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法律責任
1. 是不是所有的違法行為都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法抄律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襲法律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這里的法律是廣義的法律。行為人既包括個人,也包括單位。所謂違反法律規定,是指違反法律規定中的禁止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不包括授權性規范。法律是由許多法律規范構成的,是法律規范的總和。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種行為規范。按照法律規範本身的性質,可將法律規范分為禁止性規范、義務性規范和授權性規范。禁止性規范是指禁止人們作出一定行為的規范,它規定不得作出一定行為,若作出一定行為則違法。如《審計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關於被審計單位不得轉移、隱匿會計憑證等的規定就是禁止性規范。義務性規范是指人們必須作出一定行為的規范,它規定必須作出一定行為,若不作出一定行為則違法。如《審計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關於被審計單位應當配合審計機關工作的規定就是義務性規范。
授權性規范是指人們有權作出一定行為的規范,它規定可以作出一定行為,也可以不作出一定行為,都不違法。如《審計法》第十條關於審計機關可以派出審計特派員的規定就是授權性規范。
2. 中規定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兩種形式: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根據《會計法》的相關規定: 第二十五條 單位領導人、會計人員違反本法第二章關於會計核算的規定,情節嚴重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六條 單位領導人、會計人員和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故意毀滅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的,或者利用虛假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偷稅或者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眾利益的,由財政、審計、稅務機關或者其他有關主管部門依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負責處理,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 會計人員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予以受理,或者對違法的收支不向單位領導人提出書面意見,或者對嚴重違法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的收支不向主管單位或者財政、審計、稅務機關報告,情節嚴重的,給予行政處分;給公私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 單位領導人接到會計人員按照本法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提出的書面意見,對違法的收支決定予以辦理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作出處理決定,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行政處分;給公私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九條 單位領導人和其他人員對依照本法履行職責的會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 法律責任主要有什麼
法律責任一般包括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處罰幾類。這幾類裡面,民事責任主要版是經濟賠償,恢復權名譽,賠禮道歉,修理重做之類的,刑事責任有罰金,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行政處罰也有罰款,限制人身自由,警告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