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正當防衛不受法律責任是因為
Ⅰ 正當防衛問題
<一>法律解釋:為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遭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進行反擊,致使侵害人受到某種損害的行為。構成正當防衛需要具備兩方面的要件,即侵害方面的要件和防衛方面的要件。
侵害方面的要件是:①必須存在不法侵害的行為。②侵害行為必須是正在進行的 。對於預備的或想像的侵害行為,不能借口正當防衛,先發制人,而只能採取預防措施;對於已經實施的侵害行為,如果沒有實施到底而中止或者已經實施完了,也不能適用正當防衛的規定。但侵害行為雖已完成,卻在仍能排除其危害的情況下,則應認為侵害行為仍在繼續中。例如罪犯搶奪他人財物逃跑,事主立即追蹤並強行將財物奪回的行為應屬正當防衛。如果搶奪者已經逃匿,事後被事主發現,就不能認為侵害的事實正在進行。
防衛方面的要件是:①防衛必須針對侵害人本人,而不能針對第三人。如果實施了損害第三人利益的方法,不能適用正當防衛的規定。②防衛不能過當。即正當防衛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必要限度不是指防衛者和侵害者的損害是否基本均衡,而是指是否超過了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限度。如果防衛行為不是當時制止不法侵害行為所必需,因而對侵害人造成不應有的損害,就是防衛過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正當防衛行為不負刑事責任。防衛過當應負刑事責任,但應酌情減輕或免除處罰。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怎樣正確運用正當防衛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實施正當防衛必須同時符合以下五個條件:
第一、 只有在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時;
第二、 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第三、 必須是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施防衛,而不能對無關的第三者實施;
第四、 正當防衛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能阻止對方對自己的侵害),造成不應有的損害。
第五,必須有防衛意圖的存在
哪些是非正當防衛
1、 防衛過當。它是指行為人在實施正當防衛時,超過了正當防衛所需要的必要限度,並造成了不應有的危害行為。
2、 防衛挑撥。它是指行為人故意挑逗對方,使對方對自己進行不法侵害,接著借口加害於對方。
3、 防衛侵害了第三人,也叫局外防衛。它是指防衛者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以外的人實施的侵害行為。
4、 假想防衛。它是指不法侵害行為根本不存在,由於行為人猜想、估計、推斷不法侵害行為存在,而對其實施侵襲的一種不法侵害行為。
5、 事前防衛,也叫提前防衛。它是指行為人在不法侵害尚未發生或者說還未到來的時候,而對准備進行不法侵害的人採取了所謂的防衛行為。
6、 事後防衛。它是指不法侵害終止後,而對不法侵害者進行的所謂防衛行為。
<二>一個第三人稱動作類游戲。
中 文 名:正當防衛
英文 名:(Just Cause)
發布時間:2006.
秋官方網站:
製作廠商:avalancheStudio
代理廠商:Eidos
適應平台:電腦單機
游戲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名為SanEsperito的南美洲島國上,游戲中玩家的任務就是推翻SanEsperito腐朽政府的殘暴統治,這個島國的政府秘密儲藏了大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場惡戰是在所難免了,總之玩家扮演的角色將是戰場勝敗和政權更迭的關鍵人物。《正當防衛》將會具有完全開放性的結局、超過300以上個的任務以及廣闊的島嶼叢林可供玩家從海、陸、空三方面探索。另外Eidos還透露,玩家在游戲中可以自由地選擇完成任務的方式而不受任何拘束,比如設法挑動敵人自相殘殺、與反政府武裝甚至毒品販子結為同盟或是煽動當地百姓起來反抗政府的統治。
我國《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根據規定,正當防衛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五個要件:
1、必須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和其他權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實施的。這種不法侵害可能是針對國家、集體的,也可能是針對自然人的;可能是對本人的,也可能是針對他人的;可能是侵害人身權利,也可能是侵害財產或其他權利,只要是為了保護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實施的行為,即符合本要件。
2、必須有不法侵害行為發生。所謂「不法侵害」,指對某種權利或利益的侵害為法律所明文禁止,既包括犯罪行為,也包括其違法的侵害行為。
3、必須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制止不法侵害,避免危害結果發生,因此,不法侵害必須是正在進行的,而不是尚未開始,或者已實施完畢,或者實施者確已自動停止。否則,就是防衛不適時,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4、必須是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行。即正當防衛行為不能對沒有實施不法侵害行為的第三者(包括不法侵害者的家屬)造成損害。
5、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正當防衛是有益於社會的合法行為,應受一定限度的制約,即正當防衛應以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為限。另一方面,不法侵害往往是突然襲擊,防衛人往往沒有防備,驟然臨之,情況緊急,精神高度緊張。一般在實施防衛行為的當時很難迅速判明不法侵害的確實意圖的危險程度,也沒有條件准確選擇一種恰當的防衛方式、工具和強度來進行防衛。因此,只要不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都應當屬於正當防衛。
關於防衛過當刑事責任的規定,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因為正當防衛行為是不法侵害引起的,是為了使被不法侵害者所侵害的客體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所以「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關於對正在進行的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正當防衛行為不負責任的規定。本款是對第一款的重要補充。對於正在進行的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由於這些不法侵害行為性質嚴重,且強度大,情況緊急,因此,採取正當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和其他後果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所謂「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是指與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類似的暴力犯罪,如在人群中實施的爆炸犯罪等。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神聖權利,大學生應牢記這個權利,善於運用這個權利,保衛國家、公共利益,保衛本人和他人的合法權利。由此可知,所謂正當防衛,是指用給不法侵害者造成某種損害的方法,來保衛是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的行為。正當防衛是公民同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的一個法律武器,大學生應當掌握好這個武器。當遇到搶劫、盜竊、強奸、行凶、殺人、放火等等違法犯罪行為時,就要善於運用正當防衛行為來維護合法權利。
怎樣正確運用正當防衛?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實施正當防衛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四個條件:
第一、只有在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時;
第二、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第三、必須是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施防衛,而不能對無關的第三者實施;
第四、正當防衛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
當您准備進行防衛時,如果符合上述四個條件,那麼,您就不必擔心自己會負刑事責任了,而應積極勇敢地進行防衛。
哪些是非正當防衛呢?
