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公務員行政法律責任種類

公務員行政法律責任種類

發布時間: 2021-11-29 08:19:50

1. 公務員的行政法律責任有哪些

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2. 行政責任包括哪些

1、根據承擔行政責任的主體不同,可以分為行政主體的責任和國家公務員的責任。

2、根據行政責任所涉及的范圍的不同,可以分為內部行政責任和外部行政責任。

內部行政責任,是指行政主體作為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時因行政違法而必須承擔的行政責任。

外部行政責任,是指行政主體作為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時因行政違法而必須承擔的行政責任。

3、根據行政責任的承擔方式不同,可以分為補救性行政責任、懲罰性行政責任。

補救性行政責任,是指行政違法主體對因其行政違法而受到損害的行政相對人實施補救的責任方式。

懲罰性行政責任,是指行政違法主體因其行政違法而必須接受懲罰的責任方式。

4、根據行政責任的具體內容不同,可以分為精神罰、財產罰、身份罰。

精神罰是對行政違法主體的精神上的懲戒,它不直接涉及被懲罰主體的實體權利義務,但它對於引起行政違法主體的警覺,並防止下次重犯起著較大的作用,如警告。

財產罰是強迫造成損害後果的行政行為主體交納一定金額的罰款,或者剝奪其某些財產權利的責任,如行政賠償。

身份罰是對實施行政違法行為的行政主體以及國家公務員的特定方面的權力予以限制或者剝奪,進而改變其身份的一種責任,如撤職、開除。

(2)公務員行政法律責任種類擴展閱讀:

行政責任作為人類社會制度一定發展階段的產物,有其生成和發展的必然性和條件。在現代社會中,行政責任愈來愈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從而使確立和確保行政責任產生了不同於以往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行政責任能夠限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濫用行政權力。

第二,行政責任能夠提高減少政府工作失誤,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3. 行政法律責任有哪幾種形式

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方式有:

(1)通報批評;

(2)賠禮道歉,承認錯誤;

(3)恢復名譽,消除影響;

(4)返還內權容益;

(5)恢復原狀;

(6)停止違法行為;

(7)繼續履行職責;

(8)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

(9)糾正不適當的行政行為;

(10)行政賠償等。

_

4. 公務員法法律責任主體包括哪幾種

公務員法根據法律義務主體的不同,在公務員法中明確了法律責任主體,以確保公務員法的實施。這些主體主要包括:
1、國家及公務員機關。公務員各級機關依照公務員法規定的許可權履行公務員管理職責。機關作為公務員的管理者,有管理公務員活動的權利,也有保障公務員合法權益和執行有關指令的義務。機關在公務員法中的責任包括立法責任、執法責任、司法責任等。此外,依照公務員法的規定,機關因錯誤的具體人事處理對公務員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賠償。根據國家賠償法規定,國家有著依法給予公務員賠償的義務,因此,公務員法的法律責任主體還包括國家;
2、公務員。公務員作為公務員法的調整對象,有義務遵守公務員法規定的各項義務,遵守公務員紀律和各項規定,接受有關機關及其領導人的指令。公務員不履行公務員法規定的義務,不遵守公務員紀律和有關規定,濫用職權和違反職責的行為,必須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在一定條件下,公務員將與國家機關承擔連帶的法律責任。關於公務員的法律責任問題,不僅涉及公務員法,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規定等都有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公務員法對此未做專門規定;
3、行政公務人員。公務員法的監管主體是公務員機關,同時還包括在其中工作的行政公務人員。機關通過在其中工作的行政公務人員依照公務員法對其所屬公務員進行管理。公務員法的行政公務人員既可以是從事公務員管理工作的公務員,也可以是公務員綜合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還可以是受委託從事公務員相關事務工作的人員。這些人員在從事公務員相關事務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照法定義務,如果濫用職權或違反職責,將承擔法定的個人責任;
4、其他單位和個人。按照公務員法的規定,辭去公職或者退休等離職的公務員必須繼續遵守公務員法關於辭職退休後的有關義務,包括保守秘密、遵紀守法、從業限制等。離職後的公務員如果違反了這些規定,應根據情節輕重確定其相應的責任。此外,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包括不依法接受公務員工資調查的企業、違規接收離職公務員的單位、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個人等,在與公務員管理相關的社會生活活動中也必須履行公務員法規定的相對人的義務,服從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和決定,執行生效的裁決、處罰等。從某種意義講,他們也是法律責任的相對主體或義務主體。
參考來源:http://china.findlaw.cn/info/guojiafa/gwyf/gwyjc/gwycj/20091015/77255.html

