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公證法律責任原則
『壹』 急求!簡述公證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公證法律責任:是指公證機構,公證人員、公證當事人和參與公證活動的其版他人員對其違反與公權證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公證法律責任包括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如公民偽造公證文書或公證印章要承擔偽造公文或公章的刑事責任。《公證程序規則(試行)》第61條規定:「因公證處的過錯撤銷公證書的,所收的公證費應全部退還當事人;因當事人的過錯而撤銷公證書的,所收的公證費不予退還;因公證處和當事人雙方過錯而撤銷公證書的,所收的公證費酌情退還。」《公證人員清廉服務的若干規定》規定公證人員有貪污、索賄、受賄等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的,由司法行政機關或人事、監察機關按有關規定給予政紀處分;司法行政機關並可給予停止執行職務、撤銷公證員職務處分。
『貳』 哪位法學大神能給解釋一下司法責任原則(法理)
您好!司法公正原則包括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等。公平正義作為一種崇高的價值理念,是人類社會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沒有公平正義,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法治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要把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貫穿於法治的全過程,就必須維護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體現出來的公平正義。司法內含的公平正義並不等於這一價值的必然體現。司法作為解決紛爭,判明是非曲直的方式,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司法機關的執法活動。司法公正就是指司法機關對紛爭的解決所體現出來的對公平正義原則的符合性,因此,司法內含的公平正義需要司法機關的公正執法活動來體現。司法公正包括司法活動的結果和過程都要堅持和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具體地講,司法公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司法機關對當事人作出的裁決或處理結果是公正的;第二,訴訟活動的過程對有關人員來說是公正的,或者說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所受到的對待是公正的。因此,司法公正包括了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個方面的內容。
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動的根本要求和最高准則。司法之所以具有平定紛爭的功能,主要取決於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司法裁判應當具有強制執行力;二是司法裁判應當具有公正性。如果裁判沒有強制執行力,紛爭當事人可以不去執行其裁判結果,紛爭就可能難以平息,裁判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如果裁判不公正,則不可能服人,也不可能真正平息紛爭,或者說即使強制當事人執行了不公正的裁判結果,也還可能導致新的紛爭。由於司法裁判被賦予了國家強制執行力,因此,司法裁判的結果是否公正,當事人都會被強制接受。如果司法不公,實際上就等於對紛爭當事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的侵害和掠奪,是對公平正義價值的嚴重損害。因此,司法活動正當性的關鍵在於司法公正。具體來說,司法公正對於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司法公正是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時代,和諧社會應當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礎之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與效率,而且應當包括民主法治在內的社會的全面發展。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是我們黨的治國方略,其基本要求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司法公正是這一基本要求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這個意義上,和諧社會必定是法治社會,法治社會則必須維護司法公正。法治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要在整個社會確立法律具有高於任何個人和組織的權威,樹立起法律至上的意識和觀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依法辦事,實現依法治國的方略。公平正義是法律的最高價值,法律也是公平正義的象徵。司法公正對法律至上觀念的形成和維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司法機關通過公正執法可以向人們明確昭示:什麼行為是合法的,什麼行為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人們可以從中獲得一種穩定的行為預期,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尊法和守法的心理,從而使法律的評判功能和導向功能得以充分發揮。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擁護,必然進一步維護法律至上的權威。反之,如果司法過程和結果是不公正的,人們不僅會懷疑司法機關的權威性,而且也必然動搖對法律尊崇的理念,進而影響對法律權威和法治社會秩序的維護。
第二,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正是由於司法作為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維護公平正義的功能,因此,如果司法是公正的,即使社會上存在著不公正的現象,亦可通過司法來矯正和補救,使社會公正得以恢復;但如果喪失司法公正,整個社會就可能沒有公正了,當然也就不可能有社會的和諧。司法公正是保障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關口,也是保障法律得以貫徹實施的最重要和最有實效的一種手段。在這個意義上,司法公正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性條件和底線保障。司法不公不僅會縱容和放大社會的不公,而且必然造成對社會公平正義底線的嚴重損害。因此,只有司法公正,才能維護社會公正,才能維護整個社會的和諧。
第三,司法公正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安定有序的重要內容。和諧社會是安定有序的社會,但和諧社會並不是不存在矛盾沖突的社會,而在於它擁有一套有效處理和化解矛盾沖突的社會機制。司法就是社會機制的重要構成部分。公正司法是化解矛盾沖突的有效方式。在和平時期,對於大量一般性的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化解,很大程度取決於當事人的訴求能夠得到充分表達,正義能夠得到申張。公正的司法過程恰恰就具有讓當事人合法充分地表達訴求,申張正義的功能。司法機關通過公正司法,充分發揮法對社會的控制功能,依法妥善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和沖突,引導民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使違法行為受到制裁和糾正,及時地消除社會的緊張關系,維護和諧的社會秩序。和諧社會的安定有序必須以公平正義作為前提和基礎。如果喪失司法公正,即使司法裁判可以用國家強制力來維持,也不會長久,社會的矛盾和沖突不僅不會得到有效地解決,反而可能會越來越激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通過公正司法來為維護和實現安定有序提供有力的保障。
謝謝閱讀!
