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條例
⑴ 古時的錢幣制度和錢幣單位
我們常常看到古裝戲里用銀兩做錢的單位,那麼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經查,得出初步答案。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據描述:「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
據查資料:「上白米(石)九錢五分,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下白米(石)八錢三分,白面(斤)九文,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另記:「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所看電視劇中,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注:
這兩個月黃金價格升幅較大.比如
3月份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千足金報價達到179元/克,南京寶慶銀樓金飾品價格已經漲到每克188元,而周大福每克金飾品價格已經接近197元。廣州、蘭州等地的價格也早就超過了180元/克的大關。
所以文中所提的黃金白銀價格都要變化.
⑵ 鈔票可能正在偷拍你,損壞人民幣犯什麼法
損壞人民幣會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管理條例第43條。關於各樣能進行偷拍的電子產品,對大部分老百姓來說會感到非常懼怕,哪怕被有心人用偷拍設備拿來對准我們,那麼我們日常生活將不復存在,連個人隱私都會暴露在他人的聚光燈下。但是如今,最新信息表明我們日常使用的人民幣正在偷拍你個人隱私。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管理條例第43條規定:故意損毀人民幣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並處1萬元以下罰款。故意毀損人民幣是指明知是人民幣,而用各種手段對其予以毀滅或損壞。故意毀損人民幣包括: 將完整人民幣紙幣故意剪成數段或撕壞的; 將完整人民幣紙幣故意用煙火部分或全部燒毀的;在人民幣紙上亂寫亂畫的; 用人民幣製作工藝品的;熔煉硬幣的。
⑶ 透明膠帶粘貼的錢銀行收嗎能換嗎
可以。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殘缺污損人民幣兌換辦法》相關規定:
第三條凡辦理人民幣存取款業務的金融機構(以下簡稱金融機構)應無償為公眾兌換殘缺、污損人民幣,不得拒絕兌換。
第四條殘缺、污損人民幣兌換分「全額」、「半額」兩種情況。
(一)能辨別面額,票面剩餘四分之三(含四分之三)以上,其圖案、文字能按原樣連接的殘缺、污損人民幣,金融機構應向持有人按原面額全額兌換。
(二)能辨別面額,票面剩餘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以下,其圖案、文字能按原樣連接的殘缺、污損人民幣,金融機構應向持有人按原面額的一半兌換。紙幣呈正十字形缺少四分之一的,按原面額的一半兌換。
(3)紙幣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殘缺污損人民幣兌換辦法》
第六條金融機構在辦理殘缺、污損人民幣兌換業務時,應向殘缺、污損人民幣持有人說明認定的兌換結果。不予兌換的殘缺、污損人民幣,應退回原持有人。
第七條殘缺、污損人民幣持有人同意金融機構認定結果的,對兌換的殘缺、污損人民幣紙幣,金融機構應當面將帶有本行行名的「全額」或「半額」戳記加蓋在票面上;對兌換的殘缺、污損人民幣硬幣,金融機構應當面使用專用袋密封保管,並在袋外封簽上加蓋「兌換」戳記。
第八條殘缺、污損人民幣持有人對金融機構認定的兌換結果有異議的,經持有人要求,金融機構應出具認定證明並退回該殘缺、污損人民幣。
持有人可憑認定證明到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申請鑒定,中國人民銀行應自申請日起5個工作日內做出鑒定並出具鑒定書。持有人可持中國人民銀行的鑒定書及可兌換的殘缺、污損人民幣到金融機構進行兌換。
⑷ 如何正確的處理破損的錢幣
可以到銀行的營業機構,按照國家有關損傷人民幣兌換規定兌換,其標準是:
一、凡殘缺人民幣屬於下列情況之一者,應全額兌換:
(1)票面殘缺不超過五分之一,其餘部分的圖案、文字能照原樣連接者;
(2)票面污損熏焦、水濕、油浸、變色,但仍能辨識,其票面完整或殘缺不超過五分之一,票面其餘部分的圖案、文字能照樣連接者。
二、票面殘缺五分之一以上至二分之一以下,其餘部分的圖案、文字能照原樣連接者,應按原面額半數兌換,原殘損幣不得流通使用。
三、屬於下列情況之一者不予兌換。
(1)票面殘缺二分之一以上者;
(2)票面污損、熏焦、水濕、油浸、變色不能辨別真假者;(3)故意挖補、塗改、剪貼拼湊、揭去一面者。
