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國際法律責任案例

國際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2-22 15:21:49

Ⅰ 國際私法案例

1、以合同違約起訴。因為航空公司的行為是違約行為,而且以合同起訴的話,可選內擇的聯結點是最多的。容
2、A可以向中國范圍內日本航空公司代表機構住所地或者有可供扣押財產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向日航在東京的營業管理機構所在地法院、紐約當地法院提起訴訟。
3、中國法院應當優先適用加入的國際條約,即關於民航運輸的《華沙條約》,此外還可適用與合同具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4、中日之間並無相互執行判決的雙邊條約,也不存在共同加入的相互執行判決的多邊條約,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互惠關系,可以將判決經由中院——高院——最高院轉給日本的司法協助機關,請求執行。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Ⅱ 關於國際貿易法律的案例

首先必須了解平安險的責任范圍:平安險的英文意思為「單獨海損不賠」。其專責任范圍主要包括:屬

A.被保險貨物在運輸途中由於惡劣氣候、雷電、海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整批貨物的全部損失或推定全損。
B.由於運輸工具遭受擱淺、觸礁、沉沒、互撞、與流冰或其他物體碰撞以及失火、爆炸等意外事故造成貨物的全部或部分損失。
C.在運輸工具已經發生擱淺、觸礁、沉沒、焚毀等意外事故的情況下,貨物在此前後又在海上遭受惡劣氣候、雷電、海嘯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的部分損失。
D.在裝卸或轉運時由於一件或數件整件貨物落海造成的全部或部分損失。
E.被保險人對遭受承保責任內危險的貨物採取搶救、防止或減少貨損的措施而支付的合理費用,但以不超過該批被救貨物的保險金額為限。
F.運輸工具遭遇海難後,在避難港由於卸貨所引起的損失以及在中途港、避難港由於卸貨、存倉以及運送貨物所產生的特別費用。
G.共同海損的犧牲、分攤和救助費用。
H.運輸合同中訂有「船舶互撞責任」條款,根據該條款規定應由貨方償還船方的損失。

鑒於案例所給材料判斷,船體沉沒應該成立全損,因此保險公司的理由不能成立!

Ⅲ 國際法的幾道案例分析題

1可以管轄,涉私行為不享有豁免
2不承認。只有2種情況下 佔領是合法:1自衛2聯合國授權
3財產:不動產 隨地走,bcd各自繼承領土內的不動產
動產 採用實際聯系原則,看和哪國關系最大就是誰的,比如c國政府的輪船在分立後停在d國港口,船還是c國的,不會變成d國的。

債務:債務正常繼承吧,a國已經消失了,之前和d國的債務只是這題的干擾項。

4a國政府有責任啦,雖然a國政府沒有直接參與大使館的焚毀活動,但是其對這種行為採取漠視,縱容的態度,對行為本身負國家間接責任,同時也違反了國際義務。已經構成了承擔國際法律責任的要件。

5可以要求賠償。根據有關邊界制度,邊界周邊的領土利用 以不損害到鄰國利益為前提。

Ⅳ 國際商法案例分析

解答:

(1)船舶公司應當承擔責任。因為中國萬達公司出具了船舶公司簽發的清潔提單。

(2)松下公司應當承擔責任。因為中國萬達公司可以依據買賣合同要求松下公司承擔違約責任。

(3)保險公司不負賠償責任。因為根據海商法的規定,除合同另有約定以外,對包裝不當造成貨物損失的,保險人不負賠償責任。

(4)萬達公司的損失既可以要求船舶公司賠償,也可以要求松下公司賠償,但是只能擇一行使。

評析:

