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法律知識
1. 勞動法對實習生有什麼要求
很高興為您解答:
第一個:實習生就是勞動者,並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勞動法專》第二條:在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也就是說,只要通過勞動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系,你就是勞動者,就受勞動法保護;
第二:《勞動法》第十二條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十三條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第十四條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五條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審批手續,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通過以上這幾條可以看出,只要年滿十八周歲的中國藉勞動者,均可就業,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保護。
這樣回答滿意嗎??
2. 學校出來實習了,合同方面需要了解一些法律知識
1、學生不能簽勞動合復同,制學生在用人單位工作的屬於僱傭關系而不是勞動關系。
2、勞動關系不允許扣押工資,但僱傭關系屬於民法調整,支付報酬方面由雙方協商,如果你們對扣押工資沒有意見,則也可以扣押。
3、你如果不想簽訂合同當然可以不簽。
3. 國家規定實習期多長
試用期是國家規定的不得超過半年,在此期間雙方可隨時解除合同。
過了試用期,簽訂正式合同,要解約就得按有關規定了。
而見習期、實習期是用人單位自己規定的,合同上寫上了就得執行,沒有法律規定。
(3)實習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實習期是指在校學生充分結合自己的理論知識,參加社會實踐工作,以充分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工作適應能力的一段時期。它有助於學生將來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職業;或是提前熟悉即將就職單位的基本情況,給本人和聘用單位相互熟悉、了解的機會。
實習期也指,想達到某種實戰效果或技能,但是不太熟悉或熟練,通過實踐和學習這個階段,達成預期的目的!(各種技能實習較為常見,例如記者、駕駛員、維修員、飛行員......)
實習期,一般為約定工時的30——60天,但這段時間根據個人的實習情況,或單位組織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尤其像醫療行業尤為特殊,一般實習期最少為半年,長的有時會超過一年半時間。
法律含義
勞動法規
實習,是指學生在校期間,到單位的具體崗位上參與實踐工作的過程,其針對的是在校學生。
關於實習,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學生在實習期間發生傷害事故,不屬於工傷,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但可以以僱傭關系向用人單位主張權利,或由學校基於與單位之間的實習合同的相關約定主張權利。
實習期只適用於在校學生。一些用人單位為了逃避保險或最低工資的限制,故意與符合勞動者資格的非在校學生簽訂實習協議,這是違法的也是無效的。實際上即便簽訂實習協議,用人單位和非在校學生也存在事實勞動關系。
作為用人單位,應該與實習生簽訂實習協議,或與實習生、實習生所在的學校簽訂三方協議,明確實習生的實習時間、工作時間、實習費、實習內容等細節。同時用人單位可以為實習生購買商業保險,避免實習過程中發生因工受傷後產生經濟賠償糾紛。
實習期間實習生須努力並且注重實踐。
交通法規
《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機動車駕駛人初次申領駕駛證後的12個月為實習期。
4. 有法律知識者進!遭遇「長期」實習,我該怎麼辦急!!
答:其一,無論是不是自己的問題,都應向自己上級詢問(你可以揀一個恰當的時間,比如吃飯時,下班拿車時等等,不然當眾詢問會讓人感到你在質問他)。確定自己還有缺點,主動改正,畢竟旁觀者清,可能你自己都沒發覺自己的缺點錯誤,這對你日後工作有很大幫助,以後工作還長著那;如果你上級只是隨便應酬你兩句,諸如小夥子好好乾,以後會轉正的,他那是鬼扯蛋哪,直接去其二
其二,勞動合同期限包括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合同期不超過6個月的,試用期不超過15天;合同期6月到一年,試用期不過30天;合同期一年到三年,試用期不超過60天;合同期過三年,試用期不過180天。你是哪種合同,你對著上面找吧。如果你情況和上邊有差別,你可以拿起法律武器,否則,只能怪你社會閱歷不足,被奸商耍了,以後吃一塹長一智吧
其三,這個問題確實深奧啊,我也不從我國現行法律公德說,就只講講我自己的觀點吧。如果我是一家企業的老總,我是正規企業,要的是能幹事的人才,對於能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權益的人不會拒之門外,畢竟他們還是有原則的,這種人會讓企業遵循原則,同樣也會遵循企業的原則;反之,如果我是個一門心思想著剋扣工人血汗的boss,我就會找些忍氣吞聲的孬人,反正他們有「前科」唄,放心大膽的壓榨他們吧,那你就會步入惡性循環當中
供你參考,祝你工作早日順心
5. 您好,請教一下關於實習生法律的知識。
公司應該按照你實際出勤的天數核發你的工資。如果扣發或不發,都是違法行為。你可以舉報或申請仲裁。
6. 大學生實習費用不給涉及什麼法律知識
可以上網搜索
7. 實習期的法律含義