(4)紙幣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中國人民銀行殘缺污損人民幣兌換辦法》,經2003年12月15日第20次行長辦公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行長周小川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兌換辦法
第一條為維護人民幣信譽,保護國家財產安全和人民幣持有人的合法權益,確保人民幣正常流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殘缺、污損人民幣是指票面撕裂、損缺,或因自然磨損、侵蝕,外觀、質地受損,顏色變化,圖案不清晰,防偽特徵受損,不宜再繼續流通使用的人民幣。
第三條凡辦理人民幣存取款業務的金融機構(以下簡稱金融機構)應無償為公眾兌換殘缺、污損人民幣,不得拒絕兌換。
第四條殘缺、污損人民幣兌換分「全額」、「半額」兩種情況。
(一)能辨別面額,票面剩餘四分之三(含四分之三)以上,其圖案、文字能按原樣連接的殘缺、污損人民幣,金融機構應向持有人按原面額全額兌換。
(二)能辨別面額,票面剩餘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以下,其圖案、文字能按原樣連接的殘缺、污損人民幣,金融機構應向持有人按原面額的一半兌換。
紙幣呈正十字形缺少四分之一的,按原面額的一半兌換。
第五條兌付額不足一分的,不予兌換;五分按半額兌換的,兌付二分。
第六條金融機構在辦理殘缺、污損人民幣兌換業務時,應向殘缺、污損人民幣持有人說明認定的兌換結果。不予兌換的殘缺、污損人民幣,應退回原持有人。
第七條殘缺、污損人民幣持有人同意金融機構認定結果的,對兌換的殘缺、污損人民幣紙幣,金融機構應當面將帶有本行行名的「全額」或「半額」戳記加蓋在票面上;對兌換的殘缺、污損人民幣硬幣,金融機構應當面使用專用袋密封保管,並在袋外封簽上加蓋「兌換」戳記。
第八條殘缺、污損人民幣持有人對金融機構認定的兌換結果有異議的,經持有人要求,金融機構應出具認定證明並退回該殘缺、污損人民幣。
持有人可憑認定證明到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申請鑒定,中國人民銀行應自申請日起5個工作日內做出鑒定並出具鑒定書。持有人可持中國人民銀行的鑒定書及可兌換的殘缺、污損人民幣到金融機構進行兌換。
⑸ 元代紙鈔的管理條例主要以什麼構成的
元代朝廷以詔令的形式頒布的紙鈔管理條例很多,全部具有法律回效力。元代的紙鈔管理答條例主要以兩個「條畫」和若干具體法令規定構成。
這兩個條畫是1282年中書省頒布的《整治鈔法條畫》和1286年由尚書省頒布的《至元寶鈔通行條畫》。其中,《至元寶鈔通行條畫》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較為完備的不兌換紙幣管理文件。《至元寶鈔通行條畫》綜合了自有紙幣以來的管理經驗,以一個專門文件的形式作為朝廷的法令規定下來,不但從制度上、政策上看是空前的,從紙幣管理的思想上來看,也達到了成熟的水平。
⑹ 銀行可以換硬幣嗎
你換硬幣的范圍在銀行有能力兌換的情況下,可以前往櫃台換取。
提示:在銀行硬幣充足的情況下,銀行可以把硬幣換成紙幣。要記得櫃台可以換,ATM機不行。
銀行櫃台換硬幣的注意事項:
1、如果換的硬幣多記得最好挑一家業務量比較少,人少的銀行換錢。因為人多的時候,櫃員是沒有多餘的時間幫忙數錢的,換硬幣不是那種能掙很多利潤的業務,還有就是業務繁忙的銀行後面還有很多人排隊等著。
(6)紙幣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人民幣的管理,維護人民幣的信譽,穩定金融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人民幣,是指中國人民銀行依法發行的貨幣,包括紙幣和硬幣。從事人民幣的設計、印製、發行、流通和回收等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
第四條、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人民幣依其面額支付。
第五條、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本條例的組織實施。
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愛護人民幣。禁止損害人民幣和妨礙人民幣流通。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
⑺ 元代是怎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流通制度的
元代朝廷遠在漠北的和林,即今蒙古共和國庫倫西南、西北的畏吾兒,即今天山南路一帶,都設置了紙幣管理機構,在海南島地區是否設立紙幣管理機構文獻無證,但那裡也有紙幣流通。
另外,元代朝廷為了確保紙幣的權威性得到民眾的認同,紙幣的發行有足夠的金銀准備金作為後盾,基本上做到了有本發鈔,決不濫發。1260年規定:「諸路領鈔,以金銀為本,本至乃降新鈔。」
紙幣的發行以金銀作為後盾,這對保證紙幣的信用,促進紙幣的流通起了積極作用。顯然,初期紙幣的發行實行金銀准備金的做法是正確的。
