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具法律效力的審計准則
⑴ 審計依據與審計准則的區別
1、所關注的對象不同:審計標准關注的是審計證據,審計依據是審計人員為了得出審計結論、形成審計意見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財務報表依據的會計記錄中含有的信息和其它信息,審計標準是連接審計證據與審計結論的紐帶,審計准則是用來指導審計工作的,客體是審計人員,審計人員只能遵循審計准則。
2、審計准則屬於外部審計依據,是審計依據的一種,審計依據是審計過程中按照審計准則必須獲取的證明材料。
3、審計依據包括審計准則,審計准則規定必須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來支持審計結論
(1)不具法律效力的審計准則擴展閱讀:
審計工作注意事項:
1、對比今年收入與去年收入利潤表的增長是否在合理的范圍內,那些增長點在50%-100%之間的企業的增長范圍都不是很合理的,要特別關注。
2、企業的壞賬准備,有些企業的產品銷售出去,但款項收不回來,但它在賬面上卻不計提或提取不足,這樣的收入和利潤就是不實的。
3、長期投資是否正常。有些企業在主營業務之外會有一些其他投資,看這種投資是否與其主營業務相關聯,如果不相關聯,那麼就可以判斷這種投資的風險就很大,就較為不正常,這樣的企業就值得去關注。
4、其他應收款是否清晰,有些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其他應收款很亂,許多陳年老賬都放在裡面,有很多是收不回來的。
5、是否有關聯交易,尤其注意年中大股東向上市公司借錢,到年底再利用銀行借款還錢,從而在年底報表上無法體現大股東借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審計依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審計准則
⑵ 關於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審計報告的問題
一、《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第1312 號——函證》第三條指出,函證是指注冊會計師為了獲取影響財務報表或相關披露認定的項目的信息,通過直接來自第三方對有關信息和現存狀況的聲明,獲取和評價審計證據的過程。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第 1312 號——函證》指南的第一章第一條「函證的含義」中如此解釋:
從上述定義可知,函證是一個獲取和評價與函證信息相關的審計證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注冊會計師通常以被審計單位的名義向擁有相關信息的第三方提出書面請求,要求提供影響財務報表認定的特定項目的信息。在得到第三方對有關信息和現存狀況的聲明後,注冊會計師再進行跟進和評價。值得注意的是,函證強調從第三方直接獲取有關信息。
至於為什麼要直接獲得相關信息,是基於審計上對證據可信度的判斷,即外部證據比內部證據可信度高,直接取自外部的證據比經過被審計單位傳遞的外部證據可信度高。而強調不經過被審計單位的直接發函回函詢證,即是強調注冊會計師需要取得直接來自於外部的證據。鑒於其較高的可信度,方可減少對往來款審計的其他審計程序。
綜上不難看出,會計師事務所對往來款項的函證是需要直接向被函證單位發出函證並取得回函的,而通過企業進行的函證,無論發出還是回函經過被審計單位都是和審計准則相違背的作法。
二、因為發函和回函程序上,注冊會計師已經違背了准則的要求,自然就難以對取得的審計證據做一個合理的判斷。
若是直接發函,可以和被審計單位的客戶、供應商或其他詢證人員的交談中發現的問題,變得無法實現的,那麼對於回函的函件要求自然就高了。
審計意見說到底是一個判斷的過程,而判斷並非必須取得原件才能夠進行的。就如題所述,當客戶主要系國外客戶時,要求詢證必須取得原件就顯得不符合客觀實際。所以,注冊會計師需要在函證的過程中,通過電話、傳真,以及核實對方聯絡方式是否真實等對客觀情況的判斷中,分析得到往來款項的余額是否可以確認,往來發生額是否可以信賴。
而對於國內的客戶則可選擇的方法更多些,114查詢台的電話查詢,相關工商記錄,稅務公告等事項都是可以在官方網站上得到其他的有關該客戶的經營狀況的審計證據的,至於具體的金額確認,是可以直接打電話到對方財務部門的負責人那裡得到相關的佐證的。還可以與對方核對余額差異的過程中發現彼此核算上的問題。
總之方法是人想出來的,但方法絕對不止一種。
當然,講到審計證據的充分性,當然不可否認,原件的效力遠高於傳真件和復印件,但經過了了被審計單位的原件和復印件和傳真件的區別不是在效力上,直接來自於外部的回函才對審計人員的判斷有實質性的幫助,審計人員得到的紅色公章其實只是一種掩耳盜鈴的作法。
但對於審計人員特別重大的往來余額,要求必須回函且取得回函原件是合理的,但同樣也是需要直接發出和收取的。而且並非所有的回函必須原件。
三、至於被審計單位已經得到的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意見,是說明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當中,對重大事項的審計范圍受到了嚴重的限制,以至於審計人員無法進行合理合適和應有的審計,無法得到應有的審計證據,從而無法出具相關的審計意見。
審計意見固然是無法表示的,但也是審計意見的一種,若只是用於年檢,是可以使用的。但若用於銀行的貸款、稅務部門,恐怕問題就多了。因為那樣的審計意見表示了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和核算等方面存在著對會計報表無法估計的影響,也就是企業編制的會計報表是不能夠讓審計人員相信是反映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水平和資產狀況的,是審計人員無法表示信賴的。
