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締約過失責任法律效果

締約過失責任法律效果

發布時間: 2021-11-20 19:10:52

❶ 締約過失責任方面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締約過失責任的規定:締約過失責任是指預約合同一方不履行預約合同約定的訂立合同義務,造成對方損失的,合同另一方可以就損失請求違約方承擔預約合同的違約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五條
當事人約定在將來一定期限內訂立合同的認購書、訂購書、預訂書等,構成預約合同。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預約合同約定的訂立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預約合同的違約責任。
第五百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

❷ 締約過失的效果

締約過失責任在提出之初僅為保護締約雙方的信賴利益,然而隨著理論和司法實踐的發展,他不僅保護當事人的信賴利益,也保護其固有利益。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在學術界是頗有爭議的。有人認為,應適用全部賠償的原則。另有學者認為,過失人的賠償范圍應相當於受害人因相信合同有效成立所受的損失,包括締約費用、履行准備費用以及喪失締約機會的損失,即以賠償利益為原則。但是,賠償范圍不得超過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所應當預見的因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者被撤銷所可能造成的損失,也不得超過合同成立時相對人可能得到的履行利益。為了正確界定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應對履行利益、信賴利益、固有利益和期待利益予以區別。履行利益是指合同債務人完全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所能得到的利益。固有利益又稱維護利益,它是締約一方享有的不受締約他方和其他人侵害的履行利益以外的人身權益和現有財產。信賴利益又稱為消極利益,是指締約當事人因信賴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有效,但由於該法律行為的不成立或無效所蒙受的不利益或損失。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與正在締結的合同本身密切相關,設合同有效成立並得以完全履行,它會從期待利益或履行利益中得到補償。而固有利益與正在締結的合同本身無關,它是相對獨立的,固有利益若受到侵害,即使合同成立並得到履行也無法恢復,而只能通過締約責任或侵權責任予以救濟。本人認為,締約過失的受害方可以在任何情況下要求損害賠償,而不考慮合同是否有效成立,但締約過失責任賠償的損失有那些呢?對此情況要分兩種不同的情形:一是對信賴利益的損失的賠償,一是對固有利益的損失的賠償。

1.信賴利益之損害賠償

信賴利益的損失,既包括因締約過失行為而致信賴人財產的直接損失,也包括信賴人財產應增加而未能增加的損失。對信賴利益賠償的結果應使信賴人達到訂立合同的未曾發生的狀態,為此,締約過失行為人應賠償信賴人如下損失:A.締約費用及其利息;B.准備履約所支出的費用及其利息;C.喪失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機會的損失。其中是否對於C項予以賠償,可以依據締約行為人的過錯程度來確定。如果行為人故意破壞締約關系,實施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造成信賴人利益受損,則可以不賠償。至於如何計算由於喪失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機會而受到的損失,這的確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我們不妨結合確定賠償時「機會」可能處於的具體狀態,並考慮到可操作性,討論如何確定損失。(一)如果第三人已就相同標的與「第四人」簽訂了合同,那麼可以確定「第四人」依此合同獲得的凈利潤為信賴人的損失。(二)如果第三人尚未與其他人簽訂合同並且仍有簽訂相同合同的願望,則表明信賴人尚未喪失機會,不予賠償。(三)如果第三人尚未與其他人簽訂相同標的的合同並且也沒有簽訂相同標的合同的願望,則不予賠償。

2.固有利益之損害賠償

固有利益乃是合同法和侵權法共同保護的對象,它是相對獨立於其受損害時正在締結的合同。因此,固有利益若受到損害,賠償范圍不以履行利益為限,而應賠償締約受害人在人身權、財產權方面受到的一切損失。至此不在累述。此外,在締約當事人雙方均有過失時,應根據雙方的過錯的大小,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具體的計算方法上可實行過失相抵原則。在締約過失責任中,過失相抵適用兩種情況:一是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失,應當按照締約雙方的過錯比重和原因大小確定各自的責任。二是損害發生後,按照法律的規定,受害人應及時採取措施而未採取致使損失擴大,受害人就擴大的損失不得請求賠償。

我國學術界的一般觀點認為,「只有在合同尚未成立,或雖成立但因不符合法定生效要件而被確認為無效或被撤銷時,締約人才承擔締約責任」。本人認為,締約過失責任也可適用於合同有效成立場合。

第一,從理論上來看,締約責任不僅保護受害人的信賴利益,也保護其固有利益。而固有利益受損害與合同成立無必然聯系,因為固有利益是相對獨立於正在締結的合同。例如,張三去某商場買了台單放機,再去另一櫃台買收音機,在買賣過程中,因營業員過失不慎使收音機砸在了放在櫃台上的單放機上,單放機從櫃台上摔下來受損。在這里買賣合同仍可成立並得以履行,張三仍可要求商場負締約過失責任。那麼,信賴利益之損害賠償於合同有效成立是否並存?一般地說,合同有效成立後,信賴利益之損害從合同的履行中得到補償,因此不能產生信賴利益之賠償。然在某些情況下,因締約一方過失致相對方額外增加了交易費用和成本,即使合同有效成立,對於這本不需支付的額外增加的成本仍可請求信賴利益之損害賠償。