既有正當防衛,那麼就有非正當防衛。如果非正當防衛造成了損害,則應負相應的法律責任。非正當防衛主要有以下幾種:
1、防衛過當。它是指行為人的實施正當防衛時,超過了正當防衛所需要的必要限度,並造成了不應有的危害行為。
2、防衛挑撥。它是指行為人故意挑逗對方,使對方對自己進行不法侵害,接著借口加害於對方。
3、防衛侵害了第三人,也叫局外防衛。它是指防衛者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以外的人實施的侵害行為。
4、假想防衛。它是指不法侵害行為根本不存在,由於行為人猜想、估計、推斷不法侵害行為存在,而對其實施侵襲的一種不法侵害行為。
5、事前防衛,也叫提前防衛。它是指行為人在不法侵害尚未發生或者說還未到來的時候,而對准備進行不法侵害的人採取了所謂的防衛行為。
6、事後防衛。它是指在不法侵害終止後,而對不法侵害者進行的所謂防衛行為
Ⅱ 法律為什麼規定正當防衛實施正當防衛有什麼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故意傷害、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編輯本段]相關條件
必要條件
根據規定,正當防衛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五個要件[1]: 1、必須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和其他權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實施的。這種不法侵害可能是針對國家、集體的,也可能是針對自然人的;可能是對本人的,也可能是針對他人的;可能是侵害人身權利,也可能是侵害財產或其他權利,只要是為了保護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實施的行為,即符合本要件。 2、必須有不法侵害行為發生。所謂「不法侵害」,指對某種權利或利益的侵害為法律所明文禁止,既包括犯罪行為,也包括其違法的侵害行為。 3、必須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制止不法侵害,避免危害結果發生,因此,不法侵害必須是正在進行的,而不是尚未開始,或者已實施完畢,或者實施者確已自動停止。否則,就是防衛不適時,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4、必須是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行。即正當防衛行為不能對沒有實施不法侵害行為的第三者(包括不法侵害者的家屬)造成損害。 5、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正當防衛是有益於社會的合法行為,應受一定限度的制約,即正當防衛應以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為限。另一方面,不法侵害往往是突然襲擊,防衛人往往沒有防備,驟然臨之,情況緊急,精神高度緊張。一般在實施防衛行為的當時很難迅速判明不法侵害的確實意圖的危險程度,也沒有條件准確選擇一種恰當的防衛方式、工具和強度來進行防衛。因此,只要不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都應當屬於正當防衛。
時間條件
我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依據刑法規定,正當防衛行為的實施必須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之時,「正在進行」一般理解為不法侵害已經開始,但是尚未結束。 (一)何謂已經開始,在法律界存在眾多不同見解,如「現場說」「臨近說」「著手說」等。本文選擇幾種有代表性的學說分述如下: (1)「現場說」強調以不法侵害人進入到現場為標准來作為不法行為的開始標准,但行為人進入了現場到實施犯罪行為,需要一定的時間間隔,而且我們很難判斷行為人究竟是要實施犯罪還是其他,而此時任由防衛人主觀臆斷不法行為人已經進入現場,就實施所謂的正當防衛,很容易引起正當防衛的濫用,似乎不太合適。因此,該說側重保護了防衛人利益,但忽視了不法侵害人的一些的權利,有其不合理性。 (2)「臨近說」強調要直接面臨不法侵害人時才可以開始防衛行為,這是不利於保護防衛人利益的,可能等到直接面臨時,往往會來不及防衛就已經遭受侵害了,此時,在時間要求上過於苛刻,不利於正當防衛的實施。 (3)「著手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有時難以認定怎樣才算著手,而且對於一些突發性的犯罪,往往從著手到行為的結束需要的時間很短暫,而此時要求犯罪人開始著手才實施防衛行為,最大的問題就是可能使防衛不到位,不利於對被侵害法益的充分保護,似乎不妥。而且,對於「著手」本身,在刑法學界的爭論甚大,如何認定著手,本身即是一個問題。只有在那些有預謀的,有計劃的故意犯罪中採取著手說比較適宜。 (4)「綜合說」恰好解決了上述觀點的不足之處,即原則上以行為人著手實施犯罪行為作為不法行為開始的標准,但當合法權益面臨被侵犯的緊急危險時,可以採取防衛行為。這既有利於充分保障防衛者的利益,同時也兼顧了不法侵害人的一些應有利益,因此比較合理。
限度條件
我國現行《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由此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是: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否則就是防衛過當。但在學界和司法實務中對什麼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什麼是造成重大損害,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害這二者的關系如何都存在重大分爭。 如何確定和理解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有三種不同的學說。「基本必要說」認為,防衛行為同不法行為相比較,在手段、強度、後果、性質等方面要基本相適應,即要求二者完全相適應,方可滿足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否則構成防衛過當,承擔刑事責任。「必需說」認為,防衛行為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為必要限度,只要是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要,無論對不法行為人造成的損害輕重,均不認為是防衛過當。「需要說」認為,要認定防衛行為是否過當,應該以該行為是否有利於支持和鼓勵公民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需要為原則,只要防衛人認為有此需要,無論其實施什麼樣的防衛行為,均可認為是適當的,都成立正當防衛。 依據現行刑法對此問題的規定,我們看出 「必需說」不僅與現行刑事立法相吻合,而且經過司法實踐的長期檢驗也是完全正確的,該說對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進行了充分的考量,權衡各方利益,既有利於打擊犯罪,也考慮到了對不法行為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當然在此仍然存在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即判斷認為是足以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所以,在司法實踐中,要正確判斷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標準是: (1)為了避免較輕的不法侵害,不允許防衛行為造成更加嚴重的危害後果; (2)對於沒有明顯危急人身、財產等重大利益的不法侵害行為,不允許採取造成重傷等手段對不法行為人進行防衛; (3)能夠用較緩和的手段進行有效的防衛之情況下,不允許用激烈手段進行防衛。
