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司法解釋有法律效力么
根據1981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第二條規定:「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凡屬於檢察院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由此可見,我國實行的是「二元一級」的司法解釋體制 。「二元」指的是有權制定刑法司法解釋的機關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兩高」);「一級」指的是最高司法機關。故以上「二元一級」的刑法司法解釋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但我國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尤其是東西部差距明顯,「兩高」所作出的刑法司法解釋難以兼顧各地實際情況,有些情況下只能作出具有一定彈性的規定(如數額犯),然後授權各地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意見」,這些意見對案件的處理發揮著司法解釋的作用。比如,相同的犯罪數額,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在經濟發達地區所表現的社會危害程度是不同的,犯罪分子所承擔的刑事責任也應不同,即對犯罪分子的處罰應有所區別,這一區別就反映在各地的「意見」中。而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制定的「意見」又分兩種:一是根據「兩高」的明確授權所制定的「實施意見」,因該意見的效力源於「兩高」的刑法司法解釋,故當然具有刑法司法解釋的效力;二是根據刑法和「兩高」刑法司法解釋的精神,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社會治安狀況制定的「指導性意見」,筆者認為,從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出發,在轄區范圍內具有「准刑法司法解釋」的效力。
② 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
兩高解釋比法律本身對審判的影響還要大,因為法律常常是原則性的,司法解釋確是具體的,是對法律的詮釋。行政法規及相關規范性文件的效力在審判案件中效力遠沒有兩高司法解釋大。
③ 刑法的司法解釋是否有溯及力
刑法的司法解釋有溯及力,具體如下:
一、司法解釋溯及力應採取從舊兼從輕原則
我國刑法明確規定了「從舊兼從輕」的溯及力原則。盡管這一原則不能直接適用於刑事司法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
但鑒於司法解釋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大量的發揮著闡釋甚至補充刑法立法的功能,其不是刑法甚是刑法,因此,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一致贊同司法解釋在溯及力問題上與刑法一樣,基本採取從舊兼從輕的原則。
這在2001年12月7日「兩高」《關於適用刑事司法解釋時間效力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中也得到了肯定。
該《規定》第二條規定,對於行為時沒有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施行後尚未處理或者正在處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釋的規定辦理。
此規定可以簡單總結為「從新」原則;第三條規定,對於具有新舊司法解釋交替的情形,對於發生在新司法解釋施行前的行為,在新司法解釋施行後處理的,採取從舊兼從輕原則;
第四條對於舊司法解釋之前發生的行為,已經辦結的,不再變動,也即「從舊」原則。可以總結:對於新司法解釋施行之前的行為,在新司法解釋之後處理,分為兩種情形:如果無舊司法解釋的,採取「從新」原則;如果存在新舊司法解釋的,採取從舊兼從輕原則。
二、司法解釋溯及力存在的問題
有關司法解釋溯及力的規定似乎並無不妥,但在實務中會出現以下兩種尷尬情形:
第一,適用舊刑法(將修改之前的刑法條文簡稱為「舊刑法」,相應的將修改後的刑法條文簡稱「新刑法」)而同時適用新司法解釋。
此種情況出現在以下情形:發生在刑法修改之前的行為,如果無舊司法解釋可以適用,在新司法解釋施行之後處理的,根據該「規定」第二條的規定,應當適用新司法解釋。但如果新刑法處罰較重,在刑法條文的選擇上根據從舊兼從輕原則應當適用舊法。
因而出現適用舊刑法而適用新司法解釋的可能。
第二,在存在新舊司法解釋的情形,可能出現適用新刑法而同時適用舊司法解釋的情形:
其一,在刑法已經作出修改,但新的司法解釋尚未作出之前,如果新刑法輕於舊刑法,這導致在刑法修改之前發生的危害行為在新刑法生效之後處理的,根據刑法的從舊兼從輕原則,應當適用新刑法,但是在新司法解釋未作出之前,可能適用舊司法解釋;
其二,無論新舊刑法在處罰上的輕重,對於刑法修改後發生的行為,在新司法解釋做出之前進行司法處理的,都有可能面臨著適用新刑法而適用舊司法解釋的可能。
這一沖突並非僅是理論推理,司法實踐大量存在。舉例而言,2011年5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將1997年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規定的「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修改為「污染環境罪」,在犯罪對象和結果等方面降低了定罪條件,處罰更加嚴厲。
