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第五章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建築師條例的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 以不正當手段取得注冊建築師考試合格資格或者注冊建築師證書的,由全國注冊建築師管理委員會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注冊建築師管理委員會取消考試合格資格或者吊銷注冊建築師證書;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條 未經注冊擅自以注冊建築師名義從事注冊建築師業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活動,沒收違法所得,並可以處以違法所得5倍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一條 注冊建築師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璀停止違法活動,沒收違法所得,並可以處以違法所得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責令停止執行業務或者由全國注冊建築師管理委員會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注冊建築師管理委員會吊銷注冊建築師證書;
(一)以個人名義承接注冊建築師業務、收取費用的;
(二)同時受聘於二人以上建築設計單位執行業務的;
(三)在建築設計或者相關業務中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
(四)准許他人以本人名義執行業務的;
(五)二級注冊建築師以一級注冊建築師的名義執行業務或者超越國家規定的執業范圍執行業務的。
第三十二條 因建築設計質量不合格發生重大責任事故,造成重大損失的,對該建築設計負有直接責任的注冊建築師,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執行業務;情節嚴重的,由全國注冊建築師管理委員會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注冊建築師管理委員會吊銷注冊建築師證書。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未經注冊建築師同意擅自修改其設計圖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糾正;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㈡ 《工傷保險條例》第五章第三十七條
《工傷保險條例》第五章第三十七條規定了七至十級傷殘職工待遇。工傷職工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以往被稱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對於這部分工傷職工,在勞動合同期滿前,除非工傷職工具有《勞動合同法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的情形,否則用人單位不得單方與其解除勞動關系。鑒於七級至十級傷殘的工傷職工仍具有大部分勞動能力,可以通過勞動自食其力,用人單位應當與其繼續履行原勞動合同,或者視客觀情況依法與其變更勞動合同的部分內容,並按照勞動合同的規定支付相應的工資報酬。勞動合同期滿或者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其支付一次性醫療補助金和傷殘補助金。這是因為,七至十級的工傷職工在傷病治癒或醫療終結後,有可能傷病發生變化需要治療,而且可能會在今後的求職就業中與非工傷人員相比存在一定的困難。同時,考慮到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決定了醫療消費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異,本條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規定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准。
《工傷保險條例》
第三十七條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七級傷殘為13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1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9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7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風景名勝區條例的第五章 利用和管理
第三十二條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應當根據風景名勝區的特點,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開展健康有益的游覽觀光和文化娛樂活動,普及歷史文化和科學知識。
第三十三條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應當根據風景名勝區規劃,合理利用風景名勝資源,改善交通、服務設施和游覽條件。
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應當在風景名勝區內設置風景名勝區標志和路標、安全警示等標牌。
第三十四條風景名勝區內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依照國家有關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的規定執行。
風景名勝區內涉及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管理和文物保護以及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還應當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三十五條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規劃實施情況、資源保護狀況進行監督檢查和評估。對發現的問題,應當及時糾正、處理。
第三十六條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加強安全管理,保障游覽安全,並督促風景名勝區內的經營單位接受有關部門依據法律、法規進行的監督檢查。
禁止超過允許容量接納遊客和在沒有安全保障的區域開展游覽活動。
第三十七條進入風景名勝區的門票,由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負責出售。門票價格依照有關價格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風景名勝區內的交通、服務等項目,應當由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風景名勝區規劃,採用招標等公平競爭的方式確定經營者。
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應當與經營者簽訂合同,依法確定各自的權利義務。經營者應當繳納風景名勝資源有償使用費。
