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見死不救的法律責任
『壹』 德國見死不救可判有罪嗎
據外媒報道,德國巴登符騰堡州9月17日發生一起惡性摩托車事故,一名目擊者發現後不但施救,還用手機拍下摩托車駕駛員垂死一幕,此人因此受到警方調查。此外,去年震驚德國的埃森「見死不救」案也在9月18日宣判。
據當地警方表示,17日發生惡性摩托車事故後,在救援人員抵達事故現場之前,一名騎自行車、年齡在20到25歲的男子在事發地進行短暫拍攝。事發時,該男子只顧「圍觀」,對警方或救援人員的工作構成阻礙。目前,男子因「拒絕施以救援」遭到調查。
去年秋天,在埃森市一家銀行,一位83歲老人在自動取款機前突然昏厥倒地。據報道,之後有4名顧客經過,但沒人關注地上的老人,直到第5名顧客才撥了急救電話。據悉,老人在被送到醫院後不治身亡。
在此案中,檢方指控被告對昏倒的老人視若無睹,在櫃員機上處理銀行業務後離開,沒人打電話呼救。錄像甚至顯示,他們或者繞著走,或者乾脆從老人身上跨了過去。9月18日,埃森市法院對去年涉事的三名被告處以2400至3600歐元不等的罰款。
個人覺得設立這樣的罪名挺好的。
『貳』 見死不救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
一般情況下見死不救不會承擔法律責任。
但如果有法律明文規定的、職務或業務要求的、自己先前行為引起的救助義務,見死不救可能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比如是自己的原因導致對方陷於危困狀態而見死不救,就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在某些負有特定義務或先義務的情況下,不作為(包括見死不救)也能構成犯罪行為。如甲帶鄰居小孩出去游泳,甲在會游泳的情況下,放任小孩溺水死亡,構成過失殺人罪;但若甲為路人的話,見死不救,就沒有法律上的責任。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 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叄』 見死不救也會被判刑
救人反被訛事件屢屢發生,使得有人倒地究竟扶不扶這個問題時不時就被拿出來爭論一番,2019年12月18日,因救下被侵犯的女子引發社會關注的趙宇在福州市年度見義勇為表彰大會上獲授予「福州市見義勇為先進分子」光榮稱號。這讓人們再度回想起人民日報那篇得到廣泛傳播和議論的報道——《見義勇為十四天,強奸未遂打麻將?》
關注過此案的人應該都印象深刻,趙宇因救人反被刑拘14天,自稱重傷的施暴者卻在家悠閑地打麻將;此事的曝光給福州公安機關帶去了巨大的輿論壓力,最後趙宇的行為終於被認定為正當防衛,不追究刑事責任,並且公安局還給他頒發了一份遲到的見義勇為確認證書。
雖然說這結果差強人意,但依然成為了一個不好的示範,讓更多的人產生了做好事可能也會惹麻煩的擔憂,也使得更多的人碰到類似問題時選擇袖手旁觀,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有些情況見死不救是會犯法的,這幾種嚴重的情形一不留神還可能坐牢。
通常見死不救只停留在被道德譴責的層面,但是有兩種主要情況會受刑法限制,一是特定環境中的不作為犯罪——犯罪人有義務實施並且能夠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的,即應該做也能夠做而未做的情況。例如甘肅涼州區村民劉某曾因沒有當場阻止妻子服毒自殺,後搶救無效死亡,被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
這就是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但若是沒有相關義務的路人見死不救,則沒有法律上的責任。
二是特定身份構成的不作為犯罪,比如警察,我國《警察法》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或者處於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作為警察如果不盡到職責,其面臨最嚴重的起訴就將是故意殺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降低了,人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淡薄了,特別是當碰瓷成為一種職業,訛人成為一種平常事,更讓人們對見義勇為退避三舍,因為一個見義勇為有可能導致自己惹禍上身,甚至傾家盪產,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比如說扶老人這樣的簡單事情,最後都會給自己帶來災害,然而,有些時候不去見義勇為,為了保護自己而見死不救也是犯法的,嚴重的時候還是要坐牢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具體說說這些特殊的情形。
見義勇為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這也是我們從小學習的東西,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提供幫助,這是美德,也是作為同類的一種本能,然而從校園走向社會你會發現,見義勇為在現實中很復雜,牽扯到各方面的事情,以至於很多人遇到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沉默或者走開,這樣在一般情況下最多也就是良心的譴責或者被人道德層面的議論,不會上升到法律層面,有一般就有特殊,特殊情況下如果我們選擇漠視或者走開,那也是要承擔責任的,主要分如下幾種情形。
