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業軍人安置條例
① 軍人轉業條件
根據《士兵來服役條自例》第六條規定:義務兵服現役的期限為2年。條件為:士官服現役滿12年;服現役期間平時榮獲二等功以上獎勵或者戰時榮獲三等功以上獎勵;烈士子女。
符合規定條件的退役士兵在艱苦地區和特殊崗位服現役的,優先安排工作;因精神障礙基本喪失工作能力的,予以妥善安置。
國家對軍隊轉業幹部實行計劃分配和自主擇業相結合的方式安置。計劃安置的軍隊轉業幹部由黨委、政府負責安排工作和職務,一般情況下士兵轉業由地方民政局、勞動局等部門負責安置。副團(不含)以下軍官由地方人事局負責安置,副團以上軍官由組織部負責安置。
(1)轉業軍人安置條例擴展閱讀
《士兵服役條例》
第八條國務院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應當制定全國退役士兵的年度移交、接收計劃。
第九條退役士兵所在部隊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將退役士兵移交安置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門。安置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門負責接收退役士兵。
第十條退役士兵安置地為退役士兵入伍時的戶口所在地。但是,入伍時是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的退役士兵,退出現役後不復學的,其安置地為入學前的戶口所在地。
② 轉業軍人安置政策
軍人要達到一定條件才能選擇轉業。普通義務兵和低級別士官沒有轉業版,只有中級以上士官以權及軍官才有轉業選項,也就是三期以上士官以及軍官和文職幹部。 國家對軍隊轉業幹部實行計劃分配和自主擇業相結合的方式安置。計劃分配的軍隊轉業幹部由黨委、政府負責安排工作和職務;自主擇業的軍隊轉業幹部由政府協助就業、發給退役金。
計劃安置的軍隊轉業幹部由黨委、政府負責安排工作和職務,一般情況下士兵轉業由地方民政局、勞動局等部門負責安置。副團(不含)以下軍官由地方人事局負責安置,副團以上軍官由組織部負責安置。
③ 部隊轉業軍人安置政策2020
軍隊轉業幹部一般由其原籍或者入伍時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安置,也可以到配偶隨軍前或者結婚時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
配偶已隨軍的軍隊轉業幹部,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
(一)配偶取得北京市常住戶口滿4年的;
(二)配偶取得上海市常住戶口滿3年的;
(三)配偶取得天津市、重慶市和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副省級城市常住戶口滿2年的;
(四)配偶取得其他城市常住戶口的。
父母身邊無子女或者配偶為獨生子女的軍隊轉業幹部,可以到其父母或者配偶父母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未婚的軍隊轉業幹部可以到其父母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父母雙方或者一方為軍人且長期在邊遠艱苦地區工作的軍隊轉業幹部,可以到父母原籍、入伍地或者父母離退休安置地安置。
(3)轉業軍人安置條例擴展閱讀
擔任師級職務的軍隊轉業幹部或者擔任營級以下職務(含科級以下文職幹部和享受相當待遇的專業技術幹部,下同)且軍齡不滿20年的軍隊轉業幹部,由黨委、政府採取計劃分配的方式安置。擔任團級職務的軍隊轉業幹部或者擔任營級職務且軍齡滿20年的軍隊轉業幹部,可以選擇計劃分配或者自主擇業的方式安置。
計劃分配的軍隊轉業幹部,黨委、政府應當根據其德才條件和在軍隊的職務等級、貢獻、專長安排工作和職務。
擔任師級領導職務或者擔任團級領導職務且任職滿最低年限的軍隊轉業幹部,一般安排相應的領導職務。接收師、團級職務軍隊轉業幹部人數較多、安排領導職務確有困難的地區,可以安排相應的非領導職務。
④ 退伍軍人轉業安置政策
義務兵退伍後來的安置原則是《中自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從哪裡來,回哪裡去"即由農村來的回農村,由城鎮入伍的回城鎮,是工人、職員、學生的復工、復職、復學、沒工作的另行安置。安置時"按系統分配任務、包干安置"。從1993年開始,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根據形勢的發展,陸續出台了有關安置政策。對退役士兵安置實行"雙向選擇、供需見面,試行安置任務有償轉移和鼓勵自謀職業的多種形式開展安置工作。
⑤ 軍人轉業安置地如何規定
軍隊轉業幹部由其原籍或者入伍時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安置,也可以到配偶隨軍前或者結婚時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
軍隊轉業幹部一般由其原籍或者入伍時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安置,也可以到配偶隨軍前或者結婚時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
配偶已隨軍的軍隊轉業幹部,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
(1)配偶取得北京市常住戶口滿4年的;
(2)配偶取得上海市常住戶口滿3年的;