第三十八條風景名勝區的門票收入和風景名勝資源有償使用費,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風景名勝區的門票收入和風景名勝資源有償使用費應當專門用於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以及風景名勝區內財產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損失的補償。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等有關部門制定。
第三十九條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不得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不得將規劃、管理和監督等行政管理職能委託給企業或者個人行使。
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不得在風景名勝區內的企業兼職。
㈣ 江蘇省學前教育條例的第五章
保障監督
第三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建立學前教育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學前教育工作中的重大事項。
第三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本省學前教育質量評價標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學前教育發展水平實施評價與監測,監測結果向社會公布。
對在學前教育中取得優秀教學成果的單位和個人,可以按照省級教學成果獎的有關規定給予表彰。
第三十九條 縣級人民政府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共同分擔學前教育財政經費,加大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的投入,保證學齡前兒童人均學前教育經費、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同級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例不低於百分之五。
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通過專項資金、獎勵補助等方式,對各地發展學前教育給予支持,並向經濟薄弱地區和農村傾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會同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幼兒園人均經費標准、公辦幼兒園人均財政撥款標准、公辦幼兒園人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准。
第四十條 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實行免費,所需經費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保障。
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人均經費標准應當高於幼兒園的人均經費標准。
第四十一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經濟困難家庭的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前孤兒入園給予資助。
鼓勵各類社會組織、個人通過多種形式資助經濟困難家庭的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前孤兒入園。
第四十二條 民辦幼兒園在建設規劃、土地供應、稅費減免、申辦審批、資質認定、師資培訓、表彰獎勵等方面與公辦幼兒園享有同等權利。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以採取購買服務、獎勵補助、派遣公辦幼兒教師、建立協同發展機制等方式,引導和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保育教育服務。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以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運行開支給予補貼,重點用於支付房屋租金、補充保教玩具、房屋維修改造等。
第四十三條 公辦幼兒園的保育教育收費標准按照補償成本、分類定價的原則核定,具體辦法由省價格主管部門會同財政、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制定保育教育收費標準的具體辦法,應當徵求社會公眾的意見。
民辦幼兒園根據學齡前兒童人均培養成本合理確定收費標准,報當地價格、財政、教育行政部門備案並公示。
幼兒園不得收取書本費,不得以推銷或者變相推銷玩教具、圖書、被褥、服裝等方式謀取利益,不得以開辦各種特長班、興趣班、實驗班為名收取費用,不得收取或者變相收取與入園相關的贊助費、捐資助學費、建園費等費用。
幼兒園收取費用和經費使用情況應當向家長和公眾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幼兒園收費的管理和監督。
第四十四條 幼兒園繳納水、電、氣、煤等公用事業費用,按照中小學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等部門應當指導、監督幼兒園加強安全保衛工作,指導幼兒園制定幼兒園安全保衛制度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加強幼兒園周邊治安巡防,及時排查和消除安全隱患,維護幼兒園周邊秩序,依法保障學齡前兒童和幼兒園工作人員的安全。
第四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機構編制部門應當按照規定參與公辦幼兒園設置規劃的制定工作,依照許可權和程序對納入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范圍的公辦幼兒園辦理審批手續,合理確定人員的編制。
任何單位不得佔用公辦幼兒園保育教育人員編制,不得安排保育教育人員從事與保育教育無關的工作。
第四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的監督指導,建立衛生保健工作評價和公示制度,做好幼兒園工作人員和學齡前兒童健康檢查工作。
第四十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財政等有關部門和殘聯等組織應當採取措施支持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加強對學齡前殘疾兒童康復教育的監管。
婦聯、殘聯等組織應當積極開展對學齡前兒童家庭教育、學齡前殘疾兒童早期教育的指導和宣傳,對因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履行保育教育職責不當身心受到傷害的學齡前兒童,應當給予援助。
第四十九條 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同財政、統計等部門,對設區的市和縣級人民政府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及執行情況定期進行監測,監測結果向社會公告。
㈤ 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的第五章
