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與法律責任的看法
Ⅰ 對計算機專業的看法
計算機專業的話我覺得是一個不錯的專業吧,肯定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大方向,還是值得去參考一下。
Ⅱ 有哪些法律是和計算機方面有關的
比較多:
1 20011220 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
2 20011116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開展審計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
3 19990316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信息產業部關於解決計算機2000年問題工作進展情況及意見的通知
4 19990224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版權局關於不得使用非法復制的計算機軟體通知的通知
5 19980814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解決計算機2000年問題的通知
6 19970520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的決定 附:修正本
7 19960201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
8 19940218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
9 2006112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二)
10 2004010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
1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二)
12 2002012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人民法院計算機信息網路系統建設管理規定》和《人民法院計算機信息網路系統建設規劃》的通知
13 2001071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14 2000121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已被修正)
15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 附:修正本(20040102)
16 最高法就網路著作權糾紛案若干司法解釋答記者問(2001220)
17 2000040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深圳市帝慧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與連樟文等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侵權糾紛案的函
18 19990506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關於哈爾濱東恪國際通訊設備有限公司與哈爾濱維時通訊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侵權糾紛案的函
19 1997061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全國法院計算機信息網路建設規劃》的通知
201996061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全國法院計算機信息網路建設管理暫行規定(試行)》的通知
21 1996061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全國法院計算機工作「九五」計劃綱要及2010年遠景目標設想》的通知
22 1995010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糾紛中外籍當事人應否委託中國律師代理訴訟問題的答復
23 19940320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收、結案件登記卡片的使用與管理辦法》和《關於人民法院應用計算機進行司法統計工作的暫行規定》的通知
24 1992050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法院系統應用計算機進行人事檔案管理和統計工作的暫行規定》的通知
25 20030715 鐵路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辦法
26 200303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加工貿易企業實施計算機聯網監管辦法 (失效)
27 20020508 電網和電廠計算機監控系統及調度數據網路安全防護規定
28 20020220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辦法
29 20000426 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辦法
30 19971216 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
31 19971212 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檢測和銷售許可證管理辦法
還有相關的民法通則、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
Ⅲ 什麼是計算機犯罪
什麼是計算機犯罪;
計算機作為現代信息處理工具,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因為如此,利用計算機進行犯罪活動或者以計算機系統為對象的犯罪活動在今天呈上升趨勢,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活動正在給社會帶來越來越大的危害。從法律上廓清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問題也成為一個急迫的任務。為了幫助大家了解計算機犯罪的相關問題,我們采訪了研究相關問題的張志成先生。
中國網(中):現在大家總在說計算機犯罪有多大危害性,那麼請您解釋一下什麼是計算機犯罪。
張志成(張):"計算機犯罪"(computer crime)一詞的提出很早。
分析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行為,應該首先分析"計算機犯罪"作為一個概念提出的客觀社會基礎。計算機的獨特性也就是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所侵害的特殊對象應是我們確定"計算機犯罪"這一概念的基礎。
以硬體意義上的計算機為對象的犯罪行為大多可以歸入普通的財產犯罪中去。偷竊、搶劫、毀壞計算機的行為完全可以納入傳統刑法中,從這一角度來講,計算機犯罪不包括上述犯罪行為。
從人機結合的角度來看,操作者按照計算機的正常操作模式工作仍然可以對計算機產生破壞性的影響,進而可以對於整個計算機網路產生破壞性影響。因此,對於計算機來說,要產生人們期望的結果,人機結合的狀態是極為重要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計算機犯罪不能納入傳統犯罪范疇的原因。
在人機結合的環節上,軟體的狀態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說破壞一台傳統意義上的機器(包括採用了固化軟體技術的機器,如手機等)正常運轉的最簡單的手段是改變其形態的話,那麼破壞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轉的最簡單手段顯然是改變其軟體的狀態。從這一角度來講,改變計算機軟體的狀態進而破壞計算機系統的運行安全應該說是計算機犯罪所指向的獨特客體。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擴大,計算機技術事實上已經從個人電腦(PC)時代逐步過渡到了網路計算機時代。計算機在現代生活中的獨特作用也越來越依賴於網路的安全運行。網路也是軟硬體結合的計算機系統。破壞網路的安全運轉最簡單的手段同樣是通過改變軟體運行狀態的辦法。針對網路運行安全的犯罪也應歸於計算機犯罪的范疇。
當前,從網路的發展趨勢來看,網路空間事實上即將成為一個虛擬社區,在這一空間中,有公共地區,也有私人領地。對於網路空間的這一法律理解的必然結論是,每個人機結合的計算機系統其在網路空間中的權利和義務必然要受到法律歸制。在這一點上,法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在網路上劃分合法與非法的界限。我國刑法285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系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現實生活中,社區之間的區分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各種社區的管理水平也不一致,對於故意或過失非法侵入不同社區所承擔的責任也不同。而從網路的實際情況來看,是不是所有設置了某種安全設施的領域就成為私人領地?也就是說,是不是"我被黑(被黑客襲擊),我光榮"呢?因此,法律首先應該明確"虛擬社區"的安全要求,也就是"劃分領地"和"管理領地"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後,才能有效解決"非法侵入"的問題。如果法律對於一個公共領域的安全措施沒有任何法律要求,而又要解決所謂非法侵入的問題,恐怕是十分困難的。"領地所有人"是否盡到了"善良管理人"的義務?恐怕這不僅僅是一個私人的問題。由於網路的開放性特點,我認為,對於從事公共服務等事關眾人利益的網路服務商,應在法律上承擔較重的責任。當然,這種責任並不否定非法侵入者的法律責任。不過,從公眾心理角度來講,非法侵入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還是一個問題。
總之,計算機犯罪乃是通過非法(未經授權使用)或合法(計算機使用權人)利用計算機和網路系統,採取具有計算機運行特點的手段,侵害了計算機和網路系統的安全運行狀態,或者違反計算機或網路安全管理規定,給計算機或網路安全造成重大損失等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危害,違反了刑事法律,依法應受刑事處罰的行為。
中:計算機犯罪主要有那些類型?
