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市環境雜訊管理條例
A. 湖北省城市環境雜訊管理條例第一章 總 則
湖北省為了有效防治城市環境雜訊污染,保障人民健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和國家相關法規,結合本省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條例。
環境雜訊,指的是由交通、工業生產、建築施工及社會生活產生的,對周圍環境產生干擾的聲響,本條例對此進行了明確的定義。
條例適用於湖北省各市的城區,城區內的所有單位和個人,以及進入城區的機動車輛、火車、船舶和飛機的駕駛員,都必須嚴格遵守條例中的各項規定。
各級政府對城市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和管理負有重要責任,需要將雜訊污染防治納入城市建設規劃。環保部門作為行政主管機關,負責工業雜訊和建築施工雜訊的管理,公安部門協同環保部門和街道辦事處處理社會生活雜訊問題,交通、港務、民航和鐵道部門則負責各自領域的雜訊管理和處理。
城市環境雜訊需符合國家《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GB3096—82)的要求。各市應根據標准劃分不同雜訊控制區,並實施相應的區域環境雜訊標准。
任何造成雜訊污染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採取積極措施治理並消除雜訊。如果雜訊超標,必須按規定向環保部門繳納超標排污費。同時,受雜訊污染的單位和個人有權請求減輕或消除雜訊影響,並有權對違反條例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
(1)湖北省城市環境雜訊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湖北省城市環境雜訊管理條例》經1986年9月20日湖北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23次會議通過。該《條例》分總則、交通雜訊的管理、工業雜訊的管理、建築施工雜訊管理、社會生活雜訊的管理、獎勵與懲罰、附則7章34條,自1987年4月1日起施行。
B. 國家針對環保頒布了哪些法律法規
環境保護法律
中華人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境衛生檢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晌評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
地方環保條例
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
福建省環境保護條例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
貴州省環境保護條例
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
河北省環境保護條例
河南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
黑龍江省環境保護條例
湖北省環境保護條例
吉林省環境保護條例
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江西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
遼寧省環境保護條例
安徽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條例
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
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山東省環境保護條例
陝西省環境保護條例
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
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
天津市環境保護條例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取《天津市環境保護條例》的決定
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
相關規章文件環境信息公開辦法
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口管理條例
對外貿易部關於珍貴動物出口問題的指未
關於基本建設項目和大中型劃分標準的規定
愛護樹木花草公約
公約設立幼魚保護區的決定
關於重申利用各種工業應渣不得收費的筒子
冶金工業環境管理若干規定
地方環境標准
上海市地方標准污水綜合排放標准
上海市工業廢水排放試行標准
上海市工業廢氣排放試行標准
上海市工業廢氣排放補充標准
上海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
北京市廢氣排放標准(試行〉
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標准(試行)
污染物排放、控制標准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 GB 16297-199
6污水綜合排放敗走GB 8978-1996
火電廠污染物排放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標准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准
危險廢物見表標准一席蝕性鑒表GB5085. 1-1996
危險廢物見表標准一急性毒性鑒表Gb5085.2一1996
危險廢物見表標准一浸出毒性鑒表Gb5085.3-1996
飲食業油煙排放標准
上海垃坡焚燒污染控制標准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准
環境質量標准
大氣環境質量標准GB 3095-82
環境空氣質量標准GB 3095一1996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
GB 3838-88農業灌溉水質標准GB 5084-92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 5749-85
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 15618一1995
保護農作物的大區污染最高允許濃度GB 9137一一88
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准GB 10070-88
國家經濟政策
國家防治改革委關於減低小火電機組上網
電價促進小火電機組關停工作的通知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
財政部環保總局關於環境標志產品政府購實施的意見
關於排污費收繳有關問題的通知
關於減免及緩繳排污費有關問題的通知
C. 湖北省環境保護條例(2016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生態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第三條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環境保護實行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整治、化害為利和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
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第五條縣(含縣級市,下同)以上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質量負責,實行行政首長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保護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運用;支持發展環境保護產業;重視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境意識和環境保護法制觀念;對環境保護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將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環境保護費用納入各級財政預算。
縣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制定環境保護的優惠政策,採取有利於污染防治的經濟、技術措施。第七條縣以上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簡稱環保部門,下同)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定期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本地環境保護工作和發布環境狀況公報。