對象問題
正當防衛只能針對實施不法侵害人本身而不能針對無辜的第三人,因為對於不法侵害的發生第三人並無過錯,正當防衛必須是合法對不法,而不是對他人合法權益的侵犯,因防衛人的行為所造成第三人損害的,防衛人對此要承擔刑事責任。此外,根據《刑法》規定,採取正當防衛以制止不法侵害,給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這里的損害包括財產的損害,即正當防衛除了直接針對不法侵害人本身以外,應當包括其財產,理由如下: (1)《刑法》有關採取正當防衛以制止不法侵害規定中,並未明確規定只能針的不法侵害人的人身進行,而且只規定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並未規定只能是造成人身損害。因此,財產的損害應當包括在內。 (2)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犯罪人所擁有的財產,即財產的權利歸屬應當是侵害者本人,而不是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財產,當然處在侵害者本人現實支配之下的財產可能是基於不法所取得其中可能包括國家集體他人的財產也可。 正因為此,侵害人在實施不法侵害時,面對防衛人可能會毀壞其財物的情況下,他要面臨一個抉擇,是實施侵害行為呢?還是為了保全得來不易的財產,而放棄侵害呢?當後者的利益大於前者的時候,侵害人可能會選擇放棄侵害行為。因此,利用其財產所進行的防衛有時會起到一定的防衛作用,既然正當防衛是為了維護合法者的利益,防衛應當是允許多樣化的只要行為得當即可。
[編輯本段]處理辦法
關於防衛過當刑事責任的規定,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因為防衛行為是不法侵害引起的,是為了使被不法侵害者所侵害的客體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所以「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關於對正在進行的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正當防衛行為不負責任的規定。本款是對第一款的重要補充。對於正在進行的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由於這些不法侵害行為性質嚴重,且強度大,情況緊急,因此,採取正當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和其他後果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所謂「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是指與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類似的暴力犯罪,如在人群中實施的爆炸犯罪等。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神聖權利,公民應牢記這個權利,善於運用這個權利,保衛國家、公共利益,保衛本人和他人的合法權利。由此可知,所謂正當防衛,是指用給不法侵害者造成某種損害的方法,來保衛是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的行為。正當防衛是公民同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的一個法律武器,公民應當掌握好這個武器。當遇到搶劫、盜竊、強奸、行凶、殺人、放火等等違法犯罪行為時,就要善於運用正當防衛行為來維護合法權利。
[編輯本段]其他相關
怎樣正確運用正當防衛? 根據中國《刑法》的規定,實施正當防衛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四個條件: 第一、只有在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時; 第二、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第三、必須是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施防衛,而不能對無關的第三者實施; 第四、正當防衛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 當您准備進行防衛時,如果符合上述四個條件,那麼,您就不必擔心自己會負刑事責任了,而應積極勇敢地進行防衛。 哪些是非正當防衛呢? 既有正當防衛,那麼就有非正當防衛。如果非正當防衛造成了損害,則應負相應的法律責任。非正當防衛主要有以下幾種: 1、防衛過當。它是指行為人的實施正當防衛時,超過了正當防衛所需要的必要限度,並造成了不應有的危害行為。 2、防衛挑撥。它是指行為人故意挑逗對方,使對方對自己進行不法侵害,接著借口加害於對方。 3、防衛侵害了第三人,也叫局外防衛。它是指防衛者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以外的人實施的侵害行為。 4、假想防衛。它是指不法侵害行為根本不存在,由於行為人猜想、估計、推斷不法侵害行為存在,而對其實施侵襲的一種不法侵害行為。 5、事前防衛。也叫提前防衛。它是指行為人在不法侵害尚未發生或者說還未到來的時候,而對准備進行不法侵害的人採取了所謂的防衛行為。 6、事後防衛。它是指在不法侵害終止後,而對不法侵害者進行的所謂防衛行為。 防衛意圖的瑕疵不影響正當防衛的構成 從鼓勵公民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角度講,正當防衛權的設立本來就是為了鼓勵公民積極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當公民受到不法侵害時,就有權採取防衛措施對侵害人進行防衛,且有條件地不負刑事責任。當一個侵害行為同時侵害兩個或兩個以上客體,其中一個客體對受侵害人而言是非法利益時,我們應當肯定防衛人防衛行為的正當性,而不能因防衛目的的瑕疵而否定防衛人的防衛權。不法侵害往往具有突發性,受侵害人面臨突如其來的不法侵害,精神上處於極度緊張狀態,讓受侵害人准確判斷侵害的性質太過強人所難,不切實際,不利於鼓勵公民與犯罪作斗爭的積極性。所以,防衛意圖的瑕疵並不影響正當防衛的構成。 互相鬥毆過程中有無正當防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相關規定,在互相鬥毆的過程中一般不存在正當防為的行為。互相鬥毆,指雙方或多方在主觀上均具有不法侵害的故意,客觀上均實施了不法侵害對方的行為。認定互毆行為不屬於正當防衛,關鍵在於行為人主觀上均不具備正當防衛的意圖。但在一方停止或退出互毆後,另一方繼續對對方進行毆打,此種情形下,行為的性質已經轉變,從原來的互毆變為一方對另一方的加害,被加害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對加害人實施了防衛行為,應認定為正當防衛。
Ⅲ 法律關於正當防衛是如何定義的!
