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中美注會法律責任差異

中美注會法律責任差異

發布時間: 2021-01-07 04:54:04

Ⅰ AICPA和CPA有何區別:中美會計報考差異

AICPA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國內通俗的也將美國注冊會計師稱為AICPA,其實更為准確的說法應該是U.S. CPA,AICPA是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面向會計和審計領域所頒發的權威職業資格認證,它同時也是一項執業資格認證,擁有美國CPA執業資格的專業人士可以從事公眾審計業務或政府審計業務並有權在審計報告上簽署自己的姓名;
CICPA中國注冊會計師,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面向會計和審計領域所頒發的權威職業資格認證,同時也是一項執業資格,在中國大陸境內是唯一有許可權在審計報告上簽署姓名的會計師資格;
從兩個認證的知識體系和目標來看:
在知識體系方面,中國CPA和美國CPA幾乎沒有特別大的差異,都主要為了形成一個良好的第三方獨立驗證的會計信息真實並充分披露的外部環境,但是考慮到中國經濟雖然已經改革開放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但在許多方面,中國經濟依然具有非常顯著的「中國特色」,因此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CPA很難融入全球化運營的宏觀環境,只能在國內經濟運作方面發揮力量;而美國CPA依靠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全球化統一的經濟體系運作規則和統一完善的法律法規環境,在全球范圍內都能過發揮巨大的作用。
從職業發展目標來看:
如果在短期內,考慮先選擇其中一個認證作為職業晉級的重要砝碼,許多人在如何選擇方面會面臨比較多的困惑,事實上,如果從未來職業發展所處的宏觀和微觀經濟環境出發來選擇CICPA或AICPA認證是最為恰當的,根據統計,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中國CPA總人數已經突破19萬人,其中有一半以上取得了執業資格,並多數在會計師事務所從事審計和與中國稅法相關聯的的業務,而美國CPA則在全球范圍內分布有超過40萬會員,除了有相當比例的CPA在會計師事務所從事各類審計、稅務、會計服務和鑒證服務等工作以外,更大的比例則分布在各行業和各類型的企業,特別的,在中國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美國CPA主要在從事與海外上市相關的投融資服務、會計服務和咨詢業務,因此相對來說,如果未來的職業定位於國內公司的審計和稅務業務,毫無疑問選擇中國CPA是恰當和必要的,但如果想要在全球化經濟體系的分工與合作中找到更為廣泛的發展空間和適合自己的崗位,選擇美國CPA則是必須的,因為此時中國CPA的勝任能力很難滿足全球化的業務需要。
根據對許多500強公司僱主調查顯示,用人單位普遍擔心中國CPA的勝任能力主要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中國CPA沒有經過一個英文學習和考試的歷練,很難明確其英語使用能力,特別是專業英語的規范表述能力,這在未來工作溝通中,特別是與客戶的溝通中很可能會成為重要瑕疵;
2)中國CPA沒有辦法表明其對全球經濟運營的一般規律了解較為深刻,更無法表明其對很多投資項目母公司所在地的會計政策的了解,特別是在涉及到復雜交易的時候,一絲一毫的考慮不周就有可能釀成大錯,給公司造成巨大甚至無可挽回的損失;
3)中國CPA缺乏與國際同行共同工作的經驗,相關的溝通方式往往極具「中國特色」,很難令上下級快速准確的理解其表達,中國式的溝通缺乏坦誠和直率的特點,並因此造成許多誤解和不必要的猜忌,這都不是一名職業會計師所應當有的特點。
從各類財經資格認證互認的角度來看:
中國CPA目前尚未與任何全球其他會計師團體達成互認協議,僅僅面向香港CPA提供了特殊的免考機制,而AICPA則與最為廣泛的全球會計團體達成了多項互認協議,目前AICPA認證會員可以免考獲得英國老牌注冊會計師資格ACA,加拿大CA,澳洲CA,香港CPA和墨西哥CPA,特別的AICPA協會還同英國CIMA協會聯合推出CGMA資格,所有AICPA認證會員均可免考獲得這一全球性頂級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聯合認證。
許多考生會問到,是否可以通過參加AICPA考試轉而獲得HPCPA後,通過中國CPA對HKCPA的免考政策更為快速的獲得中國CPA資格,盡管從理論上來說這一「曲線救國」的方法是可行的,但從實際操作層面看,要達成這項目標有許多先決條件需要滿足,可行性並不強,更為重要的是,考生在獲得了美國CPA資格以後,往往極易脫離相對較為低層次的國內企業審計業務,對於中國CPA資格的需求程度迅速降低,而國內無論是會計師事務也好,還是更為廣泛的企業單位也好,對美國CPA求賢若渴,更不會將美國CPA這樣的人才放置於較為低層次的工作范疇,在此時繼續尋求獲取中國CPA資格既無必要,從成本效益的角度考慮也極不合適。
從考試科目角度來看:
CICPA和AICPA兩個認證資格分別有7門課考試和4門課考試,雖然考試科目相差不大,但是考慮到中國CPA考試通過率極低,相對來說,獲取中國CPA的難度比獲取美國CPA的難度要大很多。許多同學可以在12個月左右完成AICPA考試,但只有極少的同學能夠在三年內完成CICPA考試,再次窘境下,許多原本計劃參加CICPA考試的考生開始考慮考取美國CPA資格並謀求職業發展方向的轉變。
從考試設置角度來看:
中國CPA考試地點便利,考試成本極低,但是考試時間設置極不合理,每年9月份和10月份的考試時間,往往恰逢許多公司財務人員完成財務預算的最後緊要關頭,每年都有大量的CPA考生因為考試時間設置與公司工作相沖突,而不得不放棄考試。AICPA考試只能在美國地理范圍內參加考試,考生可以選擇距離中國較近的美國屬地關島參加AICPA考試,但仍然需要考生衡量往返考試地點所需要支付的差旅成本和時間;AICPA每年設置9個月作為考試窗口,考試窗口內的每一天都可以做到隨約隨考,採用計算機化隨機抽題考試,無論是安全性還是公平性都更高,相比較中國CPA屢禁不止的考試泄題和替考、舞弊等情況,考生更願意在一個更為公平的考試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讓自己的辛勤汗水白流。
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有個別AICPA培訓機構自2008年起就一直聲稱AICPA考試即將在中國香港設立考場,恰恰相反,AICPA協會和全美會計師聯合會NASBA截至目前都沒有關於設立香港考場的任何議事日程,上海立信從CPA協會中心獲知,中國CPA協會和香港CPA協會出於保護本團體的會計師利益的角度出發,並不支持在香港設立美國CPA考試的考場,因此,考生想要參加CPA考試,需要考慮每次往返美國關島約四千多元人民幣的機票成本,不過也恰因考試地點的不便,目前參加美國CPA考試的考生並不多,在國內美國CPA需求旺盛的情況下,更早的完成美國CPA考試獲取美國CPA資格極具職業競爭優勢。
無論選擇AICPA,對於財會從業者來說都特別有助於在這個領域長遠發展,在穩步培養職業技能和全球化運營視角和能力的基礎上,逐步晉級到管理層變得更為可行和輕松,兩個認證本身也有許多優勢互補之處,更多的考生會傾向於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發展方向的證書,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增添動力。