張:計算機犯罪的方式歸納起來應該主要包括3種犯罪類型。
一是破壞計算機系統犯罪。破壞計算機系統犯罪是指利用計算機運行的特點和模式,使用計算機,通過對計算機系統的軟體(含軟體必須的數據)或軟體運行環境的破壞,從而導致計算機系統不能正常運轉,造成嚴重損失的犯罪。這種犯罪也就是刑法第286條規定的犯罪。即針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功能,非法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對於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操作,故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行為乃是破壞計算機系統犯罪。
二是非法侵入計算機系統罪。非法侵入計算機系統犯罪是指行為人進入明知無權進入的重要計算機系統的犯罪。刑法285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的計算機系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事實上,隨著社會的計算機化,計算機系統對於公眾作用必將趨於重要,特別是公共服務系統,包括金融、保險、教育、就業甚至門戶網站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這些計算機系統一旦被非法闖入,往往給系統管理人和使用者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特別是在信息逐步成為生產和經營要素和公眾對於隱私權越來越重視的今天,各種數據的泄密可能導致的是一個計算機系統服務提供者的破產。因此,刑法應當承擔起保護這些計算機系統的責任。而對於純粹私人性質的計算機系統的非法侵入則應由民法關於隱私權的規定來調節。刑法應該將非法侵入計算機系統的保護范圍擴大,從而預防計算機黑客給社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三是計算機系統安全事故犯罪。計算機安全的法律保障不能只考慮破壞安全的一方,還應考慮維護安全的一方。大部分計算機系統都是作為一個開放式的網際網路大系統的一部分存在的。因此,從技術上保證自己子系統的安全一直都是計算機系統的使用者關心的問題。目前來看,在我國,重要部門和機構的計算機系統都有相應的管理規定,但對於提供公共服務的計算機系統缺乏相應的法律規定,更沒有相關的刑法規定。一個計算機系統其自身的保護措施究竟到什麼水平上才能起到保護系統使用者利益的問題,在法律上並沒有解決。而事實上,就象提供交通運輸或其他服務的機構一樣,計算機系統服務的提供者也應該在法律上承擔安全責任。當然,這一責任的標準是動態的,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但這不能成為網路服務商不顧使用者利益而隨意對待安全問題的理由。因此,計算機犯罪應該包括計算機安全事故罪。即違反國家關於計算機安全的法律,致造成計算機系統安全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犯罪行為。
中:現在大家都在談論計算機犯罪,那麼計算機犯罪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張:這個問題實際就是計算機犯罪的構成問題,計算機犯罪的犯罪構成當然也應具備"刑法"規定的"某種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的總和。" 。
從計算機犯罪所侵犯的客體也就是計算機犯罪所"具體作用的人和物" 來看,計算機犯罪侵害的是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是通過對計算機系統核心的軟體(含數據)的破壞來破壞計算機系統的正常管理秩序,進而侵犯計算機系統的各種權利人的權利和利益。計算機犯罪侵犯的是復雜客體。例如,就非法進入計算機系統竊取數據來看,一方面,非法進入破壞了計算機系統的管理秩序,另一方面,竊取數據破壞了網路運行的安全性,同時,還侵犯了數據權利人的知識產權或商業秘密權利。
計算機犯罪的主體應該是一般主體,法人也可以成為計算機犯罪的主體。但是,計算機安全事故罪的主體應該是在計算機系統管理中承擔管理和安全責任的人。隨著計算機犯罪人的低齡化和計算機安全的日趨重要,應該認為,已滿14歲的自然人實施了造成嚴重後果的計算機犯罪時承擔刑事責任是合理的。另外,由於網路的虛擬性質,計算機犯罪的"黑數",也就是未被發現或偵破的案件數量極大,因此,對於計算機犯罪的刑罰應該以從重為方針。否則,不僅不能起到犯罪預防作用,也不利於在人們對網路和計算機安全的認識還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形成有利於保護計算機安全的社會人文環境。
計算機犯罪的主觀方面也很復雜。計算機犯罪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除傳統上犯罪的一般動機外,如好奇、爭勝甚至惡作劇等都有可能成為計算機犯罪的動機。就計算機犯罪的主觀方面而言,應該包括故意或過失的心理態度。對於破壞計算機或侵入計算機系統的犯罪而言,犯罪人應具有主觀上的故意,即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對計算機系統內部信息造成破壞,對計算機系統的安全造成損失,而希望或放任這種後果的發生。而對於計算機安全事故罪而言,主觀方面只能由過失構成。造成安全事故的責任人在主觀上也不希望事故發生。由於軟體自身的特點,不宜將按照正當目的,以正常行為,遵守國家法律而編寫的有缺陷的軟體在網上傳播所造成的事實上是不可預見的後果的行為歸為計算機犯罪。
Ⅳ 計算機軟體侵權的法律責任
計算機軟體侵權的法律責任,可分為侵權的民事責任和違約的民事責任。根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有關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計算機軟體訴訟中違約民事責任的適用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六章民事責任、第二節違約合同的民事責任及第一節一般規定的條文進行。計算機軟體侵權的法律責任計算機軟體侵權民事責任的種類計算機軟體侵權的民事責任主要依照《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三十條的規定進行。該條規定的民事責任形式有:1、停止侵害;2、消除影響;3、公開賠禮道歉;4、賠償損失;5、還可適用民法通則規定的其他民事責任形式。《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二十三、二十四條規定: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有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可以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並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觸犯刑律的,依照刑法關於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復製品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Ⅳ 進軍校,選專業,計算機和法律,大家來談談看法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是冷門的好找工作啊,如果只按前景來找,我勸你還是不要的,如果沒興趣是什麼也學不進去的.按自己的喜好來吧
