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公務員法律責任相關規定

公務員法律責任相關規定

發布時間: 2022-01-03 11:12:28

Ⅰ 公務員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公務員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一百零一條 對有下列違反本法規定情形的,由縣級以上領導機關或者公務員主管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區別不同情況,分別予以責令糾正或者宣布無效;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根據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按編制限額、職數或者任職資格條件進行公務員錄用、調任、轉任、聘任和晉升的;
(二)不按規定條件進行公務員獎懲、迴避和辦理退休的;
(三)不按規定程序進行公務員錄用、調任、轉任、聘任、晉升、競爭上崗、公開選拔以及考核、獎懲的;
(四)違反國家規定,更改公務員工資、福利、保險待遇標準的;
(五)在錄用、競爭上崗、公開選拔中發生泄露試題、違反考場紀律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開、公正的;
(六)不按規定受理和處理公務員申訴、控告的;
(七)違反本法規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一百零二條 公務員辭去公職或者退休的,原系領導成員的公務員在離職三年內,其他公務員在離職兩年內,不得到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任職,不得從事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營利性活動。
公務員辭去公職或者退休後有違反前款規定行為的,由其原所在機關的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沒收該人員從業期間的違法所得,責令接收單位將該人員予以清退,並根據情節輕重,對接收單位處以被處罰人員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第一百零三條 機關因錯誤的具體人事處理對公務員造成名譽損害的,應當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賠償。
第一百零四條 公務員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違反本法規定,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處分。
希望幫到你!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Ⅱ 公務員在法律的相關規定都有哪些

1.公務員法與1993年國務院制定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相比,本法在公務員的范圍上有新的變化,法官和檢察官也納人了公務員的范圍。在本法的立法過程中,曾有一種意見主張在職位分類中設置司法類公務員,將法官、檢察官納入這一類別,但法律並未明確。
2.其主要考慮是,本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法律對公務員中的領導成員的產生、任免、監督以及法官、檢察官等的義務、權利和管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這一規定就是考慮到法官、檢察官與行政機關以及其他機關工作人員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且我國已經制定了法官法和檢察官法,因此,在本法有關職位分類制度中,未將法官、檢察官與其他公務員合並在一起進行分類。
3.在這里,對法官、檢察官不作職位分類上的調整,實際上正是貫徹和體現了對公務員實行分類管理的原則。

Ⅲ 公務員有哪些法律責任

公務員所從事的行政管理工作與法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由於行政權力客觀上存在易腐性、擴張性以及與個人權利的不對等性,因而必須對其加以監督和制約。

在各類監督方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監督就是行政法監督。行政法通過規定行政權力的范圍、行使方式及法律責任等內容,可以達到有效監督行政主體、防止行政權力違法或濫用的目的。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行為的監督權,行政權力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公務員與法的關系有兩種:一是公務員是法的執行者;二是法對公務員有著特定的要求與規范。

行政機關是執行法律的機關,公務員是執行法律者,公務員的這種執法者身份暗含著他本身更要嚴格地遵守法的規范。法律對公務員更加嚴格規范與要求,其目的就在於使公務員做到更公正有效地執行法律。公務員與法律的這兩種關系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公務員職業的法律屬性決定了公務員必須承擔特定的法律責任。

對法律負責意味著公共行政組織和公務員行為都要在法律的管制范圍內進行。當然,基本的法律責任是擁護憲法和遵守與憲法相一致的相關的部門法等。

在我國,規定公共行政法律責任主要有行政法和以國家公務員制度為核心的行政法規,這些法律法規都是我國公務員承擔法律責任的依據。

行政合法,意味著政府和公務員的一切行政行為和行政程序都必須符合行政法的規定和要求,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避免行政權力越位、錯位和缺位等現象。

Ⅳ 問問關於公務員的法律規定問題

新華社北京4月27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公務員的條件、義務與權利

第三章 職務與級別

第四章 錄 用

第五章 考 核

第六章 職務任免

第七章 職務升降

第八章 獎 勵

第九章 懲 戒

第十章 培 訓

第十一章 交流與迴避

第十二章 工資福利保險

第十三章 辭職辭退

第十四章 退 休

第十五章 申訴控告

第十六章 職位聘任

第十七章 法律責任

第十八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公務員的監督,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促進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

第三條 公務員的義務、權利和管理,適用本法。

法律對公務員中的領導成員的產生、任免、監督以及法官、檢察官等的義務、權利和管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條 公務員制度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貫徹中國共產黨的幹部路線和方針,堅持黨管幹部原則。

第五條 公務員的管理,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依照法定的許可權、條件、標准和程序進行。

第六條 公務員的管理,堅持監督約束與激勵保障並重的原則。

第七條 公務員的任用,堅持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原則,注重工作實績。

第八條 國家對公務員實行分類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學化水平。

第九條 公務員依法履行職務的行為,受法律保護。

第十條 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公務員的綜合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公務員的綜合管理工作。上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指導下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的公務員管理工作。各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指導同級各機關的公務員管理工作。

第二章 公務員的條件、義務與權利

第十一條 公務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二)年滿十八周歲;

