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承擔法律責任
① 什麼是法律意義上的掛靠,掛靠當事人承擔什麼責任
一、什麼是法律意義上的掛靠
掛靠是指單位或個人,在未取得相應資質的前提下,借用符合資質的施工企業的名義承攬施工任務並向該資質施工企業交納相應「管理費」的行為。
根據《建築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承包建築工程的單位應當持有依法取得的資質證書,並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業務范圍內承攬工程。禁止建築施工公司超越本公司資質等級許可的業務范圍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築施工公司的名義承攬工程。禁止建築施工公司以任何形式允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使用本公司的資質證書、營業執照,以及本公司的名義承攬工程。
二、掛靠當事人承擔什麼責任
因掛靠產生的法律後果,掛靠當事人依法應當對法律後果承擔民事法律責任:
1、掛靠經營關系的建築施工企業以自己的名義或以被掛靠單位的名義簽訂的承包合同,一般應以掛靠經營者和被掛靠單位為共同訴訟人,起訴或應訴。(最高法院《民訴法意見》第43條規定:「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掛靠集體企業並以集體企業的名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在訴訟中,該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與其掛靠的集體企業為共同訴訟人。」 )施工人掛靠其他建築施工企業,並以被掛靠施工企業名義簽訂建設工程合同,而被掛靠建築施工企業不願起訴的,施工人可作為原告起訴,不必將被掛靠建築施工企業列為共同原告。
2、掛靠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掛靠協議無效,雙方應分別承擔過錯責任。
3、根據《建築法》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被掛靠的施工企業與建設單位所訂立的建築安裝工程承包合同無效。該施工單位與使用其名義承攬工程的單位或個人對建設單位因此而遭受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果建設單位在知情的情況下仍與該被掛靠的施工企業簽訂合同,則建設單位也有過錯,應當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4、施工企業具備相應的資質是承攬工程和簽訂承包合同的法定條件。因此,對於建設工程竣工前施工方未取得相應資質的,由於承包合同違法性的瑕疵不能彌補,應確認為無效。
5、以被掛靠單位與建設單位簽訂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後,工程款如何結算取決於工程是否竣工驗收合格。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三條規定: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但建設工程經竣工驗收合格,承包人可請求參照合同約定支付工程價款。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且建設工程經竣工驗收不合格的,按照以下情形分別處理:(1)修復後的建設工程經竣工驗收合格,發包人請求承包人承擔修復費用的,應予支持;(2)修復後的建設工程經竣工驗收不合格,承包人請求支付工程價款的,不予支持。因建設工程不合格造成的損失,發包人有過錯的,也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以上答案來源於問問我
② 起訴錯了當事人承擔法律責任嗎
民事錯訴抄是一種特殊民事襲侵權,民事錯訴責任屬於民事侵權責任。根據民法理論,侵權指不法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和人身權的行為,是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或者國家、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等權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 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2)當事人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民事錯訴是一種侵權行為,因為其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一、從行為上看,錯訴人實施了錯誤的訴訟行為;
二、從結果上看,該錯誤的訴訟行為給無辜被告造成了誤工、律師費、證人作證費用等有形損失以及商譽等無形損失;
三、錯訴人的錯誤訴訟行為和無辜被告的損失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民事錯訴構成了侵權,應當承擔民事侵權責任。
民事錯訴責任-網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網路
③ 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有哪幾種方式
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是指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後,另一方當事人承擔法律責任或者合同約定責任的具體方式。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繼續履行。一方當事人在拒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的情況下,按照另一方當事人的要求,繼續履行合同義務即為繼續履行。繼續履行合同應符合以下條件:(一)當事人必須有違約行為。當事人有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合同約定的行為,如拒付貨款、遲延履行、質量不符合約定等。沒有違約行為的,不存在繼續履行合同。(二)必須是非違約方提出繼續履行合同的要求。非違約方認為繼續履行合同更有利於保護其利益,可以要求對方繼續履行。但不是所有合同都要繼續履行,只要非違約方不要求繼續履行,債務人也不必繼續履行。(三)繼續履行不違背合同的性質和法律。對於基於人身依賴關系或者信任對方特殊技能、業務水平而產生的合同,如委託合同、服務合同、某些承攬合同,要求債務人繼續履行等於對債務人實施人身強制,與合同的性質相違背。(四)違約方能夠繼續履行合同。如果違約方確實無履行能力,強迫其繼續履行合同也是做不到的。