1、正當防衛(又稱自我防衛,簡稱自衛),是大陸法系刑法上的一種概念。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2、實施正當防衛的條件:
(1)、起因條件:不法侵害現實存在;
(2)、時間條件:不法侵害正在進行;
(3)、主觀條件:具有防衛意識;
(4)、對象條件:針對侵害人防衛;
(5)、限度條件: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3、歹徒侵入你家中,如果只是盜竊,你可以實施正當防衛,但不能致他死亡。致死了是防衛過當。
防衛過當,是指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所謂防衛過當是指正當防衛行為超越了法律規定的防衛尺度,因而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情況。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但是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仍然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3)實施正當防衛不受法律責任是因為擴展閱讀
正當防衛限度把握:
1、不法侵害的強度。
所謂不法侵害的強度,是指行為的性質、行為對客體已經造成的損害結果的輕重以及造成這種損害結果的手段、工具的性質和打擊部位等因素的統一。
對於不法侵害實行正當防衛,如果用輕於或相當於不法侵害的防衛強度不足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可以採取大於不法侵害的防衛強度。當然,如果大於不法侵害的防衛強度不是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那就是超過了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
2、不法侵害的緩急。
侵害的緊迫性,即不法侵害所形成的對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的危險程度。
不法侵害的緩急對於認定防衛限度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防衛強度大於侵害強度的情況下,確定該行為大於不法侵害的防衛強度是否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更要以不法侵害的緩急等因素為標准。
3、不法侵害的權益。
不法侵害的權益,就是正當防衛保護的權益,它是決定必要限度的因素之一。
為保護重大的權益而將不法侵害人殺死,可以認為是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因而沒有超過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而為了保護輕微的權益,即使是非此不能保護,造成了不法侵害人的重大傷亡,而就可以認為是超過了必要限度。
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它的主要意義在於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鼓勵公民和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做斗爭,震懾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可以說正當防衛不僅是免除正當防衛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而且是公民與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做斗爭的法律武器。正確認識正當防衛,了解正當防衛的構成條件,有利於公民大膽地運用正當防衛的法律武器同不法侵害做斗爭。
Ⅳ 關於正當防衛,求指點
概念: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實施侵害的人所採取的合理的防衛行為。
成立條件:
1)必須有違法行為的發生(犯罪肯定是違法,違法不一定犯罪);
2)必須是針對正在進行的違法行為進行的防衛;
3)必須是針對實施違法行為的本人進行的;
4)防衛目的必須具有正當性,即是為了保護合法權利不受侵害而進行的;
5)正當防衛實施者可以為了本人的利益,也可為了他人和社會公共利益而進行;
6)但要注意正當防衛的實施應該適度,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損害;通俗點就是不能因為對方摸了一下你大腿,你就拿刀砍人家致人重傷。
7)正當防衛只能針對人,不能基於其他。
3. 責任:實施正當防衛的人即使發生了損害也不負責任。法律上對此行為進行責任豁免。
4.先這些吧,如果有需要,再講與緊急避險的區別。
Ⅳ 正當防衛殺人應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並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行為。成立正當防衛必須滿足以下要件:
1、有實際的不法侵害存在,這是正當防衛的前提條件。不法侵害行為是指違反法律並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既包括構成犯罪的嚴重不法行為,也包括尚未構成犯罪的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之類的不法行為,而且這種不法侵害是客觀的、現實的。如果實際上不存在不法侵害,但行為人自以為存在不法侵害而實施防衛行為的,不是正當防衛,而是屬於假想防衛。
2、不法侵害必須正在進行。指不法侵害人已經著手實施侵害行為且侵害行為尚未結束。不法侵害行為開始和存續的時間,就是行為人實施正當防衛的時間。
3、目的是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不法侵害。不具有防衛合法權益的目的而實施的貌似正當防衛的行為,如防衛挑撥即故意挑逗、引誘對方實施不法侵害,然後以正當防衛為借口加害於對方的行為,不是正當防衛情況而是犯罪行為。
4、防衛行為必須針對不法侵害人進行,是正當防衛的對象條件,正當防衛必須對准目標,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
5、防衛行為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是正當防衛的行為和結果限度要件。所謂必要限度是指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防衛強度。
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是防衛過當。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是指一般人都能認識到其防衛強度超過了正當防衛所必需的強度。重大損害是指防衛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或者其他人人身傷亡,或者造成其他能夠避免的嚴重損害。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
防衛過當沒有獨立的罪狀,也沒有獨立的法定刑,法律規定按行為人觸犯的有關條文和罪名確定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除處罰。
無限防衛權:為了鼓勵公民積極同犯罪作斗爭,有效地制止嚴重暴力犯罪,維護合法權益,我國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和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對無責任能力的人實施的不法侵害行為,雖客觀上造成損害,但不是非法行為,應盡可能躲避,只有萬不得已情況下,才能實施一定的損害行為來制止不法侵害,但其性質不屬於正當防衛,應屬於緊急避險行為。
對動物的侵害
動物是無主的,其加害不屬於不法侵害,不屬於正當防衛;動物是有主的,或是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其加害行為可以實施「緊急避險」行為;如果動物的加害是其主人或他人故意利用,應屬於正當防衛。
互毆案件一般不存在正當防衛,雙方都有傷害的故意,有兩種情況可能有正當防衛:(1)一方放棄斗毆逃避,另一方不肯罷休,逃避一方有正當防衛的權利;(2)在斗毆過程中,一方行為的性質發生急劇的變化,另一方存在正當防衛的權利。如開始是動手動腳,另一方突然掏出槍來。
Ⅵ 正當防衛的問題
你這樣做屬於正當防衛,不僅不犯法,而且值得提倡.
