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打借條具有法律效力嗎
『壹』 微信上打的借條法律上認可嗎
不能一概而論。
『貳』 微信借條有法律效力嗎
微信的借條如果具備下列要件的,有法律效力:借貸雙方均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借貸的意思表示真實;以及借貸合同的內容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也不違背公序良俗。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六百六十八條
借款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間借款另有約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
第六百八十條
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
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沒有利息。
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當事人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自然人之間借款的,視為沒有利息。
『叄』 微信中的借條有法律效力嗎
如果微信借條有明確的借款信息,借貸關系一目瞭然,能夠從聊天記錄中明確借貸關系的存在,則微信借條有法律效力。如果微信中沒有提到雙方的借貸關系,甚至只有一個轉賬記錄,那麼如何證明轉賬為借貸是非常困難的。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六條視聽資料包括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適用電子數據的規定。
『肆』 微信上打得借條受法律保護嗎
微信上的借條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微信作為一種電子記錄可以作為書證。不過關鍵還是要看是否履行該事項、好要其他證據更好的證明、法院一般可以受理此類案件
『伍』 用微信發借條有法律依據嗎
微信發借條可作為訴訟證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16條第2款、第3款:
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
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適用電子數據的規定。
(5)微信上打借條具有法律效力嗎擴展閱讀:
1、微信聊天記錄作為證據須滿足什麼條件?
能作為證據的,都要滿足證據的「三性」即真實性、合法性和關聯性,微信聊天記錄也是一樣的。在提交微信聊天記錄後,庭審對提交的證據要做「三性」認定。
首先,是真實性——要確認微信聊天記錄的使用人就是案件當事人。
其次,是合法性——獲取微信聊天記錄的途徑和手段要合法,不合法的會排除。
最後,是關聯性——要確保聊天記錄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不能被篡改,電子數據應保存在終端載體中。
2、微信聊天記錄,如何保證證據效力
(1)保存原始記錄。微信聊天記錄容易毀滅,平時應當注意收藏可能有用的語音記錄。截圖後,原來的聊天記錄也應保存,否則對方否認時,將無從查證。
(2)注意微信內容的連續性。如果聊天記錄涉及語音,語音應未經過處理,具有連續性、真實性。
(3)微信語音內容應盡量清晰、准確,雙方就所談論的問題及表態均有明示。
(4)盡量搜集除了微信內容之外的其他相關證據來佐證。
3、可以將聊天記錄進行公證嗎?
微信聊天記錄也可以通過公證來保存證據。通常的做法是截屏保存聊天記錄,但證明微信使用人是誰,也是公證中要解決的一大問題。公證中證明微信使用人的身份,可通過下列信息獲取證據:
(1)聊天中有能體現對方身份信息的內容;
(2)對方的微信是直接和手機號碼綁定;
(3)通過朋友圈內容來判定,如發布本人照片,可以截屏保存,用來證明身份。
但請注意,做這類公證有個前提條件是,必須是本人的手機,本人的微信賬號。如果申請人獨自一人拿著老公的手機過來,要求公證老公和「小三」的出軌聊天記錄、照片等,公證員肯定會拒絕。
不過法官則表示:公證過的微信聊天記錄和沒有公證過的記錄,證明效力上是差不多的。
參考資料: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陸』 微信打借條有法律效力嗎
微信借條有法律效力的。如果想要證明借款關系的存在,還需要提交其他證據加以輔助,比如銀行的轉賬回單或者取款憑證、支付寶或者微信轉賬的憑證等。也就是說,電子的借條也是有效的。
『柒』 微信上發來的借條有沒有法律效果
1、微信的聊天內容也是證據的一種,屬於電子輔助證據。
2、證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是否符合證據的規則要求,看其是否能證明要主張的。
微信上借條照片僅只能說明有借條存在不能作為借款的證據。所以要及時向借款人拿到借條才受法律保護的。
(7)微信上打借條具有法律效力嗎擴展閱讀:
相關案例:
2014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並於當日起實施。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電子郵件、簡訊、微博客、網聊記錄等電子數據形式可作為民事案件的證據。
2月5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一審宣判了一起「微信借條」案,對微信證據效力作出了判定。
張某是原告深圳牛樟芝制葯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被告李某是被告樟芝(上海)投資中心的法定代表人。2014年7月10日,原告向樟芝(上海)投資中心匯款人民幣5萬元,並在客戶回單用途摘要一欄寫上「借款」字樣。
「借款後,兩被告於7月11日寫了一張借條,然後通過微信拍照的方式發給了原告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某。」庭審中,原告律師當庭出示手機微信照片,證明被告向原告借款的事實。
原告所稱的「微信借條照片」,載有「樟芝(上海)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向深圳牛樟芝制葯有限公司借款人民幣5萬元」字樣,借款人處有兩被告印章。「借條」除日期外其餘內容均為列印。
兩被告則堅持認為,原告和被告樟芝(上海)投資中心不存在借款關系,原告系被告投資中心的合夥人,因各合夥人出資款均未到位,故原告出資5萬元以保證被告樟芝投資中心正常運營。5萬元不是借款,不應當返還。
對於客戶回單,被告反駁道:「用途摘要是原告自行填寫,是原告自己的意思表示。」至於微信照片,被告則對其真實性有異議。
原告則主張:「原告已經認繳了資本,只是沒有出資。雙方並沒有就墊付費用進行過約定,原告也沒有介入日常運營管理。被告將借款和公司設立資本混為一談,沒有事實依據。」
為證明「微信借條」的真實性,原告欲對微信進行公證,後因公證機關無法對真實性進行證明,故未能提供公證材料。
針對原、被告對5萬元微信借條真實性的爭議,主審法官馮靜審理後認為,原告未能充分證明微信照片中的借條真實存在,也未能證明系爭微信照片為被告方所發,故對微信借條的真實性,法院無法採信。
不過,被告在庭審中明確,5萬元款項為原告的墊付款,待今後各出資人出資到位後再歸還原告或者雙方協議轉為出資。同時,結合原告向被告樟芝投資中心匯款用途明確記明為「借款」等情況,法院依法認定涉案5萬元系原、被告之間的借款。而鑒於原、被告未約定還款時間,故原告可依法隨時向被告方主張還款。
此外,被告李某雖然是被告樟芝(上海)投資中心的法定代表人,但5萬元並非其個人借款,故被告李某不是適格被告。
綜上,法院依法判定被告樟芝(上海)投資中心歸還原告借款人民幣5萬元。
『捌』 微信借條怎麼寫才有法律效力
您好,微信打的欠條,一樣具有法律效力。只要欠條內容規范、齊全一樣受法律保護。欠條一般由標題、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一)標題。欠條的標題一般由文種名構成,即在正文上方中間以較大字體寫上「欠條」兩字。也有的在此位置寫上「暫欠」或「今欠」字樣作為標題,但這種標題正文則在下一行頂格寫。(二)正文。欠條的正文要寫清欠什麼人或什麼單位什麼東西、數量多少,並要註明償還的日期。(三)落款。落款要署上欠方單位名稱和經手人的親筆簽名,是個人出具的欠條則需署上立欠方個人的姓名。並同時署上欠條的日期。單位的要加蓋公章,個人的要加蓋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