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理賠後向責任人追償的法律依據
❶ 被保險人獲得賠償的條件,保險公司有權向責任人索賠嗎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機動車輛損失險代位求償索賠指引》(徵求意見稿)全文
為進一步提高保險行業車險理賠整體服務水平,方便被保險人索賠,切實維護消費者利益,保險公司應積極協助被保險人向責任對方(責任對方是指在事故中對被保險人負有賠償責任的當事人)進行索賠;如果責任對方怠於請求的,被保險人可以按照《保險法》第65條的規定直接向責任對方保險公司索賠;被保險人也可以選擇直接向投保保險公司索賠,並將向責任對方請求賠償的權利轉讓給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代位求償」索賠方式)。被保險人選擇代位求償索賠方式的,按照本指引進行操作。
一、適用條件
(一)被保險人投保機動車輛損失險(以下簡稱「車損險」)且發生車損險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事故;
(二)事故責任明確,未得到責任對方的賠償,而且按照《保險法》第61條第(一)款規定,保險事故發生後,被保險人未放棄對責任對方請求賠償的權利。
二、索賠流程
(一)及時報案
事故發生後,被保險人應向保險公司及時報案。
(二)協助查勘
被保險人協助保險公司進行查勘,積極協助獲取能夠說明事故經過、界定事故責任、確認當事人身份、證明損失情況的有關資料。
(三)協助定損
被保險人協助保險公司進行損失確定,與保險公司協商共同確定修理項目、方式和費用。
(四)提交索賠材料
被保險人應及時提交索賠材料,簽署權益轉讓書。保險公司依據保險合同約定先行賠付後,在賠償金額范圍內獲得代位求償的權利。
(五)協助追償
被保險人應按照法律規定積極協助保險公司進行追償。
三、索賠材料
被保險人向保險公司申請賠付時,除正常車損險賠案所需索賠單證和材料以外,還應向保險公司提供:
(一)被保險人當面簽署並完整准確填寫的《「代位求償」案件索賠申請書》;
(二)被保險人親自簽署的權益轉讓書(被保險人是單位的,需蓋單位公章);
(三)保險公司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後,向責任對方行使代位請求賠償的權利時,被保險人根據保險法第63條的規定,向保險公司提供其他必要的文件和所知道的有關情況。
四、其他事項
(一)保險公司之間根據車損險條款中按照事故責任比例賠付的規定進行追償和清算。
(二)保險公司之間存在爭議的,不得影響被保險人向保險公司索賠。
(三)保險行業協會建立投訴處理機制,並設立投訴電話向社會公布。對於保險公司分支機構怠於執行本指引規定的,被保險人可以向當地保險行業協會投訴,保險行業協會須給予妥善處理,並將違反規定的分支機構名單向社會公布。
❷ 保險公司追償都能成功
法律分析:保險公司全付後是否能全額追償,要視當事人情況確定。根據當事人的責任進行賠償,保險公司全付後的追償只能按照當事人不需要承擔的責任部分進行追償。當事人應當承擔的責任部分本身就是保險公司的責任。有無證駕駛、醉駕、被盜搶期間肇事的、被保險人故意製造道路交通事故的,保險公司全付後有權向致害人全部追償。
法律依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二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公司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並有權向致害人追償:(一)駕駛人未取得駕駛資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險機動車被盜搶期間肇事的;(三)被保險人故意製造道路交通事故的。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
❸ 肇事車主賠償後可不可以向保險公司追償
肇事車主賠償後是可以向保險公司追償的。
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
【法律依據】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
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
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❹ 賠償後保險公司可以追究責任嗎
肇事車主賠償後,如果不屬於免責條件的,可以向保險公司追償。法律明確規定,在發生機動車交通事故的時候,屬於被保險人這一方的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先進行賠償。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三條
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先由承保機動車強制保險的保險人在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承保機動車商業保險的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予以賠償;仍然不足或者沒有投保機動車商業保險的,由侵權人賠償。
❺ 僱主賠償後是否可以向保險公司追償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損害,被保險人對第三者應負的賠償責任確定的,根據被保險人的請求,保險人應當直接向該第三者賠償保險金。」——也就是說你依據法院判決即可向保險公司申請支付,而不必墊付。實際上傷者將保險公司也列為被告省去了你的麻煩,連拿著判決去保險公司都免了,只需要填個保險公司的申請書。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你只要不是故意沒有重大過失,不用承擔賠償責任,由單位和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不必緊張。直接應訴就可以,法院判決後,你可要求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不賠,你再和保險公司打官司。法院判決後,先期墊付的款項包含在判決款項內。如判1萬,你不用再支付,先期墊付折抵。不會有精神損失費。
