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實際借款人法律責任

實際借款人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2-26 10:10:09

1. 名義借款人以什麼法律關系向實際借款人追討

這是個非常糾結的問題,法律無規定

2. 借款人與實際收款人不一致時的債務主體如何認定

您好,債是特定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其主體雙方都是特定的,債權人的權利原則上只對債務人發生效力。《合同法》第八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此條款確立了「合同相對性原則」即合同只對合同當事人發生法律效力。具體到此借款糾紛來說,誰在出具的欠條上簽字誰就是當事人,不論實際收款人是誰。因此應將借款人作為被告。

3. 債權人承認借條上的借款人不是實際用款人,可否由實際借款人承擔還款責任

能夠確定的話實際借款人應該承擔還款責任,但在借條上簽字的人有擔保的意思沒過擔保時效的話也要承擔連帶責任。

4. 借款人無力償還債務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借款人無力償還債務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無力償還債務,只是民事糾紛,不會坐牢。如果對方起訴到法院,法院判決後,債務人不履行法院判決,對方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債務人有履行判決能力,而拒不執行的,情況嚴重的會構成拒不執行判決罪。如果確實履行困難,法院也會寬限履行時間的。

根據《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

1、債務人確實無力償還債務的,可以於債權人協商延期或者分期償還。

2、債權人起訴到法院判決後,債務人有能力執行法院判決而拒不執行的,會被拘留、罰款。情況嚴重的構成拒不執行判決罪。當然,債務人確實沒有能力償還的,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八條規定:「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

由此可見,債務人必須償還債務是肯定的。但目前社會上債務得不到償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無力償還,另一種是有能力而拒不償還。而《民法通則》對此也僅作了上述原則性規定。

實踐中,債務人無力償還又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暫時無力償還。如屬於這種情況,可按照上述《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由債務人分期償還。另一種是永久無力償還。

如果是永久無力清償的話,則只能就債務人的個人現有財產來清償了,這就要經過法院審理、作出判決,再付諸執行,也就是說債務人有多少個人財產可供執行,債權人就拿多少。

私人之間的借款要慎重。借錢給人,必須了解對方的資信情況,就是親朋好友之間的互通有無、如果數額較大的話,除立借據外,也要盡可能由借款人提供擔保或以一定財產作抵押,這樣就可減少風險。

(4)實際借款人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債務人長期不還債的處理辦法:

1、注意催討

有句俗話叫「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還仍然存在著不講信用的人,他們有的到期不還,有的借整還零等等。因此,凡借出的款項已經超過雙方約定期限,但借款仍未歸還的,出借人就要考慮催討,提醒借款人,催告其在合理的期限內返還借款。

2、及時起訴

借貸雙方權利受侵害的,被侵害者應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算起的二年內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超過二年的訴訟時效,人民法院就會不予受理,出借人的債權就失去了法律保護。

為了防止超過訴訟時效,出借人可以在訴訟時效屆滿前讓借款人寫出還款計劃,從而使訴訟時效中斷。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新的訴訟時效就可以從中斷之日起重新計算,這樣,出借人不僅擁有了起訴權,而且可以繼續擁有勝訴權,從而有利於保護出借人的合法權益。

3、債務還不起要被判刑嗎

欠錢不還屬民事行為,一般不會因此而構成刑事犯罪,也就不會坐牢。除非你確有能力歸還而拒不執行法院的民事判決、裁定的,或在法院採取強制執行措施時你故意暴力抗拒等。此外,法院可能因為你拒不執行法院的判決、裁定而對你人身採取司法拘留,最長可達15天。

5. 本案實際借款人如何確定

【案情】 原告鄒某對被告傅某及被告某木業公司考察後,次日,原告鄒某和被告傅某、伍某、某木業公司進行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後簽訂了借款合同,約定:被告傅某向原告借款200萬元、借款期限三個月(以實際到款日期計算);由被告伍某與某木業公司為借款承擔連帶擔保責任等內容。三被告隨即向原告出具借條,內容為:被告傅某向原告借到200萬元,並且被告傅某同意將三本林權證及一本股金證作為借款抵押擔保等。並將林權證和股金證移交給原告佔有。當日原告將款轉入擔保人被告伍某的銀行帳戶。借款屆期,被告傅某未能還款,經原告追索,雙方多次協商還款事宜,被告傅某亦提出通過銀行貸款和聯保方式貸款來償還原告借款,但始終未能兌現。為此,原告鄒某訴至法院,要求被告傅某償還借款,被告伍某、某木業公司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審理】 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鄒某與三被告經過協商簽訂借款合同,合法、真實、有效。三被告向原告出具了借條,被告傅某亦按照借條的約定將相關憑證移交原告佔有,原告善意、積極履行提供借款的義務,當天將借款轉賬到被告伍某的銀行帳戶。由於被告某未能按合同約定歸還借款,造成本案的糾紛,被告傅某應予歸還並承擔違約責任。被告伍某、某木業公司為借款提供連帶責任擔保,因此被告伍某、某木業公司應對借款及違約金應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依照相關法律,判決被告傅某應歸還原告鄒某借款200萬元及相應利息;被告伍某、某木業公司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評析】 本案爭議的焦點:原告鄒某與被告傅某之間的借款關系是否成立並生效;誰是實際借款人的問題。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210條的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被告傅某與原告鄒某簽訂借款合同,被告伍某、某木業公司作為擔保人分別蓋章簽字。合同訂畢,被告傅某向原告出具借條,借條明確寫明被告傅某借到200萬元,說明該借條既是借條又是收條,即被告傅某認可收到借款,因此借款合同成立關生效。 被告傅某簽訂借款合同後,又向原告鄒某出具借條,聲明「借到」借款,其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應當能識別借款人和借到的法律意義,也應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其未收到借款根本無需再向原告出具收條性質的借條。借款發生至原告起訴有半年多的時間,被告傅某沒有向原告提出其未收到借款,也沒有到法院申請撤銷借款合同,這不符合常理。在簽訂合同之前,原告對被告傅某進行了考察,認可了被告傅某的還款能力,同時被告傅某將相關權利憑證移交原告佔有,為借款提供擔保,可以證實被告傅某是作為借款人的身份。借款的轉帳發生在借款合同簽訂的當天,可以證實被告傅某對原告轉帳給被告伍某是協商一致或是其默認的。至於原告將款轉給被告伍某,仍應認定借款人是被告傅某,被告伍某僅為借款合同法律關系外指定收款的第三人,即被告傅某與原告鄒某約定向第三人履行。同時被告傅某提出伍某是實際借款人,未提供相應證據予以證實,其應承擔舉證不能的責任。泰寧縣人民法院 陳更新

