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法人法律責任
『壹』 工會法人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法人是什麼關系
一、工會法人與事業法人是非營利法人,他們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盈利目的而成立。
二、企業法人是營利性的法人,是以取得利益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
三、機關法人是特別法人,依法享有國家賦予的權力,以國家預算作為活動經費,因行使職權的需要而享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各級國家機關
四、按中國《民法總則》的規定,可以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
1、營利法人。以取得利益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
2、非營利法人。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盈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
3、特別法人。《民法總則》規定的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1)工會法人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法人具有以下一般特徵:
一、法人不是人,是一種社會組織,是一種集合體,是由法律賦予法律人格的組織集合體。這是法人與自然人的根本區別。它可以是個人的集合體,也可以是財產的集合體。不以組織集合體名義出現在民事主體的,不能為法人。
二、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它可以以自己的名義,通過自己的行為享有和行使民事權利,設定和承擔民事義務。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三、依法獨立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它有自己獨立的權益,可以自己的名義獨立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
四、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可否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區別法人組織和其它組織的重要標志。《民法總則》第60條規定,法人以其全部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貳』 《工會法》對工會組織社會團體法人資格是如何規定的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我國的法人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法人必須具備四個條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4)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工會屬於社會團體法人。工會組織取得社團法人資格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無須辦理法人登記,從成立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資格。比如,中華全國總工會、地方總工會和產業工會,一經建立便取得法人資格,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手續。另一種是依法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經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比如,基層工會組織建立後如果符合《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條件,經核准登記,可以取得社會團體法人資格。目前,我國基層工會有171萬多個,這些基層工會情況千差萬別,是否能夠取得法人資格,要依據《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條件向上級工會申報,經審核後予以確認。
工會組織具備法人資格,意味著工會組織與其他法人一樣具備了獨立的民事主體資格,可以獨立實施民事行為,參加民事訴訟活動,對其所有的財產享有獨立的支配權,對外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等。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及工會組織的有關案件時,應當依法確認工會組織的獨立法人地位。要將依法成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工會組織與建立該工會組織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行為與財產區分開來,由它們各自對自己的行為獨立承擔法律責任。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對其工會組織及其設立的企業的債務不承擔責任;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對外發生的債務,也不得用工會組織及其設立的企業的財產來承擔責任;清償企業、事業單位或者機關的債務,不得對工會組織的財產、經費帳戶等採取查封、凍結、扣押、強制劃撥等強制措施,以保證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避免侵犯工會民事權利的事件發生。
『叄』 工會為什麼是社團法人它的性質和法律地位,以及職責是什麼
工會是工人階級的抄群眾襲組織,是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工會是同資產階級對立的,是反映工人階級利益的,工人們在反抗資本家壓迫和剝削的斗爭中,認識到必須團結起來,聯合起來,才能適應同資產階級斗爭的需要,才能維護自身的利益,取得斗爭的勝利,因而,根據工人階級斗爭的需要,便產生了工會。
『肆』 公司成立工會組織,那麼工會法人的法律責任是什麼如果出現重大問題,須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工會法第四條規定:「國家保護工會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工會是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它有自己的活動原則與活動范圍。只要工會組織的活動沒有違反法律的有關規定,就理應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這不僅是我國工會能夠開展活動的基本條件,而且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保護工會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是國家的一項義務。
工會的合法權益,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工會開展活動的權利。工會的合法權益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開展活動的權利。工會組織起來的目的之一,就是開展各種工會活動,並通過這種活動,逐步擴大工會組織的影響,吸引廣大職工群眾,把職工群眾團結在自己的周圍,達到成立工會的初衷。因此,只要工會的各項活動是依法開展的,國家就應為之提供必要的保護,保護工會活動的權利不受侵犯。工會法明確規定了工會所享有的權利,主要有民主參與、民主監督和參加研究、制定涉及職工利益的重大決策、措施的權利,與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採取適當方式互相通報情況,研究解決問題的權利,代表職工與企業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權利,參加勞動爭議調解和仲裁的權利,以及其他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權利等。
二是工會的合法財產不受侵犯。工會的財產、經費和國家撥給工會使用的不動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和任意調撥。工會所屬的為職工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其隸屬關系不得隨意改變。
三是工會工作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工會工作者是工會工作得以開展的基本力量,。
工會的合法權益一旦受到侵犯,工會可以通過以下兩個途徑來尋求救濟:
一、提請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予以處理