只有這樣,紙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才能得到民眾的信賴。否則,紙幣根本無法通行。元初紙幣的發行權統歸朝廷,嚴格控制發行額。在中統鈔使用的最初20多年的時間里,每年的發行量不過幾萬至幾十萬錠,這對疆域遼闊的元代而言是並不多的,它和後期元代朝廷每年發行幾百萬錠相比,顯然是非常有節制的。
正是由於紙鈔價值的穩定性和權威性,民間才出現「視鈔重於金銀」的現象。元代朝廷的這項紙幣政策,恰好反映了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即紙幣的發行限於它象徵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數量。
元代朝廷以詔令的形式頒布的紙鈔管理條例很多,全部具有法律效力。元代的紙鈔管理條例主要以兩個「條畫」和若干具體法令規定構成。
這兩個條畫是1282年中書省頒布的《整治鈔法條畫》和1286年由尚書省頒布的《至元寶鈔通行條畫》。其中,《至元寶鈔通行條畫》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較為完備的不兌換紙幣管理文件。
《至元寶鈔通行條畫》綜合了自有紙幣以來的管理經驗,以一個專門文件的形式作為朝廷的法令規定下來,不但從制度上、政策上看是空前的,從紙幣管理的思想上來看,也達到了成熟的水平。
當時,朝廷的一切經費出納都以中統元寶交鈔為准,於商旅貨運也極輕便。元時來華外商與外賓,看到僅是一張印刷品的元代紙鈔可以購得各種商品,與金銀無異,都深感奇特新鮮。
元代紙鈔不僅通行於內地,而且也通行於邊疆各少數民族地區,今西藏、新疆、雲南、東北各地無不流通。對此,不僅有古代文獻可證,而且還有許多有關元代的出土經濟文物可以證明。
其中的中統鈔,大概由於信譽昭著的原因,其流通領域又並不只限於國內。在東南亞許多地方,直至明代仍有流通。
可見,元紙幣實際上在當時國際商業交往中已成為通用貨幣。另外,當時一些國家不但歡迎元代紙幣在其國內流通使用,而且還仿效發行自己的紙幣。這類情況在亞洲各國家中出現過,最早在波斯出現,足見其世界影響之大。
元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全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元代商品交流也促進了元代交通業的發展,改善了陸路、漕運,內河與海路交通。
至元寶鈔通行條畫
⑻ 一角的硬幣能去銀行換成紙幣嗎
一角的硬幣能去銀行換成紙幣,直接拿著硬幣去銀行的櫃台兌換即可。
根據《中版華人民共和國權人民幣管理條例》
第四十七條 本條例自2000年5月1日起施行。
不得拒收新版人民幣
《條例》進一步明確了人民幣的法定地位和職能手段:要求各單位和個人都必須切實提高對人民幣的正確認識。
《條例》第3、6條中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以人民幣支付境內的一切公共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禁止妨害人民幣的流通。這將有效解決人們在實際使用第五套新版人民幣時遇到的屢屢被「拒收」、流通不暢的問題。
(8)紙幣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
第二十二條 辦理人民幣存取款業務的金融機構 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無償為公眾兌換殘缺、污損的人民幣,挑剔殘缺、污損的人民幣,並將其交存當地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將殘缺、污損的人民幣支付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不得將殘缺、污損的人民幣對外支付。
第二十三條 停止流通的人民幣和殘缺、污損的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回收、銷毀。具體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
⑼ 一角的硬幣能去銀行換成紙幣嗎
一角的硬幣能去銀行換成紙幣,直接拿著硬幣去銀行的櫃台兌換即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
第四十七條
本條例自2000年5月1日起施行。
不得拒收新版人民幣
《條例》進一步明確了人民幣的法定地位和職能手段:要求各單位和個人都必須切實提高對人民幣的正確認識。
《條例》第3、6條中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以人民幣支付境內的一切公共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禁止妨害人民幣的流通。這將有效解決人們在實際使用第五套新版人民幣時遇到的屢屢被「拒收」、流通不暢的問題。
(9)紙幣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
第二十二條
辦理人民幣存取款業務的金融機構