因為當時你不打死歹徒,歹徒就會打死你,你一磚打死它,是為了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是附合<刑法>對正當防止規定的條件的.
Ⅶ 請問正當防衛的解釋越詳細雨越好
網路里有的我就不復制了。以下是其他來源的。
我國刑法第20條的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理論上幾乎一致認為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是密切相連的,沒有正當防衛的前提就沒有防衛過當的存在。防衛過當是防衛行為的正當性和損害結果的非正當性的統一。防衛行為的正當性是指,實施防衛行為時明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防衛行為是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施。損害結果的非正當性是指,防衛行為的強度和力度明顯超過了不法侵害的強度和力度,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了重大損害,從而使合法的防衛行為變成了不法的侵害行為,也是正當性的行為轉化成非正當性的行為。 應該說此種觀點是完全符合立法意圖的,並且從刑法對防衛過當的刑事處罰的規定看--「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也是對防衛行為正當性的特點的肯定,從而鼓勵公民見義勇為,維護公共秩序、保護社會。
當我們在概念上弄明白正當防衛的時候,我們的頭腦中就有了一條清晰的主線,但要想弄明白新刑法中正當防衛的界限,必須從正當防衛構成的要件入手,從我國刑法第20條對正當防衛的規定,可以把正當防衛的要件歸為以下幾點:一是實施正當防衛時,必須有不法行為的侵害性;二是實施正當防衛時,不法侵害的行為必須是正在進行著的,具有非常強的時間性;三是實施正當防衛時,不法侵害必須具有現實性,不能想當然;四是實施正當防衛時,公民必須具有防衛意識。從正當防衛構成的要件來說,也就界定了正當防衛的許可權。
從以下一個案例來談談正當防衛的界限。
[案例]被告人張津龍,男,29歲,河北省新樂縣人,系個體業主。2000年某日下午3時許,被告人張津龍在某市場賣布。剛飲過酒的被害人李志泉走過來指著一塊布要張拿給他,張問明情況將布拿給李志泉。李接過布簡單看了一下,嫌布小,即扔到張津龍的臉上,張拿過布也抽了李志泉的面部一下,雙方發生口角,後經他人勸開。張津龍為避免事態擴大,急忙收拾部分布離開市場。當日下午5時許,張津龍返回市場收拾餘下的布時,被等候多時的李志泉發現。李即追上去用拳頭擊打張的面部。將張的近視眼鏡打碎落地,眼鏡碎片劃破了張的眼皮,但張沒有還手。接著李又用右臂夾住張津龍的頸部,繼續毆打張。由於李身高體壯,張身體瘦小,張掙脫不開。張津龍為逃脫挨打,情急之下掏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朝著李志泉亂捅,將李的右手臂捅傷,但李仍未停止對張的毆打,張又將李的左腹部捅傷,李才將張放開,張也沒有再捅李。李志泉的腹部傷,經法醫鑒定為重傷。
[問題]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對被告人張津龍的行為屬於防衛性質沒有異議,但對其行為是否超過必要限度,構成防衛過當,有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津龍的行為過了必要限度,屬於防衛過當,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理由是:被害人李志泉的侵害只是使用拳擊,並未使用凶器,而張津龍卻用水果刀對李志泉亂捅,按照防衛的手段、強度相適應的標准來衡量,張津龍的防衛行為顯然超過了必要限度。同時,李志泉的侵害行為尚未達到對張津龍的生命構成威脅的程度,張津龍卻使用凶器進行還擊,致使李志泉重傷。從這個角度看,張的防衛行為也是超過了必要限度,應承擔刑事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津龍的行為是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理由是:只要防衛行為是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要的,非此不可,無論使用什麼手段,也無論造成的損害是輕是重,防衛都是適當的。李志泉一隻手夾住張津龍的頸部,另一隻手用拳猛擊張的頭部,致使張無力反抗,掙脫不得,身體受到嚴重的威脅。李身強體壯,張身體瘦小,張是為了擺脫李的不法侵害才用水果刀亂捅的。亂捅中,李的手臂被劃傷,但仍未停止侵害,直到腹部被刺中,李才鬆手,張也隨即停止了反擊行為。由此可見,張津龍的防衛行為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要的,並未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危害,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本案例中之所以產生以上不同意見,究其原因,是基於對以下問題理解不同所致。其一,關於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其二,關於正當防衛的限度。
一、准確理解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即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起始時間。就本案來說,張津龍在李志泉打碎張的眼鏡,碎片劃破了張的眼皮,李又用右臂來住張的頸部,繼續毆打張,張掙脫不開時,即侵害行為的對象己經受到現實直接的迫在眉睫的威脅,張為逃脫挨打,才掏出水果刀朝李亂捅,也即如果無防衛措施,受害人的人身權利將會受到損害。因而本案被告人採取防衛行為是符合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要求的,即:侵害行為己經開始,且人身危險己經直接迫近。
二、准確理解正當防衛的限度要從防衛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全面衡量,應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客觀實際需要作為防衛的必要限度。在本案中張津龍為逃脫挨打,情急之下掏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朝著李志泉亂捅,當張把李的左腹部捅傷後,李才將張放開,張也沒有再捅李。說明張用水果刀亂捅李,僅僅是有效地制止李對他的不法侵害,當李的不法侵害行為停止時,張的正當防衛也就隨之結束,而不應認為是過了必要的限度。