Ⅱ 中美會計基本職能的區別

一、中美會計准則的實質性差別
rule based vs principle based
美國會計准則的模式為規則導向,更容易導致機會主義和盈餘管理。目前的US GAAP共168號(新舊放在一起)不是按要素制定的,是一種救火式的准則,哪裡出了問題,立馬會有相應的准則制定出來。
中國會計准則的模式為原則導向,強調實質重於形式,采購謹慎性原則、減少方法的選擇、充分披露,以此來克服機會主義的盈餘管理。財政部自2006年頒布新的會計准則以來,陸續頒布了「新會計准則應用指南」以及3個解釋公告。其中,在3號解釋公告里提出了綜合收益的(comprehensive income)概念。(Tips:如何理解comprehensive income?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時其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一旦出售,就會進利潤表,以綜合收益的形式反映。comprehensive income 就是用來反映未來利潤的。新准則修訂了資產的定義: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金額可以可靠計量,淡化了「過去交易」,主要也是為了配合「未來」交易,如虧損合同等)。
可以這樣總結,會計准則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一是從損益滿計觀向資本保全管轉變,反映自從薩班斯法案以來國際財務界重視資產計價的趨勢(典型地,如捐贈收入,債務重組收益進利潤表,不再進資本公積。目前資本公積科目得到了凈化,只含「股本溢價」和「其它」兩個明細);二是資產計價將存在兩種模式:成本模式(cost value)和公允價值模式(fair value);三是反映未來信息的新趨勢(典型地,comprehensive income)。