Ⅵ 簡短談談對計算機專業的看法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國家一級學科,下設信息安全、軟體工程、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專業。
主修大數據技術導論、數據採集與處理實踐(Python)、Web前/後端開發、統計與數據分析、機器學習、高級資料庫系統、數據可視化、雲計算技術、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媒體大數據案例分析、網路空間安全、計算機網路、數據結構、軟體工程、操作系統等課程,以及大數據方向系列實驗,並完成程序設計、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數據可視化、大數據綜合應用實踐、專業實訓和畢業設計等多種實踐環節。
Ⅶ 計算機軟體的侵權行為及法律責任
第二十三條 除《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或者本條例另有規定外,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一)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發表或者登記其軟體的;
(二)將他人軟體作為自己的軟體發表或者登記的;
(三)未經合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開發的軟體作為自己單獨完成的軟體發表或者登記的;
(四)在他人軟體上署名或者更改他人軟體上的署名的;
(五)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修改、翻譯其軟體的;
(六)其他侵犯軟體著作權的行為。
第二十四條 除《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本條例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可以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並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觸犯刑律的,依照刑法關於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復製品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復制或者部分復制著作權人的軟體的;
(二)向公眾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路傳播著作權人的軟體的;
(三)故意避開或者破壞著作權人為保護其軟體著作權而採取的技術措施的;
(四)故意刪除或者改變軟體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
(五)轉讓或者許可他人行使著作權人的軟體著作權的。
有前款第(一)項或者第(二)項行為的,可以並處每件100元或者貨值金額5倍以下的罰款;有前款第(三)項、第(四)項或者第(五)項行為的,可以並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Ⅷ 法律的責任和法律重要性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二者為因果關系,當事人不履行或違反了法律義務,即產生回相應的法律責任。答 法律要求當事人應為的行為,稱為法律義務。如果不履行法律義務即發生責任。可見,法律責任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要先有義務,然後才談得上責任。無義務,即無責任。雖有義務存在,如果義務人能正確履行義務,也不發生責任。只在義務人違反義務時,才發生責任。換言之,法律責任為違反法律義務的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Ⅸ 計算機軟體用戶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計算機軟體用戶的抄法律責任,現在的人群大部分都會使用網路,並且很多的人都使用了各種的軟體,那麼計算機軟體用戶的法律責任是什麼?軟體用戶介紹計算機軟體用戶的法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計算機用戶未經許可或者超出許可范圍商業使用計算機軟體的,依據第四十七條第(一)項、《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一)項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該條規定了計算機軟體用戶使用計算機軟體必須經計算機軟體的許可,在規定的范圍內使用,未經許可或者經許可,但超過許可的范圍商業使用計算機軟體,應承擔《著作權法》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規定的下列民事責任:一、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二、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三、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造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計算機軟體用戶未經許可或經許可,但超出規定范圍商業使用計算機軟體構成犯罪的,依《著作權法》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Ⅹ 你對計算機的看法
計算機對我是
GAME--學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