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犯罪法律知識100問
❶ 法律知識問答,先給80分,答對之後在給80!!!!!!
一:1.刑事責任能力指行為人對於犯罪行為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是一切犯罪主體都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國刑事責任能力的程度分為:
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和減輕刑事責任能力。詳見我國刑法第十三條和第十八條。參見:http://www.criminallaw.com.cn/jpkc/article/default.asp?id=181
刑事責任年齡是指刑法規定的主體為自己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性微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我國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的四分法規定,即:不滿14周歲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時期,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為相對刑事責任時期,已滿16周歲為完全刑事責任時期,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為減輕刑事責任時期。詳見:我刑法第十七條。
2.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立法體現
我國刑法除明文規定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外,在其他立法內容上也始終貫穿著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精神。這一原則在刑法中的具體表現是:第一,確立了科學嚴密的刑罰體系。我國刑法總則確定了一個科學的刑罰體系,這一體系由不同的刑罰方法組成。各種刑罰方法相互區別又相互銜接,能夠根據犯罪的不同情況靈活地運用,從而為刑事司法實現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奠定了基礎。第二,規定了區別對待的處罰原則。我國刑法總則根據各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大小,規定了輕重有別的處罰原則。例如,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於聾啞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在共同犯罪中,規定對於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應當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於其他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對於防衛過當、避險過當構成犯罪者,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第三,設立了輕重不同的量刑幅度。我國刑法分則不僅根據犯罪的性質和危害程度,建立了一個犯罪體系,而且還為各種具體犯罪規定了可以分割、能夠伸縮、幅度較大的法定刑。這就使得司法機關可以根據犯罪的性質、罪行的輕重、犯罪人主觀惡性的大小,對犯罪人判處適當的刑罰。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在我國刑事司法中的適用是:一是貫徹量刑原則,解決好定罪、刑事責任與量刑的對應問題。二是解決好量刑的精確化問題。立法中對許多罪的法定刑規定可供選擇的刑罰種類較多,刑罰幅度較寬,這就要求法官認真貫徹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根據個案中罪行的輕重准確確立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大小,繼而精確地判處刑罰。三是正確適用的有關刑罰制度。我國刑法中規定有關刑罰的制度:有考慮從輕、從重、減輕、免除刑罰的法定情節制度,有累犯從重處罰制度,有自首和立功從輕、減輕、免除處罰制度,有的數罪並罰制度,有緩刑制度,還有減刑制度,假釋制度,等等。貫徹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必須對上述各種刑罰制度正確運用。
對於第二的論述題答案詳見:http://www.sdpc.gov.cn/tzgg/zhdt/t20051207_52696.htm
三:1、該損失由乙來支付。
2、小馬歸甲所有。
3、損失由乙承擔。
4、不可以。他不能以善意第三人為理由,因為首先,馬4是屬於盜竊物,根據物權法草案里的規定,受害者可以要求丁或者該第三人返還,而且本案中還提到「低價」,所以該第三人不能擁有馬4的所有權。
5、可以。但不得超過定金原則所規定的限額。
6、效力待定,因為乙出分的5馬現在所有權任歸甲,所以乙的處分行為就為無權處分,如果事後甲追認並同意乙的處分行為,則該協議有效。
❷ 刑事犯罪法律知識100問的圖書目錄
一刑法總則
1.有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嗎?
2.不構成犯罪的危害性行為也要受到處罰嗎?
3.揚言殺人也是犯罪嗎?
4.見死不救是犯罪嗎?
5.沒有產生危害結果的危害行為也構成犯罪嗎?
6.不是故意的危害行為也構成犯罪嗎?
7.壓死了人為什麼不承擔責任?
8.小孩犯法不用坐牢嗎?
9.精神病人是否可以不負刑事責任?
10.酒後失德也要負刑事責任嗎?
11.「先下手為強」是正當防衛嗎?
12.「假想防衛」是正當防衛嗎?
13.故意激怒他人然後「防衛」正當嗎?
14.正當防衛有限度嗎?
15.撞壞了別人的房屋為何不承擔責任?
16.為犯罪做准備也構成犯罪嗎?
17.對盜竊不成的行為應如何認定?
18.對殺人後又主動救人的行為應如何認定?
