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前和解協議的法律效力
㈠ 和解協議書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和解協議書是合法的,因此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的規定,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協議的,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判決應當公告,並通知支付人。自判決公告之日起,申請人有權向支付人請求支付。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八條規定,下列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被害人自願和解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
㈡ 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是多少
㈢ 跪求:關於申請強制執行前和解協議效力的問題!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七條: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協議的,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
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
判決生效後,雙方另行簽署和解協議,實際上是對法院判決書所確定的債權債務重新確定了履行方式,這個和解協議有法律約束力。因此,只有在被執行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情況下,法院才會恢復執行原判決書。
㈣ 訴前和解協議的法律效力有哪些類型
1、和解協議有效。根據《民法通則》第55條和《合同法》第52條的規定,和解協議符合下列條件的,具有法律效力:
(1)當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2、和解協議無效。立法對合同無效的情形採取除外規定的方式,經對民法通則與合同法對無效民事行為和無效合同規定的梳理歸納,合同無效的類型有:
(1)行為人不具有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行為,因沒有意思能力,不發生法律行為之效果意思的效力。法人實施行為能力范圍以外的行為,特別是違反禁止性規定的行為,也不生效力。
(2)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意思的形成自由和意思表示自由是意思表示真實的前提,若在意思形成和意思表示過程中欠缺自由甚至完全不自由,則不能依該意思表示的內容發生效力。
(3)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須具備行為人外部表示與內心意思不一致、表意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三個條件。
(4)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又稱偽裝行為,其表面虛假的合法行為因意思表示不真實而無效,其隱藏行為則因為內容違法而無效。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者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民事法律行為的根本屬性之一在於意思表示內容的合法性,意思表示違法,當然不屬於民事法律行為。可見,上述合同無效的情形是對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的反面規定和細化,其立法精神是一致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將前述第(3)項中的「惡意串通」條件刪去,系對合同法的限縮解釋,從法律的效力位階來看似有不妥,從審判實務來看,還有一個善意第三人利益保護的問題。
3、和解協議的可變更或者可撤銷。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和解協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撤銷:
(1)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2)在訂立協議時顯失公平的;
(3)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協議,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撤銷。
㈤ 和解協議具有強制執行效力嗎
沒有。如果協議達成後不履行的,應當恢復原判決的執行。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規定:
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協議的,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
申請執行人因受欺詐、脅迫與被執行人達成和解協議,或者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
(5)執行前和解協議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需要注意的是申請對原法律文書恢復執行,也要在法定期限之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二百一十九條申請執行的期限,規定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是公民的為一年,雙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2008年06月04日頒布的新的訴訟法將申請執行的期限修正延長為兩年。
第二百一十五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㈥ 法院執行和解協議的法律效力是怎麼規定的呢
首先,法律有規定 ,允許執行中當事人和解,即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就法院裁判義務達成協議,被執行人全部或部分履行義務 ,或分期分段履行義務,經法院同意後執行程序完畢,法院作執行完華結案處理。
㈦ 法院執行和解協議的法律效力是怎麼規定的呢
《民事訴訟法》來第自211條明確規定: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協議的,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其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66條、267條以及《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86條、87條又就執行和解制度作了細化規定,進一步增強了其在司法實踐中的可操作性。
㈧ 執行民事判決和解協議的效力是否有爭議
民事糾紛執行和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應當遵守公平和自願的原則。當事人在執行中達成協議後,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
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協議的,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申請執行人因受欺詐、脅迫與被執行人達成和解協議,或者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
㈨ 民事糾紛執行和解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和解協議不具有法律文書的「名義」和具備可執行的生效法律文書的強制力,其不具版有強制執行依權據的效力。只有在當事人已將和解協議全部履行完畢的情況下,法院才能認為雙方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消滅,從而終結案件的執行。當事人一方反悔,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該和解協議,則協議不再具有約束力,對方當事人只能在合理的期限內向法院申請恢復原判決的執行,不能依據執行和解協議強制執行。
㈩ 和解協議書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法院、仲裁庭根據和解或調解協議做出的裁決書、調解書是具有法律效力,一方反悔專,另一方可向屬法院申請強制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