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無償為公眾兌換殘缺、污損的人民幣,挑剔殘缺、污損的人民幣,並將其交存當地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將殘缺、污損的人民幣支付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不得將殘缺、污損的人民幣對外支付。
第二十三條
停止流通的人民幣和殘缺、污損的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回收、銷毀。具體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
⑽ 袁世凱錢幣為何如此深受藏者歡迎
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袁世凱的榮辱功過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也有人認為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真正的改革家。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後又成為正式大總統。當時,為了鞏固國內政局穩定,發展民族經濟,也為「制憲」和「稱帝」作準備,於是發布《國幣條例》,毅然決定在全國「統一幣制」。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51年,總發行量超過7.5億枚。
清代國幣稱為龍洋,以銀幣為主幣,主要有光緒元寶、大清銀幣、宣統元寶等,總重量為(26.3--27克),含純銀六錢四分八厘(25.克),其含銀量90%進行鑄造
清朝滅亡之後,1912年4月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北洋政府鑒於當時鑄幣、紙幣十分復雜,流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規格不一,流通混亂,折算繁瑣,民眾積怨,同時也想藉助貨幣改制以解決軍費問題,便決定鑄發國幣。袁世凱為了提高自己的統治地位,把他的頭像鑄於幣面,「袁大頭」由此而來
1914年2月7日,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形式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其主要內容是規定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歸民國政府所有,原先的各個官局所鑄造發行的1元銀元,由民國政府兌換並改鑄,在一點的時期內,承認它們的價值等同於國幣1元的價值。國幣中的主幣是1元銀元,其重量是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材質是銀佔90%,銅佔10%,以後就改為了銀佔89%,銅佔11%,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7錢2分。規定國幣種類有銀幣4種(壹圓、中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國幣條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後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
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因其重量、成色、含銀量非常穩定,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也因此,袁大頭的價格一直頗為可觀,少則幾百上千,多則可達幾百萬(關於袁大頭價格,決定其市價的主要是年份、版別和品相因素。)袁大頭是很有收藏價值的藏品.
粗發版。袁頭發較粗,發型呈波浪。嘉禾結帶沒有形成縱橫交「8」的結花,右邊一束嘉禾結帶處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圓。目前市場價值在120~160萬左右。三角圓版。此幣背面圓字內的「口」字形成「△」形,而其他版別是「開口」形。目前市場價值在180~230萬左右。
袁大頭價格也隨著古錢幣市場的興盛而水漲船高。袁大頭因品種版式等因素,價格也大不相同,而它才是袁大頭裡面最值錢的――「簽字版」袁大頭。目前市場價值在400萬左右。
中華民國三年版袁大頭的主要版別有這幾種:「O」記版。即在嘉禾圖案中有「O」形暗記,在嘉禾結帶處呈橫「8」字形,左上方的帶孔中有一極小的「O」形圓圈,而且袁像下巴前衣領未封領,肩章較寬,五星比較凸出。目前市場價值在80~100萬左右。
加鑄「甘肅」兩字版。此幣系甘肅蘭州造幣廠沿用民國三年版舊模,在袁像左右民國三年袁大頭背面(三角圓)加鑄「甘肅」兩字,其餘與開口貝版相同,鑄量僅數萬枚。目前市場價值在260~300萬左右。
「T」字邊、鷹洋邊。此兩種幣均稀見,系天津造幣總廠試鑄樣幣。正、背圖案與流通的一般「袁大頭」相同,僅在邊齒上有區別,為「T」字形邊或鷹洋幣形邊。目前市場價值在32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