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種禽條例

種禽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1-28 11:55:39

『壹』 保護動物和虐待動物的各兩個事例

特首夫人帶頭保護動物 虐待動物者大多被定罪
動物與人類和諧共處,香港一直沿襲英國的傳統,尤其對貓狗等寵物更是愛護有加。從英國殖民地時代起,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的名譽會長一直是港督夫人,而香港回歸後,協會名譽會長也由特首夫人接任。
來自香港社會上層人士的參與支持,讓香港保護動物的力量和資源有充分保障。在立法方面,香港製定了《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在立法會的支持下,港府在2006年把條例的最高罰則由罰款5000元及監禁6個月,大幅提高至罰款20萬元及監禁3年,讓最高罰則具有相當高的阻嚇作用。

鳥語林——承德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
「這些鳥兒除了我們從外地購買的,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承德市民救助並捐獻到這里的。」鳥語林負責人付強對承德的「愛鳥、護鳥」意識有著深刻的理解。
在2004年,市民就向鳥語林捐獻了12隻各種禽鳥,其中絕大部分屬於國家三類保護動物。
在付強的記憶中,有兩件事特別難忘,「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兒子挺孝順的。為了給老人家換一下口味,專門在市場上給母親買了一隻雉(山雞)。可這位老太太不忍心殺掉這只雉,專門把它送給了鳥語林。還有雙灤區大廟鎮的一個個體老闆撿到了一隻受傷的金雕,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位個體老闆並沒有把金雕藏匿起來或私自賣掉,而是通過鎮政府把它送到了鳥語林。」
「老百姓發現了受傷的禽鳥或動物,就會主動和我們救護中心或當地的林業局聯系,許多生命垂危的珍稀動物都是因此得救。好些事例都說明咱承德人保護野生動物意識挺強的。」

貓咪傷情嚴重身亡
3月2日,劉妍丹在上班路上救助了被打成重傷的流浪貓「金剛」,經診斷,小貓全身6處骨折,雙眼暴突,疑為被人用鐵鍬重擊所致,更殘忍的是貓的舌頭也被人剪斷。在救治過程中,貓咪有約網站的網友和市民捐款6600多元,劉妍丹也挑出自己收養的一隻健康貓咪為「金剛」獻血。
據回龍觀城北動物醫院院長曹錢豐介紹,「金剛」送來時傷情很重,但它頑強地活了下來,每天都在好轉,「叫它名字時會朝人靠近。」大家都以為「金剛」活下來了,曹院長也沒想到,由於鼻骨斷裂影響呼吸,「金剛」張口呼吸時的氣流往上沖擊頭骨,最終將額頭頂出一個洞,這個沒有過濾功能的洞導致「金剛」肺部感染,於4月2日下午6時20分不治身亡。

『貳』 民辦幼兒園哪些項目需要交稅,稅率是多少

根據財稅[2004]39號、財稅[2006]3號文件規定,對托兒所、幼兒園提供養育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營業稅。予以免徵營業稅的養育服務收入是指,在報經當地有關部門備案並公示的收費標准范圍內收取的教育費、保育費。

超過規定收費標準的收費,以開辦實驗班、特色班和興趣班等為由另外收取的費用以及與幼兒入園掛鉤的贊助費、支教費等超過規定范圍的收入,不屬於免徵營業稅的養育服務收入。民辦幼兒園可根據上述規定享受營業稅優惠政策。

其他要繳納的稅:印花稅、個人所得稅、涉及到的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

(2)種禽條例擴展閱讀:

改革後的營業稅對減免稅政策進行了較大的調整,主要有:

(1)將減免稅權全部集中於國務院,任何部門和地區均無權決定減免稅。

(2)只保留統一減免稅,對企業和個人一律不予個別減免稅。

(3)統一減免稅規定,保留少部分政策性強的免稅項目。

營業稅暫行條例規定營業稅的免稅項目有:

(1)養老院、托兒所、幼兒園、殘疾人福利機構提供的育養服務,婚姻介紹,殯葬服務。

(2)殘疾人員個人提供的勞務,即殘疾人員本人為社會提供的勞務。

(3)醫院、診所和其他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

(4)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提供的教育勞務,學生勤工儉學提供的勞務。

(5)農業機耕、排灌、病蟲害防治、植保、農牧保險以及相關技術培訓業務,家禽、牲畜、水生動物的配種和疾病防治。

(6)紀念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展覽館、書畫院、圖書館、文物保護單位舉辦文化活動的門票收入,宗教場所舉辦文化活動的門票收入。

(7)科研單位取得的技術轉讓收入。

『叄』 文言文《勸學》翻譯

先秦荀子《勸學》的翻譯: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製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

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

《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

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

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生長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

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裡,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裡,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准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乾柴易燃,低窪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

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乾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

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經》上說:「布穀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隻。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乾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後已。

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

《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裡,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範於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

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迴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麼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聖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

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迴避他;

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

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

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護。

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願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於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裡貪圖擁有天下一樣。

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麼,在權利私慾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活著是如此,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後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3)種禽條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為了揭示後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一文。

賞析:

荀子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這篇文章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內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文章可以分為四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君子慎其所立乎」,闡述學習的必要性和需要選擇好的學習環境。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

「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出發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

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和鼓舞。

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

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後,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製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

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這一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

因此,「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於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於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

他在這里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義因素。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並非更長了,聲音並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

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並非善於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里」「絕江河」,由於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