如何理解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
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因此,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是刑法對正當防衛設立的一個限度條件。理解該條件,必須首先解決何為「必要限度」的問題。關於必要限度,目前我國刑法理論界有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為基本相適應說,認為防衛的必要限度,是指防衛行為必須與不法侵害行為相適應。所謂相適應,當然不是要求兩者完全相等,而是指防衛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從輕重、大小等方面來衡量大體相適應。至於判定必要限度,主要根據侵害行為的性質、方法和強度以及防衛人所保護的利益的性質等具體情況來分析。
第二種觀點為必需說,認為防衛行為是否超過必要限度,一定要從防衛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全面衡量,應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客觀實際需要作為防衛的必要限度。因為正當防衛是同犯罪分子作斗爭,制止不法侵害,保護自己或他人合法權益(包括公共利益),既是正當防衛的基本原則,也是正當防衛的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所使用的強度,就不應該被不法侵害的強度所限制。只要防衛在客觀上有需要,防衛強度就可大於、也可以小於、還可以相當於侵害強度。有的學者還指出,該種觀點並不主張對防衛手段不加任何限制,「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這就是限制。
第三種觀點為相當說或折衷說,認為所謂防衛的必要限度,是指防衛行為及其造成的損害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要的,且防衛行為的性質、手段、強度、及造成的損害與不法侵害行為的性質、手段、強度及可能造成的損害基本相適應。
關於必要限度的理解,有學者正確地指出,「關於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個互相聯系而又互相區別的問題:一是何為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二是如何確定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這應當成為全面理解必要限度的一個出發點。基本相適應說只是基本上解決了如何判斷必要限度的問題,而忽視了對何謂必要限度的界定,由此造成刑法規定正當防衛制度鼓勵公民積極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立法宗旨的實現受到了削弱。因為該觀點以防衛強度與不法侵害的強度基本相適應作為必要限度的標准,將該標准適用於防衛案件中,防衛人在實行防衛行為時應當控制自己的防衛強度,使其與不法侵害的強度相適應,即便是該防衛行為根本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行為也不應增加強度,否則就是防衛過當。這顯然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公民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實行正當防衛的能動性⑦。此外,防衛強度與不法侵害強度有時也存在著無法衡量的問題,如婦女為了免於被強奸而將歹徒殺死的情況。必需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何謂必要限度的問題,彌補了基本相適應說的不足,但沒有解決如何判斷必要限度的問題。同時其還具有以下缺陷:其一,沒有明確強調須以剛好制止住不法侵害為必要,好象是凡是能夠制止不法侵害的防衛行為都不過限;其二,忽視了防衛行為要保護的合法權益與損害的不法侵害人的權益的衡量。此兩方面的缺陷都容易導致防衛權的濫用。因此,才有了折衷兩者的相當說,既吸收了兩者的優點,又克服了其不足,因而是正確的。但該說在觀點的表述上不夠明確、具體。
我們認為,在正當防衛中,防衛行為是否超過必要限度是一個與社會相當性緊密相關的問題。刑法第20條第2款的規定,正是對社會相當性對正當防衛限度問題評價的一種反映。以社會相當性理論來指導必要限度的理解應當是一種正確的思路。從正當防衛的目的上考慮,所謂必要限度,防衛行為當然要以剛好制止住不法侵害、並有效地保護合法權益①為標准。這應當是一個原則。但是,也有例外,即為了保護輕微的合法權益而採用防衛行為造成了不法侵害人權益的重大損害,盡管是剛好制止不法侵害行為所必需的,也不能就具有了社會相當性,或者說是為社會大眾所容許、理解。當然,這里只是提出了一個把握必要限度的抽象標准,僅解決了何謂必要限度的問題。要使這一標准能夠運用於司法實踐,還必需解決如何判斷必要限度的問題。判斷必要限度,不可能脫離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要根據具體案件中雙方行為的性質、手段、強度、人員多少與強弱、現場所處的客觀環境與形勢進行全面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在判斷防衛行為是否超過必要限度時,應根據客觀事實進行,不應涉及防衛人的認識能力,即在防衛人處於緊張、驚恐狀態下,雖然客觀上防衛行為超過了剛好制止住不法侵害行為所必需的限度,但由於防衛人不可能冷靜地判斷如何實行不超過必要限度的防衛行為,因而綜合主客觀情況而認為防衛行為並未超過必要限度。