教育機構的變更與解散
第三十九條
教育機構改變名稱、性質、層次,應當報審批機關專批准;變更其他屬事項,應當報審批機關備案。
第四十條
教育機構合並,應當進行財產清查和財務結算,並由合並後的教育機構妥善安置原在校學生。
第四十一條
教育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解散:
(一)教育機構的校董會或者舉辦者根據教育機構的章程規定,要求解散的;
(二)因故無法開展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的。
教育機構解散,由審批機關核准。
第四十二條
教育機構解散時,應當妥善安置在校學生,審批機關可以予以協助。實施義務教育的教育機構解散時,審批機關應當安排在校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繼續就學。
第四十三條
教育機構解散,應當依法進行財產清算。
教育機構清算時,應當首先支付所欠教職員工的工資及社會保險費用;教育機構清算後的剩餘財產,返還或者折價返還舉辦者的投入後,其餘部分由審批機關統籌安排,用於發展社會力量辦學事業。
第四十四條
審批機關對核准解散的教育機構應當予以公告,並通知其交回辦學許可證和印章,予以封存。
㈥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傷保險條例的第五章 工傷保險待遇
國務院
《工傷保險條例》
第五章 工傷保險待遇
第三十條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職工治療工傷應當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
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准,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等部門規定。
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伙食補助費,以及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准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工傷職工治療非工傷引發的疾病,不享受工傷醫療待遇,按照基本醫療保險辦法處理。
工傷職工到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進行工傷康復的費用,符合規定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第三十一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作出認定為工傷的決定後發生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期間不停止支付工傷職工治療工傷的醫療費用。
第三十二條工傷職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所需費用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第三十三條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情況特殊,經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工傷職工評定傷殘等級後,停發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關規定享受傷殘待遇。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第三十四條工傷職工已經評定傷殘等級並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
生活護理費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個不同等級支付,其標准分別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或者30%。
第三十五條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一級傷殘為27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5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3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21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傷殘津貼,標准為:一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90%,二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5%,三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0%,四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5%。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三)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停發傷殘津貼,按照國家規定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第三十六條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五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16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標准為:五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0%,六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60%,並由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為其繳納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該職工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七條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七級傷殘為13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1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9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7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八條工傷職工工傷復發,確認需要治療的,享受本條例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的工傷待遇。
第三十九條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二)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准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因工傷導致死亡的,其近親屬享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待遇。