第二,從各國立法規定來看,一般只是規定過失行為發生在締約之時,並不以合同是否有效成立作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成立要件。例如1940年《希臘民法典》第198條之規定:於為締結合同磋商之際,因過失致相對人遭受損害時,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即使契約未成立亦然。此規定隱含的意思是:締約之際因過失致相對方損失,契約已成立,也應負締約責任,該規定只不過強調契約未成立這種情況而已。根據我國新《合同法》規定,締約過失責任也不以合同未能有效成立為條件。

第三,從各國司法實踐來看,把締約過失責任適用范圍擴大到合同有效成立的某些情況。例如,德國,買方在合同締結前的說明未涉及標的物的特徵或瑕疵時,可承認擔保責任與締約上過失責任的竟合,在具有專門知識的賣方與無經驗的買方之間的合同中,即使賣方對標的物的說明與瑕疵並無聯系,也可成立締約上過失責任。在日本主要是標的物有瑕疵和締約人違反保證兩種情況。再如我國台灣地區締約過失責任適用情形:1.合同不成立;2.合同無效;3.締約之際未盡通知等義務致使他方遭受財產損失;4.締約之際未盡保護義務致他方身體、健康受損失。顯然後兩種情形下的締約過失責任可能發生於合同有效成立的場合。

另外,在締約中雙方應負先合同義務,而在合同履行中,合同雙方也負有因誠實信用原則而產生的告知、忠實照顧、保密等附隨義務,因此締約一方可能將締約過失延伸至合同成立之後甚至履行時。締約過失行為在締約階段即產生損害,合同有效成立後,合同一方基於同一過失繼續給他方造成損害,這是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並存,受害人可以分別因締約責任與違約責任而得到賠償。但在締約過失行為和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損失難以截然分開時,不妨統一使加害人負違約責任,賠償受害方的期待利益,使其達到宛如合同完全履行時的利益狀態。如果固有利益也受到侵害,則須另外賠償。

❸ 締約過失責任的效果

按照合同法的規定,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應當按照過錯程度承擔因合同無效造成的損失

❹ 在《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和締約過失責任有什麼不同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因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給對方造成損失時版,權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違約責任就是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過失責任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前,適用於合同未成立、合同未生效、合同無效等情況下對過失責任的追究,而違約責任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後、合同的履行過程中。
(2)當事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是在訂立合同過程中,違反法律規定、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其後果是致使合同不成立或者無效;而當事人違約責任是在合同生效後,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約定。
(3)當事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前提是因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給對方造成了「損失」,如果沒有造成損失,則無須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責任);而當事人是否承擔違約責任並不取決於損害的發生,如果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了違約金,無論違約的當事人是否給對方造成損失,都應當支付違約金。

❺ 對締約過失責任有哪些法律依據

締約失責任指合同訂立程事違反依據誠實信用原則產先合同義務(稱先專契約義務)造事信屬賴利益損失依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其先合同義務隨著締約事雙簽訂合同互相接觸、磋商逐漸產義務非合同效立所產給付義務締約失責任特點:①發訂立合同程締約失責任違約責任基本區別合同尚未立或具備定條件確認效或撤銷才能產締約失責任②違反依誠實信用原則所應盡定義務由於合同尚未立或歸於效、撤銷事能違反合同義務承擔締約失責任事訂約階段違反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應付定義務③造信賴利益損失信賴利益損失主要指實施某種行另產信賴(:相信其訂立合同)並支付定費用或放棄其機違反誠實信用原則補償

❻ 締約過失責任的訴訟時效的法律規定

締約過失責任也是一種侵權責任,如果沒有法律的其他規定,一般都是2年的訴訟時效期限~

❼ 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特徵有哪些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締結過程中,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因自己的過失而致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應對信賴其合同為有效成立的相對人賠償基於此項信賴而發生的損害。締約過失責任既不同於違約責任,也有別於侵權責任,是一種獨立的責任。
由於締約過失責任採取的是過錯責任原則,所以其構成要件應當包括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這兩個方面。具體來說,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有以下四個:
1、締約一方當事人有違反法定附隨義務或先合同義務的行為。在締約階段,當事人為締結契約而接觸協商之際,已由原來的普通關系進入到一種特殊的關系(即信賴關系),雙方均應依誠實信用原則互負一定的義務,一般稱之為附隨義務,即互相協助、互相照顧、互相告知、互相誠實等義務。若當事人違背了其所負有的附隨義務,並破壞了締約關系,就構成了締約過失,才有可能承擔責任。
2、該違反法定附隨義務或先合同義務的行為給對方造成了信賴利益的損失。如果沒有損失,就不會存在賠償問題,而所謂信賴利益損失,指相對人因信賴合同會有效成立卻由於合同最終不成立或無效而受到的利益損失,這種信賴利益必須是基於合理的信賴而產生的利益,即在締約階段因為一方的行為已使另一方足以相信合同能成立或生效。若從客觀的事實中不能對合同的成立或生效產生信賴,即使已經支付了大量費用,這是因為締約人自身判斷失誤造成的,不能視為信賴利益的損失。
3、違反法定附隨義務或先合同義務一方締約人在主觀上必須存在過錯。這里的過錯既包括故意也包括過失。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只要在締約階段違反了附隨義務,並對合同最終不能成立或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負有過錯,就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並且,責任的大小與過錯的形式沒有任何關系,這是因為締約過失責任以造成他人信賴利益損失為承擔責任的條件,其落腳點在於行為的最終結果,而非行為的本身。
4、締約人一方當事人違反法定附隨義務或先合同義務的行為與對方所受到的損失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系。即相對方的信賴利益損失是由行為人的締約過失行為造成的,而不是其他行為造成的。如果這二者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則不能讓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這是該責任制度的內在要求。
以上是四個要件缺一不可,否則就不能產生締約過失責任。同時四要件間又是彼此聯系的有機整體,締約過失責任的認定必須嚴格按照這四個構成要件來進行。

