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期貨條例
Ⅰ 什麼時候有香港證券與期貨條例
摘要 Hello,非常榮幸能夠為您解答。我是阿琳,金融、心理答疑小能手。畢業於英國杜倫大學,擁有長達7年的金融教育經驗,金融答主top3,並獲得中科院心理咨詢師的認證,擅長解答金融、法律、職場、情感、心理等問題。這邊已經看到您咨詢的問題,正在整理回復中,請稍等一會兒哦~
Ⅱ 人民幣期貨的合約細則
合約金額 100,000美元 合約月份 現月、下三個月及之後的三個季月(即3月、6月、9月及12月)。香港期貨交易所行政總裁可諮詢證監會後而不時增設其認為合適的合約月份以供交易。 報價 每美元兌人民幣(如1美元兌人民幣6.2486元) 最低波幅 人民幣0.0001元 (四個小數位) 價位值 10美元 立約成價 由結算所登記的美元兌人民幣(香港)期貨合約價格 立約價值 立約成價乘以合約金額(如人民幣6.2486元 x 100,000) 交易時間 上午9時至下午4時15分 (香港時間) 聖誕節前夕、新年前夕及農歷新年前夕交易時段不會超越正午12時。
該三天的交易時間為上午9時至正午12時(香港時間) 最後交易日的交易時間 上午9時至11時(香港時間) 交易方法 本交易所的自動電子交易系統(HKATS電子交易系統) 持倉限額 每名交易所參與者就其本身賬戶而言,直至最後交易日(包括該日)的五個香港營業日內,所有合約月份合約凈額8,000 張,及現貨月未平倉合約不超過2,000張;及 就每名客戶而言,直至最後交易日(包括該日)的五個香港營業日內,所有合約月份合約凈額合共8,000 張,及現貨月合約未平倉合約不超過2,000張 大額未平倉合約 於任何一個合約月份,每名交易所參與者就其本身賬戶而言為500張未平倉合約;及於任何一個合約月份,每名客戶為500張未平倉合約 結算方式 按照貨幣期貨合約買賣規則及結算所規則內所載的機制及條款,由賣方繳付合約指定的美元金額,而買方則繳付以最後結算價計算的人民幣金額 最後結算價值 合約金額乘以最後結算價 最後結算日 合約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如當日並不是香港營業日,最後結算日將為之後一個營業日 最後交易日 合約最後交易日為最後結算日之前兩個香港營業日 最後結算價 最後交易日上午11時15分由財資市場公會公布的美元兌人民幣(香港)即期匯率定盤 交易費 (每張合約單邊計算) 期交所費用(人民幣) 人民幣8.00元以上金額不時可予更改 征費(每張合約單邊計算) 投資者賠償征費須按《證券及期貨條例》不時規定的收費率或金額繳付 傭金 商議
Ⅲ 香港的政策是怎樣的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是對香港以至大中華發展的重要契機。香港是一個成功的國際金融中心和享有自由法治的現代化社會,要繼續保持這方面的優勢,香港的政府對於各種政治、社會和經濟問題,均需有正確無誤和適當的政策。
Ⅳ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法例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是根據《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條例》(《證監會條例》)成立的獨立法定組織。《證監會條例》及另外九條涉及證券期貨的條例已合並成為《證券及期貨條例》。該條例自2003年4月1日起生效。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負責執行監管香港證券期貨市場的法例,同時亦有責任促進及協助這些市場的發展。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法定規管目標是:·維持和促進證券期貨業的公平性、效率、競爭力、透明度及秩序;·提高公眾對證券期貨業的運作及功能的了解;·向投資於或持有金融產品的公眾提供保障;·盡量減少在證券期貨業內的犯罪行為及失當行為;·減低在證券期貨業內的系統風險;·採取與證券期貨業有關的適當步驟,以協助財政司司長維持香港在金融方面的穩定性。
Ⅳ 請問香港的期貨市場健全嗎
香港證券及期貨市場的架構與監管
(a) 香港的監管架構
