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的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A. 微信上發的借條有法律效應嗎
微信最近上線了一個「借條功能」,主要用於管理各種收據、雙方簽訂租房合同等,那麼微信電子借條在法律上有效嗎?
本期視頻是由iPhone 12手機、iOS14.6系統、微信8.0.7版本錄制的。
微信借條其實就是以電子的方式訂立的合同,屬於電子合同。根據《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條的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因此,微信借條是受法律保護的。雖然收據具有法律效力,但記錄的信息有限,建議配合銀行或微信支付轉賬使用,或者使用更規范的合同文本。
B. 微信上寫收條有用嗎
微信寫收條有用,這個也屬於證據裡面的電子數據的一種,但最好是手寫條子也要有,如果條件不允許,就盡量的多保存記錄,如:
你需要保存以下內容:
微信聊天記錄和相關截圖,以及付款記錄和截圖,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證據包括: 電子數據。 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微信聊天記錄也屬於電子數據的一種;
如果你以後需要去報案,帶著這些內容(列印1~2份),去你們當地的公安局報案。
注意事項:
微信聊天記錄可以作為證據使用,但應當保證聊天記錄的連續性、完整性和真實性;
作為證據提交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證明聊天對象的身份信息(必要時可以申請法院調取)、截圖提交時應當連續截圖(下一頁與上一頁有搭接的部分)、請不要刪除其中任何一條(哪怕你認為是毫無關系的,否則對方可以提交他的記錄證明你的記錄不完整,可能導致法院全部不予採信);
還有一點就是,作為欠條的一種,有效性只能持續一年,也就是說每年欠條到期之前你都需要找對方重新給你打一個欠條,不然就會會失去法律的效用,變成一個無效的欠條,當然如果對方不肯,你就要提前到公安局去報案申請法律的制裁。
C. 用身份證號碼手寫的收據用手機微信拍下的收據有沒有法律效應
當然是有法律效應的,只要是身份證號碼是真是的。那就是有法律效應的
D. 在微信上開打字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估計是qq程序軟體出了問題,你試著關閉程序,再重新打開試試,不行就把手機重啟看看,我的qq軟體也出現過這個問題,不過試著我說的方法就解決了,注意,有時候程序會恢復得慢點,請耐心等候,希望能幫到你
E. 微信轉賬記錄能作為法律依據嗎
微信轉賬記錄能作為法律預計嗎?微信轉賬記錄是可以作為法律依據的,因為微信的轉轉賬記錄不可能更改。
F. 微信轉賬記錄能作為法律依據嗎
可以的,微信轉賬記錄屬於電子證據,但是需要查詢屬實,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屬三條 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6)微信上的收據有法律效力嗎擴展閱讀: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於民事證據的若干規定的司法解釋。該解釋中就數個證據對同一事實的證明力,作出了如下規定:
1、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
2、物證、檔案、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或者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3、原始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傳來證據;
4、直接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間接證據;
5、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一般小於其他證人證言。
G. 微信支付記錄能否作為法律憑證
微信支付是可以作為法律憑證的,因為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張恆和鄭爽的民間借貸案。鄭爽在和張恆戀愛期間借給了他2,000萬元。是通過微信轉賬的方式。在兩個人分手之後,鄭爽提起訴訟想要要回這2,000萬元。然後他就以自己的微信轉賬為法律憑證,而去向法官提起訴訟。最後法官答應了鄭爽的請求,讓張恆還鄭爽2,000萬。所以我覺得這是有實際的法律依據的。也是由以往的判例作為證明的。
對於那些愛刪微信記錄的人應該要注意了,還是不要再刪了。
H. 收款人無法寫書面收據時寫微信收據有效嗎
一般來說,微信上的信息是可以刪除的,對方也可以以收不到信息為由而否定信息的真實性,如果用微信上的信息作為收據憑證,需要有雙方共同有憑證留下的證明往來信息才可以,比如以微信轉帳或者微信紅包這種不可刪除的微信消息才能夠有效的。
I. 以微信的方式寫的欠條有法律效益嗎
微信打的欠條,一樣具有法律效力。只要欠條內容規范、齊全一樣受法律保護。《最高版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權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六條 :原告僅依據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抗辯已經償還借款,被告應當對其主張提供證據證明。被告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主張後,原告仍應就借貸關系的成立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五條的規定,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並生效的一方當事人應當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所以在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不應簡單地將借條作為完全排斥其他證據證明效力的唯一債權憑證。在綜合雙方提供的證據和訴辯主張後,認為出借人所主張的借款資金來源和交付過程不符合日常經驗法則和高度蓋然性標准,存在明顯不合理性,無法就借款的實際交付形成心證的,應認定借款未實際交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借條是民間借貸糾紛中最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