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打賞行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A. 未成年人打賞可退還,這樣的規定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嗎
近年來,隨著我國網路支付技術和網路娛樂服務業的迅猛發展,未成年人因為網路游戲或網路直播平台支付較大金額用於充值、“打賞”導致的糾紛時有發生。最高法作出“未成年人網路打賞可退還”的明確規定,為人們處置此類糾紛釐清是非邊界、提供法律支撐。由此透視出的諸多警示值得關注。
首先,“未成年人網路打賞可退還”是對孩子弱勢地位的有力保護。這種“保護”不是對其沉湎網路的認可與縱容,而是對其隨意花錢的無意識過錯的必要糾偏。我國民法總則規定,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是民事無行為能力人,民事無行為能力人進行的民事行為通通都是無效的;8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進行與其能力、智力不相適應的民事行為,需得到其監護人的追認,否則將認定無效。家長請求網路公司退還未成年人已經支付出去的打賞費用,於法有據,法院支持理所當然。
退還未成年人網路打賞款畢竟是事後糾錯,力避此類糾紛發生還需在網路認真把關、家長務實監管和提升孩子自控力等多方面相向而行與綜合施策。
B. 未成年人在網路進行游戲或者進行打賞時,其行為是否有效
對於未成年人在網路上面進行游戲支付或者是直播打賞,其行為根據法律規定是無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 裡面說明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未經過監護人同意就參與網路游戲支付或者是直播平台上打賞主播等方式支付跟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護人可以請求網路服務提供者返還打款金額;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未成年人在網路上進行高額支付,其監護人有權利找到支付平台,進行金額返還,並且平台必須返還。
所以家長就應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金錢這方面的教育,讓孩子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雖然現在法律規定了對於未成年在網路上面的花銷只有經過監護人同意才會有效,但是這樣做並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想要解決根本問題就應該讓家長對於孩子金錢管理,還有就是一些金錢管理的密碼盡量不要告訴孩子,避免孩子對於家長自己金錢進行亂花銷。
C. 最高法確定:未成年人網路打賞可退還,那未成年人的打賞有效嗎
最高法確定未成年人網路打賞可退還的,只要他的父母沒有追究,那他的錢就是可以正常花的,因為父母把錢給了他,這錢理論上就算是他的了,只要父母沒有去說,他這個花銷是違背父母的意願的,沒有人舉報那就不會有受理。
網路娛樂適可而止,你喜歡看某些主播的直播,你可以看畢競看是免費的,但是打賞就盡量不要做了,自己是個成年人,但自己從來不打賞這種行為,除非是某個主播操作確實很溜,自己兜里也有錢,送點小禮物也無可厚非,但自己不會送超過200塊錢的禮物,因為自己覺得那個錢自己去買點什麼都好,沒有必要把錢花在這方面,主播不認識我,只是我認識他而已,我花不花這個錢對他來說都沒有影響。
D. 11歲打賞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不具備,11不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打賞金額巨大,是無效的。
然而打官司時有一個實際的問題,你怎麼證明當時打賞的是這個未成年人單獨行為,而不是父母所為或經父母同意。
因為這種平台,注冊可能是要身份證的,未成年人根本注冊不起來,他只能用父母的身份證注冊,而這就存在一個證明問題,你憑什麼說注冊和使用者不是身份證本人。如果你說是就是,那麼任何一個有子女的成年人在打賞完之後,後悔了,都可以耍賴說,當時操作的人不是我,而是我未成年的子女。
E. 最高法規定未成年人網路打賞可以退還,這樣做會帶來哪些好處
為此,“指導意見二”第9條明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其監護人同意,參與網路付費游戲或者網路直播平台“打賞”等方式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護人請求網路服務提供者返還該款項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最高法解釋稱,這一規定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在適用對象方面。本條規定雖然以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主要對象,但“舉重以明輕”,對於不滿八周歲的孩子們來說,因為他們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以,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參與網路游戲所花費的支出,一律應該退還,這是依法所能得出的當然結論,所以指導意見沒有專門規定。
二是在支出款項的數額方面。本條規定沒有採用“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將應予返還的款項限定在與未成年人的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部分,這一點在具體案件中可以由法官根據孩子所參與的游戲類型、成長環境、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綜合判定。
F. 未成年人打賞是否屬於電子商務法律關系的主體
個人認為屬於電子商務法律關系的主體,電子商務法律關系也是法律調整的范疇, 我們常見法律關系的主體就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未成年人,他是屬於自然人,即使他沒有達到法定的可以承擔完全民事責任能力的年齡,其中年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如果以自己的收入作為生活的主要來源的他也可以作為一個可以承擔完全民事責任能力的人。所以未成年人他做出的行為是否有效都有法律調整。
G. 法院認定未成年人直播打賞無效,這種制度的設立有何好處
隨著直播行業的發展,還有直播打賞平台的逐漸完善,這就造成了直播打賞平台可以直接很方便的,從銀行卡,支付寶,微信等支付方式充值,有很多未成年人,可能不知道直播打賞是什麼,就盲目的拿著自己父母的銀行卡給主播打賞。
法院認定未成年人直播打賞無效,這是很好的一個政策和方法,在疫情期間就有很多例未成年人拿著自己父母的手機上網課的時候,在自己的游戲裡面,用父母手機的錢充游戲,其中充值的金額在2000到上萬元不等,未成年人並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除了家長要做好教育之外,法律也應該給予一定的保護,保證大人們的血汗錢能夠被追回,這個政策是非常好的。同時也應該設定一個網紅直播的行規,不能引導未成年人直播打賞。
H. 小男孩打賞行為案中電子商務的法律關系是怎樣的
這是個人行為,於法無關。
但這也是自願,沒有強迫,法律默許。
I. 小學生打賞女主播的行為具有法律效力嗎
小額的具有,大額的不具有。這個可以參考民法通則的民事行為能力,小孩子的部分民事行為能力受到監護人的管控的,超出了,沒有獲得監護人同意,就是不合法,比如小孩子買鉛筆行為合法,小孩子買房子就不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