19.為什麼偷了東西又主動還回去的行為不是犯罪中止呢?
20.沒有進屋行竊為何也構成盜竊罪?
21.沒有實施強奸行為,為何也構成強奸罪?
22.被迫參加犯罪活動也是犯罪嗎?
23.教唆他人犯罪也是犯罪嗎?
24.對教唆不成的教唆人應如何處理?
25.刑罰到底有哪些種類?
26.「罪該處死」為何不判死刑?
27.為什麼判了死刑卻沒有被槍斃?
28.刑滿釋放後再次犯罪會有什麼後果?
29.主動交代餘罪是自首嗎?
30.犯罪分子立功會得到從寬處理嗎?
31.一個行為觸犯了數個罪名,應該如何定罪?
32.一個人犯了數個罪怎麼處罰?
33.承擔了刑事責任還要承擔民事責任嗎?
34.被判了有期徒刑的人為何可以不坐牢?
35.被判了無期徒刑的人為什麼還會被放出來?
36.犯罪後出去躲一段時間就沒事了嗎?
二刑法分則
37.燒自己家的房子為何也構成犯罪?
38.殺人犯為什麼構成的是爆炸罪?
39.什麼樣的行為會構成破壞交通工具罪?
40.同樣是偷高壓線,為何處罰卻如此不同?
41.什麼是恐怖組織?
42.帶危險物品乘車也是犯罪?
43.借槍給別人應如何處理?
44.開車撞了人就是交通肇事罪嗎?
45.對逃跑的交通肇事者應怎麼處理?
46.違章作業就是犯罪嗎?
47.生產銷售偽劣種子作何處置?
48.使用假幣也是犯罪嗎?
49.什麼是洗錢罪?
50.信用卡不可以透支嗎?
51.不交稅就是犯罪嗎?
52.什麼是走私?
53.買賣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是什麼罪?
54.騙取保險金的行為是什麼罪?
55.對強買強賣的行為應如何處理?
56.倒賣車票的行為是犯罪嗎?
57.大義滅親是犯罪嗎?
58.為人實施安樂死是犯罪行為嗎?
59.對相約自殺的行為應如何處理?
60.「罵死人」是犯罪嗎?
61.女人為何成為了強奸犯?
62.女方完全自願還構成強奸嗎?
63.扣人合法嗎?
64.報假案也是犯罪嗎?
65.花錢買媳婦有什麼不對?
66.自己的老婆就可以隨便打嗎?
67.撿了東西不還是犯罪嗎?
68.盜竊罪不判死刑嗎?
69.小偷為何成了搶劫犯?
70.哄搶他人財物構成什麼罪?
71.如何區分盜竊犯和詐騙犯?
72.搶劫與敲詐勒索有什麼不同嗎?
73.毀壞他人財物構成什麼罪?
74.如何確定盜竊的金額?
75.駕車搶奪構成的是搶奪罪還是搶劫罪?
76.拔他人的莊稼也構成犯罪嗎?
77.賭博是犯罪嗎?
78.什麼是傳授犯罪方法罪?
79.打群架也是犯罪嗎?
80.服刑期間逃離監區構成什麼罪?
81.盜掘古墓該怎麼處罰?
82.非法開礦是犯罪嗎?
83.我國沒有賣淫罪,賣淫女又是為何被判刑?
84.為他人保管毒品是犯罪嗎?
85.對非法種大煙的行為如何處理?
86.「拉皮條」也是犯罪嗎?
87.村幹部可能構成貪污罪嗎?
88.農民也會構成賄賂犯罪嗎?
89.冒充軍人行騙構成什麼罪?
90.為部隊送不合格兵員的行為是犯罪嗎?
91.作偽證也是犯罪嗎?
92.構成妨害公務罪一定是用了暴力嗎?
93.偷個兒子續香火構成了什麼罪?
94.拒不贍養老人僅僅是道德問題嗎?
95.購買贓物也是犯罪嗎?
96.為何信奉「黃金棍下出孝子」卻構成了犯罪?
97.自己收藏的文物為何不能賣給外國人?
98.強迫他人賣血是犯罪嗎?
99.對沒離婚又結婚的行為怎麼處理?
100.邀約他人到家中看黃色錄像是犯罪嗎?
