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需要規章制度嘛
㈠ 教會群規的管理制度
總群:為了創建一個和諧優美的環境,讓大家能夠開心愉悅的交流,特定本群規。
1.本群總群,屬於自由自願加入的一個交流平台,所有群內成員共同維護任何管理責任。
2.除發起人外,任何人不得隨意更改群名稱。
3.成員之間要友愛、團結、平等、尊重,以愛為護,以吃為樂。
4.群內嚴禁發布任何危害國家利益的言論,禁止涉及黃賭毒等敏感話題。
5.禁止群內惡意刷屏,廣告每天一次即可(廣告紅包5元10包),違者機票。
6.鼓勵成員熱情參與,文明發言,結交朋友,暢聚緣分。
以上群規不完善的地方還需大家補充,請大家多提建議和意見。
㈡ 教會同工講道只准一個小時的原因
教會同工講道,只准一個小時的原因,那就是把領受的能行出來。而且時間太長,人容易疲憊。講道的僕人也很累是分量就可以啦。
㈢ 試述教會法的基本制度
教會法的基本制度
作者:張鳳華 發布時間:2012-09-14
教階制度
教階制度是規定基督教神職人員的等級和教務管理的制度,萌芽於公元2世紀至3世紀,4世紀繼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逐步完備。 11世紀東西教會分裂(1054年)後,天主教會體制進一步確立,13世紀達到鼎盛。它以「整個世界就是以上帝為主宰的等級結構」觀念為理論根據,反映出教會的世俗封建專制主義特徵。
教會法規定,教皇是基督教會的最高統治者,他對教會及教徒的道德和紀律以及政治,經濟有最高和最完全的管轄權;有召集宗教會議,批准會議決議,任免主教以及劃分教區的權力;教皇是教會法院的最高審級,而教皇本人可不受任何審判。教皇自11世紀以後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任期終身,除因異端罪外不得罷免。教皇擁有如此「完整的權威」和「完整的權力」,並非來自基督教教義的神授性而更多的是因為他作為教會最高官員的世俗性。
教皇之下是樞機主教,因穿紅色僧服亦稱紅衣主教。樞機主教由教皇任命,分掌教庭各部和重要教區的領導權。樞機主教會議是教皇的最高諮議機關。
主教在一般教區內行使管理權,由教皇選任,對教皇宣誓效忠。主教管轄區又劃分為若干教區,每區設神甫1人,主持宗教儀式,進行傳教活動。神甫主持工作滿一定期限後可以升任主教。 修士,修女是終身服務於教會的低級教職人員,其職責是輔助神甫處理日常事務,從事祈禱和傳教工作。
教會法規定了神職人員享有的各種特權和承擔的義務。如司法特權,兵役豁免權,自省懺悔的義務,宣傳教義和忠誠履行教職的義務。
土地制度
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教會賴以生存和享有特權的經濟基礎。教會法規定,教會對其土地和動產有獨立取得,存留和管轄的權利,此權利不受世俗政府的約束。
教會法還把什一稅,初生稅,坐堂稅和修道院稅等稅收,以及訴訟費,贈與和繼承等定為教會取得合法財產的方法。
債權制度
債法不發達,關於契約的規定很少。世俗法有關契約的規定在教會法上發生同等效力,若有抵觸,則以教會法為准。
(1)主張契約的標准應該平等,合理。
(2)禁止牟利,禁止附利息貸款,不準經營商業獲取暴利。
(3)發展了契約終結制度,即一方當事人不遵守諾言,另一方也就不受契約約束。但經立約人宣誓履行債務的契約,為使立約人「靈魂得救」必須履行,不得以任何借口撕毀。
(4)承認「死抵押」權。 「死抵押」即債權人有權獲得抵押的土地或財物中的孳息收入,但不準以此種收入抵債。該制度實際上規避了教會「禁止高利貸」的原則。
婚姻家庭與繼承製度
教會法中的婚姻家庭與繼承製度是羅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在基督教精神基礎上的產物。
(1)確立了「一夫一妻」和「永不離異」的原則。
教會法允許以通姦,背教或嚴重的殘酷行為為理由的司法分居,但近代意義上的離婚則不允許。但是未實現的婚姻可以通過一方當事人成為神職人員得到解除,另外也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由教皇解除。此外,特定情形下,一方當事人皈依基督教可以與仍為異教徒的配偶離婚。
婚姻不能解除,但如果屬於應禁止的婚姻和撤銷婚姻則可以宣布無效。同時,教會法對於應禁止的婚姻和撤銷婚姻的條件做了詳細規定,在應禁止的婚姻中規定了族外通婚制。1215年以前規定為七等親以內旁系血親,旁系姻親,此後規定為四等親以內旁系血親。