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享受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待遇。
第四十條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護理費由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和生活費用變化等情況適時調整。調整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四十一條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或者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當月起3個月內照發工資,從第4個月起停發工資,由工傷保險基金向其供養親屬按月支付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有困難的,可以預支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50%。職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本條例第三十九條職工因工死亡的規定處理。
第四十二條工傷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一)喪失享受待遇條件的
(二)拒不接受勞動能力鑒定的
(三)拒絕治療的。
第四十三條用人單位分立、合並、轉讓的,承繼單位應當承擔原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責任;原用人單位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承繼單位應當到當地經辦機構辦理工傷保險變更登記。
用人單位實行承包經營的,工傷保險責任由職工勞動關系所在單位承擔。
職工被借調期間受到工傷事故傷害的,由原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原用人單位與借調單位可以約定補償辦法。
企業破產的,在破產清算時依法撥付應當由單位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費用。
第四十四條職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據前往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應當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參加當地工傷保險,其國內工傷保險關系中止;不能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其國內工傷保險關系不中止。
第四十五條職工再次發生工傷,根據規定應當享受傷殘津貼的,按照新認定的傷殘等級享受傷殘津貼待遇。
㈦ 中國共產黨內監督條例第五章規定35-44條
第五章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的監督
第三十五條黨的基層組織應當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履行下列監督職責:
(一)嚴格黨的組織生活,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監督黨員切實履行義務,保障黨員權利不受侵犯;
(二)了解黨員、群眾對黨的工作和黨的領導幹部的批評和意見,定期向上級黨組織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
(三)維護和執行黨的紀律,發現黨員、幹部違反紀律問題及時教育或者處理,問題嚴重的應當向上級黨組織報告。
第三十六條黨員應當本著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積極行使黨員權利,履行下列監督義務:
(一)加強對黨的領導幹部的民主監督,及時向黨組織反映群眾意見和訴求;
(二)在黨的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揭露和糾正工作中存在的缺點和問題;
(三)參加黨組織開展的評議領導幹部活動,勇於觸及矛盾問題、指出缺點錯誤,對錯誤言行敢於較真、敢於斗爭;
(四)向黨負責地揭發、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違紀違法的事實,堅決反對一切派別活動和小集團活動,同腐敗現象作堅決斗爭。
第六章黨內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
第三十七條各級黨委應當支持和保證同級人大、政府、監察機關、司法機關等對國家機關及公職人員依法進行監督,人民政協依章程進行民主監督,審計機關依法進行審計監督。有關國家機關發現黨的領導幹部違反黨規黨紀、需要黨組織處理的,應當及時向有關黨組織報告。審計機關發現黨的領導幹部涉嫌違紀的問題線索,應當向同級黨組織報告,必要時向上級黨組織報告,並按照規定將問題線索移送相關紀律檢查機關處理。
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的領導幹部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犯罪的,應當先作出黨紀處分決定,再移送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處理。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依法立案查處涉及黨的領導幹部案件,應當向同級黨委、紀委通報;該幹部所在黨組織應當根據有關規定,中止其相關黨員權利;依法受到刑事責任追究,或者雖不構成犯罪但涉嫌違紀的,應當移送紀委依紀處理。
第三十八條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各級黨組織應當支持民主黨派履行監督職能,重視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提出的意見、批評、建議,完善知情、溝通、反饋、落實等機制。
第三十九條各級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幹部應當認真對待、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推動黨務公開、拓寬監督渠道,虛心接受群眾批評。新聞媒體應當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堅持正確導向,加強輿論監督,對典型案例進行剖析,發揮警示作用。
第七章整改和保障
第四十條黨組織應當如實記錄、集中管理黨內監督中發現的問題和線索,及時了解核實,作出相應處理;不屬於本級辦理范圍的應當移送有許可權的黨組織處理。
第四十一條黨組織對監督中發現的問題應當做到條條要整改、件件有著落。整改結果應當及時報告上級黨組織,必要時可以向下級黨組織和黨員通報,並向社會公開。
對於上級黨組織交辦以及巡視等移交的違紀問題線索,應當及時處理,並在3個月內反饋辦理情況。
第四十二條黨委(黨組)、紀委(紀檢組)應當加強對履行黨內監督責任和問題整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對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黨內監督職責,以及糾錯、整改不力的,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等規定處理。