(i)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香港證券及期貨市場的主要監管者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證監會是1989年根據《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條例》(《證監會條例》)成立的獨立法定監管機關。《證監會條例》及另外九條與證券及期貨業相關的條例已經整合為《證券及期貨條例》,並於2003年4月1日生效。
證監會的職能是執行規管證券及期貨市場的條例及促進與鼓勵證券期貨市場的發展。按《證券及期貨條例》訂明,證監會的規管目標為:
維持和促進證券期貨業的公平性、效率、競爭力、透明度及秩序;
提高公眾對證券期貨業的運作及功能的了解;
為投資於或持有金融產品的公眾提供保障;
盡量減少在證券期貨業內的犯罪行為及失當行為;
減低在證券期貨業內的系統風險;
採取與證券期貨業有關的適當步驟,以協助財政司司長維持香港在金融方面穩定性。
證監會分為四個營運部門:
企業融資部,負責涉及與上市事宜有關的雙重存檔職能,監管公眾公司的收購及合並和股份購回活動,監督聯交所在上市事宜方面的職能,及執行與上市及非上市公司有關的證券及公司法例;
中介團體及投資產品部,負責制訂及執行證券、期貨和扛捍式外�買賣中介人的發牌規定,監察中介人的操守及財政資源,以及監管向公眾銷售投資產品的活動;
法規執行部,負責市場監控以確定須作進一步調查的市場失當行為,處理涉嫌觸犯有關法例及守則的個案,包括涉及內幕交易及操縱市場等罪行的個案,及向違規的持牌中介團體執行紀律程序。
市場監察部,負責監察兩家交易所及有關結算所的運作、促進證券及期貨市場的發展,以及推動及發展市場團體的自律監管。
(ii) 香港交易所
香港交易所屬《證券及期貨條例》所指的認可控制人。香港交易所擁有並營運香港唯一的股票交易所及期貨交易所以及相關的結算所(三家結算所分別為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香港結算)、香港期貨結算有限公司(期貨結算公司)及香港聯合交易所期權結算所有限公司(聯交所期權結算所))。
(iii) 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
香港交易所旗下全資附屬公司聯交所屬《證券及期貨條例》所指的認可交易所。聯交所營運及維持香港股票市場,是監管聯交所參與者交易事宜的主要監管機構,亦是於聯交所主板及創業板上市的公司的主要監管機構。
(iv) 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期交所)
香港交易所旗下全資附屬公司期交所屬《證券及期貨條例》所指的認可交易所。期交所營運及維持香港期貨市場,是監管期交所參與者交易事宜的主要監管機構。
(v) 結算所
香港交易所旗下全資附屬公司香港結算、聯交所期權結算所及期貨結算公司均屬《證券及期貨條例》所指的認可結算所。香港結算及聯交所期權結算所分別提供證券及股票期權交易的結算及交收服務,包括在聯交所進行或須受聯交所的規則規限的買賣及交易;期貨結算公司則提供於期交所進行的交易的結算及交收服務。
(b) 市場監管
(i) 立法架構
目前,香港的證券及期貨業由《證券及期貨條例》監管。《證券及期貨條例》整合及革新了10條規管證券及期貨業的條例,其主要及附屬條例均已於2003年4月1日生效。
(ii) 交易權
根據法例,任何人士於香港經營證券買賣業務,或經營期貨合約買賣業務,均須獲證監會發牌又或符合其中一項發牌豁免規定。
除此以外,據聯交所及期交所頒布的規則規定,任何人士如欲於此二家交易所或透過其設施進行買賣,必須持有有關交易權。交易權賦予持有人可於有關交易所或透過其設施進行買賣的權利。然而,單單持有交易權本身並不代表持有人獲准於有關交易所或透過其設施實際買賣。要進行此等買賣,有關人士必須根據有關交易所的規則(包括須遵守一切有關法例及監管規定的規則)注冊為其參與者。
聯交所交易權及期交所交易權分別由聯交所及期交所按各自不時訂定的程序有償發出。此外,有意人士亦可在聯交所及期交所的規則規限下,向現有的交易權持有人購入有關交易所的交易權。
(c) 香港交易所集團業務的制衡架構
基於香港交易所身為香港以交易所為主的股票及期貨市場的唯一經營者,以及有需要確保其履行本身職責,維護市場持正操作,再加上其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起著重要的策略作用,香港交易所設有全面的制衡架構:
企業管治 - 本所實行的企業管治架構旨在讓香港交易所能夠在公共職能與商業牟利兩個宗旨之間取得平衡。
