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忙辦事不想承擔法律責任
『壹』 我有個朋友拿錢幫別人辦事,事沒辦成錢也退不了,而且給打了收條,會負法律什麼責任,證人負什麼法律責任
沒有追究就不會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這種行為因為有收條,所以可以在法律上形成不當得利,應當返還。如果你們之間委託辦理的事情是非法的話,此收條不受法律保護。現實中,可以由中間人協商,或者到公安、紀委、檢察院等部門舉報。
收條是收到別人或單位送到的錢物時寫給對方的一種憑據,應當具有法律效力,打收條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正式的「收條」又稱為「收據」,無論收到錢,還是收到物品都可以開具「收條」,「收條」可以用來證實履行了交錢或物的合同義務。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 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證人一般不承擔相應還款責任,但還是有特殊情況的,如果明知存在非法集資或者捐款跑了,則可能構成非法集資的共犯。
(1)幫忙辦事不想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0〕18號第三條 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2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
(二)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30人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150人以上的;
(三)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
(四)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的「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
1、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500萬元以上的;
2、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100人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500人以上的;
3、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250萬元以上的;
4、造成特別惡劣社會影響或者其他特別嚴重後果的。
『貳』 幫朋友介紹辦事,辦事的人給了我好處費,但事沒辦成,辦事的人也找不到了,朋友報警了我要承擔刑事責任嗎
你拿了朋友多少好處,應該賠償給他,至於你委託的辦事人找不到了,看看是不是因為他沒有這個能力而虛構能辦成的,如果虛構的,那他就涉嫌詐騙,可以報案。
『叄』 幫忙給朋友辦事,結果錢被第三方騙,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如果是幫別人辦事,錢被騙,可以選擇報警,讓警察幫忙挽回損失,你不用承擔法律責任,需要配合警察了解被騙經過
『肆』 我一個朋友收錢幫別人辦工作,沒辦成,退錢了,他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收錢幫人辦事,或收錢不辦事都構成受賄,錢退了則不構成違紀。
『伍』 因辦事不利造成個人經濟損失付法律責任嗎
如果造成的經濟損失太少,別人也不會追究,如果後果嚴重,可能需要你賠償
『陸』 義務幫忙法律責任
按法律規定或復合同約制定要求當事人應為的行為,稱為義務。義務與權利是相對應的。義務的履行即為權利的實現。義務的違反即發生責任。可見,法律責任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要先有義務,然後才談得上責任。無義務,即無責任。雖有義務存在,如果義務人能正確履行義務,也不發生責任。只在義務人違反義務時,才發生責任。換言之,法律責任為違反法律義務的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比如,對債務人來說,到期還錢是義務,此時沒有責任,到期償還也沒有責任。如果不還,就會產生責任。
針對樓主義務是應當做的,不做就會產生責任。比如說,法律規定,勞動和受教育既是義務又是權利。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勞動和受教育的權利,也都有勞動和受教育的義務。不按規定勞動和接受教育,就會產生責任。
『柒』 別人托我求人辦事、我是介紹人、事辦但他不滿意、想去舉報、我沒有收好處只是傳話、請問我會承擔什麼罪
你有責任,這是行賄罪。反正你已經做了,現在吃後悔葯也晚了,他托你辦這個事你是否有證據,只要有證據至少他舉報完和你一起進局子,他是人財兩空,就是這個不滿意的工作也沒有了。他的損失要比你大。如果你沒有證據,也沒有證據證明那邊收了你的錢辦事了,那你有可能涉嫌詐騙,這個罪就重了。現在電話都可以錄音,建議你套話錄音留證,行賄罪比好詐騙罪。詐騙你一個人進去,行賄是你們兩個人進去,他會有所顧忌,可能只停威脅你。
『捌』 不用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有哪些
1、法律無明文規定的行為,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2、根據中國《行政處罰法》規定,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未滿14周歲的自然人,在生理、智力上尚未發育成熟,還不具備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和後果的能力,也不具備自覺地控制自己行為和對自己行為承擔責任的能力。所以,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其監護人加以管教。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但應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對於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實施違法行為的,應當給予行政處罰。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
3、在我國的法律規定和實踐中,免責的條件和情況
(1)時效免責。即法律規定違法者在其違法行為發生一定期限後不再承擔強制性、懲罰性的法律責任。如刑法中的已過追訴時效(如:死刑20年)和民法中的已過訴訟時效(一般時效兩年,人身傷害時效一年),都屬於時效免責的情況。
(2)不訴免責。即法律規定只要當事人不告,國家就不會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如刑法中規定的「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就屬於不訴免責的情況。刑法中除小部分不告不理之外都是必須追究的。但是,民法是不告不理的。
(3)自首和立功免責。即刑法規定犯罪者在犯罪後有自首和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犯罪後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4)補救免責。即法律規定違法者在造成一定損害後,在有關國家機關追究其法律責任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可以或應當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責任。如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中止,應當免除或減輕處罰。
(5)協議或議定免責。即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經協商同意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責任。這種免責僅適用於民事活動。
4、我國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實行這一原則,可以防止和及時糾正對不應追究刑事責任人的錯誤追究,可以節約司法資源,避免無效勞動。 免於刑事處罰 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指根據《刑法》規定,不構成犯罪的。這是罪與非罪的界限,對於不構成犯罪的,當然不能追究刑事責任。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我國《刑法》規定對於刑事犯罪的追訴期限,法定最高刑為不滿 5 年有期徒刑的,經過 5 年;法定最高刑為 5 年以上不滿 10 年有期徒刑 的,經過 10 年;法定最高刑為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 15 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 20 年;等等。追訴時效具有法定約束力,超過追訴時 效的,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依據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決定特赦。一經特赦,對罪犯不得再予追究。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我國《刑法》規定了四類案件告訴才處理:第 246 條規定的侮辱、誹謗案(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 的除外);第 257 條第 1 款規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 260 條第 1 款規定的虐待案和第 270 條規定的侵佔案。這幾種犯罪的追究以被害人等的告訴為必要條件,如果沒有法定人員告訴,或者告訴以後又撤訴的,不得追究刑事責任。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我國刑法實行罪責自負、反對株連的原則,加之刑事訴訟中沒有缺席審判,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追究刑事責任已經沒有意義,因此不予追究。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如果按照刑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但其他生效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據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不予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