(3)配偶取得天津市、重慶市和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副省級城市常住戶口滿2年的;
(4)配偶取得其他城市常住戶口的。
3. 父母身邊無子女或者配偶為獨生子女的軍隊轉業幹部,可以到其父母或者配偶父母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未婚的軍隊轉業幹部可以到其父母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
父母雙方或者一方為軍人且長期在邊遠艱苦地區工作的軍隊轉業幹部,可以到父母原籍、入伍地或者父母離退休安置地安置。
⑥ 軍人轉業安置規定
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
第一條 為了做好退伍義務兵安置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退伍義務兵是指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下列人員:
(一)服現役期滿(包括超期服役)退出現役的;
(二)服現役期未滿,因下列原因之一,經部隊師級以上機關批准提前退出現役的:
(1)因戰、因公負傷(包括因病)致殘,部隊發給《革命傷殘軍人撫恤證》的;
(2)經駐軍醫院證明,患病基本治癒,但不適宜在部隊繼續服現役以及精神病患者經治療半年未愈的;
(3)部隊編制員額縮減,需要退出現役的;
(4)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經家庭所在地的縣、市、市轄區民政部門和人民武裝部證明,需要退出現役的;
(5)國家建設需要調出部隊的。
第三條 退伍義務兵安置工作必須貫徹從哪裡來、回哪裡去的原則和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針。
第四條 退伍義務兵安置工作,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進行。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安置工作的情況設置退伍軍人安置機構或者指定工作人員負責辦理退伍義務兵安置的日常工作。退伍軍人安置機構設在民政部門,人民武裝、計劃、勞動人事等各有關部門應當協助民政部門做好退伍義務兵的安置工作。
第五條 接收退伍義務兵時間,按照國務院、中央軍委當年的規定執行。因氣候或地理原因;經國防部批准提前或者推遲退伍的,可相應提前或推遲接收。
第六條 退伍義務兵回到原徵集地時,當地人民政府應當認真組織接待。
第七條 退伍義務兵回到原徵集地三十天內,持退伍證和部隊介紹信到縣、市、市轄區兵役機關辦理預備役登記,然後向退伍軍人安置機構報到,憑退伍軍人安置機構介紹信辦理落戶手續。
第八條 退伍義務兵原是農業戶口的,由當地退伍軍人安置機構按下列規定安置:
(一)對確無住房或者嚴重缺房而自建和靠集體幫助又確有困難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安排一定數量的建築材料和經費幫助解決;
(二)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含二等功,下同)以上的,應當安排工作;
(三)對有一定專長的,應當向有關部門推薦錄用;
(四)各用人單位向農村招收工人時,在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錄用退伍義務兵。對在服役期間榮立三等功、超期服役的退伍義務兵和女性退伍義務兵,應當給予適當照顧。
第九條 原是城鎮戶口的退伍義務兵,服役前沒有參加工作的,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實行按系統分配任務、包干安置辦法,各接收單位必須妥善安排。
具體安置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每年退伍義務兵回到原徵集地前,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當下達預分勞動指標,退伍義務兵回到原徵集地後先安置,待國家計劃下達後統一結算;
(二)在部隊獲得大軍區(含大軍區)以上單位授予的榮譽稱號和立二等功以上的,安排工作時,應優先照顧本人志願;
(三)在部隊榮立三等功和超期服役的,安排工作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照顧本人特長和志願;
(四)在部隊被培養成為有一定專業和特長的,安排工作時,應當盡量做到專業對口;
(五)無正當理由,本人要求中途退伍的;被部隊開除軍籍或除名的;在部隊或者退伍後待安排期間犯有刑事罪(過失罪除外)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處罰的,退伍軍人安置機構不負責安排工作,按社會待業人員對待。
第十條 因戰、因公致殘的二等、三等革命傷殘軍人,原是城市戶口的,由原徵集地的退伍軍人安置機構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原是農業戶口的,原徵集地區有條件的,可以在企業、事業單位安排適當工作;不能安排的,按照規定增發殘廢撫恤金,保障他們的生活。
第十一條 義務兵入伍前原是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正式職工,退伍後原則上回原單位復工復職。對於因殘、因病不能堅持八小時工作的,原工作單位應當按照對具有同樣情況的一般工作人員的安排原則予以妥善安置。退伍義務兵原工作單位已撤銷或合並的,由上一級機關或合並後的單位負責安置。