縣以上環保部門會同公安部門依法對機動車和社會生活雜訊的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港航、鐵道、漁業、民航管理部門結合各自職責,對船舶、火車、航空器產生的廢水、廢氣、雜訊污染實施監督管理;縣以上土地、地礦、林業、水產、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結合各自職責,對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水、野生動物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和資源管理部門應當接受同級環保部門的監督、檢查和指導,定期向同級環保部門報送本部門的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對不履行法定的環境管理職責的,環保部門應當督促其履行;仍不履行的,報同級人民政府處理。第八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第二章環境監督管理第九條省環保部門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由省技術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法定程序發布,並報國務院環保部門備案。
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按照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執行。第十條省環保部門對全省環境監測工作實施統一管理,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實行環境監測資格質量審查制度。
縣以上環保部門的環境監測站,負責本行政區域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督監測,所提供的環境質量報告和監測數據是環境管理和執法的依據。
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監測機構負責本部門和本單位的環境監測工作,所提供的監測數據,可以作為環境管理和執法的參考依據。
對監測數據發生爭議時,由同級或上一級環保部門的環境監測站進行技術仲裁。第十一條縣以上環保部門的環境監理機構,負責依法徵收排污費、超標排污費和對影響環境的生產、經營、開發活動進行現場環境監督管理。
縣環保部門配備或聘任的專職或兼職環境監理員,負責鄉鎮區域內的環境監理工作。第十二條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必須向環保部門申報登記。第十三條縣以上環保部門及所屬的環境監理機構,有權對本行政區域內產生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現場檢查。
被檢查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
進行現場檢查應出示省環保部門簽發的監理證書,並為被檢查單位和個人保守技術和業務秘密。
其他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和資源管理部門的現場檢查,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第三章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D. 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修訂、廢止有關行政規章的決定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修改下列行政規章:
1、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8號
《湖北省罰沒收入管理辦法》第二十二條修改為:「(一)對違反本辦法第五條、第六條規定,不使用財政部門統一印製的罰沒收入憑證的單位,由財政部門沒收、銷毀非法憑證,其所得收入全額上繳同級財政,同時還要視情節輕重,給予有關人員和單位負責人以行政處分。對未經財政部門批准,擅自承印罰沒收入憑證的單位,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2、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9號
《湖北省道路檢查站設置和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修改為:「對違反規定擅自設置檢查站的,縣以上公安機關責令其立即撤銷。有違法所得的,處以違法所得一至三倍的罰款,但最高不得超過30000元,並對其主管部門予以通報批評;對拒不撤銷的,公安機關有權採取強制行政措施。
對違反本辦法規定,無理攔截車輛,影響車輛正常運行,不聽勸阻的人員,由公安機關對其處以2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
3、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0號
《湖北省處理專利糾紛暫行辦法》第十五條修改為:「專利管理機關立案受理專利糾紛調處請求後,應在十日內將請求書副本發送被請求人。被請求人收到請求書副本後,應在十五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
被請求人不按時提交或不提交答辯的,不影響專利管理機關做出調處決定。」
第二十七條修改為:「專利管理機關立案後,被請求人在答辯期內請求中國專利局撤銷專利權或者請求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專利權無效的,應當書面通知專利管理機關,並可以申請中止本案專利糾紛的處理程序;專利管理機關對是否中止處理,應作出審查決定,並通知當事人。」
4、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3號
《湖北省貨物運輸保險暫行規定》第三條第一款修改為:「凡合法經營保險業務的財產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以下簡稱保險公司),均可辦理貨物運輸保險業務。」
刪去第二十條,原第二十一條改為第二十條。
5、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4號
《湖北省社會勞動力管理暫行規定》第十三條修改為:「(三)務工人員違反本規定第七條的,收回其《臨時務工許可證》,責令用工單位清退;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0號
《湖北省關於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法定保險的規定》第四條修改為:「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法定保險,由合法經營保險業務的財產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以下簡稱保險公司)負責經營,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此項業務。」
第五條第一款修改為:「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法定保險的保險責任、除外責任、保險金額的確定方式,以及保險費交納標准等,按統一規定執行。」
第十條第一款修改為:「實行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法定保險安全駕駛無賠款獎勵制度。參加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法定保險的機動車輛,按保險條款的規定獎勵。」
第十一條修改為:「對必須參加第三者責任法定保險而未投保的機動車輛,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農機管理部門不予辦理年度驗審手續。公安交通管理機關及其執勤人員,有權檢查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法定保險憑證。」
第十二條第一款修改為:「所有車屬單位和個人,應加強對駕駛(操作)人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保證機動車輛處於良好的技術狀態,不得因參加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法定保險而放鬆管理,忽視安全。」
刪去第十四條,原第十五條改為第十四條。
7、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2號
《湖北省道路交通管理實施辦法》第四十四條修改為:「機動車駕駛員駕駛裝載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的車輛不符合規定的,處200元以下的罰款或者警告。」