❸ 法律犯罪知識
首先,來根據《刑法》自第三百五十八條關於組織賣淫罪的規定,基礎刑判處5年以上10年以下,並處罰金。「百分八十是未成年少女,而且是誘拐的方式。而且女性都患有婦女科疾病」法院一般會認定為加重情節中的情節嚴重。屬於加重處罰的情形,刑期為10年以上有期或者無期,並處罰金或沒收財產。(有期最高為15年)
其次,他是個從犯,你是否了解到檢察院起訴的罪名,這里存在辯護的餘地。如果是以協助組織賣淫罪論處的話,刑期一般只有5年以下並處罰金,即使在情節嚴重的情況下也是5到10年有期,並處罰金。
最後,就在服刑階段的減刑問題,這個比較復雜,還是在在法律框架內自己想辦法吧。
❹ 高分求100條法律的基礎知識
1、法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調整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范,明確行為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和。其特徵有四方面:(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規范;(2)、法是由國家(即相應的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4)、法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5)、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2、我國刑法的任務是(1)、保衛國家政權;(2)、保護合法財產;(3)、保護公民權利;(4)、維護社會秩序。
3、犯罪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4、犯罪的特徵有(1)、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相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2)犯罪是觸犯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3)、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
5、構成犯罪的條件有(1)、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例如,盜竊罪是對國家、集體、公民個人財產權利的侵犯;(2)、犯罪的客觀要件,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其中包含危害行為、危害結果、犯罪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以及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3)、犯罪的主體,是指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犯罪行為的自然人或單位;(4)、犯罪的主觀要件,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所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
6、犯罪的行為可分為作為和不作為。作為是指以積極的活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是人的積極行為,如故意傷害行為、盜竊行為都屬於作為的形式;而不作為是指應當實施並且能夠實施某種行為而不實施的消極行為。這種形式的犯罪必須以行為人負有某種特定義務為前提的,如行為人將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拋棄於荒郊野外以此來逃避自己應盡的贍養老人的義務,則構成了遺棄罪。
7、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8、犯罪的主觀方面主觀表現為犯罪故意和過失。犯罪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態度,又可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種。而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至發生了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心理態度,也可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9、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一般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明知某種危害結果的必然發生,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二是明知某種危害結果的可能發生,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10、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具有兩個特徵:一是明知其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二是對結果的發生持放任態度。
11、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了這種結果的心理太度。
12、過於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由於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過於自信的過失有兩個特徵:一是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二是由於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結果。
13、正當防衛: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若要構成正當防衛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正當防衛的目的條件,必須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不法侵害實施的防衛。
(2)、正當防衛的前提條件,必須是對不法侵害行為實施的防衛;
(3)、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必須是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實施的防衛。
(4)、正當防衛不能明顯超過必要的限度。對於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是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
14、常見的犯罪類型有盜竊罪、搶劫罪、故意傷害罪、強奸罪等類型犯罪比較多。
15、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多次盜竊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規定: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1)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
(2)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的。
北京市確定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標准如下:
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一千元的,為「數額較大」;
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一萬元的,為「數額巨大」;
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六萬元的,為「數額特別巨大」;「多次」盜竊指一年盜竊行為三次以上,沒有數額限制。
16、對同犯罪行為作斗爭以及舉報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司法機關、學校、社會應當加強保護,保障其不受打擊報復。
17、刑罰分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5種: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3種: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
18、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關注,在我國新頒布的《刑法》中,也增加了一條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罪名是「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19、犯罪的最本質特徵是具有嚴重危害性,在我國,犯罪性質最嚴重的罪行是危害國家安全罪。
20、我國刑法的任務是懲治犯罪、保護人民;我國刑罰中最嚴厲的手段是死刑。