二、美國會計准則總體介紹
(一)制定美國公認會計准則的組織
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AICPA);
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
政府會計准則委員會(Goverment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GASB)。
由於美國政府較少干預經濟以及美國會計界的強大,美國的會計准則基本上由民間機構制定。
(二)美國公認會計准則的組成
會計研究公報(AICPA/CPA/ARB,1939-1959,51)
會計准則委員會意見(AICPA/APB,1959-1973,31)
財務會計准則聲明(FASB/SFAS,1973-,1-168)(這也是本文著重介紹的,Statement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168)
財務會計概念(FASB/SFAC1-7)
技術公報(FASB/TB)
FASB緊急問題任務組(FASB,EITF)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立場闡述(AcSEC/SOP)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系列公告(SEC ASR)
值得慶幸的是,09年6月美國會計准則的效力層次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most authoritative」和「Least authoritative」兩個層次調整為「authoritative」和「non-authoritative」兩個層次。也就是說,原來紛繁的條款(包括權威性強的和權威性弱的),現在就只有權威性或非權威性兩種。而authoritative只包括兩個:FASB accounting standards codification 和 Rules and interpretive releases of the SEC是有權威性的。

Ⅲ 中美英三國注會對決,USCPA優勢在哪裡

無論是在會計師事務所、外資企業、跨國公司還是積極進軍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USCPA資格都備受推崇和認可,擁有USCPA資格是執業人士能力的象徵。
(1)美國CPA認知度廣: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在世界500強公司中,美國企業佔到接近40%,同時美資公司在世界分布廣泛。
(2)美國CPA含金量高:美國資本市場是全球最大,最成熟的資本市場之一,相應的財務要求最高,GAAP准則一直引領者國際會計的發展趨勢,同時在國際會計准則的不斷更新過程中美國會計准則具有很大的影響。
(3)美國CPA考試周期短:只有4門,相比中國CPA6+1或ACCA的14門來說科目要少,周期短,一年左右時間可以完成考試。
(4)美國CPA考試形式更靈活:以選擇題為主,上財美國CPA學員考試通過率超過95%(5)美國CPA考試方式靈活:依據考生自身的學習情況自己預約考試時間,全年有8個月可以參加考試。
(6)美國CPA考試更注重職業判斷的能力,而非應試。
(7)目前國內人才缺口大,崗位年薪高,人均年薪超過40萬,職業發展空間大,是外企招聘財務經理、財務總監崗位的優先錄用條件。
(8)移民和留學北美、歐洲、澳洲最佳加分證照。

