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法律第一責任人
❶ 國有企業肩負的三大責任是什麼
國有企業具備三大責任,特別是中央企業具備三大責任。第一個責任是經濟責任,第二大責任是社會責任,第三大責任是政治責任。
1、經濟責任,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違反經濟法義務或經濟合同義務依法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其形式包括違約金、賠償金、罰款、沒收和某些行政處分。
學說中有認為,經濟責任泛指一切具有經濟內容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某些刑事責任;亦有認為經濟責任僅指經濟行政法上的責任,而不問其內容如何。
2、社會責任是指一個組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一個組織應以一種有利於社會的方式進行經營和管理。社會責任通常是指組織承擔的高於組織自己目標的社會義務。它超越了法律與經濟對組織所要求的義務,社會責任是組織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組織出於義務的自願行為。
3、政治責任是指政治官員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並推動其實施的職責及沒有履行好職責時所承擔的譴責和制裁。也就是說,政治責任不僅僅是對政治責任主體政治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范和法律程序即形式正義的評價,更是對其政治性決策及其後果是否合理正當即實質正義的考察。
政治責任包括積極意義的政治責任和消極意義的政治責任,前者是指政治官員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並推動其實施的職責,後者是指政府官員未能履行職責時應承受的譴責和制裁。
(1)國有企業法律第一責任人擴展閱讀:
其中政治責任實現途徑:
1、黨的追究。是指中共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黨委對黨政機關中由其管理的幹部應承擔的政治責任發動的追究。
2、立法機關追究。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其選舉、決定、任免的幹部應該承擔的政治責任發動並實施的追究。
3、上級追究。是指在具有等級結構特點的國家機關中,上級機關及其領導人員對下級政治官員應該承擔的政治責任發動的追究。
4、自我追究。是指政治官員對其履職情況和其言行進行自我評價,認為沒有認真履行職責或言行違背民意,而自我發動的政治責任追究。
5、社會追究。是指民眾對應該承擔政治責任的官員直接發動的追究。
❷ 《憲法》規定,國有企業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有權干什麼
憲法規定,國有企業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有權自主經營
一、國有企業具有自主經營權
1、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規定了企業的財產權屬於國家所有,國家依照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賦予企業經營管理權,即企業自主經營權。根據這部法律的規定,國有企業的自主經營權主要包括,企業在發展規劃、生產銷售、簽訂合同、勞動用工、工資獎金分配等方面有權自主作出決策。
2、政府負責宏觀調控方面方針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對國有企業的上述自主經營權不直接干預。國有企業被私人資本、集體資本或者外資並購或者與它們合資、合作的,其經營自主權分別依照公司法、中外合資企業法、中外合作企業法等法律的規定行使。
二、國有企業實行民主管理
1、根據本條的規定,國有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形式,是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實踐中,職工代表大會是比較普遍的形式,此外,還有職工大會、工會等形式。實行股份制的國有企業還可以通過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等形式實行民主管理。
2、國有企業的職工還可以依據工會法的規定,行使民主管理的權利,維護其合法權益。根據工會法的規定,企業的工會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組織職工參與本單位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企業單位違反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和其他民主管理制度,工會有權要求糾正,保障職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權利。
(2)國有企業法律第一責任人擴展閱讀
國有企業,是指國家對其資本擁有所有權或者控制權,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
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同時具有商業類和公益類的特點,其商業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體現為國有企業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起著調和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作用。
按照國有資產管理許可權劃分,國有企業分為中央企業(由中央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和地方企業(由地方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
對於個別中央企業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較為特殊,歸屬於國務院直屬管理,這些中央企業屬於正部級。