保函是指由托運人出具的用以擔保承運人簽發清潔提單而產生的一切法律後果的一種擔保文件。該保函能擔保承運人因簽發提單後而產生的法律後果,但該保函並無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因為保函的當事人是托運人和承運人。根據《漢堡規則》的規定:"保函對受讓提單的包括收貨人在內的任何第三人,不發生效力。該規則還規定;保函對托運人是有效的,但承運人接受保函而簽發提單屬於惡意的欺詐,則保函對托運人無效。承運人不僅無權從托運人處取得賠償,而且要對包括收益人在內的任何第三方的損失承擔無限賠償責任,即只有善意保函才對托運人和承運人有效,但不能對抗任何第三人。

中國《海商法》第243條規定:"除合同另有約定外,因下列原因之一造成貨物損失的,保險人不負賠償責任:(一)航行遲延,交貨遲延或者行市變化;(二)貨物的自然損耗、本身的缺陷和自然特性;(三)包裝不當。本案中貨物損失的原因是托運人包裝不當造成的,因而保險人並不承擔保險責任。

Ⅳ 國際法 案例分析題

一參考答案:抄
1、A國是否有責任把X引渡給B國,要看兩國是否簽訂的關於引渡的雙邊條約。因為根據國際法,引渡一般是以國家間的引渡(雙邊)條約為基礎和根據的,在沒有引渡條約的情況下,國家則沒有引渡的義務,是否引渡,在什麼條件下引渡,完全由國家自行決定。
2、A國違反了國際義務。因為引渡的對象一般是普通刑事犯罪和戰爭罪、劫機罪等,根據要麼引渡,要麼起訴的國際法原則,如果不將罪犯引渡,則應毫無例外地對罪犯進行起訴,並按本國法律作為一種嚴重犯罪予以判決。
3、是,因為S國以A 國拒絕引渡的理由,強行將X從A國綁架回B國,不但違反了關於引渡的國際法原則,還侵犯了A國的領土主權,因為國家對其領土內的人、事和物享有完全的、排他的支配和管轄權。

Ⅵ 一道案例分析題~(國際法)

1.中國對此復案件有管轄權!(制屬地管轄原則)
2.根據刑法的屬地管轄原則來確認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除法律有特別規定者以外(此處是指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都適用本法)
3.不引起國際法律責任!因為國際法律責任是指國家因違反其所承擔的國際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現代國際法還包括國家對自己或本國公民、法人從事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造成損害應承擔的責任!其實說白了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是國家~根據本案情,相關國家並無不當!所以不引起國際法律責任!~