首先就是環境因素,在特定的環境中只有你能救,你不救助對方就會有生命危險的時候,這個時候你選擇走開或者漠視,是犯罪行為,比如你帶著一個小孩出去玩,小孩掉水坑裡了或者遇到其他的生命危險,你因為害怕或者嫌臟或者其他原因不救治,那麼你就有可能構成刑事犯罪,如果小孩死亡,你有可能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又如有朋友到你家做客,突發心臟病,你部舊址也涉嫌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這些都是躺著也會犯罪的事情,遇到了是要坐牢的。
其次就是身份原因構成的犯罪,比如說你是警察,不管是上班時間還是休息的時候如果遇到刑事犯罪,比如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等,你也跟別人一樣置之不理,以至於受害人死亡等,你也就構成刑事犯罪,這種見死不救也是要坐牢的,因為國家賦予你這些工作人員的職責就是維護社會的安全,你不履行職責就是不作為的犯罪。
最後給大家說幾個容易混淆的情形,比如說你在荒郊野外看到一個活的棄嬰,沒有救治走了,這個不構成犯罪,比如說有個快死的人求助你救他,你沒救死了,這個也不構成犯罪,這些都是道德范疇的。
所以說,見死不救在法律層面上來說,很多時候真的不構成犯罪,因為人都是有私心的,法律不能強人所難,特殊情況下是構成犯罪的,這個一定要注意。
最後小編還是要提醒大家,見義勇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給困難的人提供幫助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也是人性的體現,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多一點見義勇為,少一點見死不救,讓這個社會充滿愛,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幸福。
『肆』 德國3人因見死不救遭罰款被告怎麼辯解
據報道,3名德國人因為沒有幫助一位倒在銀行ATM機前的失去意識的83歲退休老人而被告上法庭,德國埃森地方法院當地時間周一對3人做出罰款判決,罰款金額為2400歐元(約18923元人民幣)到3600歐元(約28384元人民幣)之間。
其中一位女性被告的律師彼得·施密特( Peter
Schmidt)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說,在德國經常有無家可歸的人睡在銀行裡面,因此他的當事人和其他幾個被告人都沒有意識到當時是個緊急事件。但是法庭拒絕了這樣的說辭。
「沒有跡象表明那個人無家可歸或者只是睡著了。當時是假日的下午五點,沒有人會在這個時候選擇倒在ATM機前面休息或睡覺」埃森地方法院院長赫爾曼(Hermann
Heimeshoff)說。
據報道,4名被告中,有一人因為不宜受審而免於被罰。另外3人(1名39歲的女性、1名55歲男性、1名61歲
的男性)分別被罰款2400歐元到3600歐元。報道指出,在一個以法制和秩序為傲的國家,連續4個人都沒有為倒在地上的老人提供幫助。這引發了一個問
題,就是德國人是否已經不再關心他們的同胞了?
德國波恩大學心理學教授雷納.班斯(Rainer
Banse)接受德國公共廣播公司采訪時表示,在有一些情況下,比如需要幫助的人喝醉了或者看起來無家可歸時,人們願意提供幫助的意願接近於零。
雖然沒有來自於國家的統計數據,但是根據德國聯邦無家可歸者救助協會的統計,德國大約有33.5萬人無家可歸。
即使是流浪漢,也是有生命的也是有價值的。
『伍』 德國見死不救可被判有罪,對此你怎麼看
外媒報道,德國巴登符騰堡州17日發生一起惡性摩托車事故,一名目擊者發現後不但施救,還用手機拍下摩托車駕駛員垂死一幕,此人因此受到警方調查。此外,去年震驚德國的埃森「見死不救」案也在18日宣判。

《宋刑統》
宋承唐制,《宋刑統》等相關法典效仿唐朝,並無太多更改。明清時期,也有類似的規定,如《大清律例》卷24中規定:「強盜行劫,鄰佑知而不協拿者,杖八十」。法律之嚴苛,堪比暴秦。
(今日新聞是昨日歷史,從新聞中挖掘歷史,請關注頭條號「二十四史挖掘機」)
『陸』 「見死不救」犯法嗎要不要承擔法律的責任
見死不救如果構成犯罪只可能是不作為犯罪。不作為犯罪不作為犯罪,是指行為人違反法律專直接規定,屬負有法定義務而拒絕履行,情節嚴重或情節惡劣的行為。簡單概括不作為犯罪,的幾個構成要素就是應為、能為、不為。
絕大多數見死不救行為不會構成犯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行為人沒有救助義務。
1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如家庭成員的撫養義務,當事人履行法院生效判決裁定的義務;
2職務或業務上要求的義務,如醫生、執勤消防員等 ;
3 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典型的如合同行為設定的義務;
4先行為引起的義務,即先行為導致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處於危險狀態,行為人富有採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危險發生的特定義務 .