❽ 舉例說明締約過失責任和後果

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獨立的責任,其成立必須具備以下四個要件:

1.締約一方受有損失。損害事實是構成民事賠償責任的首要條件,如果沒有損害事實的存在,也就不存在損害賠償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失是一種信賴利益的損失,即締約人信賴合同有效成立,但因法定事由發生,致使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等而造成的損失。關於損失的范圍,筆者認為,《合同法》未作出明確規定,參照該法第七章違約責任關於賠償損失范圍的規定,締約過失責任賠償范圍同樣應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但不得超過締約過錯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先合同義務可能造成的損失。具體來說,直接損失應包括締約費用;准備履行合同所支出的費用;上述費用的利息。間接損失(或稱可得利益)為喪失與第三方另訂合同的機會所產生的損失。

2.另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所謂先合同義務,是指自締約人雙方為簽訂合同而互相接觸磋商開始,逐漸產生的注意義務(或稱附隨義務),包括協助、通知、照顧、保護、保密等義務。它自要約生效開始產生。

3.違反先合同義務者有過錯。這里的過錯是指行為人未盡自己應盡和能盡的注意義務而導致合同不成立、無效、被撤銷的過錯。

4.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與該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即該損失是由違反先合同義務引起的。二、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范圍

《合同法》第四十二條採用列舉式和歸納式對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范圍作了規定,它包括:(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惡意磋商,是指一方沒有訂立合同的誠意,假借訂立合同與對方磋商而導致另一方遭受損失的行為。如甲企業知悉自己競爭對手在收買乙企業,為了與對手競爭,遂與乙企業談判購買事宜,在談判中故意拖延時間,使競爭對手失去收購機會,之後即宣布談判終止,致使乙企業遭受重大損害。

故意隱瞞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是指對涉及合同成立與否的事實予以隱瞞或者提供與事實不符的情況而引誘對方訂立合同的行為。如代理人隱瞞無權代理這一事實而與相對人進行磋商;沒有得到進(出)口配額而謊稱獲得;故意隱瞞標的物的瑕疵等等。

其他違背誠實信用的行為,應理解為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三、締約過失損害賠償責任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的請求權競合

締約過失責任和侵權責任有時會發生請求權競合現象,受害人主張何種責任,直接關繫到他的切身利益。例如,某甲與某商場乙進行磋商欲訂立一買賣合同,在查看樣品時,樣品發生爆炸而致人身傷害。在此案中,若依締約過失責任,受害人某甲僅能向某乙索賠,若依侵權責任,某甲則不僅可向某乙索賠,還可向產品的製造者追償。那麼,受害人應該以何種請求權來索取賠償呢?

《合同法》雖未明確規定締約過失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問題,但是第一百二十二條承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允許當事人選擇其一進行索賠,充分體現了合同自由的精神。因此,根據合同自由的立法原則,並參照最相類似的第一百二十二條之規定,筆者認為,既然受害人有時主張締約過失責任有利,有時請求侵權責任更好,那麼法律應該賦予他選擇權,允許當事人任意選擇其中一種權利進行行使,以達到側重於保護無辜受害人合法權益的目的。

熱點內容
房地產掛靠企業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3 00:13:48 瀏覽:421
浙江司法拍賣網站 發布:2025-09-22 23:57:24 瀏覽:752
寮國涉外婚姻法改了嘛 發布:2025-09-22 23:52:58 瀏覽:731
司法幹部隊伍建設 發布:2025-09-22 23:33:11 瀏覽:713
舍棄道德 發布:2025-09-22 23:32:59 瀏覽:552
司法鑒定報告圖片 發布:2025-09-22 23:14:47 瀏覽:159
中國法院司法改革 發布:2025-09-22 22:57:40 瀏覽:160
沒有簽名的保證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22 22:56:59 瀏覽:149
杭州迪安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9-22 22:25:01 瀏覽:340
陳慶偉法官外國人 發布:2025-09-22 22:04:09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