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上繳法條
A. 刑訴法扣押贓物應該如何處理
法律分析:刑訴法扣押贓物的處理:1、扣押贓物屬於被害人合法財產的,應當返還給被害人;2、贓物公告後無人認領的,應當上繳國庫,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四百四十五條 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經審查,確屬違法所得或者依法應當追繳的其他涉案財物的,應當判決返還被害人,或者沒收上繳國庫,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對判決時尚未追繳到案或者尚未足額退賠的違法所得,應當判決繼續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判決返還被害人的涉案財物,應當通知被害人認領;無人認領的,應當公告通知;公告滿一年無人認領的,應當上繳國庫;上繳國庫後有人認領,經查證屬實的,應當申請退庫予以返還;原物已經拍賣、變賣的,應當返還價款。對侵犯國有財產的案件,被害單位已經終止且沒有權利義務繼受人,或者損失已經被核銷的,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上繳國庫。
B. 刑事案件收繳物品法律依據
刑事案件收繳物品的法律依據:根據收繳物的不同有不同的規定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九十四條規定,收繳的物品有:毒品、淫穢物品等違禁品,賭具和賭資等。走私案件,由海關(未設海關的地方為稅務機關,下同)處理。其罰沒收入,50%上繳中央財政,50%上繳地方財政。投機倒把、倒買倒賣外匯等其它案件的罰沒收入,按照查獲機關的隸屬關系,分別上繳中央財政或地方財政。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九規定, 在偵查活動中發現的可用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各種財物、文件,應當查封、扣押與案件無關的財物、文件,不得查封、扣押。對查封、扣押的財物、文件,要妥善保管或者封存,不得使用、調換或者損毀
法律依據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九十四條 對在辦理行政案件中查獲的下列物品應當依法收繳:(一)毒品、淫穢物品等違禁品;(二)賭具和賭資;(三)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四)偽造、變造的公文、證件、證明文件、票證、印章等;(五)倒賣的車船票、文藝演出票、體育比賽入場券等有價票證;(六)主要用於實施違法行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以及直接用於實施毒品違法行為的資金;(七)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收繳的其他非法財物。
C.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 五十六條內容
第五十二條判處罰金,應當根據犯罪情節決定罰金數額。 【解釋】本條是關於如何確定罰金數額的規定。關於罰金的數額,刑法分則有的犯罪未作具體規定,有的犯罪規定了一定幅度。根據本條規定,無論是刑法分則明確規定了罰金刑幅度的,還是沒有明確規定罰金刑幅度的,判處罰金刑時都應當根據犯罪情節決定罰金數額。所謂「犯罪情節」,主要是指犯罪分子罪行的危害程度,主觀惡性的大小,手段是否惡劣,非法所得的多少,後果是否嚴重等等。一般說來,情節嚴重的,罰金數額應當多些,情節較輕的,罰金數額應當少些,以做到罪刑相適應,使犯罪分子不在經濟上佔到便宜。同時,犯罪分子的經濟負擔能力也是一個考慮的因素。如果罰金數額過多,超過了犯罪分子的實際負擔能力,犯罪分子也無法繳納,這對教育改造犯罪分子也不利,同時由於罰金刑無法得到實際執行,也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如果罰金數額過少,則會使犯罪分子感受不到經濟懲罰,對犯罪分子起不到懲戒作用。 第五十三條罰金在判決指定的期限內一次或者分期繳納。期滿不繳納的,強制繳納。對於不能全部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候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以執行的財產,應當隨時追繳。如果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實有困難的,可以酌情減少或者免除。【解釋】本條是關於如何繳納罰金的規定。根據本條的規定,罰金應當按照判決規定的期限繳納,可以一次繳納,也可以分期繳納。人民法院在判處罰金時,應當同時規定繳納的期限,並明確是一次繳納還是分期繳納。一般說來,罰金數額不多,或者罰金數額雖然較多,但繳納並不困難的,可以限期一次繳納;罰金數額較多,根據犯罪分子的情況,無力一次繳納的,可以限定時間分期繳納。至於罰金的繳納期限,應當根據犯罪分子的經濟狀況和繳納的可能性確定。對於期滿不繳納的,包括未繳納完畢的,由人民法院強制繳納。所謂「強制繳納」,指人民法院採取查封、拍賣犯罪分子的財產,凍結存款,扣留、收繳工資或其他收入等辦法,迫使犯罪分子繳納罰金。強制繳納一般只對有繳納能力而不繳納罰金的犯罪分子採用。對於根據上述規定採取強制繳納措施仍未能全部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候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以執行的財產,應當隨時追繳。所謂「追繳」,是指人民法院對沒有繳納或者沒有全部繳納罰金的被執行人,在發現其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時,予以追回上繳國庫。這種情況下追繳財產,實際上仍是執行原判決判處的罰金刑,這樣規定就使得那些在人民法院執行罰金刑時採用各種手段轉移、隱匿財產,逃避承擔罰金刑的犯罪分子,或者在人民法院執行罰金刑時,一時不能繳納或全部繳納,但事後有了執行能力的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不至於落空。另外,賦予人民法院隨時追繳的權力,也增強了罰金刑執行的威懾力。同時,本條也考慮到,罪犯如果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有困難的,可以酌情減少或者免除罰金。這種「不能抗拒的災禍」,主要是指火災、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或者罪犯及其家屬重病、傷殘等。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是減免罰金的條件,但並不是凡有上述情況都可減免罰金。只有遭遇不可抗拒的災禍造成繳納罰金確實有困難的,經申請,人民法院才酌情減少罰金數額或者免除全部罰金。我國刑法不允許用繳納罰金代替徒刑、拘役,同樣也不允許用徒刑、拘役代替罰金。
D. 退贓的錢最後給誰
法律分析:公安偵查階贓款可以直接退還給公安機關。有被害人的,返還給被害人。其餘的上繳國庫。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四十五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查封、扣押、凍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並製作清單,隨案移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處理。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對違禁品或者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對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應當隨案移送,對不宜移送的,應當將其清單、照片或者其他證明文件隨案移送。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應當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作出處理。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生效以後,有關機關應當根據判決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進行處理。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贓款贓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以外,一律上繳國庫。司法工作人員貪污、挪用或者私自處理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處分。
E. 刑事訴訟法六十四條
刑事訴訟法
第六十四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傳、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