審計單位作為中介機構出具這樣意見的審計報告,是對公司管理水平的不表態,至少是公司核算水平的不表態。雖然它不同於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但對於被審計單位而言已經很嚴重了。
若非破產清算或特殊事項的存在,沒有企業會願意取得這樣的審計意見的。而問題是,這樣的審計意見對於如題所述的被審計單位而言,又實在有些冤枉,因為他們的不配合很重要的原因是審計人員沒有執行審計程序,放棄了審計必須遵守的規范,從而無法利用審計經驗和其他環節推斷得出相關的審計結論所導致的。
⑶ 所有審計的審計報告對外是否均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執行
不是的。
審計報告時出具審計意見的,所謂的審計意見,是一個結論,主要就說明你的做法是否合合規等。審計報告不能代替審計決定的法律效力。
《審計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審計機關依據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法律、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進行審計評價,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
第四十一條規定,「審計機關按照審計署規定的程序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進行審議,並對被審計對象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提出的意見一並研究後,提出審計機關的審計報告;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理、處罰的,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或者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
(3)不具法律效力的審計准則擴展閱讀
審計報告是對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收支行為的一種評價,如果被審計單位存在應當給予處理、處罰的行為,則必須依法作出審計決定或向相關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
也就是說,如果審計機關沒有作出審計決定或向相關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只出具審計報告,則說明被審計單位不存在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或者被審計單位即使存在上述行為,但審計機關認為無需進行處理、處罰。
因此,即使審計報告中針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提出了具體的處理、處罰意見,如調整帳目、調減投資額等,如果沒有作出審計決定,那麼被審計單位只需認可報告內容,無須按照報告要求作出改正行為的義務。
⑷ 國家審計審計准則
國家審計的審計准則:
國家審計(Government Audit)
【發布單位】審計署
【發布文號】審計署令第1號
【發布日期】2000-01-28
【生效日期】2000-01-28
【失效日期】
【所屬類別】國家法律法規
國家審計的定義:
是指由國家審計機關所實施的審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規定,我國的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國家審計的准則序言:
(2000年1月28日審計署令第1號)
本序言旨在說明中國國家審計准則的制定依據、目標、體系、法律效力、適用范圍、制定與發布程序、修訂和解釋權等問題。
國家審計的依據目標:
全面落實《審計法》,推進依法治國,促進依法行政,實現審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促使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按照統一的審計准則開展審計工作,規范審計行為,提高審計質量,明確審計責任。
促進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⑸ 誰能快點告訴我國家審計法律效力
國家審計是指由國家審計機關所實施的審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規定,我專國的審計機關依屬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國家審計基本格局是:本級預算執行審計工作體系初步建立,並向綜合財政審計展開;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進企業審計辦法,實施真實性審計;適應反腐倡廉需要,初步建立起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結合中心工作,突出了行業同步審計,不斷深化各項專業審計。審計監督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審計執法力度加大。經制定審計法律法規,促進了審計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法律效力