21、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法規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2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第五十四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24、凡是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25、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26、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查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7、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28、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是指擾亂社會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侵犯公私財物,尚不夠刑事處罰,依法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行為。
29、治安管理處罰的普通程序包括:受理、立案、傳喚、訊問、取證、審核、告知、聽證、裁決等程序。
30、治安管理處罰的種類有3種,從輕到重的順序為:警告、罰款、拘留。
31、治安管理處罰執行的方式有非強制執行和強制執行兩種方式。
32、被裁決受治安管理處罰的人或者被侵害人不服公安機關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裁決的,在接到通知後5日內,可以向上一級機關提出申訴。
33、違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從輕或者免予處罰:第一:情節特別輕微的;第二:主動承認錯誤及改正的;第三:由於他人脅迫或者誘編的。
34、違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從重處罰:第一:有較嚴重後果的;第二:脅迫、誘騙他人或者教唆不滿18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第三:對檢舉人、證人打擊報復的;第四:屢犯不改的。
35、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36、侵犯人身權利的行為有四類。第一侵犯他人身心健康的行為;第二侵犯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第三侵犯他人人格名譽的行為;第四侵犯他人通信自由的行為。
37、承擔違反治安管理處罰責任年齡的規定有以下幾種情形:①依法承擔其違法行為全部法律後果的年齡,即達到法定責任年齡的是年滿18歲以上的人。②依法應當從輕處罰的年齡已滿14歲不滿18歲的人,稱之為不完全責任能力的人。③不滿14歲的違反治安管理的人,是沒有達到法定責任年齡的人,他們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免予處罰。
38、醉酒的人違反治安管理應該受處罰的主要根據是①醉酒的人是有責任能力的;②行為人在醉酒前對自己的酒量是明知的,對自己醉酒後的行為是能夠預見的,因而在其醉酒的狀態下實施了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是能夠預見的,因而在其醉酒的狀態下實施了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具備主觀上的錯誤。③醉酒完全是人為造成的,是可以避免和戒除的。因此,應予處罰。
39、侵犯公私財物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攫取公私財物的或者故意損壞公私財物,尚不夠刑事處罰,而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行為。 侵犯公私財物包括:第一,偷竊、騙取、搶奪少量私財物的;第二,哄搶國家、集體、個人財物的;第三,敲詐勒索公私財物的;第四,故意損壞公私財物的。③條例第23條規定,侵犯公私財物的行為,處1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單處或者並處200元以下罰款。
38、治安管理處罰的裁決機關按《條例》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處罰,由縣、市公安局或者相當於縣一級的公安機關裁決。警告,五十元以下罰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裁決,在農村,沒有公安派出所的地方,可以由公安機關委託鄉(鎮)人民政府裁決。
39、治安管理處罰的當場處罰程序包括①執法人員向當事人表明身份;②確認違反事實,說明處罰理由;③告知當事人陳述和申辯的權利,由當事人陳述和申辯;④製作當場行政處罰的處罰決定書;⑤送達;⑥備案;⑦執行。
40、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必須具有的特徵:第一,必須具有社會危害性;第二,此行為必須是違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此行為必須是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行為,即具有不夠刑罰處罰性。
41、《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擾亂公共秩序行為有7種:①擾亂單位秩序的行為;②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行為;③擾亂公共交通工具秩序行為;④流氓行為;⑤煸動擾亂社會秩序行為;⑥謊報險情,製造混亂行為;⑦拒絕,阻礙執行公務行為。
42、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能有下列不良行為(1)曠課、夜不歸宿;(2)攜帶管制刀具;(3)打架斗毆、辱罵他人;(4)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5)偷竊、故意毀壞財物;(6)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7)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製品、讀物等;(8)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9)其他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
43、治安秩序:是社會治安秩序或公共治安秩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公共秩序中涉及到公民人身權利、生命財產、社會生產、生活正常運轉,以及國家政權的穩定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響的那一部分公共秩序。
44、公共場所:是指城市繁華地區、街道、首長和重要外賓駐地周圍,以及車站、碼頭、機場、公共文娛、體育場所、商場和集貿市場等。
45、毒害品:凡是小劑量進入肌體,既能損害和破壞正常的生理功能,使肌體的病理狀態,甚至死亡的物質叫做毒害品。
46、放射性物質:凡是原子核不穩定,不斷地向周圍輻射出內眼看不到的射線的物質叫做放射性物質。
47、治安管理的特點是:(1)治安管理是一種國家行政管理行為。(2)治安管理由公安機關負責實施,這是國家賦予公安機關的專門職能。(3)治安管理是公開的依法管理。(4)治安管理具有武裝性質的行政管理行為。(5)治安管理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進行。
48、以下侵犯公私財物的行為,尚不夠刑事處罰的可以處1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1)偷竊、騙取、搶奪少量公物財物的。(2)哄搶國家、集體、個人財物的。(3)敲詐勒索公私財物的。(4)故意損壞公私財物的。
49、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50、故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後果嚴重,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51、擾亂社會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侵犯公私財產,尚不夠刑事處罰,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52、(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市場、商場、公園、影劇院、娛樂場、運動場、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的秩序,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53、嚴重不良行為是指(1)糾集他人結伙滋事,擾亂治安;(2)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3)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他人財物;(4)傳播淫穢的讀物或者音像製品等;(5)進行淫亂或者色情、賣淫活動;(6)多次偷竊;(7)參與賭博,屢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9)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
54、未成年人應當怎樣增強對犯罪的自我防範?
