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的規定是體現他律規范國家強制力的核心部分對或錯
⑴ ( )部分規定了人們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律規范的核心部分。
假定部分啦!選A。因為我們不是時刻在犯罪,法律規定的是假定我們犯罪後,會受到怎樣的處罰,是具有前瞻性質的,它規定了我們不該做什麼,否則就會受罰,以上!
⑵ 法律是一種他律性的規范對嗎
法律是一種公共性的制度,幷不是他律性的規范。
⑶ 教育法律規范的核心部分是什麼
fdg
⑷ 不作為犯罪要求的特定義務是指
不作為犯罪要求的特定義務是指法律規定的義務,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的義務,因行為人先前行為引起的義務。構成不作為犯必須以行為人負有特定義務為前提。根據來源的不同,特定義務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
這種義務一般指憲法、法律和其他法規所規定並為刑法所認可的義務,任何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人都必須履行這種義務。如憲法和婚姻法規定了家庭成員有相互扶養的義務,刑法也要求履行這種義務,否則即追究刑事責任。
因此不履行扶養義務構成遺棄罪即是不作為犯。有的法律雖規定了特定義務,但刑法未認可的,則不構成刑法上的不作為犯。如依民法規定,債務人有清償債務的義務,但債務人拒不清償的並不屬於刑法上的不作為犯,因為刑法沒有規定或認可這種義務。
2、職務或業務上要求承擔的義務。
這種義務一般由有關法規、規章制度加以規定,但與前述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並不相同。兩者區別在於這種義務是以行為人所擔任的職務為前提的,行為人只有在履行職務或從事業務期間才談得上對這種義務的違反。
如值班醫生負有搶救病人的義務,值勤消防隊員負有滅火的義務。行為人在業余時間則談不上對這種義務的違反,或至多隻能說是違反了道德義務。而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一般以某種特定身份為前提,具備此種特定身份者任何時候都必須履行義務,否則即構成不作為犯罪。
3、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
這種義務是指由於行為人的行為使某種合法權益處於危險狀態時,該行為人負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防止侵害結果發生的義務。
行為人不履行這種義務而發生嚴重後果的,構成不作為犯。如成年人帶他的小孩去游泳,即負有保護孩子安全的義務。如果由於大人疏於照顧,小孩不慎進入深水區域,生命處於危險之中,但大人能夠救助而不救助的,就構成不作為的殺人罪。
4、基於法律行為承擔的義務。
法律行為是指在法律上能產生一定權利義務的行為。只要發生一定的法律行為,不管這種行為通過口頭還是書面形式發生,行為人就必須承擔一定義務。
如某人自願受雇於他人當保姆,則其負有看護好僱主家孩子的義務,若其不負責任致孩子發生意外而傷亡,則需對其不履行義務的行為承擔不作為的刑事責任。
(4)法律責任的規定是體現他律規范國家強制力的核心部分對或錯擴展閱讀:
法律關系的內容,指法律規定的對法律關系主體必須作出一定行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為的約束。與權利相對應。
法律義務同基於道德、宗教教義或其他社會規范產生的義務不同,它是根據國家制定的法律規范產生,並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履行的。違反法律義務就要承擔法律責任(見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
法律上的義務與權利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沒有權利就無所謂義務,沒有義務也就沒有權利。在某些法律關系中 ,每一個法律關系的參加者都可能同時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 。
例如在買賣合同中,買受人有取得一定物品為自己所有的權利,同時有付給貨款的義務;出賣人則有把一定物品轉移給買受人的義務,同時享有取得貨款的權利。也有一些法律關系,一定的主體享受權利,而由一切人承擔義務。
例如在所有權關系中,一切人都承擔不妨礙某一權利主體佔有、使用或支配歸他所有的財產的義務。在特定的場合,一種行為可以同時既是權利又是義務。例如法律授予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職權。就其與公民的關系來說,是行使權利;就其與國家的關系來說,又是履行義務。
根據不同標准可以對公民的義務進行不同分類,通常分為:
①政治生活的義務和一般民事關系的義務。如交納捐稅、服兵役,是政治生活的法律義務;撫養子女、履行債務,是一般的民事法律義務。
②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積極義務即必須作出一定行為的義務,如納稅、撫養的義務;消極義務即不作出一定行為的義務,如不得侵入他人住宅的義務。
③絕對義務與相對義務。絕對義務,又稱對世義務,指對一般人承擔的義務,例如不得侵害法律所保護的任何公民的基本權利。相對義務,又稱對人義務,指對特定人承擔的義務 ,如債務人只對債權人承擔清償債務的義務。
④第一義務與第二義務。這一區別的標准與權利中的原權利與派生權利(又稱救濟權)的劃分相當。第一義務對應原權利而存在,即不侵害他人權利的義務;第二義務對應派生權利而發生,即由於侵害他人權利而發生的義務(見權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特殊義務
⑸ 法律的權威主要來自於國家強制力對還是錯
這句話是錯誤的。法律的本質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法律的權威來自於國家政權,憑借強制力保證實施。
⑹ 如何理解「法具有國家強制性,但不具有國家強制力」
一、法的國家強制性
法的國家強制性,指法體現國家權力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屬性。
如果沒有國家權力,沒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法就不可能得到普遍的遵行,就喪失其獨立存在的意義,也就不成其為法了。是否具有國家強制性,是法和其他社會規范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其他社會規范雖然也有一定的強制性,但不是國家強制性,如道德主要依靠社會輿論的強制,習慣受到巨大習慣勢力的強制。這種強制不同於國家強制。
二、國家強制力
國家強制力是以國家的強制機構(如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為後盾的,是和國家制裁相聯系的,表現為對違法者採取的國家強制措施。
三、法的國家強制性是法本身所固有的屬性,和法的實現的方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正是由於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才可能在必要時通過國家強制措施保證法的實現,但是法的實現的方式,並不一定都通過國家強制措施。人們遵守法律出於各種動機,並不一定都出於畏懼法律制裁。
社會主義法,體現著人民的利益和意願,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依靠人民群眾的自覺遵守獲得實現的,只是在法的實現過程中遇到阻礙時才採取國家強制措施。
(6)法律責任的規定是體現他律規范國家強制力的核心部分對或錯擴展閱讀
(一)法的本質
1、法的本質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
2、法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3、法是出自國家的社會規范 ,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
(二)、法的特徵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首先,在社會體系中,法屬於社會規范的范疇。作為社會規范,法既區別於思想意識和政治實體,又區別於非規范性的決定、命令,如法院判決。
