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發布時間: 2021-01-04 21:52:37

⑴ 簡述《反壟斷法》規制的幾種壟斷行為及具體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規制的壟斷行為及具體內容如下:

1、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指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行為。

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1)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2)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3)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4)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5)聯合抵制交易

6)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1)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

2)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3)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2、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指經營者在相關市場內具有能夠控制商品價格、數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能力的市場地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

1)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

2)沒有正當理由,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3)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

4)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

5)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時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

6)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

7)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3、經營者集中

1)經營者合並

2)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

3)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

4、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下列行為,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的自由流通

1)對外地商品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實行歧視性收費標准,或者規定歧視性價格

2)對外地商品規定與本地同類商品不同的技術要求、檢驗標准,或者對外地商品採取重復檢驗、重復認證等歧視性技術措施,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3)採取專門針對外地商品的行政許可,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4)設置關卡或者採取其他手段,阻礙外地商品進入或者本地商品運出

5)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自由流通的其他行為

(1)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擴展閱讀

反壟斷法的任務就是防止市場上出現壟斷,以及對合法產生的壟斷企業進行監督,防止它們濫用市場優勢地位。具體地說,反壟斷法主要有以下任務:

1、禁止卡特爾

經濟學家亞當· 斯密曾經說過,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很少聚集在一起,如果他們聚集在一起,其目的便是商討如何對付消費者。反壟斷法上把這種限制競爭性的協議稱為「卡特爾」。在各國反壟斷法中,上述各種嚴重損害競爭的協議一般得適用「本身違法」的原則,即不管它們是在什麼情況下訂立的,都得被視為違法。

2、控制企業合並

出於維護市場競爭的需要,各國反壟斷法都有控制合並的規定。這種控制的目的不是限制企業的絕對規模,而是保證市場上有競爭者。這方面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合並的申報和審批制度,即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合並需要向反壟斷法的主管機關進行申報。

3、禁止行政壟斷

行政壟斷在中國當前主要表現為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行業壟斷即是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經營者的市場准入,排斥、限制或者妨礙市場競爭。行政性限制競爭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且也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利益。濫用行政權力的行為還為某些政府官員以權謀私和權錢交易提供了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腐敗,損害了政府的形象。因此,反壟斷法應當將反行政壟斷作為一個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的任務。

4、禁止濫用市場支配

反壟斷法雖然不反對合法的壟斷,但因為合法的壟斷者同樣不受競爭的制約,它們就非常可能會濫用其市場優勢地位,損害市場競爭,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國家必須對那些在市場上已經取得了壟斷地位或者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加強監督。

⑵ 我國反壟斷法規定了幾類壟斷行為

壟斷法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⑶ 《反壟斷法》規定了哪些壟斷行為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具體規定在反壟斷法第二三四五章中。
第二章 壟斷協議
第十三條 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一)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三)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四)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五)聯合抵制交易;
(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本法所稱壟斷協議,是指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行為。
第十四條 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一)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
(二)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三)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第十五條 經營者能夠證明所達成的協議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本法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的規定:
(一)為改進技術、研究開發新產品的;
(二)為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增進效率,統一產品規格、標准或者實行專業化分工的;
(三)為提高中小經營者經營效率,增強中小經營者競爭力的;
(四)為實現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救災救助等社會公共利益的;
(五)因經濟不景氣,為緩解銷售量嚴重下降或者生產明顯過剩的;
(六)為保障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中的正當利益的;
(七)法律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情形。
屬於前款第一項至第五項情形,不適用本法第十三條、第十四條規定的,經營者還應當證明所達成的協議不會嚴重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並且能夠使消費者分享由此產生的利益。
第十六條 行業協會不得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從事本章禁止的壟斷行為。
第三章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第十七條 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從事下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一)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
(二)沒有正當理由,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三)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
(四)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
(五)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時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
(六)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
(七)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本法所稱市場支配地位,是指經營者在相關市場內具有能夠控制商品價格、數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能力的市場地位。
第十八條 認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應當依據下列因素:
(一)該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以及相關市場的競爭狀況;
(二)該經營者控制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的能力;
(三)該經營者的財力和技術條件;
(四)其他經營者對該經營者在交易上的依賴程度;
(五)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難易程度;
(六)與認定該經營者市場支配地位有關的其他因素。
第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一)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
(二)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四分之三的。
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經營者市場份額不足十分之一的,不應當推定該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被推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有證據證明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不應當認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第四章 經營者集中
第二十條 經營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一)經營者合並;
(二)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
(三)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
第二十一條 經營者集中達到國務院規定的申報標準的,經營者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
第二十二條 經營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
(一)參與集中的一個經營者擁有其他每個經營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的;
(二)參與集中的每個經營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被同一個未參與集中的經營者擁有的。
二十八條 經營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作出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但是,經營者能夠證明該集中對競爭產生的有利影響明顯大於不利影響,或者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作出對經營者集中不予禁止的決定。
第二十九條 對不予禁止的經營者集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決定附加減少集中對競爭產生不利影響的限制性條件。
第三十條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將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或者對經營者集中附加限制性條件的決定,及時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一條 對外資並購境內企業或者以其他方式參與經營者集中,涉及國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規定進行經營者集中審查外,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國家安全審查。