(一)國家審計基本准則、通用審計准則和專業審計准則,是審計署依據《審計法》規定製定的部門規章,具有行政規章的法律效力,全國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依法開展審計工作時必須遵照執行。
(二)審計指南,是指導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的操作規程和方法,全國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應當參照執行,不具有行政規章的法律效力。
⑹ 審計報告是否有法律效力
審計報告具有有限的法律效力。
1. 審計報告只對報告本身的內容負責,對報告使用者的內使用後果不承擔責容任。說白了,它只是提供一種參考依據,只要其披露的內容沒有故意虛假或重大遺漏,它就不承擔責任。
2. 就法律效力而言,完全取決於使用者的主觀判斷,可以將其作為重要依據,也可以不予理睬。至於「執行」,就更不靠譜,審計報告最多隻能提出一些建議,使用人可以採納,也可以不採納。
3.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審計報告只針對被審計人提供的材料,對其真實性沒有偵查的義務,也就是說,如果材料是假的,審計人員只要按照規定的程序,對相關材料認可或不認可,就不承擔責任,畢竟他們沒有偵查能力。
因此,審計報告仍有可能出現錯誤,因此,審計報告只能作為參考依據,其效力取決於使用人的主觀判斷能力
⑺ S什麼是層次最高.法律效力等級最高的審計規范
審計規范可以分復為三類:國家審制計規范、內部審計規范和社會審計規范。
其中層次最高的是國家審計規范,國家審計規范體系主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國家審計准則和《審計機關審計人員職業道德准則》構成。
其中審計准則包括1個基本准則和16個行為准則,其中基本准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原則》。望採納,謝謝
⑻ 國家審計的法律效力
(一)國家審計基本准則、通用審計准則和專業審計准則,是審計署依據《審計法》專規定製定的部門規章,具有屬行政規章的法律效力,全國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依法開展審計工作時必須遵照執行。
(二)審計指南,是指導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的操作規程和方法,全國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應當參照執行,不具有行政規章的法律效力。
⑼ 國家審計准則序言
一、制定中國國家審計准則的依據與目標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以下簡稱《審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結合中國審計機關審計工作實踐,借鑒國際公認審計准則經驗,制定中國國家審計准則。
二、中國國家審計准則的體系
中國國家審計准則體系是中國審計法律規范體系的組成部分,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准則(以下簡稱國家審計基本准則)、通用審計准則和專業審計准則、審計指南三個層次組成。
三、中國國家審計准則的法律效力
(一)國家審計基本准則、通用審計准則和專業審計准則,是審計署依照《審計法》規定製定的部門規章,具有行政規章的法律效力,全國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依法開展審計工作時必須遵照執行。
(二)審計指南,是指導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的操作規程和方法,全國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應當參照執行,不具有行政規章的法律效力。
四、中國國家審計准則的適用范圍
中國國家審計准則是審計署制定的規范全國審計機關依法審計的部門規章,適用於各級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依法開展的審計工作。其他審計組織承辦國家審計機關審計事項也應當遵守本准則。
五、中國國家審計准則的制定、發布與修訂
審計署成立審計准則體系構建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承擔制定審計准則的日常組織管理等工作。審計署有關司局及有關特派員辦事處、省(自治區、直轄市)審計廳(局)分別承擔審計准則的草擬工作,向審計准則體系構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交審計准則草稿。審計准則體系構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聘請審計機關的專家成立內部專家組,聘請審計機關以外的專家成立外部專家組,負責對審計准則的草稿進行討論及修改。討論、修改後的審計准則草稿經廣泛徵求全國審計機關及社會有關方面意見後,由審計准則體系構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進一步修改、審核,報審計署審計長會議審定,由審計署批准發布施行。
中國國家審計准則由審計署修訂並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