第十二條 義務兵入伍前原是學校(含中等專業學校和技術學校)未畢業的學生,退伍後要求繼續學習而本人又符合學習條件的,在年齡上可適當放寬,原學校應在他們退伍後的下一學期准予復學。如果原學校已經撤銷、合並或者由於其他原因在原學校復學確有困難,可以由本人或者原學校申請縣、市以上教育部門另行安排他們到相應的學校學習。
第十三條 退伍義務兵報考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在與其他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第十四條 對在服役期間家庭住址變遷,退伍時要求到父母所在地落戶安置的,經父母所在單位和當地公安機關證明,應當允許。但國家另有規定者除外。
第十五條 義務兵從兵役機關批准入伍之日起至部隊批准退出現役止,為服現役的軍齡,滿十個月的,按周年計算。退伍後新分配參加工作的,其軍齡和待分配的時間應計算為連續工齡。入伍前原是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其入伍前的工齡和軍齡連同待分配的時間一並計算為連續工齡,享受與所在單位職工同等待遇。
第十六條 退伍義務兵接到安排工作的通知後,逾期半年無正當理由,並經多次教育仍不報到的,退伍軍人安置機構不再負責安排工作,由當地人民政府按社會待業人員對待。
第十七條 本條例由民政部負責解釋。
第十八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細則。
。
⑦ 復員軍人安置政策
(一)復員退伍軍人安置的流程如下:
(1)退伍義務兵安置政策。義務兵退出役役後,按照「從哪裡來、回哪裡去」的原則,由原徵集地的人民政府接收安置;家居農村的,由鄉(鎮)人民政府妥善安置他們的生產和生活;家居城鎮的,由市、縣(區)人民政府安排工作或自謀職業,選擇自謀職業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發給自謀職業一次性經濟補償金(金額各地自定)。對榮立二等功(含二等功)以上者,可以安排工作(不分農村、城鎮),也可以選擇自謀職業;入伍前是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正式職工者,可回原單位復工復職;入伍前是學校未畢業的學生,退伍後本人願意復學的可回原校復學,不願復學的大學生享受城鎮入伍義務兵安置待遇;無正當理由本人要求中途退伍的、被部隊開除軍籍或除名的、被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退伍軍人政府不負責安排,按社會人員對待。
(2)士官安置政策。士官退出現役有三種安置辦法,即轉業、復員和退休安置。士官服役滿12年以上30年以下者作轉業安置,不滿12年者作復員安置。
轉業士官可由政府安排工作,也可選擇自謀職業,選擇自謀職業的,安置地人民政府要發給一次性經濟補償金。
(3)傷病殘退役人員安置政策。參戰或因公負傷致殘的,1—4級人員由國家供養終身;5—8級人員由國家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或自謀職業,農村入伍的可以農轉非,享受城鎮入伍士兵待遇,不能安排的要按規定增發撫恤金,保障他們的生活。精神病人員病情較重的或無直系親屬照顧的,由原徵集地政府接收安置,並送地方復員退伍軍人精神病院收容治療;病情較輕的,分散休養並給予定期安置生活補助費。患慢性病症的,經部隊治療基本治癒後,按規定評殘,由原徵集地人民政府接收,並享受相當的撫恤待遇。
(4)復員幹部安置政策。復員幹部對象一是符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服役條例》和《文職幹部暫行條例》規定的退出現役條件,本人自願要求復員的軍官和文職幹部;二是個別犯有嚴重錯誤、喪失幹部條件的人員。去向上既可回原籍或入伍時戶口所在地,也可到配偶所在地,復員幹部由落戶地政府接收,不負責安排工作。
⑧ 士官轉業安置政策是什麼
兵役法第54條規定,國家建立健全以扶持就業為主,自主就業、安排工作、退休、供養以及繼續完成學業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士兵退出現役安置制度。《退役士兵安置條例》施行前(2011年11月1日以前)入伍、施行以後退出現役士兵可按入伍時的政策執行。
《退役士兵安置條例》第29條規定,退役士兵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退役時可以選擇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
(1)士官服現役滿12年的;
(2)服現役期間平時榮獲二等功以上獎勵或者戰時榮獲三等功以上獎勵的;
(3)因戰致殘被評定為5級至8級殘疾等級的;
(4)是烈士子女的。
(8)轉業軍人安置條例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官管理規定》第63條對實行全程退役的士官退出現役的條件作了規定。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在本級服役期內各個年度安排退出現役:
(1)家庭成員遇有重大變故,經縣級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門證明,本人申請退出現役的;
(2)因戰、因公、因病致殘被評定殘疾等級後,不能堅持正常工作的;
(3)患病醫療期滿或者醫療終結,經軍隊醫療體系醫院證明和軍級以上單位衛生部門審核確認,不適宜繼續服現役的;
(4)年度考評不稱職的;
(5)受降職、降銜以上處分的;
(6)留用察看期滿後拒不改正錯誤的;
⑨ 雲南省轉業軍人安置新條例