❸ 國家哪個法規規定,企業一把手是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
《安全生產法》
一把手一般講都是說的日常企業運營中的第一負責人,也是主要負責人。如果他不負責日常運營,只是股份最多,那麼他就不是一負責人。
❹ 國有企業法人代表要承擔什麼責任
責任和義務
1、企業的法人代表在不同的場合要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種類多樣。
譬如,在代表該企業的場合,其個人簽名即導致企業承擔責任的後果;如果企業破產並負有個人責任,法人代表會受到將來再辦企業時的諸多限制;如果企業觸犯了有關法律的規定,可能法人代表的人身會受到限制,例如拒不執行法院判決法人代表被拘留;法人犯罪,法定代表人會受刑事處分,等等,以上只是列舉,不完全。
2、該法人如無成立上的缺陷(譬如出資瑕疵),其虧損責任應由法人自己承擔,既不是股東也不是法人代表。當然如果是國有企業,法人代表如有失職行為,嚴重程度達到刑法追究的程度或應給予行政處分時除外;
3、個人獨資的法人,只要能分清法人財產與個人財產,亦不需法人代表承擔民事責任。有限公司形式的法人在負債時,由公司以全部財產承擔,不需股東個人承擔,成立時有出資瑕疵的情形除外。
2、
公司的法人代表是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成為法人代表後,其自然人格即被法人吸收,其以法人代表的身份進行的民事行為所承擔的責任都由法人承擔。但行使與法人代表身份無關的民事行為而承擔的責任由自己承擔,法人代錶行使代表權違法法律法規存在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第四十五條規定了六種情況:
(1)超出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活動的;
(2)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3)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4)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後,擅自處理財產的;
(5)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6)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這些非法行為仍然由法人來承擔責任,法定代表人由此而引起的其他責任,法律並不免除,也就是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等處罰,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當然法定代表人還有以下的權利:
(1)企業法定代表人在國家法律、法規以及企業章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行使職權、履行義務,代表企業法人參加民事活動,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全面負責,並接受本企業全體成員和有關機關的監督。
(2)企業法定代表人可以委託他人代行職責。
(3)企業法定代表人在委託他人代行職責時,應有書面委託。法律、法規規定必須由法定代表人行使的職責,不得委託他人代行。
(4)企業法定代表人一般不得同時兼任另一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因特殊需要兼任的,只能在有隸屬關系或聯營、投資入股的企業兼任,並由企業主管部門或登記主管機關從嚴審核。
(5)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代表企業行使職權的簽字人。
(6)法定代表人的簽字應向登記主管機關備案。法定代表人簽署的文件是代表企業法人的法律文書。
❺ 為什麼企業法人是安全第一責任人
這是安全法規定的,這樣好處很多。企業一把手就會重視安全生產工作了,會投入人力物力來做這件事,否則沒有資金和人的保證,安全就難以實現。
❻ 有關企業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應該是
有關企業安全的第一責任者應該是___。
A.生產部主管
B.安全部主管
C.最高層主管
D.產品研發部
選C 最高層主管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規定: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可見,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
關於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的理解有很多種。有的認為是公司法定代表人,這是大多數人的觀點。有的認為董事長比較合適,因為董事長是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投資人,有關生產經營單位的發展規劃、重大投資項目等重大的決策都由董事長來決定;有的認為總經理更合適,雖然董事長是主要投資人,但可能一個人兼很多公司的董事長,公司的主要工作由總經理負責,這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很普遍。另外,許多外國的老闆在內地開設很多工廠,通過僱用內地總經理來進行管理工廠,很顯然把主要負責人的職責落實到董事長身上不合適。有的認為總裁合適,這主要是指大型集團公司,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司相互合並,大量集團公司成立。有的認為首席執行官合適,這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外資公司等。有的認為是指合夥人,這主要是指合夥制公司。有的認為是指個體投資人,這主要是指個體經濟而言。總之,主要負責人的形式很多,在法律上統稱為主要負責人。因此,如何正確理解《安全生產法》中主要負責人的涵義,只能依據生產經營單位的性質,以及本單位的實際情況來具體確定主要負責人。一般而言,對生產經營單位負全面責任,有生產經營決策權的這個人,就是主要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