6. 名義借款人代替實際借款人償還後以什麼法律關系追討

名義借款人和實際借款人雙方如簽訂有代借協議的,可以根據協議主張權利;如果沒有可以根據雙方轉賬記錄等主張對方不當得利追討。

7. 民間借貸名義借款人該不該承擔責任

1、民間借貸案件中,名義借款人,即借款合同中確定的借款人(簽字人),在法律上視為實際借款的人,應當承擔到期還款的責任。

2、但是,如果出借人在出借時知道實際簽字人只是代他人(實際借款人)借款,而仍然提供借款的,簽字人視為實際借款人的代理人,歸還借款的責任由實際借款人承擔,簽字人不承擔還款責任。

《民法通則》 第六十三條 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雙方當事人約定,應當由本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不得代理。

(7)實際借款人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在民間借款合同實踐中,民間借款合同的效力瑕疵通常有以下情形:

1、民間借款合同違反《合同法》關於利率的有關規定,約定利息超過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貸款利率上限的4倍,這樣的利息是「高利貸」,高出的部分無效。

2、民間借款合同中規定有復利條款。根據前述有關民間借貸案件審理的司法解釋,民間借款合同中貸款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的,屬於復利條款,該條款是無效的。復利的計算結果高於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法定利息4倍的,高出部分無效,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3、當事人違反《合同法》第200條規定,約定借款的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該約定無效。

4、非銀行、非金融機構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貸款人的民間借款行為無效。

5、民間借款合同的主體是自然人的,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存在瑕疵的,則該民間借款合同的效力也存在瑕疵。如自然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如果得到其監護人的追認,則該合同發生法律效力,否則該合同無效。

6、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合同。受損害方的變更權或撤銷權應當依法行使。

7、在民間借款合同關系中,貸款人明知借款人是為了進行非法活動而借款的,其借款合同無效,不受合同法的保護。對雙方的違法借款行為,人民法院在審理中,還可依法予以制裁。

8、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手如何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效力問題的批復》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無效:

(1)企業以借貸名義向職工非法集資;

(2)企業以借貸名義向社會非法集資;

(3)企業以借貸名義向社會公眾發放貸款。

9、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社會公序良俗的借貸行為。因非法同居、不正當兩性關系等行為產生「青春損失費」、「分手費」等有損社會公序良俗的情感債務轉化的借貸。

8. 貸款合同上的債務人與實際債務人不一致,如何承擔責任

原則上以合同簽字的債務人為准,有證據證實實際債務人的,名義債務人在承擔債務後版可以向實際債務人承權擔責任。
盡管合同上債務人不是實際借款人,但合同系在其意思表示下簽訂,按照合同相對性原則,合同借款關系即在其與銀行之間建立,至於其與實際債務人之間的關系屬於他們內部關系,這不影響合同上債務人與銀行間的合同關系。

9. 貸款人和實質用款人誰的法律責任大,比如:誰應該還款。 急用!請懂法律的幫我解答,謝謝!!!

還款的話首要責任就是貸款人,因為貸款人是直接和銀行簽訂合同,具有還款內義務的容人,至於借款後,資金如何使用是借款人自己主導,具有決定權的,銀行無權利管轄。但是如果發生逾期,銀行依照貸款合同,向借款人、擔保人依法追索債務,有物品抵押或質押的可以依據合同規定進行拍賣等方式的代償。
至於實質用款人的問題,是與貸款人之間的問題,與銀行債務執行無任何關系。

熱點內容
立法繁榮 發布:2025-09-28 21:45:20 瀏覽:869
中學生法律知識辯論 發布:2025-09-28 21:43:58 瀏覽:768
璧山法院執行庭 發布:2025-09-28 21:43:46 瀏覽:245
工傷保險條例規定 發布:2025-09-28 21:43:44 瀏覽:711
法官工資套改表 發布:2025-09-28 21:43:41 瀏覽:827
宿遷騰法官 發布:2025-09-28 21:39:48 瀏覽:919
為我國依法治國提方法論建議 發布:2025-09-28 21:34:08 瀏覽:183
思想道德修養02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9-28 21:34:05 瀏覽:384
保險共保體法規 發布:2025-09-28 21:12:51 瀏覽:177
國家口岸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28 20:56:44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