其次,人的行為是法的調整對象。也可以說,法的調整對象是社會關系。這兩種說法意思是一致的,因為社會關系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互動或交互行為。沒有人們之間的交互行為,就沒有社會關系。法調整人的行為,同時也就調整了社會關系。作為法的調整對象的行為是指人的外在行為。
2、、法是出自國家的社會規范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它就必然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因此具有高度的統一性、普遍適用性。這種統一性是建立在國家權力和國家意志的統一性基礎之上的。法的統一性首先指各個法律之間在根本原則上的一致,其次是指除特殊的情況外,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總的法律體系,且該法律體系內部各規范之間不能相互矛盾。
從法的統一性又可以引申出來法的普遍適用性,即法作為一個整體在本國主權范圍內具有普遍約束力,所有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法。任何人的合法行為都無一例外地受到法律保護,任何人的違法行為也都無一例外地受到法律制裁。
3、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法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影響人們的行為動機,指引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的。權利意味著人們可以作或不作一定行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作或者不作一定行為。法律通過規定權利,使人們獲得某種利益或自由。
義務意味著人們必須作或者不作一定行為。義務包括作為的義務和不作為義務兩種,前者要求人們必須做出一定的行為,後者要求人們不得做出一定行為。正是由於法是通過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調整人們的行為,因此,人們在法律上的地位體現為一系列法定的權利和義務。
4、、法是由國家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
任何一種社會規范都具有強制性,都有保證其實施的社會力量。法的強制性不同於其他規范之處在於,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的國家強制性,既表現為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現為國家對合法行為的肯定和保護,既表現為國家機關依法形式權力,也表現為公民可以依法請求國家保護其合法權利。是否具有國家強制力,是衡量一項規則是否是法的決定性標准。
必須指出,法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這是從終極意義上講的,即從國家強制力是法的最後一道防線的意義上講的,而非意味著法的每一個實施過程,每一個法律規范的實施都要藉助於國家系統化的暴力。也不是說,國家強制力是保證法的實施的惟一力量。
⑺ 下列有關社會主義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一致性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1、錯誤的是:B
2、 辨析:社會主義法律是由國家強制為保障實施的,而社會主義道德則依靠的是社會輿論的監督。所以B選項是錯誤的。
3、我國社會主義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具有一致性。這種一致性表現在:
(1)兩者互相配合、互相促進、互相補充。
(2)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社會主義道德所譴責的。
(3)一些法律上的義務同時就是社會主義道德所要求的。
(4)積極實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勵的行為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道德。
4、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至此,中國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在內的,由七個法律部門、三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法律體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中國特色之路。
5、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反映,是為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服務的。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價值需求的。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規定,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價值的集中體現。
⑻ 法律的基本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⑼ 法律規范規定法律責任的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指引作用。這是指法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
⑽ 法律規范是由三部份組成,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份是什麼
法律規范通常由3個部分組成,即假定、處理、制裁。它們構成法律規范的3個要素。
1、假定:指適用規范的必要條件。每一個法律規范都是在一定條件出現的情況下才能適用,而適用這一法律規范的這種條件就稱為假定。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37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這個法律規范中,「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就是假定部分。在許多情況下,假定部分未明確寫出,可以從規范條文中推論出來。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18條:「夫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這條沒有明確寫出假定部分,但可以推論出來,即夫妻一方先亡而有遺產,便是假定。
2、處理:指行為規範本身的基本要求。它規定人們的行為應當做什麼、禁止做什麼、允許做什麼。這是法律規范的中心部分,是規范的主要內容。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15條:「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這是規定應當做什麼;第21條:「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歧視」,這是規定禁止做什麼;第10條:「夫妻雙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這是規定允許做什麼。
3、制裁:指對違反法律規范將導致的法律後果的規定。如損害賠償、行政處罰、經濟制裁、判處刑罰等。法律規范的制裁部分在法律條文中有以下幾種情況:①有些法律明確地規定了制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87條:「國家工作人員由於玩忽職守, 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②有些法律規范的制裁部分,規定在其他法律文件中。如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的制裁,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42條中。不論制裁部分怎樣規定,法律規范一般都有制裁,因為制裁是保證法律規范實現的強制措施,是法律規范的一個標志。
法律規范這三個部分是密切聯系不可缺少的,否則就失掉法律規范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