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規主體
『壹』 教育法治是以什麼為主體
教育法治是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以國家憲法日活動為契機,教育部門和學校注重培養憲法教育的使命感、責任感。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比如說在立法的過程中徵求人民的意見。
教育法規實施的原則:
1、教育性原則在教育法規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堅持以教育為主,行政、司法強制為輔,使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自覺做到學法、知法、守法。
2、效力性原則這一原則是指實施教育法規時,要明確把握各項教育法規的適用范圍。包括教育法規的形式效力、時間效力、空間效力和對人的效力。
3、民主性原則這一原則是指在教育法規實施過程中,要向公民明示教育法規,保護公民的民主權益。比如說教育行政部門在進行執法的過程中,要做到公開透明,不得暗箱操作。
『貳』 教育關系的主體包含哪三個方面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教師與學生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教師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關系問題,則一直是教育學一個主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如何處理師生在教育中的關系,教育史上存在多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模式,其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觀點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這種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派所倡導的教育模式,片面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忽視學生的主動性,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造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日益顯現其落後性。
第二種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這種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派所倡導的教育模式,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片面強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削弱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忽視人類長期積累與總結的間接經驗的學習,往往使學生的學習陷入一種自發性、盲目性的探索過程,同樣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第三種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觀點。這是我國現行許多教育學教科書的主流觀點。這種「主體——主導論」的出發點,是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又充分發揮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良好的願望本無可厚非。然而,由於「主體」與「主導」概念內涵的重疊性,理論上的觀點模式實施於教育過程時,往往會出現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甚至會出現一種傾向抑制另一種傾向。
『叄』 我國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什麼
我國教育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教育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
『肆』 教育行政法規的立法主體是什麼
B,國務院
我國立法法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可見,教育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教育部可以根據行政法規再制定相關的規章。
『伍』 什麼是指作為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個體及教育行政相對人在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
應該是教育部門管理的對象,包括機構和個人,比如民辦學校、幼兒園,比如申請教師資格的個人。
『陸』 1、教育法律關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主體是( )和( )
教育法律關系
中最重要的
法律主體
是(
教育者)和(
受教育者
)
『柒』 請從《教育法》所設定的教育關系模式中,指出屬於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個體和組織
1.《教育法所》設定教育關系模式主要包括,國家、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四部分。
2.教育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教育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
3.法律上所稱的「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是指有生命並具有法律人格的個人,包括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的人。法人是與自然人相對稱的概念,指具有法律人格,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獨立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組織。
因此,在《教育法》所設定的教育關系模式中,
國家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屬於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中的組織。
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屬於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中的個人。
『捌』 教育法律關系中兩個最重要的主題是什麼
教師和學生。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或當事人,是在教育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人。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分為三類:
(1)自然人,即個人主體。公民是自然人中最基本、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主體。如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其他公民等。
(2)集體主體,包括兩類,一類是國家機關,包括權利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等,他們在職權范圍內的活動,能夠成為憲法關系、行政法關系、訴訟法關系等多種法律關系的主體;另一類是社會組織,如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
(3)國家。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是某些重要的教育法律關系參加者,既可以作為國家所有權關系、刑法關系的主體,又可以成為國際法關系的主體。
(8)教育法規主體擴展閱讀:
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
一般包括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行為三個大的方面。教育領域中存在的法律糾紛,往往都是因之而引起的。
(1)物質財富。簡稱物,它既可以表現為自然物,如森林、土地、自然資源等,也可以表現為人的勞動創造物,如建築、機器、各種產品等;既可以是國家和集體的財產,也可以是公民個人的財產。
(2)非物質財富。包括創作活動的產品和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財產性的財富。前者也被稱作智力成果,在教育領域中主要指包括各種教材、著作在內的成果。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物質財富包括公民(如教師、學生和其他個人主體)或組織(如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和其他組織)的姓名或名稱,公民的肖像、名譽、身體健康、生命等。
(3)行為。行為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實現權利義務的作為與不作為。一定的行為可以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和需要,可以成為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在教育領域中,教育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學校的管理行為和教育教學行為都是教育法律關系賴以存在的最基本的行為。
『玖』 什麼是教育法規
教育法規是來調整教育自活動和教育行政活動中發生的各種法律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主要指有關教育的專門法律、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也包含其他法規中調整有關教育的各種法律關系的規范性條文。在中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教育法律」,由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教育行政法規」;由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地方性教育法規」。
『拾』 教育法律關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主體是( )和( )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法律關系中兩個最重要的主體。所以教育法律關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主體是教師和學生。
任何一種教育法律關系都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組成。
1.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或當事人,是在教育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人。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權利人,承擔義務的一方稱為義務人。任何一種教育法律關系,沒有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承擔一定義務的主體參加,都是不可能成立的,而且一個教育法律關系至少有兩個主體。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所有參與教育活動、並按照教育法律規范的規定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公民、組織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從而使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呈現多元化。
上述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分為三類:
(1)自然人,即個人主體。公民是自然人中最基本、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主體。如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其他公民等。
(2)集體主體,包括兩類,一類是國家機關,包括權利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等,他們在職權范圍內的活動,能夠成為憲法關系、行政法關系、訴訟法關系等多種法律關系的主體;另一類是社會組織,如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
(3)國家。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是某些重要的教育法律關系參加者,既可以作為國家所有權關系、刑法關系的主體,又可以成為國際法關系的主體。
2. 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
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在依法成立的教育法律關系中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它由教育法律規范所確認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權利和義務是教育法律關系的核心,沒有權利和義務為內容,就無所謂教育法律關系。
(1)法律上的權利,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的某種利益或資格,表現為權利人可以作出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並能要求義務人實施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它允許人們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作為或不作為某種行為。一切法定的權利,國家都以強制力給予保障,當法定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有權向有關國家機關請求法律保護。由此可見,法律關系主體可以放棄權利,但其法定權利任何人非依法不能剝奪或免除。如受教育權,當某個學生高考通過了某高校的錄取分數線時,他有權選擇到這所高校學習,如果他對這所高校不滿意,他也有權選擇放棄到這所學校就讀。但如果他選擇到這所學校就讀,只要他符合該校的招生條件,該校如果沒有法律認定的理由便不能拒絕錄取他。
(2)法律上的義務,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責任。表現為義務的承擔者(即義務人)必須依法實施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一切法定的義務,不論是積極義務(作為),還是消極義務(不作為),國家都以其強制力強制義務人履行,當義務的承擔者拒絕履行其應盡的義務時,國家的司法機關或其他有關機關有權採取措施強制其履行,甚至要求義務的承擔者承擔相應的行政、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