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國際慣例的法律效力
⑴ 國際慣例的效力是什麼
(一)雙方當事人業已同意的任何慣例和他們之間確立的任何習慣做法,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
(二)除非另有協議,雙方當事人應視為已默示地同意對他們的合同或合同的訂立適用雙方當事人已知道或理應知道的慣例,而這種慣例,在國際經貿上,已為有關特定貿易所涉同類合同的當事人所廣泛知道並為他們所經常遵守。
⑵ 國際法怎麼會有法律效力
法是對於人的最低要求,有強制性,必須做好
道德是最高要求,遵循社會習
兩者的層次不同
⑶ 國際法的效力依據是什麼
關於國際法的淵源的權威論述見於《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之規定。
一、法院對於陳述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
1、不論普遍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
2、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3、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4、在第59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國際法的淵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條約;
2、國際習慣法;
3、一般法律原則;
4、司法判例及學說。
(3)論述國際慣例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國際法》的效力的作用:
1、它規范國家行為,並在國家之間因經濟、政治等利益發生沖突時進行糾紛解決。
2、明確國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肯定國家依國際法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求其善意履行相應國際義務。在一國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時,國際法也為其提供應有的法律救濟。
3、在國家間建立平等關系,要求國家不分大小強弱,相互尊重,不容許以任何方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國,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和發展國家間的正常關系提供強大武器。
4、建立起相對有效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並針對國際法破壞者的不法行為,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維護國際秩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法
⑷ 國際貿易慣例與法律有什麼關系
國際貿易慣例是指在國際貿易的長期實踐中、在某一地區或某一行業逐漸形成的為該地區或該行業所普遍認知、適用的商業做法或貿易習慣,作為確立當事人權利義務的規則對適用的當事人有約束力。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其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不曉得能不能幫到你,但是一般來說慣例是長期積累形成的一種習慣,屬於在道德上面的約束,法律嘛就更加嚴謹了,業務和責任都是受到保護的~~
⑸ 簡述國際慣例的法律特徵
國際慣例,又稱為國際習慣,它也是一種國際行為規范。從法律意義上講,《國際法院規定》第38條給國際慣例下過一個權威的定義:「作為通例(general practice)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這就是說,國際慣例是在國際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上訴定義表明,構成國際慣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或者說國際慣例包括兩個構成要素:一是客觀因素或物質因素,即各國共同實踐,重復類似行為,形成「通例」;一是主觀因素或心理因素,即被「接受為法律」,或者說被公認具有法律約束力。
⑹ 3.國際貿易慣例與法律有何區別如合同內容與慣例有沖突以什麼為准
呵呵。。抄國際經濟法問題哦
國際貨襲物買賣慣例,通稱國際貿易慣例,是在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們的長期國際貿易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起初只是一些習慣做法,但一旦有了習慣,人們便會有意、無意地照著習慣去做,並且逐漸覺得其中有些習慣好,在進行貿易的時候應該那樣做,甚至彼此願意相約遵守這些習慣,這時習慣便上升成為慣例,即在法律意義上取得了法律效力的習慣。對於慣例的法律效力,有很多國家的法律,還有些國際條約,都加以認可。例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第3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使用國際慣例。」
在合同法領域,一般都是任意性規定,就是以合同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為主,所以當合同內容與慣例有沖突時,合同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也可以使用法律規定,也可以使用慣例。
⑺ 什麼是國際慣例國際慣例具體指什麼
國際慣復例是指在國際交制往中逐漸形成的不成文的原則和規則。一般認為,構成國際慣例,須具備兩個因素,一是物質的因素,即有重復的類似行為;二是心理因素,即人們認為有法律拘束力。因此,國際慣例一般要經過相當長時間才能逐步形成。
1.國際慣例植根於國際交往實踐,是在長期反復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某一特定領域內的習慣性做法或通例。
2.上述做法或通例是在各國法律所許可的范圍內發展起來的。經過有關國際組織的整理編纂,這些習慣性做法獲得系統有序的成文表現方式,進而大大方便了參與國際交往的當事人的適用。
3.國際慣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原有的慣例不斷地完善,新的慣例則在頻繁的國際交往中應運而生。
⑻ 國際慣例的定義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親愛的樓主:
國際慣例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植根於參與國際交往的行為主體的長期反復實踐。早在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尚未形成時的中世紀的歐洲,商人們在各地大的集市上進行交易的規則,在各種各樣的地方法中幾乎相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商人習慣法(LexMercatoria)。在民族國家形成以前,西方社會按社會等級而組成。而中世紀的商人習慣法,實際上是商人這個階層普遍適用的習慣性做法。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你的採納,謝謝
⑼ 簡述國際貿易慣例與國際貿易法律的區別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並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
⑽ 請問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行政規章,特別行政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效力排名,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這時
如果經過全國人大同意簽訂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
那麼其它主權國和中國在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條例內發生爭議的將優先使用國際公約、國際條例
例如,批准中國足協加入國際足聯。那麼對於足球方面的規定。將優先適用國際足聯制度的條例和慣例。
在公海區域,如果發生沖突。優先適用兩國都批准加入的國籍公約 沒有公約規定的可以參考慣例
又如國際貿易中的FOB CIP這些條例中都優先適用(除非簽訂合同雙方約定採用某國法律)
以上情況很明顯就國際條約 國際慣例要高於本國法律、法規 規章
如果犯罪行為發生以及結果都在某一主權國內。例如英國人在中國販毒,行為發生地以及結果都在中國境內,那麼適用的法律將優先考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