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回等法律效力
⑴ 合同終止協議中標明」原件、傳真件以及掃描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這樣有法律效力嗎
答復如下:
一、合同當事人自由協商,解除、終止合同,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表現,法律不予干涉。
二、終止協議是證明當事人解除、終止合同的直接證據,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
三、終止協議中約定「原件、傳真件及掃描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傳真件、掃描件實際是原件的復制形式,只要傳真件和掃描件是協議的真實、完整再現,且雙方當事人均同意,用掃描件代替原件,也未嘗不可。也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表現,法律不幹涉。
四、但要注意,原件具有重要的證據能力,復製件不能完全取代原件,特別是發生終止協議爭議、糾紛時,原件可直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而傳真件和掃描件則會出現法律障礙,還需結合其他證據來認定。且傳真件不能長久保存、掃描件容易發生篡改,建議讓對方將簽字蓋章後的原件用特快專遞郵寄過來,不要圖省事而埋下法律風險。
五、主要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十九條 對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進行質證時,當事人有權要求出示證據的原件或者原物。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除外:(一)出示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並經人民法院准許出示復製件或者復製品的;(二)原件或者原物已不存在,但有證據證明復製件、復製品與原件或原物一致的。
⑵ 怎樣的合同或者協議才具有法律效力呢
一般來說,合同只要體現了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合同約定事項不違反法律版法規和行政強制性規定,權不違反公序良俗,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利益,依法成就的合同就產生法定約束力。
合同須具體要符合以下條件:
一、簽定合同或協議的當事人需是雙方或多方,而不能是單方所為,經過平等、自願協商而訂立;
二、簽訂的主體是有資格的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自然人、法人等),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的內容能夠正確認識,可自由支配自己的行為,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簽訂相關合同、協議;
三、簽定的合同、協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法律和行政強制性規定與反公序良俗。
四、合同或協議內容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利益。
五、書面形式簽訂合同,一般包括一下條款:1、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2、標的:3、數量:4、質量:5、價款或者報酬:6、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7、違約責任:8、解決爭議的方法。
⑶ 法律效果與法律效力的區別
法律效力是說某來個行為或事物具有法自律上的拘束力。而法律效果是一行為或事物能夠引起的與法律有關的結果。
舉個例子,假如法律規定「每個人必須自掃門前雪,否則罰款」結果雖然大部分人都掃了,但是很多人都對此氣憤不滿,要求廢除這項規定,這是法律效果,雖然它有正面也有負面。假如法律規定「每個人必須自掃門前雪,否則罰款」不掃雪,要罰款,這是強制性的,具有拘束力,這個是它的法律效力。
兩個法律文件,我猜測你的意思應該是說法律效力。
⑷ 這些釋義,是否有法律效力
這些釋義有同等法律效力。
該釋義也是有權機關作出、經國務院公布的,解釋者根據立法目的及自己對正義價值的認識,對內容作進一步修改、完善和補充。這部分解釋滿足了法院實現裁判的基本需要,是立法者與法律適用者的有效粘合劑,在司法實踐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是解釋最具活力的內容,是解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對這部分解釋予以迥避,實質是迴避了法律適用的客觀要求。
如未經有權機關公布,該釋義就不具主體適格性,也就不具法律效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
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一百零四條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主要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並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情況的,應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外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得作出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
⑸ 補充協議和原協議是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一般情況來下都寫這么一條源「本合同未盡事宜經雙方協商一致簽訂補充協議,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如果原協議沒有特別約定,經雙方協商一致簽訂的補充協議就與原協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其實實際操作上,「補充協議」的效力往往高於原合同。
(5)具有回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補充協議是對原合同的補充或者變更,一般要明確約定,如果補充協議條款與原合同不一致或發生沖突時,應當以補充協議為准,但原合同明示不得變更的條款,補充協議中對該條款發生的變更則不發生法律效力。簽訂合同之後,發現內容還需補充的,可以擬定合同補充協議[1]。合同補充協議的擬定需要注意幾個必備信息:一是雙方當事人的基本信息需全面具體;二是說明擬定補充協議的原因;三是協議補充的內容或變更的內容。
參考資料:補充協議——網路
⑹ 電子公章與公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嗎
公章是一個公司合法經營的象徵,一個公司注冊成立後,需到公安授權的制定機構刻制公章並備案,且只有持有公安機關頒發的公章後才能對外開展業務。
因此,給合同蓋上公章是企業加強業務管理的體現,更是對運營風險控制的把關。合同蓋上公章後即表明經公司授權、需對合同內容擔責履約且無法抵賴。
電子公章是否合法有效:使用可靠的電子公章可以規避物理印章使用效率低、偽造難鑒定等情況,對於企業實時審計、提升企業管控分子公司、分支部門的印章使用效率與管控能力十分有效。
根據《電子簽名法》規定,使用可靠的電子簽名簽署的電子合同具備與紙質合同線下簽字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企業使用電子公章時需注意選擇服務穩定、資質可靠的第三方服務商。
⑺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什麼意思
按你的表述,這句話通常用在合同中,簡單說就是約定幾份文件具有同樣的法律地位.
⑻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什麼意思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意思是同等的法律效果、作用。
地方性法規高於地方政府規章,而地方政府規章和部門規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可不可以說地方性法規高於部門規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說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這是因為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大立法的而地方政府規章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所以地方性法規就高於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政府規章與部門規章具有法律效力,是因為省級政府與中央部委是平級的,所以是同等法律效力。
《立法法》還對各種規范性文件之間出現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規定了效力的裁決程序。
《立法法》第85條規定:「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立法法》第86條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8)具有回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一般法與特別法、新法與舊法的效力
在一般法和特別法的效力問題方面,法理上適用的是「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效力問題方面,法理上適用的是「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
我國《立法法》根據法的效力原理和法理的原則,具體規定了一般法和特別法、新法和舊法的效力關系。《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對於由同一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優先適用特別規定而不是一般規定,是因為:一般規定是對普遍的、通常的問題進行規定的,而特別規定是對具體的特定的問題進行規定,有明確的針對性,所以當它們處於同一位階時,當然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
對於由同一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優先適用新的規定而不是舊的規定,是因為:當同一機關就同一問題進行了新的規定,也就意味著對舊的規定進行了修改或補充,當然應當適用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