作為香港以交易所為主的股票及期貨市場的唯一經營者 - 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香港交易所身為認可控制人所徵收的費用、聯交所及期交所身為認可交易所所徵收的費用,以及其相關的結算所作為認可結算所所徵收的費用,均須於各自的規則中訂明並經證監會批准。香港交易所、聯交所及期交所以及相關結算所制訂及更改規則亦須經證監會批准。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證監會在決定是否批准徵收有關費用或修訂有關費用時,須考慮以下事項:
擬徵收費用的事宜在香港的競爭情況(如有);及
另一家認可控制人、認可交易所或認可結算所又或香港以外地區任何類似機構就相同或類似事宜徵收的費用水平(如有)。
風險管理 - 如《證券及期貨條例》所規定,香港交易所設有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制定有關香港交易所、聯交所及期交所以及相關結算所活動 的風險管理事宜的政策,再將有關政策提交香港交易所考慮。風險管理委員會主席由香港交易所主席出任。
對控制權的限制 - 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除證監會與財政司司長協商後書面批准外,任何人士均不得成為香港交易所、聯交所及期交所以及相關結算所的次要控制人;「次要控制人」指任何單獨或聯同任何一名或多於一名的相聯者有權在任何此等公司任何股東大會上行使或控制行使5%或以上投票權的人士。證監會除非信納作出上述批準是符合公眾投資者的利益或公眾利益,否則不得作出有關批准。
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任何人士不得成為或繼續成為聯交所、期交所或其任何相關結算所的控制人,除非該人士是認可控制人又或獲財政司司長豁免上述禁制,則作別論。香港交易所是至今唯一獲認可作為聯交所、期交所及相關結算所的控制人的人士。至於香港交易所集團其他有關成員,即聯交所、期交所、HKEC Nominees Limited及The Stock Exchange Nominee Limited,均已獲財政司司長豁免,不會被禁止控制集團內的其他成員公司。
香港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地位 - 香港交易所作為在本身證券市場上市的上市公司,須由證監會監管,以免出現任何利益沖突,並確保香港交易所與受其主板及創業板的《上市規則》監管的其他上市公司均擁有平等的市場機會。證監會的監管乃透過兩套條文實施:(1)《主板上市規則》第38章及《創業板上市規則》第36章與其他若干條文特別載有關於香港交易所上市的部份,並訂明香港交易所證券於聯交所上市須符合的規定,以及在有利益沖突時證監會的權力及職能;(2)由證監會、香港交易所及聯交所在2001年8月22日訂立的諒解備忘錄,載列有關訂約方彼此之間在下列事宜上的關系:
香港交易所以及其他申請人及發行人遵守《上市規則》的情況;
聯交所就香港交易所的證券以及其他申請人及發行人的證券執行規則的情況;
證監會對作為上市公司的香港交易所以及(倘出現利益沖突)其他申請人及發行人的監察及規管;
香港交易所(作為上市公司)及由香港交易所作為控制人的公司的利益,與該等公司恰當地履行監管職能的利益之間,可能出現的利益沖突;及
市場持正操作。
《主板上市規則》第38章及《創業板上市規則》第36章以及上述諒解備忘錄的內容可於本網頁瀏覽。
香港交易所網頁
http://www.hkex.com.hk/chi/rulesreg/regintro/introreg_c.htm
Ⅵ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監管目標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是根據《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條例》(《證監會條例》)成立的獨立法定組織。《證監會條例》及另外九條涉及證券期貨的條例已合並成為《證券及期貨條例》。該條例自2003年4月1日起生效。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負責執行監管香港證券期貨市場的法例,同時亦有責任促進及協助這些市場的發展。