『叄』 公證的法律責任應怎樣理解
【R】公證是根據來當事人的自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所請求的行為、事實、文書的合法性、真實性加以證明。
會有這幾種效力情況:
1、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產生法律效力;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2、內容違法或與事實不符,自始無效;有其他錯誤,可更正;
3、雖經公證,但對內容有爭議,可起訴。
如果是針對公證法中的法律責任,那麼就是規范公證執業活動,減少糾紛的發生,有助於行業的發展。
『肆』 論述公證的基本原則
1.真實、合法原則。此原則是公證活動應當遵循的核心原則。
真實是指公證文件中所證明的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事實及其各項內容都是客觀存在的或者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實,而不是虛假的、偽造的事實。
合法是指公證機關辦理公證事項的內容、形式和程序都必須符合國家法律的規定。只有按照法律的規定辦理公證文書,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否則就是非法和無效的。
真實原則和合法原則相互關系、密不可分。真實性是合法性的基礎,隱藏事實、偽造證據,欺騙國家公證機關的行為本身就是違法的。
2.法定與自願相結合。
法定公證是指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採用公證形式設立、變更的法律行為或須經公證證明的事實、文書,公民、法人必須申請辦理公證,公證機關應依法給予公正。
自願公正是指法律、法規、規章未規定應當採用公證形式的情況下,由公民、法人自行決定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和事實是否申請辦理公證,公證機關根據當事人的申請辦理公證。
3.迴避。
公證人員不能辦理與本人、配偶和他們的近親屬有利害關系的公證事項。根據我國《公證程序規則》的規定,迴避「適用於接觸該公證事項的翻譯、鑒定人等有關人員」。
迴避是為了維護公證活動秩序,保證公證機關正確行使國家公證職權,防止公證人員徇私舞弊,貪贓枉法而設立的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是辦理公證要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
4.保密。
公證機關的全體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受公證處委託、邀請或因職務需要而接觸公證事務的人,對其在公證活動中所接觸到的國家秘密或當事人的秘密,負有保守秘密的義務。
『伍』 歸責原則的公正原則
歸責原則,是歸責的基本規則,它是確定行為人是否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的 根據和標准。公正原則包括分配的公正與矯正的公正,實質公正與形式公正。在追究法律責任方面,
首先,對任何違法、違約行為都應該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這是矯正的公正的要求。
第二,責任與違法或損害相均衡,即要求法律責任的性質、種類、輕重與違法行為、違約行為以及對他人造成的損害相適應。
第三,公正要求綜合考慮使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多種因素,作到合理地區別對待。
第四,公正要求在追究法律責任時依據法律程序追究法律責任。
第五,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對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必須同等地追究法律責任。
『陸』 簡述法律責任的認定與歸結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柒』 公證法司法解釋
現在公證法沒有司法解釋
『捌』 公證處的證明人,有什麼法律責任
如來果是去放棄源繼承權的公證,你領導的姐姐是需要本人攜帶身份證明親自公證處的,你的身份應該是領導的委託人吧?
如果僅僅是委託人的話,在其家庭基本情況上面簽字確認是沒有什麼問題。至於他姐姐事後反悔,如果是她本人去辦理的話,是不存在事後反悔這個說法的,放棄了就是放棄了。如果他姐姐本人沒有去,而由你全權辦理的話,估計,公證處是不會做這個公證的。
『玖』 公證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公證的基本原則是公證機關辦理公證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回國公證暫行條答例》和《公證程序規則(試行)》等公證法規的規定,公證機關辦理公證時,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真實合法原則:公證機關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辦理公證事務。2、迴避原則:公證人員不能辦理與本人、配偶和他們的近親屬有利害關系的公證事項。3、保密原則:公證處的全體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受公證處委託、邀請或因職務需要而接觸公證事務的人,對其在公證活動中所接觸到的國家秘密和當事人的秘密,負有保守秘密的義務。4、直接原則:公證員要通過接待當事人、審查證據等形式,親自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當事人的真實意願,作出是否公證的決定。5、便民原則:在遵守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公證工作要從方便群眾出發,深入實際,深入基層,及時准確,認真負責地辦好公證事務。6、使用中文和民族文字的原則:製作公證書應使用中文。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除涉外公證事項外,可使用當地民族通用的文字。
『拾』 簡述實現法制的公平正義必須堅持的原則
1、法律至上,即在一國范圍內,居於最高地位、享有最高權威、具有最高效力的是法律,特別是憲法和基本法律;
2、普遍守法,即一國中的各類社會主體必須普遍遵守法律,依法辦事,所有國家機關、公職人員、武裝力量、社會組織、黨派、團體、法人、公民都必須依照法律活動,合法地行為;
3、國家護法,即國家必須保證法律的權威性、嚴肅性和有效性,國家要用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措施來監督憲法、法律的實施,特別是督促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守法。
有了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並不等於實現了法治,法律的生命在於執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法律就成了擺設。特別是各級政府要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要堅持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
(10)簡述公證法律責任原則擴展閱讀: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要求我們善於運用法治的權利義務機制和權力責任機制,科學合理地調整和規范各種利益關系、社會關系,在法治框架內、在法治軌道上解決各種社會問題,使社會成員既依法充分享有權利、行使權利、維護權利,又依法切實履行義務、承擔責任,做到權利和義務、權力和責任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