛生法規》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有變化。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