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被跟蹤監視的法律責任

被跟蹤監視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03 01:29:47

『壹』 跟蹤監視違反了哪條法律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隱私權作為一種基本人格權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
我國著名的法學學者——人民法學張新寶教授把侵犯隱私權的行為總結為以下十類: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隨著社會文明進程的不斷推進,個人權利與人身尊嚴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隱私權已成為當代公民保護自身人格的一項重要權利。科技手段和現代傳媒的普及,使獵取他人隱私、滿足好奇心理、或達到商業及政治目的的社會現象已屢見不鮮,如今,涉及隱私權的案例呈上升趨勢。隱私權是什麼?所謂隱私,指不願告人或不便告人的事情。隱私權的特徵有: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隱私權的內容具有真實性和隱秘性,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受公共利益的限制。得隱私權以及隱私觀念,它至少是一個人格尊嚴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必要的,它是重要的,它體現一個人,人格,人格尊嚴這樣一個東西。「支配或控制隱私權」和別人分享、在總結由純屬我個人事件當中可以闡發出來的公共的意義叫做支配或者控制隱私的權利。

『貳』 發現被人跟蹤,監視,怎樣取證具有法律效力

很難取證,即使錄音或者有人證,第一次起訴離婚時法院也一般不會認證並判決離婚,按正常情況下只能兩次到法院起訴,第一次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第二次判決離婚的可能性才會大些。

『叄』 發現長期被人跟蹤監視,如果去報警,怎麼跟警察說讓警察調查

依法報警,如實向警察說明實際情況。公安機關對報案應當及時受理,並進行登記。認為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應當立即進行調查;認為不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應當告知報案人,並說明理由。題目中長期被人跟蹤監視屬於偷窺,是違法的。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七十七條,公安機關對報案、控告、舉報或者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主動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門、司法機關移送的違反治安管理案件,應當及時受理,並進行登記。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七十八條,公安機關受理報案、控告、舉報、投案後,認為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應當立即進行調查;認為不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應當告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投案人,並說明理由。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十五條,治安案件調查結束後,公安機關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確有依法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違法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及具體情況,作出處罰決定;

(二)依法不予處罰的,或者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作出不予處罰決定;

(三)違法行為已涉嫌犯罪的,移送主管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發現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其他違法行為的,在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作出處罰決定的同時,通知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處理。

(3)被跟蹤監視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肆』 非法跟蹤應判什麼罪

一、根據不同情形分別定不同的罪名。

1、可能涉嫌的罪名有: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尋釁滋事罪,非法經營罪,行賄罪,綁架罪,敲詐勒索罪,非法拘禁罪,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葯罪,非法侵入住宅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

2、如:多次非法使用技術手段,查詢、確定手機機主所在位置,獲取用戶信息的,可能觸犯【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

二、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下列行為屬於侵犯隱私權: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證號碼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4)被跟蹤監視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案例:

1、楊猛,今年29歲,沈陽市皇姑區人,初中文化。2007年成立沈陽一諾商務調查有限公司,員工有3人——他本人、妻子王某、雇員徐某。

2、法院經審理查明,沈陽一諾商務調查有限公司成立後,常有客戶咨詢、委託調查婚外情等業務,於是楊猛找到在某通訊運營商沈陽分公司工作的梁某,要他幫忙給手機機主定位。

此後,楊猛又讓梁某在其家中安裝了通訊運營商內部使用的網路平台並獲得了兩個軟體。

這樣,他可以自己查詢手機用戶的密碼,進而查詢手機話單等信息。當一些手機用戶的密碼是初始密碼時,楊猛又通過偽造手機卡的方式,通過通信公司對手機用戶的初始密碼進行修改,從而獲得用戶的相關信息。

2008年10月,警方通過技術手段,發現了楊猛的犯罪行為,很快將他及同夥抓獲。

3、今年3月,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對外宣稱,因有償非法從事跟蹤、拍照、定位等活動,4名「私家偵探」獲刑,經審理以非法經營罪判處被告人李濤等4人有期徒刑7至8個月不等,並各處罰金30萬元。

