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分析其法律效力
從2000年4月1日起,《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開始實行,假名存摺的法律效力在審判實踐中就凸顯出來,成為審理案件應當首先解決的問題。實名是指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的身份證件上使用的姓名。《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第六條規定「個人在金融機構個人存款賬戶時,應當出示本人身份證件,使用實名。」第七條規定「在金融機構開立個人存款賬戶的,金融機構應當要求其出示本人身份證件,進行核對,並登記其身份證件上的姓名和號碼。」
第九條規定「金融機構違反本規定第七條規定的,由中國人民銀行給予警告,可以處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並處責令停業整頓,對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當開戶人不使用自己的真實身份證而使用虛假的身份證即虛假的名字和身份證號碼開立賬戶而銀行又審查不能時,所辦理存摺是否具備法律效力?對此問題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假名存摺具有法律效力,為有效憑證;第二種意見認為,假名存摺不具有法律效力,為無效憑證。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一是假名存款違反了《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個人存款帳實名制規定》是必須嚴格執行的,是強制性規定,依照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不用實名辦理的存摺是無效的。二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中的有關規定,審理一般存款糾紛案件,除應審查存單等存款合同憑證的真實性外,還應審查持有人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存款關系的真實性。認定儲戶和銀行之間的存款關系時法院必須堅持「雙重真實性」原則。在這一原則下,存摺作為儲戶與銀行之間的存款關系的債權憑證,就成為證明雙方存款關系存在的一個重要證據。但對於假名存摺而言,存摺上記載的假名所對應的人並不存在,相應地也就無法證明銀行與該假名所對應的人發生了存款法律關系。三是如果將存摺作為違法行為的工具,如本案中的存摺就更不具備法律效力。因而假名存摺在證明存款關系時不應當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假名存摺是一種無效憑證。
二、存摺的效力與存款合同的效力
當實名存款時,二者的效力是等同的。存摺作為有效憑證,其內容清楚無誤地證明所體現的存款合同關系,存款主體、存款數額、存款時間、存款種類等。當假名存款時,假名存摺的效力與存款合同的效力就是不同的概念。首先在存款主體上假名存摺就不能反映和證明存款合同法律關系的主體。如果認為假名存摺具有法律效力就要按照存摺支取存款,而假名人根本就不存在,從而導致取款不能,存款合同將無法履行的尷尬後果。相對應的是假名存摺不具備效力,不能憑其所證明的存款合同關系主體履行存款合同的權利於義務。假名存摺是物證,否認其自身的法律效力,並不能否認存摺的物證效力,也並不等於否認儲戶與銀行之間存在合法的存款合同法律關系。存摺作為物證,可以從一個側面證明存款人的真實存款行為,也就證明了存款人與銀行之間產生的存款合同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假名存款能否用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而為行為仍有行為人承擔該行為後果呢?應該是不能的。這是因為,沒有代理權而為的行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存款人使用假名或者化名不存在被代理人。所以,假名行為與沒有代理權是不同的。假名存摺是無效憑證,他可以證明的事實是實際存款人的存款行為。假如存款人存款的意思表示真實,除存款主體外,無效存摺作為物證所證明的存款數額、利率、時間等都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應予以認定,存款人和銀行之間就形成存款合同法律關系,銀行應當根據存摺作為物證所證明的存款事實支付存款。如果被欺騙存款,那麼存款行為也硬實有效的。如本案中的存款行為就是重大誤解。
三、掉包存摺之存款法律關系分析。
正如上面所分析,利用盜取他人的個人信息所辦理的用於騙取他人款項的存摺是無效的存摺。一是違反了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二是其所辦理的存摺是為了進行詐騙違法犯罪活動,違反了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三是不具有真實的存款法律關系。存款人用自己真實姓名所辦理的存摺是真實的存款合同法律關系,存款人把自己的款項交給銀行,讓銀行支配和管理,存款人和銀行享有存款合同約定的權利和義務。現實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的多樣性,發生了多種多樣的案例。當存款人誤將自己款項存到他人存摺賬戶上時,如果該存摺合法有效,存款行為人就與存摺賬戶所有人發生了不當得利之法律關系,存摺所有人應當返還該不當得利。銀行有按照規章制度協助的義務。如果該存摺是自己用化名辦理的存摺,就要在銀行的協助下證明自己是行為人,按照合同法和民法通則的行為人行為自己承擔的規定,證明自己是真實的存款合同關系的主體。如果是為了犯罪活動盜用他人的名字所辦理的存摺,就產生以下三種法律關系。①在盜用人與銀行之間,由於此存摺是無效憑證,存摺簽發後也不能作為證明盜用人與銀行之間的存款合同法律關系成立。其所證明的存款合同法律關系是無效和不真實的,不能證明其所反映的存款合同法律關系,當然不能作為辦理假存摺人享有存款合同權利的憑證。②在盜用人和被盜用人之間,盜用人依據存摺支取被盜用人誤存入該存摺的款項,侵犯了被盜用人的利益,應當返還。③在被盜用人和銀行之間,由於該存摺無效,被盜用人誤存款項的行為也是無效的,銀行接受存款的行為也應是無效的。銀行作為無效存款的接受方和管理方,也不應依據無效存摺向開戶人支取款項,有向開戶人拒付義務和向存款人返還義務。這是侵權行為和無效返還行為的竟合。在侵權法律關系中,侵權人承擔的是完全返還責任。在無效合同法律關系中,是按照被盜用人和銀行之間的過錯程度大小,承擔返還責任。