第四十三條黨組織應當保障黨員知情權和監督權,鼓勵和支持黨員在黨內監督中發揮積極作用。提倡署真實姓名反映違紀事實,黨組織應當為檢舉控告者嚴格保密,並以適當方式向其反饋辦理情況。對干擾妨礙監督、打擊報復監督者的,依紀嚴肅處理。
第四十四條黨組織應當保障監督對象的申辯權、申訴權等相關權利。經調查,監督對象沒有不當行為的,應當予以澄清和正名。對以監督為名侮辱、誹謗、誣陷他人的,依紀嚴肅處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監督對象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黨章規定提出申訴。有關黨組織應當認真復議復查,並作出結論。
第八章附則
第四十五條中央軍事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相關規定。
第四十六條本條例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負責解釋。
第四十七條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㈧ 安徽省安全生產條例的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有關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依法應予取締或者關閉的生產經營單位,未予取締或者關閉的;
(二)接到事故隱患或者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舉報後,不依法調查處理的;
(三)未能有效組織救援致使生產安全事故損害擴大的;
(四)對生產安全事故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的;
(五)阻撓、干擾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或者責任追究的;
(六)其他未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
第四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生產區域、生活區域、儲存區域之間的安全距離,不符合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准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未安排專人進行現場安全管理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可以並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沒有提供安全生產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安排中小學生從事接觸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險物品的勞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租用學校、幼兒園房屋和場地從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作為機動車停車場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遷出,並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八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未按時、足額存儲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存儲;逾期未存儲的,處未存儲金額5%至10%的罰款。
㈨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違章處罰條例的第五章
行政強制措施
第二十六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民警在糾正、處罰交通違章時,可以採取下列行政強制措施:
(一)傳喚;
(二)暫扣機動車、非機動車;
(三)拖曳車輛、鎖定機動車車輪;
(四)滯留機動車駕駛證副證或者正證、機動車行駛證;
(五)收繳非法裝置或者牌證。
第二十七條 交通民警在執行行政強制措施時,應當口頭告訴當事人下列內容:
(一)適用行政強制措施的種類、理由和依據;
(二)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
(三)對行政強制措施不服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書面傳喚、拖曳車輛、鎖定機動車車輪和當事人因交通事故重傷、死亡、不在現場以及因違法犯罪逃跑的,不適用前款規定。
第二十八條 交通民警應當充分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對申辯理由成立的,應當予以採納。
第二十九條 暫扣機動車、非機動車,滯留機動車駕駛證副證或者正證、機動車行駛證,收繳非法裝置或者牌證的,應當當場開具《公安交通管理行政強制措施憑證》(以下簡稱《憑證》)並交付當事人。當事人拒絕接受的,在《憑證》上註明情況,視為送達。
第三十條 交通民警應當在交通違章行為發生後二十四小時內將被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車輛、駕駛證、行駛證和非法裝置或者牌證交到所屬單位。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對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一節 傳喚
第三十二條 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將其傳喚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接受處理:
(一)因交通違章行為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需要按照一般程序接受處罰的;
(二)造成交通事故或者有交通肇事以及其他違法犯罪嫌疑的;
(三)駕駛的機動車與被查緝的走私或者被盜搶的機動車特徵相同的。
第三十三條 採取傳喚的,報經縣以上(含)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或者相當於同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批准。
第三十四條 傳喚可以採取口頭方式,也可以使用傳喚證。口頭傳喚的,應當當場告訴當事人;書面傳喚的,應當製作《傳喚證》,並在宣告後交付當事人。當事人不在場的,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將《傳喚證》送達當事人。
第三十五條 對無正當理由不接受口頭傳喚或者逃避傳喚的,可以強制傳喚。必要時報經縣以上(含)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或者相當於同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批准,可以使用械具。
第二節 暫扣機動車、非機動車