但是最高法院2006年7月28日起施行的有關環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直至2013年6月19日被「兩高」有關環境污染刑事案件的新司法解釋所替代。
這導致2011年5月1日到2013年6月19日期間發生的行為,司法機關在2013年6月19日之前進行司法處理的,就同時適用有關「污染環境罪」的規定和2006年的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是根據其作出時生效的刑法制定的。無論是舊刑法與新司法解釋的交叉,還是新刑法與舊司法解釋的交叉,如果對定罪量刑的規定不存在沖突尚可,在存在沖突的情況下,則會導致部分不符合立法初衷的司法適用爭議。對於這一問題,司法解釋並未作出適用說明。
(3)刑法的司法解釋有法律效力么擴展閱讀:
刑法的效力高於司法解釋
新舊刑法和新舊司法解釋的交叉的原因在於:司法解釋和刑法修改不能同步,司法解釋從舊兼從輕原則的對象是新舊司法解釋,而非針對刑法修改問題。
但由於司法解釋是對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做出的解釋,因此,不能苛求司法解釋與刑法修改保持同步,其必然應當在刑法適用一段時間後,在發現司法適用問題和總結司法經驗的基礎上作出。
盡管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情有可原,但是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刑事司法適用過程中的這一沖突。刑法還將不斷修改完善,刑事司法對此應當作出合理解決。
對於由於司法解釋的溯及力問題所導致的新舊刑法與新舊司法解釋交叉適用的解決,必須堅持一個原則:刑法的效力高於司法解釋。
也即,司法解釋應當完全遵循或者讓步於刑法規定。在司法解釋與刑法規定不沖突的情況下,當然可以同時作為司法處理的依據;但當司法解釋與刑法發生沖突,則優先遵守刑法規定,不能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而對所應遵守的立法規定進行調整甚至改變。
具體而言,對於前述可能出現的適用新(舊)刑法而適用舊(新)司法解釋的情形,應當以新(舊)刑法規定為標准。
如果舊(新)司法解釋與新(舊)刑法規定相一致,也即定罪量刑的規定未修改的,可以援引舊(新)司法解釋的規定;但是當無舊司法解釋可以援引或者舊司法解釋的規定已經被新刑法所修改,則應當分別對待:
其一,在因為無舊司法解釋而可能同時適用舊刑法和新司法解釋的情形,新司法解釋與舊刑法相沖突的,新司法解釋不能作為適用依據,對案件的處理應當根據舊刑法及其生效期間的判例和審判經驗作出。
其二,在同時適用新刑法和舊司法解釋的情形,舊司法解釋中的規定已經被新刑法更改的,應當以新刑法的規定為准,舊司法解釋則不能再作為適用依據,在尚無新司法解釋可以作為適用根據的情況下,對於刑法條文的解釋則交由法院根據條文修改的立法原意和立法初衷作出判決。
④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可否具有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來解釋具自有法律效力。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三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對於在審判過程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進行解釋。
司法現實中,對於案件是五花八門的,而我國的法規是粗線條、也不可能面對每一個具體主導性細節的;所以就要請示具有法定權力的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釋,依法對具有普遍性案件細節、對下屬法院、法官審理進行指導性、具有司法效力的解釋。
廣義上是指,每一個法官審理每一起案件,都要對法律做出理解,然後才能夠具體適用。因此,必須對法律做出解釋,才能做出裁判。由最高法院對具體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出的解釋就是司法解釋。中國的司法解釋有時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
⑤ 有權對刑法進行司法解釋的是什麼
一、《刑法》屬於國家的法律,由全國大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解釋。
《立法法》第四十二條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二、依據解釋的效力所做的分類:
1、有權解釋:依據解釋的主體不同又可分為
(1)立法解釋:是指由立法機關對刑法規范含義進行闡明。通常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在刑法中用條文對有關刑法術語所作的解釋;
第二,在刑法的起草說明或修訂說明中作出的解釋;
第三,在刑法施行中如發生歧義所作出的解釋。
(2)司法解釋:是指司法機關對刑法規范含義進行闡明。在我國,司法解釋的權力屬於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
2、無權解釋:又叫學理解釋,是指國家宣傳機構、社會組織、教學科研單位或者專家學者從學術理論角度對刑法規范含義進行的闡明。相對於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學理解釋因缺乏法律上的授權,不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因此稱「無權解釋」。