答:未成年人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道德規范,樹立自尊、自律、自強意識,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和侵害。
55、被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遺棄、虐待的未成年人,有權向哪些組織請求保護?
答:有權向公安機關、民政部門、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或者學校、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請求保護。被請求的上述部門和組織都應當接受,根據情況需要採取救助措施的,應當先採取救助措施。
56.未成年人發現任何人對自己或者對其他未成年人實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規定不得實施的行為或者犯罪行為,可以怎樣解決?
答:可以通過所在學校、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向公安機關或者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報告,也可以自己向上述機關報告。受理報告的機關應當及時依法查處。
57、刑法對搶劫罪是怎麼規定的?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1)入戶搶劫的;
(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
(3)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
(4)多次搶劫或者搶劫數額巨大的;
(5)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6)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
(7)持槍搶劫的;
(8)搶劫軍用物資或者搶險、救災、救濟物資的。
其中「暴力」是指犯罪分子對被害人的身體實行打擊或者強制,如毆打、捆綁、傷害等;「脅迫」是指犯罪分子以立即實施暴力相威脅,實行精神強制,使被害人恐懼、不敢反抗,被迫當場交出財物或被強行劫走財物,脅迫的方式可以是語言,也可以用某種動作;「其他方法」是指犯罪分子採用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喪失反抗能力的方法,當場劫取財物。(搶劫罪沒有數額要求,只要是為了以非法佔有他人財物,採取了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即使沒搶到錢,也構成搶劫罪。
58、刑法對故意傷害罪是怎麽規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59、刑法對強奸罪是如何規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姦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
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1)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情節惡劣的;
(2)強奸婦女、姦淫幼女多人的;
(3)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奸婦女的;
(4)二人以上輪奸的;
(5)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對同犯罪行為作斗爭以及舉報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司法機關、學校、社會應當加強保護,保障其不受打擊報復。
60、我國公安機關開展聲浩大的「打黑除惡」專項斗爭以來,在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和人民群眾支持下,一批帶有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被打掉。各級各地人民法院根據我國刑法有關規定嚴厲判處了一批黑惡犯罪首要和骨幹分子,社會治安狀況進一步好轉。本材料反映了什麼現實?
答:「打黑除惡」維護了社會秩序;公安機關是我國的治安保衛機關
人民法院是我國的審判機關;我國刑法是懲治犯罪、保護人民的有力武器。
61、丁某私自在別人家的電話線上搭接線路,撥打信息台,致使他人欠下巨額話費,最終使自己受到法律制裁。試分析丁某的行為。
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在於仔細審題。丁某的行為致使他人欠下巨額話費,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權益,破壞了社會秩序,顯然具有社會危害性。這種危害性的程度如何,關鍵的字眼在於「巨額」上。因此,丁某的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嚴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徵。故丁某的行為觸犯了刑法,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應該受到刑罰處罰。
62、目前,青少年犯罪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針對這一現狀,某校舉辦了一次青少年犯罪圖片展。同學甲卻認為,我沒有違法犯罪,沒必要參加這項活動。試分析同學甲的想法。
同學甲的觀點是錯誤的。
(1)學校舉辦這項活動,有利於青少年增強公民意識,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2)甲沒有違法犯罪也應參加這項活動,因為這有利於青少年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做到依法自律。
(3)一個人如果不注意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就有可能從犯小錯誤發展到違法犯罪,因此青少年要樹立法律意識,接受法律教育,做「四有」好公民。
63、一個十八九歲的小夥子,某縣郊區的無業遊民,一天夜晚,在縣城一胡同口攔住一婦女搶劫,恰被路過的一位大漢遇上。小夥子見來人便跑,跑出不遠便被大漢抓獲。大漢和那婦女一同將小夥子扭送到派出所。後來,當法庭審判時,小夥子申辯說他什麼也沒搶到,但仍被判了刑。
結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材料說明了什麼問題?