實習,是指學生在校期間,到單位的具體崗位上參與實踐工作的過程,其針對的是在校學生。
關於實習,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學生在實習期間發生傷害事故,不屬於工傷,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但可以以僱傭關系向用人單位主張權利,或由學校基於與單位之間的實習合同的相關約定主張權利。
實習期只適用於在校學生。一些用人單位為了逃避保險或最低工資的限制,故意與符合勞動者資格的非在校學生簽訂實習協議,這是違法的也是無效的。實際上即便簽訂實習協議,用人單位和非在校學生也存在事實勞動關系。
作為用人單位,應該與實習生簽訂實習協議,或與實習生、實習生所在的學校簽訂三方協議,明確實習生的實習時間、工作時間、實習費、實習內容等細節。同時用人單位可以為實習生購買商業保險,避免實習過程中發生因工受傷後產生經濟賠償糾紛。
實習期間實習生須努力並且注重實踐。 調查結果顯示,46%的學生自述有上當的經歷或感受,27%的學生實習時沒有簽訂實習協議。無故辭退、被迫加班和剋扣工資被列實習大學生權益受損現象前三位。90%以上的大學生在明知權益受損情況下選擇「忍氣吞聲」。
盡管簽訂書面實習協議的比例超過七成,但是學生主動要求簽訂合同的只有28人,簽訂企業、學生和學校三方實習協議的不到20%。協議內容幾乎是企業說什麼就是什麼,所以大學生一般只知道薪水、基本福利和實習時間,至於實習期間做什麼、承擔什麼工作責任、加班出差有什麼待遇,85%左右的學生在實習之前「根本不知道」,而實習工作可能存在的隱患、安全注意事項,發生工傷等事故時雙方各應承擔的責任更很少寫進實習協議中。
69%的企業人事經理解釋,由於實習生與企業間非正常勞動關系,實習生不受《勞動合同法》保護,又沒有相關法律可依,實習生該享受百分之幾的正式員工待遇很多企業心裡沒底。不少企業人事經理擔心,協議內容過於嚴謹,會增加管理成本和風險,甚至導致企業名利雙失的後果。但是,由於協議對雙方約束十分有限,一旦發生情況,常常是雙方各執一詞,不少學生由此產生「上當」的感覺。
在調查中發現,不管是企業無意還是有意為之,發生權益受損和實習糾紛時,71%的大學生採取「一走了之」的方法,21%的學生「忍受下去」,只有2%的學生有「據理力爭」的經歷,還有超過5%的學生選擇在網路或其他媒體渠道披露和發泄,告誡其他人不要去實習,幾乎沒有人選擇「對簿公堂」。
有關人士建議,簽訂實習協議,特別是三方協議很有必要。這不僅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也是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隨著實習現象更普遍,企業和實習學生之間應該簽訂內容較為嚴謹的協議,以免日後發生爭議時說不清,傷及個人和企業的利益和名譽。同時,實習期間也應注意工作安全。一旦權益嚴重受損、企業不予解決和彌補時,大學生可以向勞動部門、工商部門或有關職能部門投訴。 需要維護權益的不只是大學生。100%的受訪企業向實習學生支付薪酬,其中73%為月薪,27%的以日薪計。55%的人力資源經理表示對管理實習生感到困難,由於實習生與企業間不是勞動關系,實習生的身份仍然是學生,而非僱工,企業無法正常約束和管理實習生,工作連續性和企業信息安全性難以保障。不告而別、效率低下和破壞制度是實習生不受歡迎的三大理由。
約三分之二的企業提供的實習職位期限在三個月內。由於時間短,企業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資源,調查顯示,只有8%的企業對實習生提供類似新員工的入職培訓,直管經理又無心培養,很多實習生按自己的想像工作,致使很多直管經理抱怨實習生對工作的幫助不大,反而「添亂」不少。
55%的企業表示,關於信息保密程度、資源配備、員工福利等方面對實習生缺乏把握。比如,該不該給實習生辦公室的鑰匙?員工內部分享的信息該不該包括實習生?員工的福利品該不該發給實習生?甚至該不該給實習生印名片?差異過大,無疑會挫傷實習生的工作積極性,甚至被實習生傳播出去影響企業形象。差異過小,又可能造成企業計劃外泄,企業利益受損。此外,超過八成的企業對實習學生的自律性表示不滿,不少實習生利用企業的資源上網玩游戲、打長途電話、炒股票、列印和復印私人資料等等。很多企業表示,盡管公司並不限制或者禁止員工,但是作為實習生應該對自己要求更嚴格。大學生「說走就走」的風格,常常導致企業工作進程打亂,甚至影響工作。
有關人士說,相對於實習生維權,企業的維權更難。對於每年都需要實習生的企業來說,有計劃的實習生制度勢在必行。實習生制度在很多跨國公司已經實行,包括安排適合實習生能力和素質的工作崗位,提供針對實習生的培訓計劃和職業規劃,使實習生切實承擔起工作的責任,自覺學習和提高能力,最終把他們培養成能夠在畢業之後迅速融入公司文化的人才。對於那些實習時間不長、無計劃轉正的實習崗位,企業更要對實習生進行實習前培訓,強調安全事項、企業規章制度和具體的崗位操作規范,並保存好所有相關的培訓記錄,這是構築風險防範的第一道防線。而對於一些易發生傷害和事故的工作,除明確告知隱患外,可以為實習生購買意外傷害保險,以防患於未然。此外,企業應預先建立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泄密責任追查制度,並書面告知實習學生。
8. 法學專業學生應當如何實習