個人見解,以上僅供參考!~

Ⅶ 求救!《國際法》的案例分析

第一種解釋
作為國際法律關系主體的國家(或者地區)之間制定和實施的法律。
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以區別於國際私法或法律沖突,後者處理的是不同國家的國內法之間的差異。國際法也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內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它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
國際法是西方世界的三重發展過程的產物:即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瓦解,進入近代歐洲社會的過程;近代歐洲社會向外擴張的過程;處在發展中的世界社會里,權力逐漸集中到數量迅速減少的主要世界強國手中的過程。
國際法的造法方式《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將國際法的主要造法方式即國際法規則形成的方式歸結為三:條約、國際習慣法和為各國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這已得到幾乎是普遍一致的贊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是:各國主權平等,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脅和使用武力,以及民族自決原則等。
條約:條約和其他經一致同意的協議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國際法主體可以通過它們(如果是國際習慣法不要求任何形式)宣布、修改或發展現行的國際法。它們也可以通過條約將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轉變為聯合的或凌駕於國家之上的全球性或區域性的國際社會。
國際習慣法:實質上就是適用於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的國際法。國際習慣法的構成有兩個要素:1.普遍的或區域性的國家實踐;2.這種實踐為有關國家承認為法律。國際習慣法常常是以早期條約的某些條款為其淵源,這些條款後來就被承認為法規。但是也有個別的國際法規則是由世界列強的大致相同的實踐發展而成的。
為各國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只有在國際習慣法或條約法沒有相應的規則與之平衡的情況下才起作用,所以它的造法作用是輔助性的。這種原則必須是一般的法律原則,而不是作用范圍有限的法律規則;它還必須得到有相當多的國家(至少包括世界上所有主要的法律體系)的承認。
在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里的國際法:國際習慣法的主要規則可以概括為7個基本原則:即主權、承認、同意、信實、公海自由、國際責任和自衛。
主權:依照國際法,共處的各主權國家一律平等。它們只能對在其領域內的人和事行使管轄權,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從領海到公海的緊追權或者報復權)才被允許對在其領域外的人和事行使管轄權。各個國際法主體除受普遍適用的國際習慣法的規則約束外,不經它同意,不得令其承擔任何外加的國際義務。
承認:承認的主要作用是,承認一個實體作為國際法主體而存在,或者承認它的首腦為該國的代表並希望與之維持外交關系。承認的主要形式是承認一個國家或政府在一塊領土上行使事實上的或法律上的管轄權,簡稱為事實上的承認和法律上的承認。承認可以是無條件的,也可以是有條件的;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承認也可能並不是全面的,而只限於承認一群人為交戰團體或叛亂團體,如果這些叛亂者事實上已經控制了該國部分領土。承認在原則上是可以自行斟酌決定的,但過早地承認別國的交戰團體或叛亂團體是和該國專有的國內管轄權不相容的,因而也是非法的。
同意:國際法主體在訂立協定時,在不損害第三者權利的情況下,可以修改和補充國際習慣法的某項規則或者為各文明國家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遵循國際法的要求所作出的同意,為締約雙方確定了相互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經締約雙方同意所訂立的協定,其中止、修改和終止也應經締約各方的同意或默認。
信實:在國際法發展的早期階段,所謂信實主要是指不背信棄義。以後,信實的含意逐漸與公平合理、符合常識的要求一致起來。締約雙方或者應對自己的單方面行為負責的一方,必須恪守信義地解釋和執行協定。
公海自由:公海航行自由的規則不準許任何國際法主體佔用公海的任何部分。在和平時期,一個國家只能對有權懸掛該國國旗的船舶行使管轄權;而在戰爭時期,則可根據海戰規則和捕獲法規干擾敵國及中立國的航運。對於公海、公海上空和海床的利用,必須合理照顧其他國家的利益。海盜行為和販運奴隸都是對公海的非法利用。
國際責任:關於國際責任的規則要有兩個前提,1.國際法主體的下屬機構違反國際義務,構成了不法行為或國際侵權行為;2.這種國際侵權行為引起賠償的責任。這些規則所規定的義務是獨立於任何個別的國際法主體的意志之外的,但是它們是可以經過同意和默認加以修改,它們也可以用雙方同意的規則規定類似國內刑法的那種處罰來加以強化,或者通過默認和不行使權利而予以放棄(也稱消滅時效)。
自衛:國際習慣法允許國際法主體對其他國際法主體的不法行為採取自衛措施,也可以對不受任何其他國際法主體保護的個人、船舶或飛機的行為採取自衛措施。自衛必須是迫不得已、刻不容緩的。只有為了擊退即時的、緊迫的入侵才有權採取自衛行動。
支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各項規則相互作用的結果,又規定了一些次要規則和法定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有:領土、外交法及豁免、保護國外的僑民、貿易和航行自由、引渡和政治避難、國際權利與義務的繼承。
在有組織的國際社會里的國際法:在有組織的國際社會里,象國際聯盟和聯合國這樣的機構是在各國一致同意和聯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全球性的綜合性組織。它們對國際法的影響表現在三方面:1.經各成員國明示同意,對以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為基礎的那些規則進行修改。例如聯合國憲章限制了國際法主體按照國際習慣法可以以武力相威脅或者訴諸武裝報復和戰爭的權利。2.通過聯合國大會的決議對國際法的規則進行間接的修改,聯合國大會雖然不是行使造法職能的機構。但是它的許多決議具有間接的修改,因為這些決議確定了國際法的新規則,如果聯合國的大多數成員國和聯合國的絕大多數主要機構都接受這些國際法規則,認為它們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那麼,這些國際法規則遲早終究會過渡成為新的法律。3.對國際法作進一步的編纂和發展。國際法委員會作為聯合國大會的下屬機構,擔負著編纂國際法的任務,但它同時也在開拓許多新的國際法領域。事實上,國際法委員會並未將下述兩項任務即編纂國際法(重申現行的國際法)和發展國際法(通過起草新的國際法規則——包括變更現行的國際習慣法),加以嚴格區分。除此之外,政府間海事協商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和海牙私法會議也曾分別就海洋法、國際勞工法、國際私法等專題完成了准立法性的起草工作。國際法在一些區域性集團的相互關系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編輯本段第二種解釋
