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部門規章
Ⅰ 國務院部門規章在民事訴訟中有否效力問題
國務院部門規復章,在民事制訴訟中,具有法律效力。
部門規章,是法律的一個種類。
法律鏈接:《立法法》第八十條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Ⅱ 民事訴訟中部門規范性文件是否有拘束力
提問者未說明案件具體情況,故無法給出針對性的回答。 以下僅以通常之理解予以作答,僅供參考: 一、在單純的民事訴訟案件中,請求法官審查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無法律依據。 二、如對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持有異議,(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其訴訟請求為: 1、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或首先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2、請求一並審查***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3、請求一並***民事爭議(或糾紛)。 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2015年4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 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九)其他訴訟請求。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Ⅲ 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為何不是民事訴訟法的淵源
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淵源為:憲法、民訴法、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等。
法的淵源通常內指法的創立方式容及表現為何種法律文件形式。分為直接淵源和間接淵源兩種。前者為成文法,後者可以是判例、慣例甚至法理。
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屬於行政法的淵源。行政法與民訴法分屬不同部門法。二者法律淵源自然不同。
Ⅳ 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有什麼區別
一、區別:
1、概念含義不同:
(1)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3)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制定主體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民法、刑法等;
(2)法規,指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一般指狹義的規范性文件,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制定的,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3、效力等級不同:
(1)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3)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4)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5)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互有交叉,無法比較。
二、不能直接寫成"衛政法發[2006]228號 《衛生標准管理辦法》",因為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標題的格式應為XX(發文機關)關於XX(事項)的XX(文種)。
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Ⅳ 法院判案是不是依據部門規章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可以參照適用行政規定。規章可以作為參照,但其他行政規定法院是不予適用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第五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5)民事訴訟部門規章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基本原則為: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參照部門規章、地方性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分析其基本含義就是法律、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所規定的內容在行政審判中是必須運用的。
地方法規在其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必須適用,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其民族自治的地方是必須適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在法律規定比較抽象以及法律規范存在漏洞是具有直接可適用性。
部門規章、地方性規章、規章制定機關作出的與規章具有同等效力的規章解釋以及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在行政審判實踐中不是必須適用和執行的,是有條件的適用,法院在行政審判實踐中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拒絕適用。法官不僅要准確理解和掌握行政審判法律適用基本原則,而且要在行政審判的法律適用過程中堅持和貫徹這一基本原則。
Ⅵ 衛生部制定的規章制度在民事訴訟中是否適用
只要在有效期內,就是有效。因為國務院部委制定的是法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看看人大前李肇星新聞發布會關於我國法律體系的說明。
Ⅶ 民事法律法規有哪些
我國的民事法律有很多,大致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兩類。實體法是指以《民法通則》為母法的一切法律法規,如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物權法、繼承法等等法律;程序法有《民事訴訟法》等。 我國的民事法規就更多了多,主要有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各民事法律的司法解釋等等
Ⅷ 民事訴訟敗訴後可否使用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繼續要求行政機關幫助維權
1、敗訴以後,如果你認為法院適用的法律不正確,可以上訴,上訴不服還可以去申請再審。
2、你可以向有關部門提出維權要求,但是這些部門是否認可並採取行動,不能預知。
Ⅸ 法院採納部門規章嗎
法院可以採納部門規章。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亦即部門規章。
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在行政裁判文書中可以直接引用行政規章(即部門規章);在其它訴訟中,如果經法院審查該部門規章認定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為裁判說理的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
第三條 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判文書引用規范性法律文件,同時適用本規定第四條規定。
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第六條 對於本規定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規定之外的規范性文件,根據審理案件的需要,經審查認定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為裁判說理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