在法院沒收物品清單里,高科技偵探工具如遙控器、跟蹤器、密拍手錶、電台等,均赫然在目。

4、有關專家提醒,根據多起案件的調查結果來看,「私家偵探」們在隱蔽經營的同時,還通過各種手段,形成信息互通有無、風險互相警示的組織。

5、根據北京朝陽區警方的調查,被告人李濤等人交代,他們有個QQ群,裡面大約有三五十名會員,由全國各地的「私家偵探」組成,算是「偵探聯盟」。

這些人掌握各種信息資源,通過QQ群建立聯系,互買信息。比如手機定位,查一個號對方要價800元,他們就給客戶報1500元。據媒體報道,在非法經營的短短半年內,李濤4人共「接了40多個活」,盈利高達21萬余元。

6、一位知情人向記者透露,通過技術手段或暴力措施,獲取他人個人信息或強迫他人透露個人信息,然後將其轉賣獲利,是部分「私家偵探」的「贏利模式」。

但隨著目前各種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私家偵探」通過暴力手段獲取信息的情況將越來越少,而利用各種技術手段比如竊聽、手機定位、安裝跟蹤器等情況將越來越多,反偵查能力越來越強。為實現利益最大化,更多的私家偵探公司開始結成聯盟,謀求信息互通。

7、翻開一些報紙的中縫,關於「調查事務所」、「信息事務所」的廣告層出不窮,這些公司打著「調查」的旗號,其實乾的就是「私家偵探」業務。因其經營帶有一定的隱蔽性和非法性,這個遊走在法律邊緣的行業,越來越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8、據了解,公安部曾發文明令禁止私人偵探行為。

在公安部1993年發布的《關於禁止開設私人偵探所性質的民間機構的通知》規定:「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開辦各種形式的『民事事務調查所』『安全事務調查所』等私人偵探所性質的民間機構……禁止以更換名稱、變換方式等形式,繼續開展類似業務。」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法院網-私家偵探非法跟蹤調查對象被判罪

『伍』 跟蹤別人違法犯罪的後果

僅僅跟蹤不構成犯罪。但涉嫌侵權,對方可以要求你承擔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證號碼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11、未經他人許可,私自公開他人的秘密。

『陸』 非法跟蹤、監視、竊聽應判什麼罪

侵犯了隱私權。

《憲法》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專通信秘密受法律屬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民法通則》:

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6)被跟蹤監視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證號碼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柒』 跟蹤人犯法嗎

1.立即停止抄跟蹤行為,你的行為已襲經觸犯了法律
侵犯隱私權-----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2.通過合法渠道要求其停止對你的誹謗,在正面的交談中不能協商解決,你可以 以 誹謗罪 上訴法院,要求其消除影響,澄清事實,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對於政府或安全部門出於安全因素而安裝的攝像頭,都是在關鍵位置以及公共場合,不認為這些侵犯隱私。

跟蹤他人,並不一定被跟蹤的人就只是在其私人生活區域活動,在公共場合跟蹤也屬於跟蹤。

如果對方向公安部門反映,可能當地民警會詢問你,但是沒有確鑿證據,所以你不會收到處罰,頂多隻是口頭警告,即使他上訴,說你跟蹤或者騷擾,法院也許不會受理,也是因為證據不足。

熱點內容
山西省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 發布:2025-10-13 09:06:09 瀏覽:506
美國最高法院英文 發布:2025-10-13 08:59:54 瀏覽:913
新疆伊犁司法局 發布:2025-10-13 08:47:14 瀏覽:500
去法院復印判決書 發布:2025-10-13 08:41:17 瀏覽:902
廠里沒有工資條是不是偽緩勞動法 發布:2025-10-13 08:36:23 瀏覽:710
道德經說上善 發布:2025-10-13 07:57:34 瀏覽:4
民事民法典宣傳標語 發布:2025-10-13 07:43:14 瀏覽:951
長治市司法局法律援助 發布:2025-10-13 07:42:45 瀏覽:538
司法考試2013年 發布:2025-10-13 07:38:58 瀏覽:577
中學生安全條例 發布:2025-10-13 07:36:52 瀏覽: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