Ⅳ 所得稅會計的中美比較

1. 對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差異原因對比
會計收益是指根據財務會計准則的規定,通過財務會計的程序確認的、在扣減當期所得稅費用之前的收益;應稅收益是根據國家稅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計算確定的收益。顯然,會計收益的計算過程嚴格地受財務報告須採用的會計程序和方法的限制;而應稅收益的計算則受國家稅法的約束。對於它們兩者產生的具體原因,中國將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美國 Nikolail和Bazley合著的《中級會計》把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差異的原因分為5種:即永久性差異、暫時性差異、營業虧損抵回與抵後、稅收減免及期間所得稅分配。但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下設的會計原則委員會於1967年公布的第11號意見書——「所得稅會計」,把由於會計准則和稅收法規的不同而造成的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之間發生的、在以後能轉回的差異,稱為「時間性差異」。美國財務會計標准委員會於1987年公布的替代第11號意見書的《FASB說明書第96號——所得稅會計》,則把「時間性差異」這個詞擴展為「暫時性差異」。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兩國對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差異原因的分析實質上是一致的,只是論述的詳略程度和表達方式不同而已,都認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是造成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存在差異的兩大基本原因。
2. 關於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內容的對比
盡管中國在1993年7月1日實施新的《企業會計准則》以及1994年1月1日起施行《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使中國所得稅會計處理開始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但目前還不規范,且中國與美國所得稅會計處理的規定有一定的差別,因此,永久性差異、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所包含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下面分別予以論述:
1).永久性差異的對比
永久性差異是指由於企業一定時期的應納稅所得與稅前會計利潤因計算口徑不同而產生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本期發生後,不能在以後各會計期間轉回。美國把永久性差異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有些收入在財務報告上確認為收入,但不要求納稅。如市政債券利息、公司因投保職工死亡而取得的人壽保險所得。有些費用在財務報告上確認為費用,但稅法則不允許扣除。如商譽的攤銷、高級職員的人壽保險費。有些項目稅法規定允許扣除,但按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不能確認為費用。如超成本折耗的百分比折耗、特殊股息扣減。中國對永久性差異包含的內容沒有分類列示,而是在稅法中逐項列示,但筆者認為,若要對中國永久性差異進行分類列示,分為項目差異和標准差異兩種情況是比較合適的。項目差異。項目差異是由於會計准則和稅法兩者對收入、費用的確認不一致造成的,一方確認而另一方不予確認。具體可以細分為四種情況:一是會計上確認為收入,但不要求納稅。如購買國庫券和公債利息所得。二是會計上不確認為收入,但稅法要求納稅。中國對某些視同銷售的規定即屬此類,如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用於非應稅項目;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作為投資,提供給其他單位或個體經營者等。三是會計上確認為費用,但稅法上不允許扣除。如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各項稅收的滯納金、罰金和罰款,各種非救濟、公益性捐贈和贊助支出等。四是會計上不確認為費用,但稅法允許扣除。
標准差異。標准差異是指會計准則和稅法兩者對費用都允許扣除,但稅法對其扣除有限額規定,超過限額部分應予納稅。一是利息支出。會計制度規定應據實列支,稅法規定向非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高於按照向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的超額部分,要作為計稅利潤。二是工資支出。會計制度要求工資、獎金據實進入成本,但稅法規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計稅工資標准,企業實發數超過計稅標準的部分要繳納所得稅。三是職工工會經費、福利費和教育經費支出。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按職工實發工資計提,而稅法只允許按計稅工資標准總額計提「三費」。四是業務招待費支出。財務制度雖規定應控制在規定比例范圍內開支,但超過部分仍據實列支,但納稅時超額部分要作為計稅利潤調整。五是公益、救濟性捐贈支出。會計制度規定此項支出應據實列支,但稅法規定公益、救濟性捐贈支出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 以外的部分要計算納稅。
2).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的對比
美國《FASB說明書第96號》列出了所有當期存在的暫時性差異,並把它們分為九類,其中前四類是關於財務會計所得和納稅所得的差額,後五類是與直接調整資產或負債時產生的暫時性差額相關。
中國長期以來,為了既方便稅務部門計征所得稅,又便於企業計繳所得稅,立法機構制定稅法時,盡量使應稅收益同稅前會計收益保持一致,與此相適應,財政部在制定財務會計制度時,力求與稅法現行的規定接軌。由此決定了在中國時間性差異項目的出現是不多見的,即使有出現時間性差異的會計項目,也有很多限制條件,如折舊問題,所得稅法要求對固定資產折舊一般採用直線法(年限平均法),企業如需採用加速折舊法而經稅務機關批准後,可以採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但是,財務會計和稅收作為兩個不同的經濟領域,其實施主體、所持立場以及工作目標都存在差別,如果我們硬把兩者糅合在一起,不利於財務會計為社會有關方面提供有用的決策信息,也不利於實現稅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因此,中國的稅法和財務制度必須保持其獨立性,美國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頭,它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3).對永久性差異、時間性差異會計處理規定的對比