國際法主要是國家在其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調整國家間關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則、規則、規章制度的總體。
國際法是法律的一個特殊體系
因這它具有階級性、規范性和強制性這些一切法律所具有的共性
編輯本段國際法的特徵
國際法的特徵主要有:
1、 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
國內法的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2、國際法是國家以協議的方式來制定的,
國內法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依一定程序來制定的。
3、國際法採取與國內法不同的強制方式
國內法主要是依靠有組織的國際強制機關加以維護,保證實施,而國際法的強制方式主要依靠國家的本身的行動。
但國際法仍然是法律
1、國際法為國家規定了一整套處理其對外關系的行為規則,為國家規定了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
2、國際法具有強制性,只不過與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特殊的強制方式仍然是強制方式。
3、一些重要的國際條約都明確規定了國際法的效力。
4、國際實踐證明,國際法作為國家之間的法律,不僅為世界各國所公認,而且各國也是遵守的。
戰後國際關系新發展的特徵:
1、自然法學派:維多利亞、蘇亞利茲、普芬道夫、
社會連帶法學派:狄冀、龐德
規范法學派:凱爾遜
2、實在法學派:邊沁、賓刻舒刻
3、格老秀斯(折衷法學派):格老秀斯、沃爾夫、瓦特爾
4、我們認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應該是國家之間的協議:
A、國際法是國家之間 的法律,國家是國際法的制訂者,因此,只有國家之間達成的協議,都對各國具有拘束力
B、各國達成的協議是各國作為國際法的制訂者,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共同制訂的法律文件,因此,成為各國必須和應該遵行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范。
C、各國之間的協議是各國強制執行國際法的根據。
編輯本段戰後國際關系新發展的特徵
戰後國際關系新發展的特徵主要是:
1、新獨立國家的興起;
2、國際組織的增加
3、國際經濟關系的變化
4、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現代國際關系的這些新變化
第一:確認了一系列指導現代國際關系的新的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第二:國際法調整的對象和范圍的擴大
第三:國際法內容的更新
第四:國際法系統化、法典化
第五:國際法產生了許多新的分支
國際法是由一系列調整國際關系的原則、規則、規章制度組成的,這些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第一次出現的地方,就是國際法的淵源。
《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
一)法院對於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1、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則者;
2、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3、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4、在第五十九條規定之下,司法湊合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國際條約:凡是符合國際法和有效的條約,對締約國均有拘束力,都是法律淵源。
契約性條約:專為締約國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條約。
造法性條約:專門為確立或修改國際法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條約
國際習慣:隨著國際關系的產生,國家交往中必然會形成許多慣例,這些慣例如被接受為法律,就成為國際習慣法。
國際習慣的形成有兩個要素:一是慣例的產生,這是「物質因素」,慣例來自國家在相當長時期內「反復」和「前後一致」的實踐。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反復著前後一致的實踐,慣例便產生了。
另一個要素是這慣例能不能被接受為法律,這是一個心理因素:如國家認為這種規則是國際法所必需的,便相約接受它的拘束。這在國際法理論上被稱為法律確信或法律的必然確信。
一般法律原則:理解為各國法律體系所共有的原則。
編纂就是把各種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編成系統化的法典。
編纂有兩個意義:一是把現
有的國際法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訂成法典,使分散的原則和規則法典化;二是按照法典形式把所有的原則和規則進行法律
上的整理,訂成新法律,並促進其發展/.
編纂有兩種形式:一是把所有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納入一部完整的法典之中,這是全面的編纂,這個任務因過於繁重,迄今尚未實現;二是把各個部門法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進行系統化的編纂,成為部門法的專門法典。
國際法委員會的任務:1、就國際法尚未規定的一些問題或各國實踐尚未充分發展成為法律的一些問題草擬公約草案,以促進國際法的進步發展。2、編纂現有國際法,使國際法更加精確的條紋化和系統化。
委員會編纂國際法的程序是: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出選題或由大會提出選題,由委員會草擬公約草案,然後提交大會討論通過。公約草案一般由大會召開外交會議討論通過,開放給各國簽字和批准。
編輯本段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
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
第一種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同屬於同一個法律體系這是一元論的觀點
一派認為國際法從屬於國內法,即國內法優先說:耶利內克、佐恩、考夫曼
另一派認為國際法優先,國內法受制於國際法,這是所謂的國際法優先說:狄驥、波利提斯
第二種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是分別屬於兩種不同的法律體系,這兩種體系是對立的,不相隸屬的。:奧本海、特里佩爾、斯特魯普、安茨洛蒂、費茨摩里斯、盧梭
我國學者認為:國際法和國內法是不同的法律體系,但由於國內法的制定者和國際法的制定者都是國家,這兩個體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彼此不得互相對立而是互相緊密聯系的,互相滲透和互相補充的,
國家在制定國內法時,應考慮國際法的原則和規則,不應違背所承擔的國際義務,國家在參與制定國際法時應考慮到國內法的立場不能幹預國內法,國際法的原則和規則可以從各國的國內法得到補充和具體化,國內法可以從國際法的原則和規則得到充實和發展。兩者互相補充、互相滲透、但不是互相干擾和排斥的:國際法不得干預國內法,國內法不得改變國際法,兩者的關系應該是協調一致的。
國際習慣法規則若不與現行國內法相抵觸,可作為國內法的一部分來適用:英法德美日
對待條約,大部分國家如我國日本、奧地利認為凡是本國簽訂的簽定的條約,即使與本國國內法有抵觸,也適用條約。