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法定規管目標是:
1、維持和促進證券期貨業的公平性、效率、競爭力、透明度及秩序;
2、提高公眾對證券期貨業的運作及功能的了解;
3、向投資於或持有金融產品的公眾提供保障;
4、盡量減少在證券期貨業內的犯罪行為及失當行為;
5、減低在證券期貨業內的系統風險;
6、採取與證券期貨業有關的適當步驟,以協助財政司司長維持香港在金融方面的穩定性。
Ⅶ 港股賣空機制及怎麼操作
「賣空」,港人通稱「沽空交易」。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港交所容許的「賣空」是指賣方並未擁有某一指定可作賣空的證券而合法地出售該證券,但賣方須先向他人借入證券方能出售該種證券,而在賣出證券後,賣方必須交付借來的證券或由他人代賣方借來證券,以完成交收。
(一)「賣空」的法律定義
(a) 除(b)段另有規定外,指為某賣方或為某人的利益或代該人而售賣證券(在本定義中稱為「有關證券」),而就有關證券而言,該賣方或該人憑藉以下事實而擁有一項即時可行使而不附有條件的權利,以將有關證券轉歸於其購買人名下:
(i) 該賣方或該人已根據某證券借貸協議:
(A) 借用有關證券;或 (B) 獲得該協議的對手方確認該方備有有關證券以借給他;
(ii) 該賣方或該人擁有可用以轉換為或換取有關證券的其他證券的所有權;
(iii) 該賣方或該人擁有可取得有關證券的期權;
(iv) 該賣方或該人擁有可認購及可收取有關證券的權利或認購證;或
(v) 該賣方或該人已與任何其他人士訂立屬於為施行本節而藉根據「條例」第397條訂立的規則訂明的種類的協議或安排;
(b) 就以上(a)(ii)、(iii)、(iv)或(v)而言,不包括該賣方或該人已於售賣有關證券時,發出不附有條件的獲取有關證券的指示。
通俗地講,當投資者預測某股票即將大跌,而手中並無該種股票時,他可以先找其開戶的經紀行(即券商)借出該股賣掉,然後等該股大跌後再買進該股票還給經紀行。這類交易行為就是所謂的「賣空」交易。
(二)「賣空」證券名單必須由港交所事先指定
這里,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港股都可以用作「賣空」對象,而只有在港交所網站公布的「可進行賣空的指定證券」,才可以進行「賣空」交易。可作賣空的指定證券定期按季審核並調整。港交所選取「可進行賣空的指定證券」,主要標准如下:
(1)在交易所買賣的股指產品的相關指數的成份股;
(2)在期交所買賣的股指產品的相關指數的成份股;
(3)在交易所買賣的股票期權的相關股票;
(4)在期交所買賣的股票期貨合約(如期交所的規則、規例及程序所界定)的相關股票;
(5)公眾持股量的市值在(a)連續60個交易日,期間該股份沒有被暫停買賣;或(b)不超過連續70個交易日,期間該股份沒有被暫停買賣的時間不少於60個交易日,維持不少於10億港元的股份;
(6)市值不少於10億港元而且剛過去的12個月的總成交量對市值的百分比不少於40%的股份;
(7)盈富基金和董事會經與證監會諮詢後通過的其它交易所買賣基金;
(8)所有納入在試驗計劃下買賣的證券;
(9)在交易所上市超過60個交易日,且公眾持股量的市值在交易所上市當日開始的20個連續交易日不少於100億港元及在該段時間內的總成交量不低於2億港元的股份;
(10)所有在交易所買賣以單一股票為標的結構性產品的相關股票。
根據目前的規定,有可能列為聯交所「賣空」名單的證券主要包括:部分在主板、創業板上市的股票,以及在港交所掛牌「交易所買賣基金(ETF)」。請注意:認股權證及債券目前則不在「賣空」名單之列。
1994年1月,港交所正式推出受監管賣空試驗計劃,當時可作賣空的證券僅為17隻。1999年底,可作賣空的指定證券為182隻,實際有賣空交易的證券數目為46隻,全年賣空交易額約為640億港元。2006年底,可進行賣空證券為365隻,實際有賣空交易的證券數目為260隻,全年賣空交易額為3840億港元。
2007年8月27日,港交所最新公布的「可進行賣空的指定證券」共有526隻,除10多隻交易所買賣基金外,其他基本上都是股票,包括在港間接掛牌交易的7隻NASDAQ股票。
(三)合法賣空的正確操作程序
香港法律明確禁止任何人出售本身並不持有的股份,除非他在出售時擁有,或誠實並合理地相信自己擁有一項即時可行使而不附有條件的權利,將有關股份轉歸其個人名下。