對於永久性差異,採用應付稅款法。而對於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美國學者對下面幾個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第一,究竟公司應不應該對暫時性差異進行跨期分配?第二,如果要進行所得稅跨期分配,那麼,是所有暫時性差異進行綜合分配還是對某些暫時性差異進行部分分配?第三,如果要進行所得稅分配,那麼,應選債務法還是選用遞延法?針對這些問題,美國財務會計標准委員會進行了詳細調查研究,最後在《FASB說明書第96號》中明確規定了所得稅會計處理的現行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即要求公司以「綜合基礎」採用「債務法」對暫時性差異進行「所得稅跨期分配」。中國《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中明確提出:對於永久性差異,應採用應付稅款法;對於時間性差異,可以採用「應付稅款法」或「納稅影響會計法」,但出於穩妥的考慮,對於應用納稅影響法(遞延法和債務法)限定了約束條件:當會計收益小於應稅收益時,只有在以後時間性差異轉回的時期內有足夠的應稅所得予以轉銷的企業,才能夠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否則只能採用應付稅款法進行會計處理。與美國規定相比,中國的會計處理方法不是很規范,但由於中國當前財務會計與稅法規定差別不是很大,時間性差異出現的不多,按中國現行的規定基本上還能適應中國的現狀,但如果隨著中國稅法與會計准則的不斷完善,經濟的不斷發展,美國的做法應是我們的目標,但並不是要原樣照搬,應有鑒別地吸收。 美國《國內稅務法規》准許公司將特定年度的經營凈損失向前追溯3年或向後結轉 15年,即「營業虧損抵回」和「營業虧損抵後」。所謂營業虧損抵回是指公司用當年發生的虧損去抵銷以前年度報告的應稅收益,它應在虧損期間予以確認,會計處理為:借記「應收所得稅退還款」,貸記「營業虧損抵回所得稅利益」,並應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為一項資產(短期應收款),在損益表上反映為營業虧損的減少;所謂營業虧損抵後是指公司用當年發生的虧損額去抵銷以後年度的應稅收益,它也應在虧損期間予以確認,其會計處理為:借記「所得稅」,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貸記「營業虧損抵後所得稅利益」。在資產負債表上列報為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減少,在損益表上反映為營業虧損的減少。這兩者都將給公司帶來所得稅上的好處。中國稅法規定,納稅人發生年度虧損的,可以用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不足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是延續彌補期最長不得超過5年,5年內不論是盈利或虧損,都作為實際彌補期計算。在發生虧損的年度,會計處理為: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貸記「本年利潤」,在彌補時,不用作會計賬務處理,僅進行計算調整。從兩者比較可見,中國與美國稅法的有關規定存在以下區別:
1.中國現只有營業虧損抵後的規定,而沒有營業虧損抵回的規定;
2.抵補數額和連續抵補年限少 中國還沒有獨立的所得稅會計處理標准
會計與財務及稅務等法規攪在一起的現象至今還沒有重要改觀,如在企業有關財務法規中,關於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規定,業務招待的開支標准,利潤分配程序中的 「被沒收的財產損失、支付各項稅收的滯納金和罰款」等,其實不是會計問題,而是稅法應規范的問題。另外,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時,企業所得稅是只對實際收到的股利計征,還是按股權投資比例計算的實際投資收益計征,所得稅法也未作出明確規定。因此可以看出,把兩者糅合在一起,不利於財務會計為社會有關方面提供有用的決策信息,也不利於實現稅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 中國在制度法規上存在的問題
完備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可以保證財務會計為稅收提供可靠、及時的會計信息,為所得稅會計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健全完善的稅收法規能使得所得稅會計有法可依。然而目前中國具體會計准則少,實施范圍有限。稅法與財務會計法規體系還沒有完全獨立,所得稅法比較簡單,剛性不強,不能自成一體。這些都不利於財務會計與所得稅會計的分離與發展。中國在計稅差異的認識上不符合國際慣例的要求中國將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之間的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而美國將該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暫時性差異,暫時性差異是指一項資產或一項負債的稅基和其在資產負債表中帳面金額之間的差額。如果在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的帳面價值比資產的計稅基礎高,就是遞延所得稅負債;反之,是遞延所得稅資產。所有的時間性差異都是暫時性差異,但有些暫時性差異則不是時間性差異。《國際會計准則第12號——所得稅》中同樣描述了除時間性差異而由其他原因使計稅基礎和帳面價值不同而產生的差異。與美國相比中國的所得稅會計處理還不是很規范根據中國《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應付稅款法、遞延法和損益表債務法均可使用,目前大多數企實際選用的是應付稅款法,中國《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中又明確提出:對於永久性差異,應採用應付稅款法;對於時間性差異,可以採用「應付稅款法」或「納稅影響會計法」,但出於穩妥的考慮,對於應用納稅影響法(遞延法和債務法)限定了約束條件:當會計收益小於應稅收益時,只有在以後時間性差異轉回的時期內有足夠的應稅所得予以轉銷的企業,才能夠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否則只能採用應付稅款法進行會計處理。另外,無論是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都沒有規定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使用,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恰恰是《國際會計准則第12號——所得稅》中唯一允許採用的所得稅會計方法,同時,《國際會計准則第12號——所得稅》中禁止使用遞延法。由於應付稅款法不符合收入費用的配比原則,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等一些准則制定機構也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取消了該法。目前中國的所得稅人員和稅務工作現狀有一定缺陷財務會計與所得稅會計分離,客觀上增加稅款計算、納稅申報和稅收征管的難度和工作量。目前,中國會計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再加上會計操作手段相對落後,難以適應所得稅會計獨立後的會計工作需要。雖然新稅制中規定了納稅代理制度,但由於中國稅務中介機構和注冊會計師數量嚴重不足,納稅代理制度要在實際工作中推行,尚須時日。稅收稽管工作也需很大的改進。

熱點內容
校園的民法典知識 發布:2025-10-11 10:51:58 瀏覽:321
廣義勞動法包括哪些 發布:2025-10-11 10:22:23 瀏覽:805
八卦象數療法治肥胖 發布:2025-10-11 10:20:45 瀏覽:60
合同法已付75 發布:2025-10-11 10:18:20 瀏覽:667
關於勞動合同法的案例簡答題 發布:2025-10-11 10:14:08 瀏覽:243
50年代初婚姻法 發布:2025-10-11 10:09:06 瀏覽:318
報銷生育險在勞動法那條 發布:2025-10-11 10:08:16 瀏覽:846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二條規定 發布:2025-10-11 10:07:40 瀏覽:290
政府招聘法律知識 發布:2025-10-11 10:07:29 瀏覽:10
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的途徑 發布:2025-10-11 10:03:04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