根據刑法的規定,並非防衛行為一超過必要限度就成立防衛過當,只有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才是防衛過當。對於「明顯」,不能認為只要能夠清楚明白、確定的看出防衛行為超過了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損害的,就成立防衛過當。如果立法者是在此意義上使用「明顯」一詞的話,那麼該詞的使用就是不必要的;立法者之所以使用該詞,是因為考慮到在正當防衛案件中,在防衛人遭受不法侵害時,往往處於被動的境地,對防衛的限度要求過嚴,容易給防衛人造成不當的束縛,不能使其有效地實行正當防衛,而且這樣也會挫傷公民實行正當防衛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認為,該詞的使用意在放寬對防衛限度的要求,即所謂「明顯」,不僅意味著能夠清楚明白、確定的看出防衛行為超過了必要限度,而且超過的程度不屬於輕微。當然究竟超過多大程度才屬於明顯超過,最終需要法官綜合具體案件的全部情況,立足於社會的通常觀念進行合理的判定。但是,不宜將「明顯」解釋為「非常顯著」,因為這容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刑法規定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條件的虛置。至於「重大損害」,一般認為是指造成不法侵害人的重傷、死亡,還包括財產的重大損失。總之,只有正當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才成立防衛過當;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就不可能造成過當所要求的重大損害,而不能成立防衛過當;雖然明顯超過了必要限度,但沒有造成重大損害的,同樣不能成立防衛過當。
防衛過當罪過形式的認定。
我們認為,之所以要追究防衛過當的刑事責任,是因為防衛人對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這一結果存在罪過。那麼,解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就在於探明防衛人對這一結果的認識和意志狀況。從實踐上看,防衛人在實施防衛行為時的精神狀態是不同的,有的比較慌張、驚恐,有的比較從容、鎮定。在防衛人處於慌張、驚恐的狀態下,行為人一般不可能對防衛行為是否過當產生認識,也不應該要求防衛人履行預見義務從而避免過當結果的出現,因此我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便防衛行為造成了過當的結果,也應當認為行為人主觀上缺乏罪過而不負任何刑事責任。
在防衛人在處於從容、鎮定的情況下,對自己的防衛行為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則完全有可能認識,有時甚至認識得比較清楚。在有能力認識而沒有認識的情況下,行為人可能存在疏忽大意的過失(當然也不排除有時屬於意外事件);在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防衛行為可能或必然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情況下而仍然實施防衛行為,在邏輯上就有直接故意、間接故意、過於自信過失存在的餘地。如果防衛人雖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過當,但由於某種條件的存在而輕信不會過當,就屬於過於自信的過失。如果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過當,但出於保護合法權益心切而對過當結果是否出現放任不顧,就屬於間接故意;也有防衛人出於激憤等情緒,而故意使防衛行為造成過當的結果,這時當然其主觀上屬於直接故意。
總之,我們認為,在防衛過當的情況下,防衛人對過當結果的心理態度包括兩類:一是非罪過的的心理態度,強調這種情況,有利於避免司法實踐中一出現防衛過當的結果就追究防衛人的刑事責任的不當做法。二是罪過的心理態度,具體包括直接故意、間接故意、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其一,即便防衛人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防衛行為會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甚至故意使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也不能否認其在遭遇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時具有實行防衛的權利,不能否認其根據該權利實行防衛的正當性。其二,防衛目的的正當性並不排斥防衛人主觀上制止不法侵害或者對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的目的存在。其三,如果否認防衛人對過當結果的故意或過於自信的過失是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勢必對防衛人按通常的故意犯罪或過失犯罪定罪判刑,那麼不僅剝奪了其進行正當防衛的權利,而且對其處罰也是過於苛刻的。其四,在不少時候防衛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過當存在著不確定認識,如果一旦過當就按通常的故意犯罪或過失犯罪定罪判刑的話,客觀上會挫傷廣大公民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的積極性,從而與設立正當防衛制度的精神相悖。
在研究正當防衛的界限時,我們必須要考慮以下犯罪能否可以實施正當防衛:1、過失犯罪;2、不作為犯罪;3、無責任能力人的侵害行為。
一、對過失犯罪能否實行正當防衛?
我認為,對過失犯罪不能實行正當防衛。理由是,過失犯罪都是結果犯,它以行為造成一定的危害結果為必備要件。過失犯罪的這一特徵決定了當過失犯罪成立之時,不法侵害也隨之結束,不法侵害既已結束,當然也就不能再對之實行所謂的「正當」防衛了。當然,對於那些給合法權益造成緊迫威脅的過失違法侵害,可以進行正當防衛。
二、對不作為犯罪能否實行正當防衛?
對不作為犯罪能否實行正當防衛,先舉個例子,扳道工在列車到來之前故意不扳道岔,意圖使列車發生傾覆的嚴重事故,其他人發現後,可以通過對該扳道工的身體造成傷害的方法逼使其履行作為義務。在該案例中,不作為犯罪行為具有給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緊迫性,防衛人也可以採用一定暴力施加於犯罪人,從而可能逼使其履行作為義務,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
我認為,對於不作為犯罪,在具有給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緊迫性的情況下,可以實行正當防衛。但是,應當考慮兩個問題:一是避免防衛權的濫用;二是是否要求防衛行為具有效果不可一概而論,要結合社會相當性即是否要求防衛效果應考量社會通常觀念能否認同。
三、對無責任能力人的侵害行為可否實行正當防衛?