第五章 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第三十二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或者變相限定單位或者個人經營、購買、使用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
第三十三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實施下列行為,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的自由流通:
(一)對外地商品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實行歧視性收費標准,或者規定歧視性價格;
(二)對外地商品規定與本地同類商品不同的技術要求、檢驗標准,或者對外地商品採取重復檢驗、重復認證等歧視性技術措施,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三)採取專門針對外地商品的行政許可,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四)設置關卡或者採取其他手段,阻礙外地商品進入或者本地商品運出;
(五)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自由流通的其他行為。
第三十四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以設定歧視性資質要求、評審標准或者不依法發布信息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經營者參加本地的招標投標活動。
第三十五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採取與本地經營者不平等待遇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經營者在本地投資或者設立分支機構。
第三十六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強制經營者從事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
第三十七條 行政機關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參考資料: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1.asp?id=212679

⑷ 反壟斷法中的壟斷行為不包括行政壟斷行為對嗎

包括了。屬於壟斷的一種方式。

⑸ 反壟斷法所禁止的壟斷行為不包括以下哪一類行為 a,獨占 b,兼並 c,詆毀他人

我仔細閱讀了《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禁止壟斷協議行為的規定》後,a、b兩項在文中是命令禁止的。 所以說選C

⑹ 簡述我國《反壟斷法》規定幾種壟斷形式

1. 壟斷協議(橫向壟斷協議包括固定價格行為、限制產量行為、劃分市場行為、聯合抵制交回易行為;縱向壟斷協議答包括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2.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高價和不當低價收買、掠奪性定價和不當賤價、差別性待遇、限定交易、不當拒絕交易、搭售或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條件、濫用知識產許可權制競爭)
3. 經營者集中

⑺ 我國《反壟斷法》中規定的壟斷行為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復和國反壟斷法》制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

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1、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2、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7)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擴展閱讀

第十三條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1、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2、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3、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4、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5、聯合抵制交易;

6、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⑻ 我國《反壟斷法》中規定的壟斷行為有哪些

根據《反壟斷法》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⑼ 我國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有哪些

我國法律所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壟斷協議;
(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四)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熱點內容
律師所宣傳 發布:2025-05-23 22:47:05 瀏覽:582
吉新浪法院 發布:2025-05-23 22:46:56 瀏覽:482
勞動法員工福利待遇 發布:2025-05-23 22:46:06 瀏覽:913
大連法律碩士院校 發布:2025-05-23 22:18:42 瀏覽:424
道德法律化例子 發布:2025-05-23 22:10:24 瀏覽:669
2016勞動法34號曠工規定 發布:2025-05-23 22:05:49 瀏覽:56
區級法律援助培訓班講話稿 發布:2025-05-23 22:00:20 瀏覽:354
為打擊跨國犯罪提供法律服務 發布:2025-05-23 21:55:52 瀏覽:425
重慶市審計監督條例 發布:2025-05-23 21:55:12 瀏覽:483
訴周口司法局 發布:2025-05-23 21:54:57 瀏覽: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