(2)那小夥子什麼也沒搶到為什麼還被判了刑?
答:(1)上述材料說明了搶劫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搶劫罪一直是我國司法機關打擊的重點犯罪。
(2)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以其他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搶劫等侵犯財產的犯罪活動,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它不但使公私財物受到侵害,給財物所有者造成損失,而且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利,有的犯罪分子為了達到搶劫、盜竊的目的而致人重傷、死亡,一家被劫,四鄰不安,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工作,嚴重影響社會治安。因此,搶劫、盜竊等侵犯財產的犯罪一直是我國司法機關打擊的重點。
那小夥子雖沒搶到什麼,也未傷人,但他以暴力相脅迫,嚴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危害社會治安,觸犯了刑法。所以,人民法院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對小夥子以搶劫罪懲處。
64、黃某自從中學畢業後不務正業,因參與賭博和勒索小同學的錢財,被公安機關拘留。後來,他冒充國家幹部行騙被勞教三年。此後他仍執迷不悟,繼續搶劫、詐騙達70多次,被人民法院判處無期徒刑。根據案例回答下列問題:
(1)黃某的違法行為中,哪些是一般違法行為?哪些是犯罪行為?
(2)上述案例說明了什麼道理?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示?
答:(1)黃某參加賭博、勒索小同學錢財、冒充國家幹部行騙等屬於一般違法行為。黃某搶劫、詐騙70餘次而被判刑,屬於犯罪行為。
(2)上述案例說明了一般違法和犯罪都是違法行為,都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它們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有了一般違法行為的人,如果不改正,發展下去就可能導致犯罪。
啟示:犯罪是從犯小毛病開始的。一個人如果不注意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不注意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就有可能從犯小錯誤發展到違法犯罪。我們青少年學生要從小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自覺遵紀守法,做「四有」合格公民。
65、浙江省金華市一名中學生,因承受不了學業競爭和家長的壓力,用榔頭殺死了自己的母親。溫州市永嘉縣有兩名中學生為勒索錢財將自己的同學亂刀砍死。這些惡性事件的發生,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材料中的中學生的行為是什麼行為?為什麼?談談我們應從這則惡性事件中得到哪些啟示?
答;是犯罪行為。因為他們的行為符合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徵:①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②違反了刑法;③應受刑罰處罰。
①青少年要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學法守法。②青少年要依法自律,防微杜漸,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青少年不僅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樹立法制觀念,自覺遵紀守法。
❺ 刑事訴訟法一百一十九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對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
對在現場發現的犯罪嫌疑人,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訊問筆錄中註明。
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案情特別重大、復雜,需要採取拘留、逮捕措施的,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不得以連續傳喚、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傳喚、拘傳犯罪嫌疑人,應當保證犯罪嫌疑人的飲食和必要的休息時間。
(5)刑事犯罪法律知識100問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首先訊問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為,讓他陳述有罪的情節或者無罪的辯解,然後向他提出問題。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但是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
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寬處理和認罪認罰的法律規定。
第一百二十一條訊問聾、啞的犯罪嫌疑人,應當有通曉聾、啞手勢的人參加,並且將這種情況記明筆錄。
第一百二十二條訊問筆錄應當交犯罪嫌疑人核對,對於沒有閱讀能力的,應當向他宣讀。如果記載有遺漏或者差錯,犯罪嫌疑人可以提出補充或者改正。
犯罪嫌疑人承認筆錄沒有錯誤後,應當簽名或者蓋章。偵查人員也應當在筆錄上簽名。犯罪嫌疑人請求自行書寫供述的,應當准許。必要的時候,偵查人員也可以要犯罪嫌疑人親筆書寫供詞。