暑假就要到了,經常有學弟學妹詢問實習的事情,筆者想就這一問題談些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法學專業是一門需要相當社會生活經驗的學科,也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對於沒有多少社會生活經驗的法科學生來說,進行專業實習是集中、系統學習社會生活經驗、學好法學專業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 首先,端正態度,認清實習就是學習,不是看熱鬧。許多同學常認為司法工作者法學素養不高,往往對他們持不信任的態度。實際上,絕大部分司法工作者的法學素養都是高的,他們有著長期的司法實踐經驗,對許多專業問題有著獨特的看法與觀點,特別體現在證據觀念的把握和舉證責任的分配、法律真實的認定與法律關系的分層上。這些都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二,做好實習的前期准備工作。到司法實踐部門實習,通常會被分配到某一具體辦案部門去,如民事審判庭或者公訴科等。對於專業基本功不是很扎實的同學來說,在聯系好實習部門、開始實習之前,要復習有關知識,尤其是相關程序法。如果時間允許的話,也可以多閱讀一些法理學著作,如蘇力的《送法下鄉》、賀衛方的《運送正義的方式》等。這些書籍的閱讀,可以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我國司法現狀和現代司法理念,以便於與司法實踐進行比較分析。 第三,處處留心觀察、隨時學習知識。在實習過程中要做到如下幾點:對司法工作者在辦案過程中的每一個行為、每一份文書,都應找到與其相對應的法律術語和了解其法律意義。這是進行理論與實踐比較分析的前提,也是學習司法實踐知識、提高法學素養的好方法;對司法工作者與他人就某一專業問題進行的談話,要仔細聽、認真思,這是學習領會法律思維方式(thinking like a lawyer)的最佳途徑;對看似「打雜」的整理卷宗,要認真對待,因為一個案件的全部處理程序都體現在卷宗當中,通過對卷宗中代理詞、判決書等法律文書的閱讀,可以了解法律文書的格式與寫作方法,同時學習到有關法律事實的認定和法律條文解釋的方法,頗多受益;實習中如遇到具體法律問題,要認真查找相關法律條文和文獻資料,做到接觸一個知識點就掌握一個知識點。實習過程中還要必備法律條文並隨時攜帶,以便遇到不懂或不明白的問題時可以隨時查找,釋疑解惑。 另外,實習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個細節。無論何種法律文書的書寫,都應當使用黑色水筆,這是出於檔案的保管需要考慮的;對當事人要求轉交、轉達的材料,要寫好收據並讓當事人簽字作為證據保留,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對在實習過程中知曉的案件秘密,如尚未宣判的判決,應當嚴格保密,不得向任何外人泄露等。 最後談一下實習單位和部門的選擇問題。實習單位的選擇以基層單位和一線辦案單位為宜,因為這些單位所接觸案件的種類多數量大范圍廣,有利於專業知識的學習。(蘇宏偉)
9. 實習生和實習單位是什麼法律關系
對於實習生與用人單位是否建立勞動關系,理論和實物界目前爭議很大,尚無定論。
根據《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2.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由此可見,勞動部明顯將勤工助學排除在勞動關系的范圍外。
在傳統的實習模式即教學實習中,大學生以學習為目的到用人單位進行短期或不定期實習,參加用人單位的工作是作為在校學習的組成部分。
無論實習單位是由學校安排,還是學生自己聯系,實習目的不是獲取報酬而在於獲得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實習生和用人單位雙方簽訂實習協議的目的,都並非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而是實習生「利用業余時間實踐學習「,這種情況下,高校大學生與實習單位之間一般也不成立勞動關系。
(9)實習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勞動部關於印發《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
(二)勞動合同的內容
18.勞動者被用人單位錄用後,雙方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應包括在勞動合同期限內。
19.試用期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為相互了解、選擇而約定的不超過六個月的考察期。一般對初次就業或再次就業的職工可以約定。在原固定工進行勞動合同制度的轉制過程中,用人單位與原固定工簽訂勞動合同時,可以不再約定試用期。
20.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是指不約定終止日期的勞動合同。按照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只要達成一致,無論初次就業的,還是由固定工轉制的,都可以簽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
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不得將法定解除條件約定為終止條件,以規避解除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應承擔支付給勞動者經濟補償的義務。
21.用人單位經批准招用農民工,其勞動合同期限可以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協商確定。
從事礦山井下以及在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種、崗位工作的農民工,實行定期輪換制度,合同期限最長不超過八年。
22.勞動法第二十條中的「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是指勞動者與同一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的期限不間斷達到十年,勞動合同期滿雙方同意續訂勞動合同時,只要勞動者提出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與其簽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在固定工轉制中各地如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