第四十五條修改為:「機動車駕駛員駕駛無牌、無證的車輛或者駕駛不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教練車的,處5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第四十六條修改為:「計程出租客車未安裝有效計程器的,處3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第四十七條修改為:「機動車駕駛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2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8、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6號
《湖北省城市環境雜訊管理獎懲辦法》第七條第一款增加二項:
「(十一)違反當地公安機關的規定,在城市市區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娛樂、集會等活動,使用音響器材,產生干擾周圍生活環境過大音量的;
(十二)使用家用電器或進行室內娛樂、裝修等活動,違反規定措施,產生干擾周圍居民生活的雜訊的。」
第七條第二款修改為:「處以罰款,按下列標准執行:有(一)、(三)、(四)、(五)、(六)項所列行為之一的,處300元至3000元罰款;有(二)項所列行為的,處5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罰款;有(七)、(八)項所列行為之一的,處300元以下罰款;有(九)項所列行為的,處直接責任人員20元以下罰款;有(十)項所列行為的,依據適用法規的規定處罰;有(十一)、(十二)項所列行為之一,處1000元以下罰款。」
第九條修改為:「建設項目的雜訊污染防治設施沒有建成即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保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罰款;
建設項目的雜訊污染防治設施沒有達到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的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保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十條修改為:「對排放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廠界排放標准或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造成嚴重雜訊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按《雜訊防治條例》第十八條的規定,責令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按國家規定加收超標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10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罰款,直至按照《雜訊防治
E. 湖北省環境保護暫行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積極保持生態平衡,消除污染,造成一個清潔適宜美好的生活和勞動環境,增強人民身心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環境保護工作,必須貫徹執行「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方針,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第三條 防治污染、保護環境是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要職責,應加強領導,切實抓好。各部門、各單位和廣大人民群眾,都負有搞好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
對違反環境保護法規,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任何單位和公民有權監督、檢舉和控告,並受法律保護。第二章 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第四條 切實保護各種水域的水質,特別要保護長江、漢江、清江、府河、洪湖、梁子湖、長湖、西涼湖、大冶湖等江河、湖泊以及丹江、漳河、富水、白蓮河等大型水庫的水域,防止水質污染。
禁止向江河、湖泊、水庫、堰渠、港口等水域傾倒垃圾、廢渣以及帶有病原體和其它有毒有害的廢棄物。
嚴格控制在江河、湖泊、水庫、溫泉等周圍興建有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以保持這些水域的良好自然狀態。第五條 嚴格保護飲用水源區不受污染,禁止向自來水源、水井、飲水池塘排放污水、污物。第六條 加強地下水源的保護,禁止向防空洞、滲坑、裂隙、溶洞、廢井排放有毒有害廢水。第七條 城鎮建設應根據防止大氣污染的要求,合理安排市政建設工程和環境保護配套設施。嚴禁在居民稠密區、文化教育區、水源保護區等興建產生有毒有害氣體、粉塵、惡臭、放射性物質的工廠或設施。第八條 燃煤和燃油的各種工業爐窯和民用鍋爐,以及其他排煙裝置,都要採取有效的消煙除塵措施,使排放的煙塵不超過規定的標准。
積極推廣集中供熱和余熱利用,大力發展無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
逐步改革民用爐灶及其排煙裝置,減少對大氣的污染。第九條 加強城鎮雜訊和震動的管理。各種震動大、噪音強的設備和裝卸運輸車輛,要安置防震、消音設施。除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外,禁止在城市市區發放高大聲響和使用怪音喇叭,以利居民工作和休息。第十條 嚴格保護湖區生態平衡。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湖區綜合治理規劃,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圍湖造田。已圍湖造田破壞生態平衡造成嚴重後果的,應退田還湖。第十一條 加強水土保持,保護植被面積。管好水土資源利用,防止水土流失。已經引起嚴重水土流失的,應逐步停耕還林。第十二條 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應切實採取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措施,創造新的生態系統。新建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應由主管部門事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有關部門會同環保部門審查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三條 保護森林資源、嚴禁毀林開荒、亂砍濫伐。大力植樹造林,綠化環境。
城鎮和鐵路、公路沿線的樹木,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防止破壞。
機關、團體、部隊、學校、企業、事業等單位,要充分利用院內空地栽種樹木、花草,美化環境。第十四條 嚴格保護風景游覽區、名勝古跡和自然史跡。
禁止向武昌東湖排放一切有毒有害的污水、污物。現有污染源必須限期治理,無法治理的,應轉產、搬遷或停產。
保護國家和我省公布的江陵歷史文化名城、銅錄山古銅礦遺址、武當山古建築群以及其他名勝古跡不受破壞。
保護長江三峽的自然風光和史跡,不得任意在其沿岸開山炸石。第十五條 保護珍奇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益獸、益鳥、益蟲,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隨意採伐、獵捕。
根據需要,逐步建立自然保護區。對神農架自然保護區,應加強規劃、建設和管理,切實保護林區的自然資源。第三章 防治廢水、廢氣、廢渣污染第十六條 凡新建、擴建、改建的工程項目,必須堅決防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大、中型基建工程,應根據國家規定,由主管部門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經環保部門審查同意後,才能定點、設計和施工。
街道、社隊新建的企業,對環境有污染的,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經當地環保部門審查批准後,方可定點建設。未經環保部門審查批準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予登記,不準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