(2)規定「雙方合意為建立婚姻關系的必備條件」。 結婚時要舉行宗教儀式。此外,還確定了除「同意」之外的其他決定婚姻有效的必要條件。
(3)關於婚姻障礙的規則。 12世紀和13世紀的教會法簡化和放鬆了早期以血緣關系和姻親關系為基礎的有關婚姻障礙的規則。
(4)關於婚姻中女性一方地位的規定。 教會法堅持在上帝面前婚姻雙方當事人平等的原則, 承認婚姻義務,忠實義務的相互性。 然而,在教會婚姻制度中,肯定了古代世俗法中夫妻不平等的原則,確認妻子處於丈夫的從屬地位,而且還規定了對婦女財產以及其一般民事權利的苛刻限制。
(5)採用遺囑繼承和無遺囑繼承兩種制度,但只限於動產,不動產繼承仍由世俗法調整。由於教會的財產有相當部分來自教徒的贈與,特別是遺贈,因此教會更提倡遺囑繼承。關於遺囑形式,口頭遺囑是許可的,與書面遺囑一樣具有法律效力。
刑法制度
犯罪與刑罰充滿宗教色彩。教會法中的犯罪一般並不作為直接針對政治秩序和一般社會的侵犯,而是一項針對上帝的侵犯行為。相應地,對犯罪者的懲罰主要被看作是對損害上帝榮耀而實行的一種「補贖行為」,也被看作是使受害者與犯罪者之間和解的悔悟行為。教會法規定了名目繁多的宗教犯罪。
刑罰的種類主要有:懲治罰,報復罰和補贖,兼施世俗刑罰。懲治罰包括:棄絕罰(一種嚴厲的懲罰制度,根據這一制度,凡強占教會財產的人不得參加聖禮領取聖物,不得接受尊位,恩俸和神品,不得接受教會職位,不得行使選舉權,不得與親友往來);禁止聖事罰(受此罰者,不得為聖職行為,不得授予聖物,不得實行教會的葬禮);罷免聖職罰(只適用於教士,指免除其聖職,聖祿)。報復罰包括:罰金,禁止進入教堂,除職等處罰。補贖則採取誦讀特定經文,施捨,朝拜聖地等方法。「異端」運動興起後,對宗教犯罪廣泛適用死刑。
訴訟制度
教會法的訴訟制度大多源自羅馬法,又有創新。
(1)教會訴訟程序是書面的(不同於羅馬法和日耳曼法)。 根據教會法,一項民事或刑事訴訟只有通過包含對事實的簡要陳述的書面訴請或控告才能開始。被告人也要以書面的形式回答原告人或控告人所提出的要求。此外,法官的判決,當事人詢問證人以及相互詢問必須是書面的。刑事訴訟程序上使用糾問式訴訟,即法院根據公眾告發或被害人控告,可以對案件進行調查,從調查證據到執行刑罰都由官方負責的訴訟方式。
(2)證據必須經過宣誓後提出,對於偽證要處以重罰。
(3)教會訴訟程序允許當事人由代理人加以代表,代理人在法庭上根據證據所揭示的事實而對法律問題進行辯論。
(4)教會訴訟程序是兩種程序並行的二元體系。 一種是「莊重和正式的」程序,另一種是「簡易和衡平的」程序,後者無需法律代理人以及書面辯論和書面詢問。
(5)刑事程序方面,要求法官依據「理性和良心原則」對當事人進行詢問。即法官必須發自內心地確信他所作出的判決,而且法官還必須將自己置於接受法庭審判者的地位,以確保案件審理的公正性和客觀真實性。
(6)異端裁判所的設置
異端裁判所是西歐天主教會於13世紀專設的特別刑事法庭,又稱宗教裁判所。它是直接隸屬於教皇,專門審理有關宗教案件的司法機構。教會通過建立這一機構與世俗封建法律相配合,將糾問式訴訟發展為極端野蠻,殘忍的審判制度:不須控告,法院主動進行偵查;實行秘密審判,以有罪推定為指導思想;刑訊逼供,一切有利於被控告人的證詞都不能成立;刑罰是苦修贖罪,沒收財產和死刑;對進步思想和科學進行殘酷扼殺。從這個意義上說,教會法是中世紀披著宗教外衣的封建法。
㈣ 教會的教政體制有哪些
教政體制(即教會體制),是指基督教在其教內實行的組織原則和管理制度。各基督教派根據其對《聖經》記載有關基督教會組織的解釋或其教會的性質和職能而制定的。一般大體分三種制度: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一些教派實行混合性的制度。
主教制
主教制是基督宗教中最古老的制度,教會中最高的權威為大主教、主教和會督。[1]天主教和東正教有三級聖品,主教下設司鐸和執事,形成以主教首的階級制度。教會按地域劃分教區,教區的主教主管其內一切行政和教務工作。 實行主教制的教會主要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及東部其他較小古老公教會、基督新教的聖公宗和北歐路德宗公教會等。基督新教實行的主教制度源自天主教,不同的主要是基督新教的主教可以結婚。現基督新教中,實行主教制的教會只佔少數。完全實行主教制的新教宗派只有普世聖公宗;而信義宗和衛斯理宗則由各區會自行選擇使用主教制還是長老制。