(三)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

(六)具有符合職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七)法律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二條 公務員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模範遵守憲法和法律;

(二)按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認真履行職責,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監督;

(四)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

(五)忠於職守,勤勉盡責,服從和執行上級依法作出的決定和命令;

(六)保守國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七)遵守紀律,恪守職業道德,模範遵守社會公德;

(八)清正廉潔,公道正派;

(九)法律規定的其他義務。

第十三條 公務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獲得履行職責應當具有的工作條件;

(二)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被免職、降職、辭退或者處分;

(三)獲得工資報酬,享受福利、保險待遇;

(四)參加培訓;

(五)對機關工作和領導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

(六)提出申訴和控告;

(七)申請辭職;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

第三章 職務與級別

第十四條 國家實行公務員職位分類制度。

公務員職位類別按照公務員職位的性質、特點和管理需要,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等類別。國務院根據本法,對於具有職位特殊性,需要單獨管理的,可以增設其他職位類別。各職位類別的適用范圍由國家另行規定。

第十五條 國家根據公務員職位類別設置公務員職務序列。

第十六條 公務員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

領導職務層次分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科級正職、鄉科級副職。

非領導職務層次在廳局級以下設置。

第十七條 綜合管理類的領導職務根據憲法、有關法律、職務層次和機構規格設置確定。

綜合管理類的非領導職務分為:巡視員、副巡視員、調研員、副調研員、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

綜合管理類以外其他職位類別公務員的職務序列,根據本法由國家另行規定。

第十八條 各機關依照確定的職能、規格、編制限額、職數以及結構比例,設置本機關公務員的具體職位,並確定各職位的工作職責和任職資格條件。

第十九條 公務員的職務應當對應相應的級別。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的對應關系,由國務院規定。

公務員的職務與級別是確定公務員工資及其他待遇的依據。

公務員的級別根據所任職務及其德才表現、工作實績和資歷確定。公務員在同一職務上,可以按照國家規定晉升級別。

第二十條 國家根據人民警察以及海關、駐外外交機構公務員的工作特點,設置與其職務相對應的銜級。

第四章 錄 用

第二十一條 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採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

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前款規定錄用公務員時,依照法律和有關規定對少數民族報考者予以適當照顧。

第二十二條 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的錄用,由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地方各級機關公務員的錄用,由省級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必要時省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可以授權設區的市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組織。

第二十三條 報考公務員,除應當具備本法第十一條規定的條件外,還應當具備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規定的擬任職位所要求的資格條件。

第二十四條 下列人員不得錄用為公務員:

(一)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

(二)曾被開除公職的;

(三)有法律規定不得錄用為公務員的其他情形的。

第二十五條 錄用公務員,必須在規定的編制限額內,並有相應的職位空缺。

第二十六條 錄用公務員,應當發布招考公告。招考公告應當載明招考的職位、名額、報考資格條件、報考需要提交的申請材料以及其他報考須知事項。

招錄機關應當採取措施,便利公民報考。

第二十七條 招錄機關根據報考資格條件對報考申請進行審查。報考者提交的申請材料應當真實、准確。

第二十八條 公務員錄用考試採取筆試和面試的方式進行,考試內容根據公務員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職位類別分別設置。

第二十九條 招錄機關根據考試成績確定考察人選,並對其進行報考資格復審、考察和體檢。

體檢的項目和標准根據職位要求確定。具體辦法由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

第三十條 招錄機關根據考試成績、考察情況和體檢結果,提出擬錄用人員名單,並予以公示。

公示期滿,中央一級招錄機關將擬錄用人員名單報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備案;地方各級招錄機關將擬錄用人員名單報省級或者設區的市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審批。

第三十一條 錄用特殊職位的公務員,經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批准,可以簡化程序或者採用其他測評辦法。

第三十二條 新錄用的公務員試用期為一年。試用期滿合格的,予以任職;不合格的,取消錄用。(未完待續)

Ⅳ 公務員法律責任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公務員的法律責任是公務員基於其身份而實施違法行為應承受的制裁性法律後果。

政府版和公務權員行政違法,是指行政主體通過積極的或消極的行為違反行政法的規定。其中,當行政主體迴避和逃避責任時,便構成消極違法;而當其在法外攬權時,便成為積極違法。

一旦其發生違法行為就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以保證其依法行政。當公務員不依法履行或不能履行其職務范圍內的法定義務時,必須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這是國家法律對其違法或不當行為給予的一種否定性評價,是由自己意志支配的公務員職務行為所引起的合乎邏輯的不利法律後果或者一種負擔。

根據公務員違法行為性質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憲法責任、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三大類。