第一條 為了保障退役士兵的安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退伍義務安置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退役士兵是指從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退出現役到本省安置的義務兵和志願兵役制士兵即士官。
第三條 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必須貫徹從哪裡來、回哪裡去的原則和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針。
城鎮退役士兵的安置,實行就業安置、扶持就業與鼓勵自謀職業相結合,多渠道進行安置。
自謀職業的城鎮退役士兵以及農村退役義務兵,當地人民政府給予就業扶持。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領導,確保安置任務的完成。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的組織實施。該機構設在民政部門。
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退役士兵的接收安置工作。
第五條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不分所有制性質和組織形式,都有按規定接收安置退役士兵的義務。
退役士兵入伍前是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職工的,允許復工、復職。
第六條 退出現役的士官,由少人民政府退役士拴安置機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及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有關規定統一審核和予以優先安置。
第七條 退役士兵回到原徵集地時,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接待,並負責城鎮退役士兵待分配期間的管理和組織科學文化知識及職業技能技術培訓。
第八條 退役士兵的就業安置,根據當地退役士兵數量和接收安置單位的職工總數等情況,按比例下達安置計劃和分配安置任務,包干安置。
中央直屬單位由省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機構會同計劃、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下達安置計劃;省屬和地、州、市屬單位由地區行政公署和州、市人民政府下達安置計劃;其他單位由安置地縣級人民政府下達安置計劃。
下達安置計劃必須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省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機構會同有關部門下達的安置計劃,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條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優先從退役士兵中錄用、招收專職武裝幹部和安置警衛人員。
第十條 傷殘和立功的退役士兵,應當優先安置。
接收傷殘退役士兵的單位,每接收一人視為完成二人的安置計劃任務。用人單位應當為傷殘退役士兵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其工資、保險、福利和其他待遇,按照國家因公致殘的規定執行,非個人原因,不得辭退或者安排下崗。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保障特等、一等傷殘退役士兵建房所需經費。
第十一條 接收單位與退役士兵簽訂的勞動合同期滿後,在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續簽勞動合同;需要再就業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優先介紹就業。
退役士兵在合同期內或者到接收單位工作期限不滿3年的,非個人原因,不得辭退或者安排下崗。
第十二條 退役士兵的軍齡連同待分配時間一並計算為連續工齡,此期間的失業、醫療、養老等保險所需費用由接收單位按規定支付。
第十三條 城鎮退伍義務兵在待分配期間,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不低於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原則發給生活補助費。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內當年接收退役士兵人數和財政管理體制的要求,按照人均不低於200元的標准列支安置經費。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退役士兵安置保障金,主要用於對自謀職業退役士兵的就業補償,對超額完成 安置任務的單位給予的經濟補償以及對退役士兵的培訓、生活補助等。安置保障金的來源為:
(一) 中央和各級人民政府安排的退役士兵安置專項資金;
(二) 用人單位繳納的退役士兵轉移安置金;
(三) 上述資金專戶儲存的銀行利息;
(四) 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資金。
上述第(二)、(三)、(四)項資金實行專戶儲存,專款專用。
第十六條 有退役士兵安置任務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予以安置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下達安置計劃的人民政府書面申請安置任務有償轉移。經批准並按規定繳納轉移安置金後,相應減定發給補償金。