正確的做法是:在落盤(下單)沽空前,投資者與持有股份的經紀行訂立有效的「股份借貸協議」,並獲得借出股份一方的確認,具備有足夠數量的股份可供借用。你可以要求經紀行作出這項安排,但借出股份的經紀行,作為風險管理的措施之一,必須要求客戶提供至少等值於所借股份市值105%的抵押品。這種借貸安排可確保投資者沽空時,已取得法例要求沽空者就所沽空的股份須擁有的權利,並能夠在交收日(T+2)完成交收。
在落盤沽空時,你必須向經紀行指明該盤是沽空盤,並確認已訂立了股份借貸協議。你也可以在落沽空盤時,作出口頭保證,表示該沽盤為沽空盤,而且沽空證券是已借入證券,但你必須做到以下三條中的一條:
(1)將該口頭保證錄音留為記錄;
(2)在原先留有印章的文件上,記錄有關股份借貸詳情;
(3)在作出口頭保證當日,補上文件證明,以完成確認程序。
(四)注意區分「合法賣空」與「非法賣空」
在香港,非法賣空一經被定罪,最高可罰款10萬港元,並監禁2年。因此,在操作賣空時必須按上述程序守法合規地進行。
(1)即日先沽後買≠合法沽空。有些投資者誤以為,即使先沽出本身並不持有的股份,只要即日購回,便屬合法沽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現行的《證券及期貨條例》禁止任何人出售本身並不持有的證券,除非賣方在進行交易時擁有,或有充分理由相信自己擁有法律上的權力將證券交付買方。因此,假若客戶本身並不持有證券,他先在市場上賣空證券,而他當天在市場買回已沽出的證券,雖然他在結算日不用交收任何證券,但由於他賣出證券時並未持有證券,所以他可能已觸犯《證券及期貨條例》。
(2)大意沽空仍可以補救。有時投資者可能會弄錯自己的持股量,或未發現股份已遭合並導致所落沽盤大於自己的持股量。如果你意外地進行了非法沽空,可向經紀行借貸或在市場購回股份以完成交收。如果有關沽盤讓經紀行在持續凈額交收的機制下,在T+2當日沒有足夠股票完成交收責任,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會在T+3以當時市價代經紀行強行買入股票完成交收。經紀行一般會將發生費用轉嫁給投資者。
因此,你在落沽盤前,切記一定要與經紀行核對自己持有股票的多少,並及時留意自己所持股份數量是否會因有關上市公司的股份合並而變動。
(3)不可違反賣空價規則。「賣空價規則」是指作賣空交易時不能以低於當時最佳賣盤價進行。1996年3月再次修訂時,增加了可作賣空交易的指定證券數目,同時取消了賣空價規則。後因市場情況改變,賣空價規則於1998年9月7日再度實施。目前,可賣空證券中,除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可豁免賣空價規則外,其餘證券仍必須嚴格執行賣空價規則。
站長備注: 現在香港證券市場一共有147支個股允許做空,香港股票做空實行地是借貸做空,意思就是你必須先從證券公司那兒借到相應的股票,然後在市場中賣出,等股價下跌後再買回來還給證券公司,這個過程的傭金收費跟正常交易一樣,但一般證券公司受理這種交易的金額要求在50萬以上,否則一般不會給與受理,並且資金太小,證券公司會收取相應的融卷相應的手續費,約在3000HKD左右,所以一般個人小散戶,不建議採用這種方式來做空股票。在香港做空市場可以選擇恆指的熊證及認沽證,做空個股也可以選擇相應的熊證及認沽證。當然,因為熊證,認沽證,恆指期貨等都是有杠桿的產品,所以需要你控制好倉位,不要全倉買入這種產品。
Ⅷ 港股上市規則13.24內容
摘要 有關上市發行人持續上市准則的修訂:
Ⅸ 香港法律對上市公司的虛假宣傳有約束嗎
香港證監會的審核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是否完全以及是否有欺詐或者非法關聯交易等違法行為。如果證監會認為有關的上市資料內所作的披露載有虛假或具誤導性的信息,可以否決有關的上市申請。但實際操作中,證監會與聯交所會充分溝通協調,極少出現證監會否定聯交所決定的情況。
香港證監會是發行審核監管權力源頭
香港發行上市監管有三層架構。香港政府,包括財政司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負責制訂整體的發展方向和政策。香港證監會作為法定監管機關,負責執行證券及期貨市場條例,促進與鼓勵證券期貨市場發展,監督檢查聯交所履行其與上市事宜有關的職能及職責。聯交所作為一線監管者,是上市申請人的主要聯絡平台,負責審批上市文件,確保香港市場公平、有序、透明。