長老制(或稱代議制、議會制)由約翰·加爾文所提倡,是《新約聖經》提及的職銜。主張教會是由信徒群眾所組成,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管理地區教會的制度。[2]議會內的成員由各分堂選出長老,代表該堂出席會議。在堂會中設牧師、教師、執事和長老,共同處理教會事務。歸正宗和長老會都實行長老制,而有些實行長老制的教會所實行的長老制具體規章則有所不同。
公理制(又稱會眾制)由羅伯特·布朗所提倡,主張堂會有獨立主權,基督才是會眾元首。[3]堂會的主任牧師為教會內最高的決策者,由信徒民主選聘。教會一切內部事務由會眾決議,具體制度和禮儀也由會眾釐定。[4]很多歷史比較新的教會也採用公理制,例如浸信會、公理會、神召會、貴格會以及不少獨立教會。一些公理制的教會自𫖸在地區上組成一個無領導和從屬之分的聯會,以聯系該宗派的和分堂。公理制有一個缺點,就是常常做成教會之間的交往和合作愈來愈少,最後甚至會使一些教會脫離其宗派獨立,造成宗派主義以及教會分裂。
㈤ 約翰•加爾文《教會法規》規定了哪些內容
約翰•加爾文於1541年9月到10月期間,主持擬定《教會法規》,《教會法規》確定以長老為中心的組織領導體制。加爾文宗的教會包括牧師、教師、長老和執事四種職務。
㈥ 正宗的教會都有哪些
教政治制度(即教會系統),是基督教在其組織原則和管理制度實行。根據有關基督教教會或教會頒布的組織解釋的性質和職能的「聖經」中記載的基督教教派。一般一般分為三個系統:主教,長老會和公理系統,有些教派混合系統的實施。
聖公會主教制度是最古老的基督教機構,教會大主教,主教和主教的最高權力機構。 [1]有三個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神職人員,在司鐸和執事主教,主教形成了一流的系統。按地域教區教堂,掌管這一切行政和學術工作的教區。實施聖公會包括天主教,其他規模較小的古代天主教會和東正教,新教和聖公會教堂等公共北歐路德。新教聖公會的天主教實踐,不同的主要是新教主教可以結婚。新教現在是在執行聖公會少數。全面實施只有新教聖公會主教教派;而路德和衛斯理宗由區會選擇使用自己的系統或長老會的主教。
長老會(或代表,議會)由約翰·加爾文,「新約」的稱號提及的主張。由教會倡導的是由群眾信教的,教會是在表單中地區議會的管理體制。 [2]由教會的長老當選為國會議員,出席會議代表的教會。讓我們在教會牧師,教師,執事和長老,並共同處理教會事務。改革和長老已經實施了長老會,以及一些具體的規章制度來執行長老會長老教會實行不同。
公理系統(也稱為公理)由羅伯特·布朗主張,將有基督的教會的獨立和主權主張教會是國家元首。主任牧師[3]教會的最高教會內的決策者,通過聘請民主的追隨者。教會會眾一切內部事務,具體制度和儀式的解析度也由眾決定。 [4]許多歷史悠久的教堂還採用了比較新的公理系統,如浸信會,公理會,神召會,貴格會和許多獨立教會。一些公理教會自?蠳組成的一個變體系群龍無首,並依賴於?的聯邦地區聯系教派和子教堂。公理系統有一個缺點,往往是由教會越來越少的交流與合作,甚至使一些宗派教會了它的獨立性,以至造成宗派分裂。
㈦ 教育培訓中心都需要哪些規章制度
為保證師資,首先要有教師聘用的制度,為保證公司正常動作,要制定員工工作的規章制度。再有就是財務和人事管理制度。這些東西特別多,不是兩句能說得清楚的。
㈧ 如何對待教會教職人員的制度
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 第一條 為了保障宗教教職人員的合法權益,規范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及備案管理,根據《宗教事務條例》,制定本辦法。 ...
㈨ 教會與教廷有什麼區別
教會是指基督宗教的團體,既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即普世性的教會;也指有形版的基督徒組織,即個別權性的教會。
教廷從古代羅馬主教府發展而來,最初無固定機構。它是天主教會的中央行政機構,協助教皇處理整個教會的事務。
㈩ 平時教孩子要遵守哪些規章制度
聽老師話,不跟同學打架,與人和諧相處,走路靠邊,不追逐打鬧,遵守紅綠燈,看見別的同學有好東西,不偷不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