Ⅷ 國際私法案例分析

1,按最密切聯系地原則,在涉外侵權行為案件中,法院應考慮與侵權行為有關的各種因素,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對侵權行為地法、法院地法、當事人本國法、住所地法和慣常居所地法等各個連結點加以權衡,並從中確定適用於侵權行為的法律。,2最密切聯系地說3.適用與案件有最密切聯系地的法律,這一主張又稱為「侵權行為自體法」。

在涉外侵權行為案件中,法院應考慮與侵權行為有關的各種因素,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對侵權行為地法、法院地法、當事人本國法、住所地法和慣常居所地法等各個連結點加以權衡,並從中確定適用於侵權行為的法律。,這一理論是英國學者莫里斯首先指出。實踐中最早採用侵權行為適用與侵權案件有最密切聯系地的法律是1963年美國紐約州上訴法院對貝科克訴傑克遜(Babcockv.Jackson)一案的判決。該案事實為:紐約州住所者傑克遜夫婦邀請他們的朋友貝科克於周末乘他們的汽車一起去加拿大旅遊,不料車子行駛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時候出了事故,致使貝科克受到傷害。回到紐約後,貝科克向法院起訴,要求傑克遜夫婦賠償其損失。按照美國法院的沖突規范的指定(即侵權行為適用侵權行為地法),本案應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法律為准據法。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法律規定,免費乘客沒有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但審理案件的法官富德(Fuld)認為,單純適用侵權行為地法不能導致公正的結果。富德認為,本案中除了事故的偶然發生地是在安大略省以外,與本案有關的各項因素均與該地無關。與之相反與本案有關的各項因素卻與紐約州有著更密切的聯系,應適用紐約州法律作為本案的准據法,而紐約州法律規定免費乘客也有損害賠償的請求權。結果法院適用了紐約州的法律,滿足了原告的訴訟請求。該案作出判決後,揭開了美國國際私法革命的序幕。此後,1971年美國《沖突法重述》確定了最密切聯系原則。這一原則注重的是法律適用的合理性,它並不是鼓勵法院自由的關系有更密切的聯系為前提。