第一百二十三條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可以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對於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
錄音或者錄像應當全程進行,保持完整性。
第一百二十四條偵查人員詢問證人,可以在現場進行,也可以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知證人到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提供證言。在現場詢問證人,應當出示工作證件,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詢問證人,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
詢問證人應當個別進行。
第一百二十五條詢問證人,應當告知他應當如實地提供證據、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要負的法律責任。
第一百二十六條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定,也適用於詢問證人。
第一百二十七條詢問被害人,適用本節各條規定。
第一百二十八條偵查人員對於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屍體應當進行勘驗或者檢查。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指派或者聘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偵查人員的主持下進行勘驗、檢查。
第一百二十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保護犯罪現場,並且立即通知公安機關派員勘驗。
第一百三十條偵查人員執行勘驗、檢查,必須持有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
第一百三十一條對於死因不明的屍體,公安機關有權決定解剖,並且通知死者家屬到場。
第一百三十二條為了確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徵、傷害情況或者生理狀態,可以對人身進行檢查,可以提取指紋信息,採集血液、尿液等生物樣本。
犯罪嫌疑人如果拒絕檢查,偵查人員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強制檢查。
檢查婦女的身體,應當由女工作人員或者醫師進行。
❻ 刑事犯罪法律知識100問的內容簡介
本書以我國來現行刑自法為基礎,從《刑法》452個條款和400多個罪名中,結合當前農村以及農民的具體情況,配合最新的司法解釋,精心選擇出重要條款和重點罪名,通過100個與農民息息相關的生動的案例,以案說法,試圖用最簡潔的語言以及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農民朋友介紹什麼是犯罪?什麼樣的行為會構成什麼樣的犯罪?犯了不同的罪會受到怎樣不同的刑罰處罰?哪些是量刑必須要考慮的因素等等。幫助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既有針對性又較為全面地了解我國現行刑法的相關規定,做一個新時代具有法律知識的新農民。
❼ 刑事犯罪法律知識100問的介紹
《刑事犯罪法律知識100問》是由高飛編寫,本書以我國現行刑法為基礎,從《刑法》452個條款和400多個罪名中,結合當前農村以及農民的具體情況而編寫。
❽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於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
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不予立案,並且將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請復議。
(8)刑事犯罪法律知識100問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三條:
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或者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
第一百一十四條:對於自訴案件,被害人有權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訴。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❾ 關於刑事訴訟基本法律知識的問題!求大神解答!!
一、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享有以下職權:
(1)立案權,對屬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有權決定立案、不立案或撤銷案件;
(2)偵查權,負責對大部分刑事案件的偵查工作;
(3)執行權,負責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的執行;負責對被判處管制、拘役、剝奪政治權利、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的執行工作;負責對被宣告緩刑、假釋或監外執行的罪犯的監督、考察任務;協助法院對沒收財產的判決進行執行。
二、公安機關是行政機關,法院和檢察院是司法機關。就刑事司法程序而言,公安機關和檢察院的偵查部門根據法律的授權和規定對犯罪行為進行偵查,同時,檢察院對公安機關是否立案進行立案監督。在偵查結束後,檢察院根據偵查的結果作出起訴或者不起訴的決定。如果起訴,法院是審判機關,而一般而言,檢察院作為公訴機關出庭支持公訴。同時檢察院對法院在審判過程中的審判行為進行監督。
三機關在進行刑事訴訟過程中分工明確,執行中應互相配合、相互制約,以保證准確.