通常的情況是盜用人查找不到,在侵權法律關系就無法處理而導致返還不能。此時被盜用人的利益受損,就引起被盜用人和銀行之間責任的劃分。關於這類案件,審判實踐中存在兩種處理方法和意見。一種意見是不分析各存款關系的效力,只分析廠被盜用人將款項存到掉包存摺上的行為與銀行之間不形成存款合同法律關系,但形成什麼關系不予認定,就判決認定銀行不承擔責任。另一種意見是也不分析各存款法律關系的效力,分析銀行和被掉包人之間的過錯責任大小,二者分擔被盜用人的損失。筆者認為這兩種判決的說理都比較片面,不分析法律關系的效力即做出判決處理應該是極不恰當的。在本文的前面部分關於各法律關系的性質與效力已經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析,不在重復。下面主要分析在銀行與被盜用人之間,二者責任的大小。
四、無效行為與損害結果之因果關系分析
在銀行和被盜用人之法律關系中,區分二者的責任大小是一件比較艱難的事情。掉包存摺是無效憑證,銀行不能依據無效存摺進行存取款業務,被盜用人也不能用無效存摺存款。按照因果關系理論,銀行辦理無效存摺與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被盜用人用無效存摺與損害之間也具有因果關系,款項損失是由銀行和被盜用人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銀行方面的原因是不能審查身份證真偽及存款制度缺陷,辦理無效存摺並讓用無效存摺存取款;被盜用人的原因是個人信息被盜用,疏忽大意存摺被掉包,不能辨別存摺之不同,並利用無效存摺存款。雙方都把無效的行為作為「有效行為」進行了辦理。比較被盜用人與銀行之間關於無效原因的過失程度輕重,是劃分責任的基本依據。雙方的共同點是均遵守了誠信原則而被欺騙。銀行被騙開戶,個人被騙存摺掉包。被盜用人與銀行各自能力的缺陷是,銀行不能審查同名身份證,被盜用人不能看出同名存摺。從具體業務來說,銀行相對的是不相識的公眾,而被盜用人相對的則僅僅是盜用人一人,比銀行更容易防範,因此個人應當承擔主要責任。從現行法律規定看,實行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後,在現行法律法規對銀行的身份證審查責任規定不明的情況下,銀行辦理無效存摺的責任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因此銀行的責任也不應免除,應當承擔次要責任。
『貳』 分析民事調解的法律效力,它與判決的效力有沒有區別為什麼
1,民事調解書在生效後與判決書有同等效力,負有履行義務一方不執行調解書內容,對方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2,民事調解書屬於當事人在法院主持下的自願協商:
(1)調解時可以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不局限於審判人員。
(2)協商內容可以不受訴訟請求范圍的限制。
(3)調解書簽收即生效,一方當事人在調解書簽字前可以反悔。
(4)對於調解書不能上訴。
3,判決書是由法院通過對案件審理後的裁決:
(1)其判決內容不能超過當事人訴訟請求范圍。
(2)判決書上訴期經過即生效。
(3)對判決書內容不服,可以在規定時效內上訴。
4,《民事訴訟法》規定:
第九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第九十四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第九十五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
第九十六條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第九十七條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
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九條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叄』 這樣有法律效力嗎
什麼樣的法律效力呀。想知道法律效力的話。那麼就可以對法律的內容進行分析,而不能夠以法律的內容形式去解決問題,一定要嚴格恪守法律規則,才會有效力,不然法律不會保護不尊重法律的人
『肆』 請分析房屋的歸屬以及案中各行為的法律效力。
應該歸屬於丙,理由如下:
1.甲繼承了房屋,但是在辦理產前登記前,他對房屋是沒有所有權的,所有無權出賣房屋給乙,此次交易應該無效,後與丙的交易應該收到保護。
2.丙是受脅迫將房屋交易給丁,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公平交易的原則,本次交易也應該無效。
3.丙與丁的交易無效則丁不具有房屋的所有權,也無權出賣房屋給戊。
4.丁的強制交易行為已侵犯了丙的合法權利,丙有權以強制交易為由追究其責任。
但是有幾點特殊情況:
1.如果甲與乙在交易時有預售合同或者收取定金,則乙根據合同規定可以向甲要求賠償。
2.丙要想擁有房屋的所有權必須有與甲交易的原始記錄或者證據,並且要找到丁脅迫交易的證據。否則,房屋將歸戊所有。
『伍』 法律效力與約束力
包含與被包含關系:
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是約束力中的一種,是有法律強制力作保版障的,而約束力包括權很多種,如:法律約束力、宗教規范的約束力、道德規范的約束力、某些行業內部制定規范的約束力等,除了法律約束力外,其他規范,因沒有法律強制力作保障,所以有本質的區別!!