所以說,只要沒有救助義務,即使見死不救,也不會構成犯罪,但有救助義務的人,在能救助的情況下不救助,就會構成犯罪。比如醫院的醫生,在有條件救治傷者時拒不救治,就可能構成犯罪,警察在看到有人陷入危險時,有能力救助不救助也有可能構成犯罪。
『柒』 德國老人暈倒無人扶見死不救者面臨坐牢,中國法律該效仿么
「扶不扶」的問題也是中國社會廣泛熱議的問題,站在道德的角度來說,當然該扶,可是現在的社會也漸漸復雜起來了,有的人害怕這一扶,反而給自己攤上一堆的事,所以「扶不扶」真的不是一個規定就能了事的,特別是處在中國這個特殊的社會里。
德國出現一「沒扶」被判刑的案例,中國是否可以效仿呢?我覺得要效仿是可以,可是這規定能不能實施得起來,還真的得看民眾願不願意。中國民眾的某些思想根深蒂固以後難以更改,而且這種觀念還會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就成為一個社會風氣,要知道風氣是難以根除的,只要有一個人沒有改正,那風氣就不會有好轉的一天。放在「扶不扶」的事情上也是同樣道理,只要有一個人「不扶」,就會有千千萬萬個人「不扶」,這難道要告這千千萬萬的人?這告得完嗎?
所以,有的法律規定看起來十分嚴苛,也十分奏效,但是這放在某一個情境下,它會被社會風氣給化解掉。比如說有一個老人摔倒,只要有一人不扶,就會有很多人都不扶,就算是最後站出來一個人扶助,那這個人又要告誰「不扶」?根本沒法告,也沒對象告,要告只能告這社會風氣去。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場所和情境下,當「扶不扶」有限定對象的時候,那這個法規也才有對象可追究,比如德國這個事件就發生在銀行的大廳內,這四名顧客也是比較確定的對象,而且後果嚴重的時候,就可以對這些對象進行治罪。倘若是發生在中國某一條人來人往的馬路上,那這條法規的實際意義並不大,至多隻是靠法律的威嚴震懾人心罷了。
『捌』 哪些國家的法律是有「見死不救」 這種罪的
我國就有,尤其是在出現「先行行為」後,救人就成為一項義務。不過「先行行為」在理論上是個籠統的概念,何為「造成結果的先行行為」,在何種場合、何種情形下才是先行行為,從而產生義務、必須採取救助,法律沒有明確說法。由先行行為——產生義務——不作為導致犯罪的案件認定非常少。由於行為人實施先行行為,使某種由法律保護的合法權益處於遭受嚴重損害的危險狀態,該行為人產生採取積極行為阻止損害結果發生的義務,這就是由先前行為引起的救助義務。但是這種行為——義務——作為or不作為的罪與非罪認定模式在實踐中少見。消防員、警察、醫生這些特定行業是最容易因為「見死不救」觸犯法律。刑法中對於見死不救的規定大部分見於刑法第九章「瀆職罪」,第三百九十七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397這一條屬於兜底條款,只要是由於國家公務人員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導致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第九章沒有特殊規定的都可以歸入本罪。這一條大部分用在過失行為下,如果是故意見死不救,對於警察、醫生就構成其他故意犯罪。不過對於普通民眾,刑法沒有對見死不救做特殊規定。個人覺得沒有必要對見死不救入刑。因為有的時候真的難以界定一個人是否真的見到事故、是否有能力去救人,而且一般人也並無義務一定去冒著危險(主客觀均有)去救人。不管怎麼說,如果一個人真的能救人而沒有出手相救,僅僅是社會和自身的譴責就夠他反省一輩子了(本句排除某些無良人士)。
希望採納
『玖』 德國老人暈倒無人扶見死不救者面臨坐牢,中國法律該效仿么
中國法律先解決好心扶人卻被人訛詐的問題,再說其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