5. 公務員有哪些法律責任

公務員所從事的行政管理工作與法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由於行政權力客觀上存在易腐性、擴張性以及與個人權利的不對等性,因而必須對其加以監督和制約。

在各類監督方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監督就是行政法監督。行政法通過規定行政權力的范圍、行使方式及法律責任等內容,可以達到有效監督行政主體、防止行政權力違法或濫用的目的。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行為的監督權,行政權力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公務員與法的關系有兩種:一是公務員是法的執行者;二是法對公務員有著特定的要求與規范。

行政機關是執行法律的機關,公務員是執行法律者,公務員的這種執法者身份暗含著他本身更要嚴格地遵守法的規范。法律對公務員更加嚴格規范與要求,其目的就在於使公務員做到更公正有效地執行法律。公務員與法律的這兩種關系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公務員職業的法律屬性決定了公務員必須承擔特定的法律責任。

對法律負責意味著公共行政組織和公務員行為都要在法律的管制范圍內進行。當然,基本的法律責任是擁護憲法和遵守與憲法相一致的相關的部門法等。

在我國,規定公共行政法律責任主要有行政法和以國家公務員制度為核心的行政法規,這些法律法規都是我國公務員承擔法律責任的依據。

行政合法,意味著政府和公務員的一切行政行為和行政程序都必須符合行政法的規定和要求,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避免行政權力越位、錯位和缺位等現象。

6. 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行政法律責任

對於「行政法律責任」一詞,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
對於行政法律責任主體來說,主要表現在管理者、被管理者兩個層次,這些主體都負有法定義務,也會因為違反法定義務構成行政違法。

一、行政法律責任 雖然對於「行政法律責任」學術界並沒有提出標準的統一定義,但學術界提出的概念大致相同。
即行政法律責任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因為違反法律標准而構成違法行為,需要依法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種類,即制裁性責任(通報批評、追繳、沒收、行政處分等)和補救性責任(履行職責、行政賠償、恢復名譽、返還權益等)。
其主要特徵為: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法律義務的結果;
(2)違法行為沒有超出法的限度,適用行政法中的制裁措施;
(3)行政違法行為實施者向國家承擔責任是責任措施的表現;
(4)責任承擔者作為一種否定性評價,主要表現在社會譴責、國家懲罰等法律負擔;
(5)國家機關結合相關法律條例、執法程序追究責任。
來源:法制博覽 (2020年02期)

7. 公務員行政責任有哪些基本種類

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行政責任可分為懲罰性行政責任、強制性行政責任和補救性行政責任。懲罰性行政責任的主要形式有:通報批評、行政處分等;強制性行政責任包括強制劃撥、執行罰等;補救性行政責任的形式較多,主要有:認錯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糾正不當、返還權益、行政賠償等。

根據承擔的主體不同行政責任可分為行政主體及其公務員承擔的行政責任和行政相對人承擔的行政責任。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通報批評;賠禮道歉,承認錯誤;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返還權益;恢復原狀;停止違法行為;履行職務;消除違法的行政行為;糾正不適當的行政行為;行政賠償等。公務員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通報批評;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接受行政處分等。行政相對人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承認錯誤,賠禮道歉;接受行政處罰;履行法定義務;恢復原狀,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