根據聯交所與證監會雙方簽署的《上市事宜諒解備忘錄》,證監會是發行審核監管權力的源頭,聯交所的權力來自證監會的轉授。證監會通過監督聯交所是否依法行使審核權間接地履行證券發行上市的監管職能,同時其擁有法定的調查及執法權,並保留核准決定的最終否決權。證監會將部分審查權力授權給聯交所,主要是為避免其身兼指控者和裁斷者的雙重角色可能形成的利益沖突,保證行政處理決定的公正性和獨立性。
審核實行雙重存檔制
在香港,股票發行和上市是合二為一的,企業在香港發行股票必然要在聯交所上市。在發行和上市審核中,實行雙重存檔制,聯交所起主導作用,證監會僅對公司的信息披露進行原則性的形式審核。
雙重存檔制。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及其配套規則的規定,所謂的「雙重存檔制」是指,證券發行上市的申請人,須在向聯交所提交申請書後一個營業日內,將副本交證監會存檔。主要適用於企業首發(IPO)階段,實踐中幾乎沒有上市公司再融資適用雙重存檔制的案例。同時,根據《公司收購及合並守則》,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的收購、兼並等行為,必須經證監會批准,聯交所無審核權。聯交所是一線監管者,直接面對發行人和中介機構。發行人通過聯交所向證監會轉遞申請材料,證監會通過聯交所向發行人反饋意見、要求發行人補充材料,並對發行和上市擁有否決權。
交易所實質審核。聯交所審核的重點在於申請材料是否符合《上市規則》和《公司條例》的規定,旨在確保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其背後的核心理念是保護所有股東的合法權益。聯交所上市科下設IPO部門,實際承擔預審職能;設立上市委員會,對發行上市申請行使決定權。聯交所上市委員會由28名成員組成,其中8名為投資者利益代表,19名為各方市場主體代表(含聯交所內部代表),聯交所行政總裁為當然成員。
從審核實踐看,聯交所的發行上市審核標准可分為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相對客觀的上市條件,主要由上市科IPO部門審查。其主板市場主要可分為三類上市指標:一是單純盈利指標;二是市值加收入指標;三是市值、收入、現金流指標。發行人只要符合其中一類指標要求,即可申請上市。總體看,三類指標反映了聯交所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和業務規模的要求。此外,聯交所對發行人的公司治理和股權結構也設有一定標准。第二部分是相對主觀的上市適當性要求,主要由上市委員會判斷。聯交所上市規則未明確規定上市適當性,但通過發布常見問題和上市決策給出政策性的指引。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其定期發布的「關於退回若幹上市申請指引」,總結了退回上市申請的理由,一般主要是披露不充分。另外,上市委員會的年度報告也會就上市適當性給出原則性的意見,主要涉及對上市適當性的實質判斷,如業績持續下滑、關聯交易比重較大、單一客戶收入佔比過高等。
香港證監會形式審核。證監會審查的重點在於申請材料是否符合《證券及期貨條例》及其配套規則的規定,關注招股說明書的整體披露質量以及該證券的發行上市是否符合公眾利益。
香港證監會的審核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是否完全以及是否有欺詐或者非法關聯交易等違法行為。如果證監會認為有關的上市資料內所作的披露載有虛假或具誤導性的信息,可以否決有關的上市申請。但實際操作中,證監會與聯交所會充分溝通協調,極少出現證監會否定聯交所決定的情況。
供需平衡是市場化運行的基礎
香港股票發行上市制度的特點可以歸納為:
以交易所為主的雙重存檔制度。在雙重存檔制下,聯交所作為一線監管者,承擔主要審核責任,證監會相對超脫,但保留最後決定權力,並對聯交所具有監管許可權。
聯交所的發行上市審核存在一定的實質性判斷。聯交所作為市場組織者,對維持市場地位有較高關注,因此對發行人也設定了一定條件,對發行人的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一定的實質判斷,為上市公司質量提供了適度的保障。
供需平衡是香港市場可以按照市場化原則運行的基礎。香港市場不存在排隊上市的情況。香港市場以機構為主,散戶佔25%左右,總體上看,發行價格和發行節奏主要由投資者、市場主體之間去博弈,由市場供需關系來決定,監管者不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