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於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於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推論起來,人如果善於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為有才德的君子。

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於藍、冰寒於水、直木可「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

第二段從「積土成山」到「安有不聞者乎」,闡述學習必須專心一致、鍥而不舍。人們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這一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主要寫了兩個方面:一個是「積」,一個是「一」。

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聖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聖人的思想。

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

經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

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

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並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恆。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和充分的證明。

第三段從「學惡乎始」到「此之謂也」,闡述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從這段開始說明學習的全過程和學習的總內容總要求。「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是總的途徑;「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是總的要求。

「其義不可須臾舍也」,強調所學內容的必要性,而且指出舍與不舍將是人與禽獸之分。「真積力久則入」,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接著指明所學課目,指出《禮》講究「敬」,《樂》講究聲律諧和,《詩經》《尚書》講究博聞強記,《春秋》講究微言大義,能夠學完這些,天地之間的一切就全學完了。接著分析「君子」「小人」兩種迥然不同的學習態度,並且指出要選擇學生進行教育。

教育的方法是不好為人師,也不強加於人,而是言行恰當。作者特別強調「君子學習為的修身溢美,小人學習為的取悅於人」,一破一立,一貶一褒,旨在闡述「勸學」的最終目的是「至乎禮而止」。

接著荀子提出「學莫便乎近其人」和「隆禮」兩個學習的根本措施,認為只有以實際的典型作為學習對象,才是快速有效的學習辦法,才能夠使君子之大道「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在荀子看來,學習求得速成,「近其人」只是手段,目的卻在「隆禮」。荀子又把學習的質量就其形式和本質作了一個鮮明的比較:「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這樣來鑒別學習質量,分析學習質量,從政治思想家的功利主義出發,是新興地主階級思想家深刻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表現,也是一種教育思想的躍進。

最後,荀子提出接納學生的嚴格條件和教育學生的態度和方法。「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具體條件是「禮恭」「辭順」「色從」,教師對學生從容不迫,言之必中。

第四段從「百發失一」到最後,闡述學習的根本目的,亦即最終歸宿。這一段提出了勸學的最高要求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這就是百發不失其一,千里不差一步,觸類旁通,不背仁義,純而粹之,貫徹始終。

學習的過程是誦讀《詩》、《書》、《禮》、《樂》、《春秋》,獨立思考,融會貫通,身體力行,而且能不斷去掉干擾因素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乃至達到好學樂道心利天下成為一種本能,即使有高權厚利也不能使他傾倒,人多嘴雜也不能使他轉移,貴有天下也不能使他動心。

生也是這樣,死也是這樣,成為一種道德觀點的操守者。而且這種本能就像「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一樣。荀子所說的「足以為美」的典型是又「全」又「粹」,「全」是數量,「粹」指質量,亦即質和量高度統一的典型,這種人足以為師,他上可以為「君」,中可以為「君子」,下可以為「士」。

結尾「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指明作為一個完整的、有德操的典型,既須堅持不渝,又要能夠適應各種變易,這才可以算得上「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是互文,天地都能見其英明共其榮耀,這種人能夠彪炳千里,蜚譽百代,化育無窮,包孕宇宙,更是荀子神遊夢遇、樂在其中、妙筆生花之所在。

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肆』 養殖場需要交什麼稅

養殖場需要交企業所得稅、環保稅;如果有進出口貨物,也需交關稅;如果養殖場是佔用耕地的,也需交耕地佔用稅,一次性繳納。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規定,養殖場的企業所得稅是減半徵收:

第八十六條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的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徵、減征企業所得稅,是指:

(一)企業從事下列項目的所得,免徵企業所得稅:

1、蔬菜、穀物、薯類、油料、豆類、棉花、麻類、糖料、水果、堅果的種植;

2、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

3、中葯材的種植;

4、林木的培育和種植;

5、牲畜、家禽的飼養;

2007年1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經國務院第197次常務會議通過,於2007年12月6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019年4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14號)公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部分條款予以修改。

(4)種禽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第十二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所稱企業取得收入的貨幣形式,包括現金、存款、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准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以及債務的豁免等。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所稱企業取得收入的非貨幣形式,包括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股權投資、存貨、不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勞務以及有關權益等。

第十三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所稱企業以非貨幣形式取得的收入,應當按照公允價值確定收入額。

前款所稱公允價值,是指按照市場價格確定的價值。

第十四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項所稱銷售貨物收入,是指企業銷售商品、產品、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存貨取得的收入。

『伍』 種畜禽管理條例的國務院令

第153號
現發布《種畜禽管理條例》,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李鵬
1994年4月15日

熱點內容
合同法對法律上不能履行規定 發布:2025-07-10 20:34:12 瀏覽:131
對道德經第一章的感悟 發布:2025-07-10 20:32:53 瀏覽:760
庭審懟法官 發布:2025-07-10 20:31:11 瀏覽:126
2015年法院工作 發布:2025-07-10 20:19:37 瀏覽:809
勞動法釋義工作日間歇 發布:2025-07-10 20:18:47 瀏覽:487
經濟法課前演講素材 發布:2025-07-10 20:13:19 瀏覽:451
傳染病防治條例 發布:2025-07-10 19:57:16 瀏覽:627
一年級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10 19:56:26 瀏覽:259
論述經濟法的獨立性 發布:2025-07-10 19:40:55 瀏覽:484
刑事訴訟法減刑暫予監外執行 發布:2025-07-10 19:16:00 瀏覽: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