維護工會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是人民政府的責任,因為工會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的同時,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工會行使權利,開展活動,在於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組織職工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參加企業民主管理,同時動員和組織職工積極參加經濟建設,努力完成生產任務和工作任務。教育職工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技術業務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工隊伍,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全國人民的總體利益,維護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所以各級人民政府有責任維護工會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工會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除了提請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來處理外,還可以通過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來尋求法律救濟。向法院提起訴訟,主要是針對侵佔、挪用工會經費、財產的行為,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無正當理由拖延或者拒不撥繳工會經費的違法行為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法律保護。其中,對企業、事業單位拖欠或者拒不撥繳工會經費的,根據工會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基層工會或者上級工會可以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拒不執行支付令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十七章關於「督促程序」的規定,對工會就企業、事業單位無正當理由拖欠或者拒不撥繳工會經費而申請支付令的,人民法院應當在5日內通知提出申請的工會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經審查工會組織提供的事實、證據,對企業、事業單位拖欠或者拒繳工會經費事實清楚的,應當在受理之日起15日內向企業、事業單位發出支付令。企業、事業單位應當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內繳納拖欠或者拒繳的工會經費。如果企業、事業單位對支付工會經費有異議,認為自身經營困難,甚至連工資都不能按時發放,根本無力繳納工會經費;或者暫時資金周轉困難,不能按時繳納工會經費;或者認為已經繳納過了,不應再繳納;或者對繳納數額有異議,認為超過全體職工工資數額的2%等,企業、事業單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人民法院收到企業、事業單位提出的書面異議後,應當裁定終結督促程序,支付令自行失效,工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企業、事業單位支付其拖欠、拒繳的工會經費。如果企業、事業單位在接到人民法院支付令後的15日期限內,既不提出異議也不履行支付令的,工會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此外,對符合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收案范圍,如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不履行其保護工會合法權益的職責,工會請求其依法處理某些違法行為,而不予處理時,工會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工會組織可以根據這一規定,對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不作為的違法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尋求法律救濟。
《工會法》第五十條 違反本法第三條、第十一條規定,阻撓職工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或者阻撓上級工會幫助、指導職工籌建工會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以暴力、威脅等手段阻撓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伍』 總部有工會組織,但下屬公司是獨立法人(沒有建工會),要建工會組織的法律依據是什麼有沒有法律條例
有會員25人以上的,就需要建立工會,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第十條 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有會員二十五人以上的,應當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不足二十五人的,可以單獨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也可以由兩個以上單位的會員聯合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也可以選舉組織員一人,組織會員開展活動。
女職工人數較多的,可以建立工會女職工委員會,在同級工會領導下開展工作;女職工人數較少的,可以在工會委員會中設女職工委員。
企業職工較多的鄉鎮、城市街道,可以建立基層工會的聯合會。 縣級以上地方建立地方各級總工會。 同一行業或者性質相近的幾個行業,可以根據需要建立全國的或者地方的產業工會。 全國建立統一的中華全國總工會。
(5)工會法人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企業工會的基本任務:
《企業工會工作條例》
第十八條 企業工會的基本任務:
(一)執行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和上級工會的決定。
(二)組織職工依法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和其他形式,參加企業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檢查督促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決議的執行。
(三)幫助和指導職工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勞動定額、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與企業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並監督集體合同的履行。調解勞動爭議。
(四)組織職工開展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技術攻關、技術協作、發明創造、崗位練兵、技術比賽等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
(五)組織培養、評選、表彰勞動模範,負責做好勞動模範的日常管理工作。
(六)對職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組織職工學習文化、科學和業務知識,提高職工素質。辦好職工文化、教育、體育事業,開展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
(七)協助和督促企業做好勞動報酬、勞動安全衛生和保險福利等方面的工作,監督有關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參與勞動安全衛生事故的調查處理。協助企業辦好職工集體福利事業,做好睏難職工幫扶救助工作,為職工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八)維護女職工的特殊利益。
(九)加強組織建設,健全民主生活,做好會員會籍管理工作。
(十)收好、管好、用好工會經費,管理好工會資產和工會企(事)業。
『陸』 工會法人代表要承擔那些責任
如果行為不違法的話,是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的。
如果是工作不稱職或違紀的話,可以撤消其職務並處分的。
如果有違法犯罪行為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
『柒』 工會法人代表要承擔那些責任
不亂花、挪用工會經費,不站在職工的對立面,損害職工或者工會權益的行為。
『捌』 工會法人任職期間受法律保護嗎
肯定受法律保護的!!
『玖』 總部建立了工會組織,但下屬公司是獨立法人,建立工會組織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這次工會法修改,為了解決工會組建困難的問題,在組織機構設置的條件上作了較大的調整,放寬了基層工會委員會設立的條件,將原來必須有工會會員二十五人以上(含二十五人),才能設立基層工會委員會的條件放寬到不足二十五人的也可以設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也可以由兩個以上的單位聯合組建基層工會委員會。不足二十五人的還可以依然維持原工會法的做法,選舉組織員一人,組織開展活動。即工會會員不足二十五人的基層單位,在建立工會組織時可以有多種選擇,既可以單獨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也可以由幾個單位聯合組建基層工會委員會,還可以選舉組織員一人,開展活動。法律這樣規定主要是方便基層工會的建立,解決工會組建難的問題。
工會要按照工會法的要求,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基層工會委員會由基層工會組織的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依照工會法和工會章程定期選舉產生。為了加強基層工會委員會與群眾的直接聯系,基層工會委員會一般不設常委會,大型企事業單位的基層工會委員會如因工作需要,經上級工會批准,可以設常務委員會。基層工會委員會要承擔起自己的職責和完成基本任務,要把兩個方面的組織系統建立健全起來。一是經過選舉把工會小組建設好。這樣才能使基層工會的工作通過組織系統有效地落實到群眾中去,並且使會員群眾的意見和要求,通過組織系統很快地集中起來。二是根據工作需要聘請工會積極分子,建立一些工作委員會,如生活工作委員會、勞動安全衛生工作委員會等等,這樣才能使基層工會把各種工作任務承擔起來,並且通過這些工作委員會中的廣大工會積極分子,加強同群眾的聯系,使整個基層工會的工作真正紮根於群眾之中。加強基層工會組織建設的基礎,是要加強工會小組的建設。基層工會的許多活動,都要在工會小組里落實。工會小組猶如工會的細胞,細胞有了活力,基層工會的工作才能朝氣蓬勃。
這次工會法修改,增加了工會組織中女職工委員會或者女職工委員的規定,主要是體現加強對女職工特殊權益的保護,同時也解決了與婦女組織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