Ⅵ 《國家公務員制度》當公務員不依法履行法定義務時,必須承擔的哪些法律責任

說的太籠統。可以參考以下規定:(現在沒有《國家公務員制度》)
《公務員法》第五十三條 公務員必須遵守紀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散布有損國家聲譽的言論,組織或者參加旨在反對國家的集會、遊行、示威等活動; (二)組織或者參加非法組織,組織或者參加罷工; (三)玩忽職守,貽誤工作; (四)拒絕執行上級依法作出的決定和命令; (五)壓制批評,打擊報復; (六)弄虛作假,誤導、欺騙領導和公眾; (七)貪污、行賄、受賄,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 (八)違反財經紀律,浪費國家資財; (九)濫用職權,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十)泄露國家秘密或者工作秘密; (十一)在對外交往中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 (十二)參與或者支持色情、吸毒、賭博、迷信等活動; (十三)違反職業道德、社會公德; (十四)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 (十五)曠工或者因公外出、請假期滿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歸; (十六)違反紀律的其他行為。
第五十五條 公務員因違法違紀應當承擔紀律責任的,依照本法給予處分;違紀行為情節輕微,經批評教育後改正的,可以免予處分。
第五十六條
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Ⅶ 公務員要承擔哪些責任

公務員責任是指當公務員不依法履行或不能履行其法定義務時,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公務員的責任一般包括接受身份處分、行政處分、承擔行政賠償責任和刑事責任等4種。

Ⅷ 公務員的法律責任按問責主體是怎樣分類的

根據問責主體,分為行政機關認定和追究的責任、權力機關認定和追究的責任、司法機關認定和追究的責任。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是由具有法定歸責權的專門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對因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法律規定而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認定、追究和減免的活動。

在法律規范原理上使遭受損害之權益,與促使損害發出之原因者結合,將損害因而轉嫁由原因者承擔之法律價值判斷因素,即為「歸責」意義之核心。當公務員的違法行政行為發生以後,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由誰來認定和追究法律責任,只有明確了問責主體,才能使法律責任得以實現。

認定公務員的法律責任並依法予以追究的,只能是具有歸責權的專門國家機關。在我國有權代表國家認定和追究公務員法律責任的國家機關包括行政機關、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

在現實生活中,公務員的法律責任大多是通過行政機關認定和追究的。除了政府組成人員的罷免權只能由權力機關行使之外,行政機關享有廣泛的對違法行政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力。權力機關認定和追究公務員法律責任的主要方式是進行違憲審查,依法撤銷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罷免政府組成人員。司法機關認定和追究公務員法律責任主要是通過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進行的。一方面,法院可以通過審理行政案件,依法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並根據行政相對人的請求,判令被告承擔賠償責任;另一方面,法院和檢察院還可以通過審理職務犯罪案件,依法追究公務員的刑事責任。

Ⅸ 公務員應有的責任擔當

  1. 公務員法法律責任內容。
    任何一種違法行為都會相應地引起懲戒性和補救性兩類內容,但在責任主體上卻是有所區別的。對於公務員機關及其從事公務員管理行政公務人員的違法,其相應的法律責任在內容上是不同的。對公務員管理各級組織的違法,較少要求組織承擔懲戒性的責任,更多地是要求其承擔補救性的責任;對公務員管理行政公務人員的違法,更多依據公務人員的故意或重大過失情節,在對組織內部責任的承擔上既要求承擔懲戒性責任又要求承擔補救性責任。而公務員個人違法則是由於公務員個人不履行或不能依法履行其法定的義務、違反公務紀律或從事職務犯罪活動引起的,應依照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公務員法定紀律追究其責任,包括接受相應的行政、經濟或者刑事責任。

  2. 公務員法法律責任形式。
    公務員法從一般法律責任規范出發,結合公務員管理的特點,規定了法律責任的懲戒性內容:規定了責任人主體(主要是負有主要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承擔的受到批評教育或行政處分的法律責任;規定了違反公務員法從業限制的單位及人員承擔的接受行政處罰的法律責任。公務員法規定的這些懲戒性措施目的就是通過法律責任制度的懲戒功能,促使公務員法行政主體謹慎行政、依法行政。

Ⅹ 公務員法律責任主要包括哪幾種關系

一是行政主體即公務員在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的法律關系,即由公務員行內使職權做出影響公民容、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而對外部行政相對人承擔法律責任。

二是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與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的法律關系,即公務員作為國家行政權的執法者而成為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行政監察機關等監督主體的監督對象,與監督機關發生的法律關系。

三是當行政相對人認為其權益受到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的侵犯,向行政救濟主體請求救濟,由行政救濟主體參與審查並作出決定而追究公務員應負有的相關責任的法律關系。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中心工作要 發布:2025-07-08 18:45:12 瀏覽:592
刑法裁定罪 發布:2025-07-08 18:43:05 瀏覽:186
行政訴訟法撤訴的規定 發布:2025-07-08 18:43:01 瀏覽:202
規章制度性 發布:2025-07-08 18:43:00 瀏覽:48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屋租賃合同法 發布:2025-07-08 18:37:37 瀏覽:456
劍橋大學的法學院 發布:2025-07-08 18:21:40 瀏覽:751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行政法 發布:2025-07-08 18:20:56 瀏覽:763
2015年5月經濟法真題 發布:2025-07-08 18:14:53 瀏覽:702
勞動法的雙重 發布:2025-07-08 18:07:32 瀏覽:632
值班勞動法加班費 發布:2025-07-08 18:06:55 瀏覽: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