第十七條 縣級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舉辦退役士兵安置供需見面會,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保底安置。
有退役士兵安置任務的單位,依據人民政府下達的安置計劃,持介紹信進入會場設點招聘;退役士兵持退役證進場擇業。
各級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批准設立的人才、勞動力市場,應當為退役士兵就業安置提供服務,並給予減免費 用等優惠。
第十八條 符合分配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要求自謀職業的,由本人在報到後3個月內提出書面申請,經當地縣級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機構審查批准後,按規定從安置保障金中發給一次性補償金,當地人民政府不再負責安排工作,檔案移交當地勞動就業機構或者人才交流機構,本人憑當地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機構出具的介紹信辦理落戶手續。
第十九條 符合分配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自謀職業新辦私營企業或者個體工商戶的,憑當地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機構出具的自謀職業證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優先辦理營業執照,並在兩年內免收工商管理費;經縣級地方稅務部門批准,自開業之日起,可以免徵所得稅兩年。
第二十條 符合分配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可以要求保留兩年分配工作的資格。但是,在保留分配工作資格期間的生活費用自理。兩年內本人要求分配工作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予以安排,其軍齡和待分配時間合並計算為連續工齡。超過兩年的視為自動放棄分配工作資格,檔案移交當地勞動就業機構或者人才交流機構,可以享受本規定第十九條有關自謀職業的優惠待遇。
第二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對從事農業生產的退役士兵,應當在生產服務、技術指導、農用物資供應、農副產品收購等方面給予幫助;對有專長的退役士兵,應當提供條件,幫助創辦經濟實體,扶持發展第三產業和種植業、養殖業。
第二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需要,開展退役士兵兩用人才服務工作,把開發使用兩用人才工作納入當地經濟建設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規則劃。
興辦以退役士兵為主體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憑省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機構的證明,可以享受國家和省的有關優惠待遇。
第二十三條 城鎮退役士兵,退役時憑入伍地徵兵辦公室和退役士兵安置機機構所發的《城鎮非農業人口應征青年退伍安置登記表》安排工作;對佔用農村徵兵指標和在非戶口所在地入伍的城鎮退役士兵,原戶口所在地人民政府只予辦理落戶手續,不予安排工作。對在服役期間或者退役後待分配期間違反規定農轉非的農村退役士兵,不予安排工作。對在服役期間或者退役後待分配期間違反規定以農轉非的農會退役士兵,不予安排工作。
第二十四條 退役士兵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地人民政府不再負責安排工作:
(一)無正當理由,不按規定時間到接收地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機構報到的;
(二) 不服從分配或者接到分配工作介紹信後逾期不到所分配單位報到的;
(三) 弄虛作假,騙取或者偽造傷殘、立功榮譽證明的;
(四) 待分配期間有嚴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或者受到刑事處罰的。
第二十五條 對拒絕接收、安置退役士兵的單位,由下達安置計劃的行政機關責令改正,可以處2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拒絕接收、安置退役士兵的單位,自退役士兵分配工作介紹信開出的當月起,按其單位職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資,承擔應安置人員待安排工作期間的工資。
第二十六條 國家工作人員在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 本規定第十六條、第十八條規定的轉移安置金、補償金的具體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機構會同省財政等部門制定。
第二十八條 本發布之日起施行。1988年10月17日省人民政府發布的《雲南省(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實施細則》中與本規定不一致的條款,以本規定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