這一主張又稱為「侵權行為自體法」。按最密切聯系地原則,在涉外侵權行為案件中,法院應考慮與侵權行為有關的各種因素,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對侵權行為地法、法院地法、當事人本國法、住所地法和慣常居所地法等各個連結點加以權衡,並從中確定適用於侵權行為的法律。這一理論是英國學者莫里斯首先指出。實踐中最早採用侵權行為適用與侵權案件有最密切聯系地的法律就是1963年美國紐約州上訴法院對貝科克訴傑克遜(Babcockv.Jackson)一案的判決。法官富德認為,本案中除了事故的偶然發生地是在安大略省以外,與本案有關的各項因素均與該地無關。與之相反與本案有關的各項因素卻與紐約州有著更密切的聯系,應適用紐約州法律作為本案的准據法,而紐約州法律規定免費乘客也有損害賠償的請求權。結果法院適用了紐約州的法律,滿足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該案作出判決後,揭開了美國國際私法革命的序幕。此後,1971年美國《沖突法重述》確定了最密切聯系原則。這一原則注重的是法律適用的合理性,它並不是鼓勵法院自由裁量權的濫用,而是要求其他法律的適用須比侵權行為地法與該債的關系有更密切的聯系為前提。

Ⅸ 國際法案例分析

1 B國是否有責任把X引渡給X國,要看兩國是否簽訂的關於引渡的雙邊條約。因為根據國際法版,引渡一般權是以國家間的引渡(雙邊)條約為基礎和根據的,在沒有引渡條約的情況下,國家則沒有引渡的義務,是否引渡,在什麼條件下引渡,完全由國家自行決定。
2、B國違反了國際義務。因為引渡的對象一般是普通刑事犯罪和戰爭罪、劫機罪等,根據要麼引渡,要麼起訴的國際法原則,如果不將罪犯引渡,則應毫無例外地對罪犯進行起訴,並按本國法律作為一種嚴重犯罪予以判決。
3、是,因為A國以B國拒絕引渡的理由,強行將X從B國綁架回A國,不但違反了關於引渡的國際法原則,還侵犯了B國的領土主權,因為國家對其領土內的人、事和物享有完全的、排他的支配和管轄權

Ⅹ 用國際法的知識來分析一些國際事件,,最好有個案例,,呵呵,

1、外籍飛行器有權在專屬經濟區上空自由飛越,因此美國飛機在前期活動並內不違反國容際法。
2、美國飛機違反飛行規定,致使中方飛機墜毀,應被視為美國國家行為,為國際不法行為,應當承擔國際不法行為責任。
3、美機未經中方允許,擅自進入中國領空並降落,侵犯了中方的領土主權,亦屬於國際不法行為,應對此承擔責任。

熱點內容
補休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9 14:42:09 瀏覽:341
煙台市萊山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9 14:41:20 瀏覽:385
中華初級經濟法百度雲 發布:2025-09-29 14:38:24 瀏覽:292
國際法律責任的依據有 發布:2025-09-29 14:21:09 瀏覽:936
刑事訴訟法一審開庭程序違法 發布:2025-09-29 14:17:26 瀏覽:990
司法鑒定可訴 發布:2025-09-29 13:44:58 瀏覽:410
法治觀念核心 發布:2025-09-29 13:33:18 瀏覽:568
最高檢貫徹依法治國規定 發布:2025-09-29 13:28:59 瀏覽:266
王者戰隊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9 13:01:52 瀏覽:103
哈爾濱市燃煤污染防治條例 發布:2025-09-29 12:45:01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