⑥ 司法解釋的效力問題
司法解釋也具有法律效力,當司法解釋與立法解釋相抵觸時,立法解釋優先。
⑦ 刑法的立法解釋與刑法的司法解釋關系
立法解釋
立法解釋是指立法機關對刑法的含義所作的解釋。立法機關具有立法權,當然也有權對法律加以解釋,這種解釋具有與立法相同的法律效力。刑事立法解釋對於彌補刑法規范中的漏洞,使刑法規范適應復雜多變的犯罪活動,維護刑法規范的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在1997年刑法頒行以後,我國立法機關開始注重通過立法解釋進一步明確立法意蘊。尤其是對司法機關存在異議的問題,通過立法解釋加以明確。例如,2002年4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一)》和《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一節三百八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二)》),是在刑法實施以來,第一次在有關的法律問題已有司法解釋的情況下,由於司法機關對法律規定認識不一致,而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又做出立法解釋。其中《解釋(一)》是對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的立法解釋,《解釋(二)》是對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的立法解釋。這兩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都曾經作過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存在不同意見,因而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立法解釋。這些立法解釋對於明確法律規定的立法本意,進一步規范司法解釋具有重要意義。
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是指司法機關對刑法的含義所作的多功能解釋。在刑法適用中,經常出現一些疑難問題,需要通過司法解釋加以明確。因此,司法解釋對於刑法的正確適用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司法解釋是指最高司法機關(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刑法適用中有關問題所作的解釋。根據1981年6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規定:「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凡屬於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均有司法解釋權。
從1997年刑法頒行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就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適用刑法的問題分別進行了大量的司法解釋,同時就一些刑法適用的共同性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名作出司法解釋。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還與有關行政部門共同對刑法適用中的問題進行解釋,這可以視為一種准司法解釋。我國的司法解釋就內容而言,可以分為規范性解釋與個案性解釋。規范性解釋通常以《規定》、《解釋》等形式發布,而個案性解釋則通常以《批復》、《答復》等形發布。此外,還有以座談會紀要的形式出現的司法解釋性文件,也同樣具有司法解釋的性質,只是在法律效力上略遜於正式的司法解釋。根據2001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適用刑事司法解釋時間效力問題的規定》第2條的規定:「對於司法解釋實施前發生的行為,行為對沒有相關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施行後尚未處理或者在處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釋的規定辦理。」
⑧ 刑法的司法解釋是否有溯及力
我國刑法理論認為:司法解釋本身是以法律為基礎、對法律進行的一種解釋,而法律是在行為之前就一直存在的,所以該解釋對之前行為具有溯及力。
⑨ 刑法解釋,哪一種解釋肯定不具有法律效力
您好抄,您所問的是否是如下問題:下列刑法解釋,哪一種解釋肯定不具有法律效力?()
A.立法解釋
B.擴張解釋
C.司法解釋
D.學理解釋
正確答案:D
按照解釋的效力分類,刑法的解釋可以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學理解釋。如果把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稱為有權解釋,即其法律解釋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那麼,學理解釋就是一種無權解釋,但具有學理上的參考價值。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