❻ 保險公司代為追償規定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正式發布的《機動車輛商業保險示範條款》對「代位追償」作出明確規定:「因第三方對被保險機動車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被保險人向第三方索賠的,保險人應積極協助;被保險人也可以直接向保險人索賠,保險人在保險金額內先行賠付被保險人,並在賠償金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方請求賠償的權利。」
「代位追償」作為一項保障車主權益的政策,對保險公司而言,自然增加了責任和義務,為此保險公司往往不願意大張旗鼓地宣傳。「如果代位追償做多了,公司的成本會大大增加,影響到公司的效益。」
保險公司理賠管理室負責人說,保險公司賠付無責車主後,再去向全責車主追償,對方很少配合,保險公司只好選擇訴訟途徑,又增加了很多成本。
另外,不肯賠償的全責車主,幾乎都是沒有買保險或者只買了交強險,即便保險公司勝訴,也常常陷入「執行難」的困境。如果其餘的錢追不回來,損失最終只能由公司自己承擔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❼ 逃逸事故交強險理賠後追償嗎
法律分析:逃逸事故交強險理賠後不能追償。交強險條例並沒有將機動車肇事逃逸作為交強險拒賠的理由,最高人民法院道路交通事故司法解釋也沒有規定機動車肇事逃逸,保險公司賠償受害人後,可以向侵權責任人追償。因此,保險公司以機動車肇事逃逸追償墊付交強險,無法律依據。
法律依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 第二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公司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並有權向致害人追償:(一)駕駛人未取得駕駛資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險機動車被盜搶期間肇事的;(三)被保險人故意製造道路交通事故的。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
❽ 企業對工傷賠償後能否向直接侵權人追償
孫非職工在工作時間受到第三人造成的傷害,用人單位在賠償受害職工工傷保險待遇後,可否向第三人進行追償,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兩種不同的處理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企業與勞動者之間是勞動關系,在勞動關系中的用人單位應當為勞動者交納工傷保險金,發生工傷後,勞動者既可以選擇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又可以選擇直接向侵權人主張人身損害賠償。用人單位並不享有追償權。
筆者贊同第一種意見,即用人單位沒有追償權。評析意見如下: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構成工傷的,勞動者基於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享有工傷保險賠償請求權,這種請求權是基於行政法律關系所享有的;同時勞動者因第三人的違法侵權行為對造成侵權之第三人產生法定的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即基於民事法律關系享有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二者雖然基於同一事實,但均能獨立存在,當一個請求權消滅時並不必然導致另一請求權的消滅,且現今的法律規定也未排斥這兩個請求權的同時存在。因此受害人有可能得到雙份賠償。理由是:
一、請求權法律關系不同。工傷保險賠付與侵權損害賠償基於的請求權基礎不同,第三人的侵權賠償是普通民事賠償,工傷保險待遇是從侵權法中發展並分離出來的一種新的法律規范,工傷待遇與第三人侵權賠償在法律上並不相悖,二者性質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二、賠償義務主體不同。工傷事故發生後,用人單位不論是否有過錯均應給付工傷待遇。當第三人侵權導致了工傷事故,用人單位和第三人此時是兩個獨立的主體,不能以用人單位已支付工傷賠償來免除第三人的部分侵權責任,也不能以第三人的侵權賠償來抵消用人單位的工傷賠款,二者是沒有關系的,唯一的聯系就是受害勞動主體一致。但在勞動者受到的這種傷害中,勞動者既是工傷事故中的受傷職工,又是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故有權同時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和人身侵權賠償;用人單位和侵權人基於不同的法律關系均應當依法承擔各自所負賠償責任,即使該勞動者已從其中一方先行獲得賠償,亦不能免除或者減輕另一方的賠償責任,同時也體現了人的生命和健康無價的觀點。
三、程序上難以操作。目前法律上並沒有明確規定受害人只能得到一份賠償,按照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的規定,受害人應對主張工傷賠償還是侵權賠償進行選擇,實際上這個規定限制了受害人的權利,沒有相關法律依據支撐。另外如果規定兩種不同性質的賠償互為補充,賦予用人單位或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對侵權人的代位求償權或者追償權,不僅法律依據不明確,在實際上操作也中存在諸多問題,如:用人單位追償時第三人主張在侵權行為中受害人有過錯,應當減輕自己的責任,是否應通知受害人參加訴訟以及參加訴訟後受害人的訴訟地位確定等,對這些問題法律也沒有相關規定,司法實踐中也難以操作。
作者單位:瀘縣人民法院
❾ 物業公司購買了公眾責任險,保險公司已賠付,但後來法院判被保險人敗訴,被保險人能否再向保險公司追償
責任險是以被保險人的民事賠償責任為保險利益的,但賠償限額及賠償范圍以保險合同的限額及保險責任范圍為限。保險賠付結案需要被保險人向保險公司提交索賠申請 保險公司在保險責任范圍及合同限額內根據被保險人提供的索賠依據核定賠付金額,結案材料需保留存檔的。至於受害人對於意外事故的賠償要求高於保險公司的賠付標准,最終通過訴訟來保障自己的權益,物業公司必須承擔保險限額和責任范圍以外的賠償金額。保險公司賠付必須徵得被保險人的同意簽字或蓋章後方可結案,其材料是具備法律效果的,至於追償的結果只能對於物業公司的具體人員進行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