目前,我國刑法理論界的通說認為,無責任能力的人侵害行為,廣義上講也屬於不法侵害,原則上是可以對之進行正當防衛的;但是從刑法精神和社會道義出發,對無責任能力人的侵害行為實行正當防衛又需要加以一定限制,即只有在不知道行為人身份及在不得已情況下,才能實行正當防衛,如果明知侵害人是無責任能力人並有條件用逃跑等其他方式避免侵害的,則不得進行正當防衛。
這一規定說明了新刑法典賦予公民對特定不法侵害案件,享有正當防衛權。新刑法賦予公民對特定不法侵害的正當防衛權不是無限的,它亦有自己的界限,因為正當防衛的性質決定了防衛權有其限度。如果賦予公民以無限防衛權,一方面會產生防衛權同國家刑罰權相沖突的結果,因為防衛實質上是說是一種私刑權,或者說,它是國家將自己壟斷的刑罰權讓渡給個人;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國家推卸保護公民人身、財產與其他權利的責任的結果,因為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國家法定的義務,國家的這一責任不應當通過賦予公民無限防衛權而轉嫁給公民個人。
一、基本特徵
正當防衛的本質在於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它有以下基本特徵:
1、正當防衛是目的正當性和行為的防衛性的統一。
目的正當性是指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的防衛性是指正當防衛是在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時候,同不法侵害作斗爭的行為。他既是法律賦予公民的一種權利,又是公民在道義上應盡的義務,是一種正義行為,應受到法律的保護。目的正當性與行為的防衛性具有密切的聯系。首先,目的的正當性制約著行為的防衛性。其次,行為的防衛性體現著目的的正當性,是目的正當性的客觀表現。
2、正當防衛是主觀的防衛意圖和客觀上的防衛行為的統一。
防衛意圖,是指防衛人意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而決意制止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狀態。正當防衛在客觀上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人生或者財產的損害,因此具有犯罪的外觀。但是,正當防衛與犯罪具有本質的區別我們只有看到正當防衛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國家和其他合法權益的本質,才能真正把握住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的依據。
3、正當防衛是社會政治評價和法律評價的統一。
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且客觀上具有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的性質。因此,正當防衛沒有法益侵害性,這是我國刑法對正當防衛的肯定的社會政治評價;正當防衛不具備犯罪構成,沒有刑事違法性,因此,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這是我國刑法對正當防衛的肯定的法律評價。在這個意義上說,正當防衛是排除社會危害性和阻止刑事違法性的統一。
二、怎麼理解?
正當防衛(又稱自我防衛,簡稱自衛),是大陸法系刑法上的一種概念,表示「對於現實不法之侵害,為防衛自己或他人之權力所為之行為」。其與緊急避難、自助行為皆為權利的自力救濟的方式。
我國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三、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解析
正當行為的本質是基於法益衡量說,即利益闕如(利益欠缺)與優越的利益的原理。
(一)正當防衛 →主要針對街頭暴力犯罪
1、正當防衛的條件
(1)起因條件:現實的不法侵害 (一般還要求有攻擊性、緊迫性、侵害性,但有例外);
問題:①大喊嚇走侵害人 (不是正當防衛,因為大喊不可能給侵害人造成損害)
②對物防衛 (不是正當防衛)→注意:對犯罪人指使的動物防衛不是對物防衛
③對過失的防衛 (可以正當防衛)
④對不作為的防衛 (一般不可以,但如果具有緊迫性則可以正當防衛)
⑤對自招行為的防衛 (引起者有忍受義務)
⑥對幼童和精神病人的防衛條件(可以防衛,但必須迫不得已)
―――假想防衛的主觀為過失或意外事件,但假想防衛過當可以成立故意犯罪;
(2)時間條件:法益侵害的緊迫性。→否則構成防衛不適時(事前防衛、事後防衛)
在財產性違法犯罪情況下(狀態犯,如搶劫、搶奪、盜竊、敲詐),行為雖然已經既遂,但被當場發現並同時受到追捕的,一直延續到不法侵害人將其所取得的財物藏匿至安全場所為止,追捕者可以適用正當防衛。
例子:張三在李四家偷出物品一件背在身上,張三出了李四家,到離李四家100米的公共汽車站等候汽車,正好李四坐公共汽車下班回家,在車站發現了李四背的東西是從他家偷的,於是兩人發生廝打。-――對於此案中,張三發現李四偷東西的地方是公車站,屬於公共空間,因此不屬於當場發現,所以張三的行為不是正當防衛,而是自救行為,而且由於不是當場,因此李四的盜竊行為也不能轉化為搶劫。
(3)對象條件: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對共犯中沒有實施不法侵害者不能正當防衛)
→否則構成對第三者防衛
(4)主觀條件:排斥防衛挑撥、相互斗毆、偶然防衛的正當性。→必須有防衛意圖
(5)限度條件: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
2、防衛過當及其刑事責任:罪過形式:過失、間接故意(通說)
注意:「防衛過當」本身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罪名,明確如何對「正當防衛」進行定性與處罰,定性上應根據行為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時的主觀罪過與客觀後果、援引相應的刑法分則條文,如故意傷害罪,過失致人死亡罪等,
防衛過當的處罰原則是「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3、特殊正當防衛權:只有當暴力犯罪嚴重危及人身安全時,才適用特殊正當防衛的規定
四、正當防衛成立的時間條件、限制條件
時間條件
我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依據刑法規定,正當防衛行為的實施必須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之時,「正在進行」一般理解為不法侵害已經開始,但是尚未結束。
何謂已經開始,在法律界存在眾多不同見解,如「現場說」「臨近說」「著手說」等。本文選擇幾種有代表性的學說分述如下:
(1)「現場說」強調以不法侵害人進入到現場為標准來作為不法行為的開始標准,但行為人進入了現場到實施犯罪行為,需要一定的時間間隔,而且我們很難判斷行為人究竟是要實施犯罪還是其他,而此時任由防衛人主觀臆斷不法行為人已經進入現場,就實施所謂的正當防衛,很容易引起正當防衛的濫用,似乎不太合適。因此,該說側重保護了防衛人利益,但忽視了不法侵害人的一些的權利,有其不合理性。
Ⅷ 對醉酒人實施正當防衛也是法律允許的。這是啥意思
我認為,這句話意思很明確,正當防衛行為可以普遍使用,對對方是醉酒人也不例外。
《刑法》第二十條 【正當防衛】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