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規范公共權力的法規有哪些

規范公共權力的法規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3-25 23:42:11

⑴ 我國公共行政的原則有哪些

一、服務原則 「
服務精神」是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質和靈魂。「服務」之所以成為公共行政管理的靈魂,根本在於服務本身與政府管理密不可分,二者血脈相連:「管理就是服務」、「服務是政府職能的必然選擇」。政府是公民間契約的產物,在本質上是一種為公民和社會共同利益服務的組織;服務是政府的首要職能。公共行政管理視野下,政府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國家與社會。一要為公民服務。政府一定要為公民服務,反映公民的意願,為公民利益盡心工作,完全是應有之義,應有之舉。二要為國家服務。具體形式多種多樣:代表國家利用暴力工具強制被統治階級服從國家的意志、法律和政策;採取改善福利等措施協調和緩解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保護內部的安全和穩定,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等等。三要為社會服務。現代民主社會,國家要為社會服務,政府則代表國家執行這種服務職能。二、依法管理原則
法治是一種特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法律高於任何權威,國家公共事務的治理必須依據法律的規范進行,任何公共權力都在法律的軌道上運行,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個人、組織和集團。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必須確立法律優先原則:
(1)在已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任何其他法律規范,如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均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2)政府抽象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
(3)在政策和法律規定發生沖突時,政府應當首先維護法律的至上性,不能隨意用政策解釋或取代法律。
三、公開透明原則
基本要求和核心思想是政府掌握的個人與公共信息向社會公開。政府機關的所有活動,從立法、執法、提供資訊、社會服務,以及政府所掌握的個人信息,除了必須保密以及涉及個人隱私的部分外,都有義務向社會公眾開放。管理透明的內容包括:
(1)政府組織的公開,即政府組織程序和權力構架必須公開。從權源的角度來看,一切權力來自於人民,人民享有對政府事務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2)政府決策的公開,政府決策不能搞「暗箱操作」,決策的制定過程必須接受公眾、企業的參與和監督。
(3)政府管理的公開,市場經濟發展到了今天,「看不見的手」已經不能獨立指揮國民經濟的運行,政府的「有形之手」必須對市場的無序狀態適時進行宏觀調控。政府的這種管理行為,由於更多地採取了市場的手段,眾多市場主體必然要求政府管理符合公開的規則,徹底摒棄「暗箱操作」。
(4)行政行為的公開,既提高了國民的政治參與意願、激發政治參與的熱情、促進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又可以有效地監督、制約、規范政府行為,確保政府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四、管理高效原則
一方面,公共行政管理要追求高效率,這里的效率指的是行政效率,它是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從事行政管理活動所得的勞動成果、社會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比例關系。另一方面,公共行政管理還要追求高效能,效能是衡量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指標。效能關心的問題是「情況是否得到改善」,它通常是指公共服務標的的程度,如福利狀況的改變程度、使用者滿意程度、政策目標的成就程度等。在公共行政管理實踐中,要提高行政效能:在角色上,政府必須進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實施角色的轉換;在性質上,政府從權力的集中代表者轉變為公共服務的執行者;在職能上,從維護政治統治轉向履行社會管理職能;在地位上,從以自我為中心到以服務社會為中心;在信念上,從「父母官」轉變為承擔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代表民意的責任。
五、勇於負責原則
勇於負責,即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權力,從事行政管理的過程中為自身行為的後果承擔起行政責任。政府承擔的責任主要有:
(1)道德責任。即公共行政組織及其公務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與承擔的道德責任。
(2)政治責任。即行使公共權力者因違反政治義務而承擔的政治上的否定性後果。
(3)行政責任。在我國,行政主體以及公務人員違法行使職權引起行政責任時,行政責任以補救為主。行政部門內部的公務人員承擔的行政責任一般也叫行政政紀責任,行政處分是行政政紀責任的主要形式,行政處分共分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種類。(4)訴訟責任。在現代民主政治中,政府承擔訴訟責任,或者司法機關對政府行使行政權力進行審查,對違法活動通過司法活動予以糾正,並對由此給公民、法人權益造成的損害予以相應補償,同時追究政府違法的法律責任,已成為責任政府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制度設定。
(5)賠償責任。在民主政治體制下,政府作為為公共利益服務、為公民服務的公法人,是法律關繫上權利義務的主體之一,當政府機關的行為侵害人民權利時,應像其他法人組織一樣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⑵ 法律規范的分類有哪些

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把法律規范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一、按照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授權性規范、義務性規范和禁止性規范

1、授權性規范

授權性規范,是規定人們可以為一定的行為或者不為一定的行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為一定的行為或者不為一定的行為的法律規范。

2、義務性規范

義務性規范,是規定人們必須積極作出一定行為的法律規范。

3、禁止性規范

禁止性規范,是規定禁止人們作出一定行為或者必須不為一定行為的法律規范。禁止性規范也可以說是一種義務性規范。禁止性規范與義務性規范的區別在於:義務性規范是設定作為義務,禁止性規范卻是設定不作為義務。

二、 按照法律規范強制性的程度,可以分為強制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

1、強制性規范

強制性規范,是指法律規范所確定的權利和義務十分明確、肯定,不允許有任何方式的變更或違反的法律規范。強制性規范表現為義務性規范和禁止性規范兩種形式,或者說義務性規范和禁止性規范絕大部分都屬於強制性規范。

2、任意性規范

任意性規范,是指法律規范允許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自行確定其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規范。

三、按法律規范內容的確定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確定性規范、委任性規范和准用性規范

1、確定性規范

確定性規范,是指法律規范直接而明確地規定了行為規則的內容,適用時無須再援用其他的法律規范來補充或說明的法律規范。大多數法律規范是確定性規范。

2、委任性規范

委任性規范,是指法律規范沒有明確規定行為規則的內容,而是授權由某一專門機構加以規定的法律規范。

3、准用性規范

准用性規范,是沒有明確規定行為規則內容,但明確指出可以援引其他的規則是本規則的內容得以明確。

四、按照法律規范所調整的行為是否可能發生在該規則之前,可以分為調整性規范和構成性規范

1、調整性規范

調整性規范,是對已經存在的各種行為方式進行評價,並通過設定權利和義務來調整相關行為的法律規范。

2、構成性規范

構成性規范,是以規則的產生為基礎而導致某些行為方式的出現,並對其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與調整性規范的不同,在構成性規范產生以前,該規則所涉及的行為不可能出現.