『陸』 民事案件,本院分析的內容有法律效力嗎
在判復決書生效後制,法院分析的所有內容全部生效。
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
法律生效的范圍。包括:
時間效力,指法律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
空間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領海、領空),通常全國性法律適用於全國,地方性法規僅在本地區有效;
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什麼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適用於全國公民,有的法律只適用於一部分公民。
『柒』 法律和法規有什麼區別啊從概念、效力等方面分析
「法律」和「法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的立法許可權和法律效力各有不同,不可混淆。「法律」,在我國,是專門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國家主席簽署公布的規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一般均以「法」字配稱,如《刑法》、《民法》、《婚姻法》、《公民出入境管理法》等。
「法規」是法律效力相對低於憲法和法律的規范性文件。「法規」主要有如下三種形式,一是由國務院及其所屬政府部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而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也稱行政規章;二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和頒布的地方性法規;三是較大的市(省會、首府)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法規」一般用「條例」、「規定」、「規則」、「辦法」稱謂,如《徵兵工作條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勞動管理規定》、《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等。
「法律」通常可以簡稱「法」。比如,稱全國人大制定某部法律為「立法」。但是,「法規」則以其不同的形式,分別稱為「行政規章」,或稱為「地方法規」,而一般不能簡稱為「法」,因而也不能將制定行政規章或地方性法規籠統地稱為「立法」。
有的媒體在報道中,稱某市政府頒布的《關於加強環境保護的暫行規定》,是以「立法」的形式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的媒體在報道中稱,某省人大通過了《預算審批監督辦法》,是用「立法」形式規范政府預算。這兩種說法都是不夠准確的。按照法律規范,政府部門頒布的法規應稱為「行政規章」,而某省人大通過的法規應稱「地方法規」。
『捌』 傳真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急急急
傳真合同是合同的形式之一,也是現如今比較流行的一種合同方式。采內用這種方式的合同,容大大節省了雙方的時間與精力。但卻有人在質疑,傳真合同究竟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合同法》明確指出:書面合同的形式可以表現為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從這條可以看出,合同的形式包括傳真件。根據我國《合同法》的有關規定,當事人以傳真形式達成協議,內容符合合同構成要件的,合同自承諾內容的傳真到達對方時成立。傳真件合同文本同樣具有證明合同成立的證明能力,但由於在實踐中,傳真合同可能在傳送過程中經常出現字跡不清、內容模糊等情況,並且容易被偽造、篡改,所以其效力一直備受爭議。要想證明傳真合同的有效性,那麼就需要提供相應的證據證明,如電信公司傳真電話記錄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合同。否則即應依法承擔違約責任。
『玖』 合同解釋怎樣產生法律效力
這被稱之為「有權解釋」。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主體對合同所作的解釋均為無權解釋,「即使可能有相當的精確度或合理性,或者具有一定的學理價值,但在司法實踐上僅具有參考價值」。由此可見,合同解釋能否產生法律效力是由作出解釋的主體的特定身份所決定的。那麼,法院或仲裁機構所作的合同解釋真的具有法律效力嗎? 一、什麼是法律效力?如何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是法理學與法哲學的基本命題,大家都把它作為一種作用力或約束力來進行研究。張文顯認為,法律效力是指規范性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對人的行為具有一種普遍性的法律上的約束力和強制力」。規范性法律文件就是指法律,它具有普遍的約束力;非規范性法律文件是指由有權機關依據法律所製作的僅對文件所涉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文書,比如生效的判決、裁定、裁決,公證債權文書以及行政處罰決定書等等。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是由法律賦予的,比如《民事訴訟法》《行政處罰法》等。 董安生在講到民事法律行為時指出:「法律行為有效與否則是一法律價值判斷問題,其著眼點在於:行為人從事的某一法律行為(或表意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規定,因而能否取得法律所認許的效力。」