繼續履行有利於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只有繼續履行,才能使債權人獲得原合同規定的標的,實現合同的目的;並能防止違約人通過違約獲得不正當利益;同時繼續履行使債權人不必承擔對違約損失的舉證責任。因此,當事人一方不履行貨幣債務或者履行貨幣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有權要求繼續履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貨幣債務或者履行非貨幣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繼續履行。當然,非違約方要求對方繼續履行的,應當提出一個履行期限,即寬限期,要求違約方在該期限內履行。在該寬限期過後債務人仍不履行的,非違約方可以解除合同,也可以通過仲裁或者訴訟方式強制違約方繼續履行。2.支付違約金。3.賠償損失。4.履行定金罰則。5.其他補救措施。除了上述前四種方式以外,當事人還可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性質採用其他的補救措施。如履行合同的質量不符合約定的,受害人可以根據標的物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合理選擇要求修理、更換、重作、減價或者退貨的補救措施。質量不符合約定造成損失的,還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此外,還可以採用解除合同,中止履行的補救措施。
④ 交通事故當事人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交通事故當事人是指與交通事故有直接關系的人員,包括車輛駕駛人、行人、乘車人以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當事人在交通事故中並不一定負有事故責任。
交通事故當事人權利:
(1)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停車,保護現場;造成人身傷亡的,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並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因搶救受傷人員變動現場的,應當標明位置。乘車人、過往車輛駕駛人、過往行人應當予以協助。
(2)發生僅造成車物損失或人員輕微受傷的交通事故,當事人應當填寫交通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天氣、當事人姓名、機動車駕駛證號、聯系方式、機動車牌號、保險憑證號、交通事故形態、碰撞部位、賠償責任人等內容的協議書或者文字記錄,共同簽名後立即撤離現場,協商賠償數額和賠償方式。
交通事故當事人負有的義務:
(1)當事人自行撤離現場後,協商損害賠償未達成協議報警的,應當向交通警察提供有當事人簽名的交通事故文字記錄材料。交通警察予以記錄,由當事人簽名,並根據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當場製作事故認定書。
(2)當事人未在交通事故現場報警,事後請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理的,當事人應當在提出請求後十日內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提供交通事故證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自接到當事人提供的交通事故證據材料之日起對交通事故進行調查。當事人未提供交通事故證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因現場變動、證據滅失,無法查證交通事故事實的,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⑤ 當事人違反合同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被稱為什麼
在合同法律制度中,一方違反合法有效的合同約定,依法依約專應承擔相應違約責屬任;違約責任是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的簡稱,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違約責任的形式,即承擔違約責任的具體方式。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⑥ 公司規定如造成不良後果由責任人及當事人承擔責任有法律效應嗎
單位犯罪當然由負責人承擔法律責任和法律後果,這是法律規定的。
⑦ 借條中當事人在法律中什麼責任
:借條是基於借貸關系而形成的,由債務人向債權人出具的債權憑證,是證明借款雙方內借貸關系最直接容、最有效的憑證。一般來講,在借條上簽名有三種情形:一是借款人簽名,以確認借款事實,該借款人需要承擔還款責任;二是擔保人簽名,用以承諾為借款做擔保事實,該擔保人需要借款擔保責任;三是見證人簽名,以證明借款當事人之間的借款事實,見證人作為證人不需要承擔責任還款、擔保責任。
⑧ 刑事案件當事人都有哪些法律責任
刑事訴訟法的當事人都有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是指同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而參加刑事訴訟的人員。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
本法下列用語的含意是:
(一)「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對於刑事案件,依照法律進行的收集證據、查明案情的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
(二)「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養父母、監護人和負有保護責任的機關、團體的代表;
(四)「訴訟參與人」是指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
(五)「訴訟代理人」是指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和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
(六)「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⑨ 民事糾紛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生民事糾紛的,當事人需要負法律責任,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有:
1、民回事責任。根據答民事糾紛的形式不同,當事人可能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主要是:
(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賠償損失、(八)支付違約金、(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賠禮道歉。
2、行政責任。如果因民事糾紛而引起造成人身傷害、故意損壞他人財物等的行為或後果,尚不構成犯罪的,可由公安機關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對違法當事人處予行政處罰。
3、刑事責任。如果因民事糾紛而引發刑事犯罪的,則應由公安機關予以刑事立案,以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