(2)規范公共權力的法規有哪些擴展閱讀:

法律規范的時間效力,是指法律規范在什麼叫開始生效、在什麼時間終止生效以及對其生效前的行為和事件是否具有溯及力。

1.法律規范的生效時間

法律規范的生效時間通常有三種:從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法律本身規定了生效的具體時間;法律本身規定了其生效時間取決於其它法律的生效施行。

2.法律規范終止生效的時間

法律規范終止生效的時間通常有:

1.新的法律公布實施後,原有法律自然失去效力。

2.新的法律公布生效時,明文規定原有的同類法律廢止。

3.有的法律因已完成其歷史任務而自然失去效力。

4.法律本身明確規定生效期限,期限屆滿自行終止效力。

5.由有關機關頒發專門的決議、決定,宣布廢除某些法律,從宣布廢除之日起,該法即停止生效。法律規范終止生效還可分為明示廢止和默示廢止。

3.法律規范的溯及力

法律規范的溯及力,是指法律規范對其生效前發生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在一般情況下,法律不溯及既往,但也有一些例外。在刑法的適用上現代各國通常採取「從舊兼從輕」的原則。

⑶ 社會公權力是行政行為的依據還是行政行為的規范

公權力是國家、社團、國際組織等對組成成員進行組織、管理、決策、立法和執行的權力。
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行使法定行政職權,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力的行為。
兩者之間的關系:行政行為是公權力行使的形式之一(還有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立法機關的立法行為等都是公權力行使的體現形式),是公權力得以體現的前提條件,不能把社會公權力視為行政行為的依據或規范。
希望對你有用。

⑷ 權力限制的主要制度安排有以下哪些方式

我國現行憲法限制公民基本權利的立法表現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概括式的立法方式
以概括限制的方式來規定公民基本權利問題,外國憲法多有此例。比如日本憲法第13條規定:一切國民都作為個人受到尊重。對於國民謀求生存、自由以及幸福的權利,只要不違反公共福祉,在立法及其他國政上都必須予以最大尊重。我國憲法也採用了這樣的立法體例,並在憲法第51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這里有幾點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首先,新中國成立後曾頒布了四部憲法和一部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但只有現行憲法(即82年憲法)做了如此規定,這表明當時的修憲者為了憲法的科學性,力圖借鑒外國立憲的合理模式;其次,修憲者結合中國的國情,表達了一種集體主義優位的訴求,因此「公共福祉」的語詞在我國憲法的文本中置換成了「國家的、社
會的、集體的利益」;再次,概括保留的立法方式,意在表徵憲法對所有公民基本權利的一視同仁之保護,但卻可能忽略了具體公民基本權利的本質或形式差異。
(二)區分式的立法方式
我國憲法關於公民基本權利之規定除了集中體現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以外,另外在第一章總綱的若干條款中也涉及公民的基本權利問題。憲法依據不同目的和各種具體基本權利的不同性質,做了區分式的限制規定,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
1.專門性法律限制。這里的法律有特定的指涉,僅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所通過的規范性文件。採行法律專門限制的方式,有多個條款。比如憲法第13條第2款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的繼承權;第44條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企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
2.附條件的法律限制。此種限制方式在肯定國家公權力機關有權依照法律限制公民基本權利的同時,為了不妨礙公民基本權利的享有和行使,避免公民基本權利的空洞化,因此,對該權利限制的可能性和條件做了更加明晰化的預設。比如,憲法第3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除外。憲法第4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到底那些權利宜採取此種限制方式,以及如何合理地預設限制條件,限制的范圍與程度是什麼?這些都是我國今後修憲時應當特別重視的問題。
3.一般性法律限制。按照現行憲法第33條3 款之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因此,我國任何公民都可在堅持該項原則的前提下,發展自己的自由空間,健全自己的人格質素,以期形成一個良好的憲政秩序。本條相對於憲法第51條而言,它要附屬於後者所表達之限制目的,同時從實踐操作層面來說,當不同憲法條款所確認之公民基本權利因價值位階不清晰而發生沖突時,其取捨就必須以憲法第51條所表之價值理念為據。有鑒於此,憲法第33條3款之規定,僅構成憲法51條之補充,它只是區分式立法方式的一種,似不宜被單獨看作一個概括式的限制條款。

⑸ 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為什麼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

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這是因為:
1、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我們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很要害的一個問題,就是公權力是否得到有效約束、手握公權力的人是否嚴格依法辦事、憲法法律是否得到不折不扣遵行。
2、公權力是人民賦予用來處理公共事務、為人民服務的。法律實施依靠公權力,公權力是否正確行使,直接決定著法律的公正性、權威性。由於公權力的特殊屬性,如果對公權力約束不足、監督不力,公權力被濫用、公民權益受踐踏的情況就難以避免,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就無以保障。因此,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