第三十六條 機動車駕駛員及其駕駛的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且無其他機動車駕駛員代替駕駛、交通違章行為尚未消除、需要調(偵)查或者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按照一般程序接受處罰等不能立即放行的,可以暫扣機動車:
(一)醉酒、酒後駕駛機動車的;
(二)無機動車駕駛證和機動車駕駛證正證、副證被滯留期間駕駛機動車的;
(三)持轉借、挪用、塗改、偽造、冒領、失效的機動車駕駛證駕駛機動車的;
(四)駕駛與機動車駕駛證准駕車型不符的機動車的;
(五)學習駕駛員違反《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的;
(六)在實習期內違反《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的;
(七)在患有妨礙安全行車的疾病或者過度疲勞時駕駛機動車的;
(八)駕駛兩輪摩托車未戴安全頭盔的;
(九)機動車號牌或者行駛證系塗改、偽造、冒領、挪用、轉借、失效的;
(十)駕駛未經檢驗或者經檢驗不合格的機動車的;
(十一)機動車無號牌和行駛證,且沒有其他臨時行駛合法憑證的;
(十二)機動車號牌或者發動機、底盤號碼與機動車行駛證記載不符的;
(十三)造成交通事故或者有交通肇事以及其他違法犯罪嫌疑的;
(十四)與被查緝的走私或者被盜搶機動車特徵相同的。
第三十七條 非機動車駕駛人及其駕駛的非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暫扣非機動車:
(一)對非機動車駕駛人處以罰款,當場不能繳納罰款的;
(二)非機動車安裝機械動力裝置的;
(三)非機動車無牌證的;
(四)造成交通事故或者有交通肇事以及其他違法犯罪嫌疑的;
(五)與被查緝的被盜搶非機動車特徵相同的。
第三十八條 暫扣車輛的,應當按照下列程序實施:
(一)開具《憑證》並當場交付當事人。暫扣機動車的,需報經縣以上(含)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或者相當於同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批准;
(二)停放在指定地點,並妥善保管。任何人不得使用被暫扣的車輛,使用造成損壞的,應當修復或者賠償;
(三)暫扣理由消除後應當立即發還被暫扣的車輛。有其他違法犯罪嫌疑的,移交公安機關有關部門處理;
第三十九條 暫扣機動車的,應當按照下列期限規定執行:
(一)需要對機動車駕駛員予以處罰的,暫扣機動車時間不得超過三天;
(二)需要對機動車來源等情況進行調查核實的,暫扣機動車時間不得超過七天;需要延長的,須報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批准,但最長不得超過三十天;
(三)造成交通事故或者有交通肇事嫌疑的,暫扣機動車期限依照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實施。
機動車駕駛員不在《憑證》有效期內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接受處理的,不適用前款規定。
第三節 拖曳車輛、鎖定機動車車輪
第四十條 車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民警可以指派清障車將車輛拖曳至不妨礙交通或者指定的地點:
(一)在道路上違章停放,駕駛人員不在現場或者拒絕將車輛移走的;
(二)因故障不能行駛且不能立即修復,無法將機動車移至不妨礙交通的地點的;
(三)因交通事故不能行駛或者需要進行事故檢驗、鑒定的。
第四十一條 機動車違章停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鎖定機動車車輪:
(一)採取拖曳可能損壞機動車的;
(二)駕駛人員不在現場或者拒絕將車輛移走的。
第四十二條 拖曳車輛、鎖定機動車車輪的,應當按照下列程序實施:
(一)拖曳違章停放的車輛、鎖定機動車車輪,應當通過交通標志或者其他方式明示駕駛人員接受處理的地點和聯系電話;
(二)將違章停放和事故車輛拖曳至指定的地點;故障車拖曳至不妨礙交通的地點或者駕駛人員選定的修理廠;
(三)拖曳違章停放的車輛可以收取清障費。收取清障費應當開具收費票據,當場交付車輛駕駛人員。車輛駕駛人員拒絕接受的,在票據上註明情況,視為送達;
(四)當事人接受處罰和交納清障費後,應當及時發還車輛或者解除鎖定機動車車輪。
第四節 滯留機動車駕駛證副證
或者正證、機動車行駛證
第四十三條 機動車駕駛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滯留其機動車駕駛證副證或者機動車行駛證:
(一)受罰款的非本轄區機動車駕駛員需要到代收機構繳納罰款的;
(二)當場收繳罰款不能繳納的;
(三)需要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按照一般程序接受處罰的。
第四十四條 機動車駕駛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滯留其機動車駕駛證正證:
(一)無機動車駕駛證副證又無《憑證》的;
(二)超過滯留機動車駕駛證副證《憑證》有效期仍駕駛機動車的;
(三)在滯留機動車駕駛證副證《憑證》有效期內再次違章的。
第四十五條 機動車駕駛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同時滯留其機動車駕駛證正證和副證:
(一)需處以弔扣機動車駕駛證的;
(二)交通違章記分達到規定分值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或者有交通肇事以及其他違法犯罪嫌疑的;
(四)駕駛的機動車與被查緝的走私或者被盜搶的機動車特徵相同的。
具有本條第三項和第四項情形之一的,可以同時滯留機動車行駛證。
第四十六條 滯留機動車駕駛證副證或者正證、機動車行駛證的,應當按照下列程序實施:
(一)按照一般程序予以處罰的,須報經縣以上(含)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或者相當於同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批准後,開具《憑證》,交付機動車駕駛員;
(二)除需要吊銷機動車駕駛證、收繳非法牌證和對交通事故進行處理的外,滯留理由消除後應當立即發還被滯留證件。機動車有與被查緝的走私或者被盜搶機動車特徵相同以及其他違法犯罪嫌疑的,應當移交公安機關有關部門處理。
第四十七條 滯留機動車駕駛證副證或者正證、機動車行駛證的期限不得超過十五日。但機動車駕駛員在《憑證》有效期內不繳納罰款、不接受處理、不參加考試或者考試不合格的除外。
對造成交通事故或者有交通肇事嫌疑的滯留期限,依照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執行。
第四十八條 機動車駕駛員被滯留機動車駕駛證副證的,在《憑證》有效期內,可以持機動車駕駛證正證和《憑證》駕駛機動車。
第五節 收繳非法裝置或者牌證
第四十九條 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收繳非法裝置或者牌證:
(一)持轉借、挪用、塗改、偽造、冒領、失效的機動車駕駛證駕駛機動車的;
(二)機動車號牌或者行駛證系塗改、偽造、冒領、挪用、轉借、失效的;
(三)機動車懸掛、放置非法定標志牌證的;
(四)非法安裝警報器、標志燈具的;
(五)非機動車安裝機械動力裝置的。
第五十條 收繳非法裝置或者牌證的,應當按照下列程序實施:
(一)報經縣以上(含)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或者相當於同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批准後,開具《憑證》,交付當事人;
(二)除屬於轉借和挪用機動車號牌、行駛證或者機動車駕駛證的外,處罰後,非法裝置及牌證予以銷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