三、二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對於第二審人民法院作出的終審判決、裁定,當事人等不得再提出上訴,人民檢察院不得按照上訴審程序抗訴。
四、「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是《刑事訴訟法》第12條的內容,是針對我國以前的做法作出的更改。以前嫌疑人一經被公安機關抓獲,即被視作「有罪」,並稱為「人犯」,其邏輯是:如果你沒罪,為什麼會抓你?19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中,吸收了無罪推定的部分理念,加強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保障。疑犯稱作「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訴訟法》第12條明確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這是無罪推定的理念在《刑事訴訟法》中具體體現。在法律上首次以是否起訴為標准,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加以區別,即起訴前稱為犯罪嫌疑人,起訴後稱為被告人。樹立了被告不等於罪犯的觀念意識,體現了無罪推定的思想。《刑事訴訟法》第162條第3款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這一規定是無罪推定原則在審判實踐中的貫徹和落實。
無罪推定的含義是被判定為有罪之前,推定為無罪,而我國僅僅在刑訴法總則中表述為,「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一個是「推定為無罪」,一個是「不能確定為有罪」,看似相同,實則差別不小。不能確定為有罪,事實上,還有一個潛台詞,那就是,也不能推定為無罪。
但無罪推定在我國並未完全地被適用。按新刑事訴訟法原則,採用「疑罪從無」的原則,雖然這是中國刑事司法的進步,但「疑罪從無」僅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其中一個派生標准。疑罪從無與無罪推定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主要表現在:無罪推定是一種刑事訴訟的一般原則和精神,較為抽象,適用於判決前的各個訴訟階段,是一種假定,是一種態度;而疑罪從無則是一個操作性的原則,很具體,主要適用於事實存在疑問的情況下,是一種解決方法;無罪推定是判決確定有罪前,直接推定為無罪;而疑罪從無是在具體事實搞不清楚的情況下,做有利於被告人的推定,即視為沒有發生過這種事實,事實上就是要求寧可放縱犯罪,也不能冤枉無辜。當然,二者的聯系也很明顯,二個原則都體現了「存疑有利於被告」的刑事法思想。
就我國而言,我國已經通過規定證據不足的無罪判決和存疑不起訴確立了「疑罪從無」原則。但嚴格說來,我國還沒有確立無罪推定製度,因為無罪推定的含義是被判定為有罪之前,推定為無罪,而我國僅僅在刑訴法總則中表述為,「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在我國,是要講實事求是原則的,能不推定就不推定。不能確定為有罪,但也不等於推定為無罪,而是實行「疑罪從無」原則。
無罪推定原則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不得強迫嫌疑人自證其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訴訟中享有法定的沉默權。2.「疑點歸於被告」原則。又稱為「存疑時有利於被告」原則,是指在刑事訴訟中遇到事實無法查清或查清事實所需成本過高的情況,依有利於被告的原則判決,該原則是刑法通過限制國家的刑罰權從而保障行為人自由的機能的體現。當公安、檢察機關所獲取的證據都不能達到使人們消除合理懷疑的程度,理所當然只能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判決。即控訴方提出的證據不足以認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罪時,應當作無罪處理。也就是說「不能完全得到認證的事實,不能轉嫁到被告人身上而不利於被告人,因此,在對判決具有重要意義的事實上存有懷疑的情況下,應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裁決。」即證據不足,應當作有利於被告人處理。3.由控訴方承擔證明有罪的舉證責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舉證責任。這是由於相對國家機關的強大,被告人的力量要小的多,公安、檢察機關的偵察能力、執行力量都遠勝於被告人個人的辯護能力與保護力量。因此「在起訴人證明被告人有罪並排出了關於有罪的一切合理懷疑之前,被告人總是被推定為無罪的。」
而在我國,上述三原則尚未明確規定。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立足於本國國情和當前刑事訴訟法的客觀實際,在法律條文上沒有明確規定沉默權,而是在重申「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等規定的同時,仍然規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並未真正地完整地確立起無罪推定原則,而是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吸收了這一原則的合理內容,使之在揚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的關系。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對立關系,需要妥善處理。如規定對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權,就將影響到被告人供述的獲取;對警察權力限制過多,就將影響打擊犯罪的力度;對犯罪控制不力,就將影響社會治安,發展改革就將成為一句空話。反過來,如果一味地強調打擊犯罪,忽視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司法人員恣意妄為,就將使民眾失去對國家司法的信任,其後果同樣是可怕的。
總結:因為我國目前尚未完全實行無罪推定,但已經確立了「疑罪從無」原則。只是在無罪推定的理念下以事實確定其是否有罪,證據不足的作無罪判決、存疑的不起訴,既不去推定其有罪,但也不會推定其無罪。所以「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是《刑事訴訟法》對無罪推定理念的折中表述;無罪推定原則的含義是被判定為有罪之前,推定為無罪。我國目前尚未完全實行無罪推定,故只能按折中表述為前者。
五、第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六、刑事管轄是指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等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許可權劃分以及審判機關系統內部在審理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許可權劃分。依據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和訴訟理論,一般將管轄劃分為立案管轄和審判管轄;審判管轄又分為普通管轄和專門管轄;普通管轄又進一步劃分為級別管轄、地區管轄和指定管轄。這是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刑事案件管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