可見民事法律行為如果符合生效要件,能夠取得法律認許的效力。 張根大從法律效力的詞義出發,認為「法律效力一詞具有三種省略機構:(1)法律的效力;(2)法律上的效力;(3)法律認可的效力」。法律的效力即法律規范的普遍約束力,法律上的效力即生效的法律文書對特定當事人的法律約束力,法律認可的效力即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效力。因此,「法理學上的法律效力應是指法律規范的法律效力,這是法律效力一詞的主概念」,「裁判文書的法律效力是適用法律規范(指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的結果,民事行為的法律效力是遵守法律規范(指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的結果」。這種分析比較全面地揭示了法律效力概念的全貌,對我們正確認識法律效力有很大的幫助。 如何產生法律效力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法律效力的本原問題,也就是法律為什麼會有效力;二是法律效力的載體問題,也就是什麼能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的本原是法律產生效力的根本基礎。凱爾森的法律效力本原論認為,法律效力的本原是由於存在一種假定的最終的基礎規范①。哈特認為,法律效力的根本基礎是人們承認它有效力②。張根大提出一個新的主張,認為「知識和經驗是法律效力的實質本原」,「國家權力是法律效力的形式本原」。因此,法律為什麼能夠產生效力是法律產生之前已經解決了的問題。部門法學要分析的關鍵是什麼樣的規范能夠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的載體是法律,只有法律才能產生法律效力。凱爾森指出:「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規范的特殊存在,是指法律規范對其行為由它所調整的人具有約束力。」 法律效力的載體在法律實踐中表現為:(1)規范性法律文件。從廣義的角度來講,構成法的淵源的所有規范都屬於規范性法律文件,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還有習慣、判例等。當然對於這些規范效力的審查必須注意「屬時、屬地、屬人、屬事四維度」范圍。(2)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產生法律上的效力,表現為各種生效的法律文書,如判決書、裁定書、裁決書、支付令、行政處罰決定書等。(3)民事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符合生效要件後,產生法律認許的效力。這種效力是生效法律行為本身所固有的,不需要經過特別程序宣告。 合同解釋包括不包括在上述載體中呢? 二、什麼是合同解懌?合同解釋要干什麼? 合同解釋就是意思表示的解釋。意思表示解釋是民法的基本理論,合同解釋屬於意思表示解釋中的「需受領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或「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解釋」。圍繞有權解釋論的立論邏輯,合同解釋的概念分析首先應當從合同解釋的主體和解釋的對象兩個方面人手。誰有權解釋合同是由合同解釋的目的所決定的。 合同解釋是依照法定的原則和方式闡明並確定合同內容的活動。「意思表示解釋的一般目的在於使具體的意思表示符合內容明確、完整和統一的典型特徵要求。」合同解釋的目的可以概括為「明確」、「補足」和「統一」。 史尚寬指出:「為表示行為所用之言語、舉動,為惟有曖昧不明的表示力者,此時明確其表示行為之意義,為解釋之第一任務。」因此,「意思表示解釋的首要目的在於使某些內容曖昧或不明確的意思表示內容得到合理的確定,使之明確化、准確化」。在意思主義原則之下,無論是表意人的「真實意思」,還是受領人的「真實意思」,對不明確、不具體的意思表示的具體確定都具有決定性作用。因而,合同解釋中的「確定」工作最終是由合同關系的當事人去完成的,而不是法官,法官在合同中沒有「真意」。 「補足」也叫「漏洞的填補」。法律對於「補足」解釋的規則有兩個方面:一是合同關系當事人的「補足」解釋具有優先適用的效力,或者叫當事人享有優先解釋權。二是法律對於某些重要的法律行為規定了法定的補足規則,比如《合同法》第62條立法。因此,有學者指出:「在一定情形針對某些領域的意思表示的特點,直接規定了一些法定內容,以排除或限制解釋的適用……在這種情況下,立法限制了法官的解釋,即只有當事人的明確約定時,才不適用法律規定,而適用解釋。」這里的解釋顯然是指當事人的解釋。在法律規定有補足規則的情形下,法官是沒有解釋權的。由此可見,在「補足」解釋時,只有當當事人放棄了優先解釋權,並且法律沒有規定「補足」規則時,法官才有權對合同進行解釋。 合同解釋要將合同內容中的矛盾之處予以變更,使其統一、調和。法官有權利作統一的解釋。
『拾』 法律效力包括哪些方面
我國法律的效力層次是多層次性的結構體系。在法律效力層次結構體系中,各種法律的效力既內有層次之分,又有相容互聯系,從而構成一個龐大的我國法律效力體系。法律效力層次的具體可以概括為四個層次:
最高層次: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層次屬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的效力為第二層次。
第三層次: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層次為第三層次。
地方層次:地方立法主體制定的地方法規,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規和自治地方法規,特別行政區地方法規,其法律效力的層次為地方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