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證責任相關法律規定
㈠ 急求!簡述公證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公證法律責任:是指公證機構,公證人員、公證當事人和參與公證活動的其版他人員對其違反與公權證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公證法律責任包括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如公民偽造公證文書或公證印章要承擔偽造公文或公章的刑事責任。《公證程序規則(試行)》第61條規定:「因公證處的過錯撤銷公證書的,所收的公證費應全部退還當事人;因當事人的過錯而撤銷公證書的,所收的公證費不予退還;因公證處和當事人雙方過錯而撤銷公證書的,所收的公證費酌情退還。」《公證人員清廉服務的若干規定》規定公證人員有貪污、索賄、受賄等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的,由司法行政機關或人事、監察機關按有關規定給予政紀處分;司法行政機關並可給予停止執行職務、撤銷公證員職務處分。
㈡ 法律對公證期限是怎樣規定的
抄(1)公證處應及時辦理各類公證事務,公證事項應從受理之日起1個月內辦結。重大復雜的、當事人舉證不足的、或者需要委託調查的公證事項,經公證處主任或副主任批准,可適當處長,但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延期的原因應告訴當事人。因不可抗力事件致使公證處無法工作的期間,不計入上述期限。
(2) 委託調查的期限。
(3) 公證卷宗歸檔的期限。
(4) 根據公證詞製作公證書的期限。
(5) 提存物的保管期限;
(6) 公證復議的期限。
㈢ 法律規定哪些公證行為屬於違法公證
這個公證法上有規定。可以參考公證法的規定。包括公證主體,公證程序,公證范圍違法等,採納謝謝
㈣ 公證處公證的文件能起到法律依據嗎
公證是一種國家公證證明,是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版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權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
故公證件具有無可爭議的法律證明力,可以直接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供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民直接使用,為及時調整經濟、民事法律關系提供可靠的法律憑據。這是其他書證所不具備的。
㈤ 合同法中公證人起到什麼法律責任,
合同法中公證人起證明作用,如果不是保證人,無需承擔還款的責任版。
《中華人權民共和國擔保法》
第一節 保證和保證人
第六條
本法所稱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
第七條
具有代為清償債務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證人。
㈥ 公證處違法如何處罰有哪些法律依據
公證法有規定
第四十三條
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因過錯給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由公證機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公證機構賠償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公證員追償。
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與公證機構因賠償發生爭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㈦ 公證機構及公證員的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詆毀其他公證機構、公證員或者支付回扣、傭金等不正當手段爭攬公證業務的;違反規定的收費標准收取公證費的;同時在二個以上公證機構執業的;從事有報酬的其他職業的;為本人及近親屬辦理公證或者辦理與本人及近親屬有利害關系的公證的,公證員及公證機構必須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私自出具公證書的;為不真實、不合法的事項出具公證書的;侵佔、挪用公證費或者侵佔、盜竊公證專用物品的;毀損、篡改公證文書或者公證檔案的;泄露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第四十一條,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對公證機構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公證員處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並可以給予三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停止執業的處罰;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一)以詆毀其他公證機構、公證員或者支付回扣、傭金等不正當手段爭攬公證業務的;(二)違反規定的收費標准收取公證費的;(三)同時在二個以上公證機構執業的;(四)從事有報酬的其他職業的;(五)為本人及近親屬辦理公證或者辦理與本人及近親屬有利害關系的公證的;(六)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應當給予處罰的其他行為。
㈧ 公證處證據保全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證據保全的申請條件:
(1)申請人與申請公證是事項有利害關系;
(2)申請公證事項的當事人、利害關系人之間對申請公證的事項無爭議(即使利害關系人對申請公證的事項有爭議,公證處只要查明該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和事實具有真實性、合法性,只要是為了當事人的正當的、合法的的權益,也應當出證);
(3)申請公證的事項屬於公證處的業務范圍;
(4)申請公證的事項屬於本公證處管轄。
法律依據:《辦理保全證據公證的指導意見》
第三條 保全證據公證的種類:
(一)對書證的保全;
(二)對物證的保全;
(三)對視聽資料的保全;
(四)對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的保全;
(五)對行為過程和事實的保全。
第四條 保全證據公證由當事人住所地、行為或者事實發生地的公證機構受理。
第五條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辦理保全證據公證,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人的身份證明、資格證明;
(二)申請人與保全的證據有利害關系的證明材料;
(三)載有申請保全證據的理由、用途和證據取得的方式或者方法的書面說明;
(四)與申請保全證據相關的其他證明材料。
第六條 符合下列條件的申請,公證機構可以受理:
(一)申請人主體資格符合法律規定;
(二)申請符合《公證程序規則》第十九條的規定;
(三)申請人取得證據的方式不違反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
對於不符合前款規定條件的申請,公證機構不予受理,並通知申請人。
申請人申請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辦理保全證據公證的,公證機構不宜受理,但經依法實施查封、扣押的機關申請或者同意的除外。
㈨ 公證的特別程序的相關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公證特別程序主要包括內容:1、公證處辦理招標投標、開獎、拍賣等公證,必須派公證員親臨招標投標,開獎、拍賣活動現場,對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查核實和法律監督。2、公證機關辦理遺囑公證,要由兩名公證人員共同辦理,由其中1名公證員在公證書上署名。
法律依據:《公證程序規則》第五十二條 公證機構辦理招標投標、拍賣、開獎等現場監督類公證,應當由二人共同辦理。承辦公證員應當依照有關規定,通過事前審查、現場監督,對其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現場宣讀公證證詞,並在宣讀後七日內將公證書發送當事人。該公證書自宣讀公證證詞之日起生效。辦理現場監督類公證,承辦公證員發現當事人有弄虛作假、徇私舞弊、違反活動規則、違反國家法律和有關規定行為的,應當即時要求當事人改正;當事人拒不改正的,應當不予辦理公證。
㈩ 有關公證的法律法規
公證的法律效力是指公證在法律上的效能和法律作用。對公證的法律效力,我國《民事訴訟法》和《公證暫行條例》均作了明確規定,歸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