8. 公務員的法律責任按原因可以分為哪幾類

根據責任引起的原因,分為行政違法責任、行政不當責任、行政侵權責任。

行政違法責任是公務員違法行政所應承擔的責任。依據行為的內容和形式,可以將行政違法劃分為實體行政違法和程序行政違法。實體行政違法是指公務員的行政行為不符合法律規范要求的實質要件,表現為行政失職、越權行使職權、濫用職權、行政行為的內容違背法律規定等。程序行政違法是指公務員的行政行為不符合法律規范要求的形式要件,表現為行政行為的作出和實施違反法律規定的步驟和時限,以及表現形式不符合法律規范等。

行政不當責任是公務員不當行政所應承擔的責任。行政不當或行政失當,是指公務員做出的自由裁量行為雖然合法但不合理。如果說行政違法的確定標準是客觀的法律規范,那麼,行政不當的確定標准則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一般來講,判斷公務員的行政行為是否合理,應當考慮以下因素:一是行政行為的做出是否符合行政目的;二是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客觀規律和生活常理;三是是否考慮了正當的因素。行政不當與行政違法有著明顯的區別。前者侵犯的是行政關系的合理性,後者侵犯的是行政關系的合法性。公務員的行政行為違法,必須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責任,而行政不當並不必然導致法律責任。也就是說,只有在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公務員才承擔因行政不當而引起的法律責任,而且一般是補救性法律責任。

行政侵權責任是公務員因其違法失職行為侵犯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造成行政相對人人身、財產或精神上的損害所應承擔的責任。其責任形式主要是損害賠償,其他責任形式還有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禮道歉、恢復名譽等。行政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公務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侵犯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行政侵權行為;行政相對人在人身、財產或精神方面受到損害的事實;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

需要指出的是,行政侵權責任雖然以違法為前提,但它不同於一般的行政違法責任。二者的最大區別在於:行政違法責任的主要構成是行為違法,至於該行為是否對行政相對人造成損害並不影響責任的成立;而行政侵權責任的主要構成是侵權,不僅要有違法行為,還要有損害結果。如果沒有損害結果的發生或者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行政侵權責任就不能成立。

9. 公務員法律責任主要包括哪幾種關系

一是行政主體即公務員在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的法律關系,即由公務員行內使職權做出影響公民容、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而對外部行政相對人承擔法律責任。

二是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與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的法律關系,即公務員作為國家行政權的執法者而成為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行政監察機關等監督主體的監督對象,與監督機關發生的法律關系。

三是當行政相對人認為其權益受到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的侵犯,向行政救濟主體請求救濟,由行政救濟主體參與審查並作出決定而追究公務員應負有的相關責任的法律關系。

10. 行政機關的行政法律責任包括什麼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主體和行政人因違反行政法規范而依法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它版主要是行政違法引權起的法律後果。
行政法律責任的種類分兩種:
一、制裁性責任,包括通報批評,沒收、追繳或責令退賠違法所得,行政處分
二、補救性責任,包括賠禮道歉、恢復名譽、返還權益、履行職責、撤銷違法決定、行政賠償

熱點內容
行政法制不健全人治現象嚴重 發布:2025-09-21 10:18:44 瀏覽:735
行政法司法考試真題免費下載 發布:2025-09-21 10:18:37 瀏覽:256
形容女法官的句子 發布:2025-09-21 10:11:21 瀏覽:39
新勞動法失業率 發布:2025-09-21 10:10:01 瀏覽:934
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區別 發布:2025-09-21 10:10:01 瀏覽:922
部門印章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21 10:10:00 瀏覽:580
漁業法律法規有哪些 發布:2025-09-21 10:09:57 瀏覽:814
國稅局法規股工作總結 發布:2025-09-21 10:09:51 瀏覽:731
王棟法院 發布:2025-09-21 10:09:49 瀏覽:705
不道德女人完整版 發布:2025-09-21 09:43:43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