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招用勞動者的法律責任
① 在新頒布的《勞動合同法》中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那些內容
1、按《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向勞動者告知工作內內容、工作條件容、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
2、當然,用人單位也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② 房東(業主)把裝修工程承包給沒有資質個人,個人招用勞動者,不支付工資可以起訴該房號為被告嗎急急!
有證據就可以起訴房東。如你們幹活的證據,小老闆與房東簽訂的合同,房東與你們之間因工程的建設視頻等。希望我的解答能幫到你
③ 什麼是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雙方的如實告知義務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雙方的如實告知義務是指,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回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答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八條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④ 個人承包經營者招用的勞動者受傷能否作為工傷處理
?在實踐中常常發生。也非常容易發生糾紛。能否通過工傷渠道處理,需要解決一個前提:所招用的勞動者和發包方是否存在勞動關系,這往往成為能否認定工傷的前提。但要解決這一前提,似乎又需要明確法律責任的性質,這不但是處理結果,實際上也決定了處理的路徑和標准。 根據原勞動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第四條的規定,建築施工、礦山企業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四條也明確規定,個人承包經營違反本法規定招用勞動者,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發包的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因此,發包方應對受傷勞動者承擔賠償責任,這是毫無疑問的有充分法律依據。但這一法律責任是哪種性質的法律責任?是工傷保險待遇賠償責任還是人身損失賠償責任?有關規定似乎沒有明確,這實際上影響著爭議解決的程序和標准。 如果是工傷保險待遇賠償責任,那麼勞動者應當先申請認定工傷、進行傷殘等級鑒定、仲裁和訴訟索賠工傷保險待遇,賠償標准為《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標准。如果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則勞動者進行法醫鑒定,然後直接提起訴訟要求賠償,賠償標准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究竟如何定位這一法律責任。首先,我們應當看到上述兩條規定是出現在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文件中,這就在大背景中框定了法律責任的性質,應當為社會法責任而非民法責任。因此,賠償標准應當傾向於勞動法標准即工傷保險待遇賠償標准。其次,發包方將工程(業務)發包給自然人的行為違法,不符合國家關於發包的規定,自然人不具有承包工程(業務)的主體資質,也就是說,法律上並不認可這樣的承包關系。再次,《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了責任為「用工主體責任」,也就是說發包方要承擔的是用工方面的責任而非一般民事責任。最後,對於個人承包經營者招用勞動者進行勞動的,也可以理解為他作為發包方的一個管理人員,對勞動者行駛著從招用到具體用工以及發放勞動報酬方面的管理權,僅代表發包方行使而已,類似於一個單位的主管或部門經理的角色,這樣就能理順發包方和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因此,可以將這一責任定位為工傷保險待遇賠償責任。 定位為工傷保險待遇賠償責任後,可能有朋友會提出一個問題:《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四條規定的是發包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既然個人承包經營者也承擔這一責任,就不適合與工傷保險待遇賠償責任,因為工傷保險待遇賠償責任是用人單位所獨有的責任,不能由個人承擔。對於這一疑問,我試著從兩方面予以分析:一是連帶賠償責任本身的意思是勞動者可以向其中任何一方主張,也就是說勞動者可以只向發包方主張,這樣發包方作為用人單位也就不存在主體障礙了;二是即使個人承包經營者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也不影響,因為這是基於法律的特殊規定,如同非法用工的工傷保險待遇一樣,盡管非法用工主體不是合法的用人單位,不能承擔用工主體責任,但基於《工傷保險條例》等特殊規定,也要承擔工傷保險待遇賠償責任。 在明確了賠償責任的性質後,需要涉及的就是實際操作中的勞動關系認定問題。因為經過了個人承包經營者這一環節,可能會有一些影響,但從分析上可以借鑒前面我們對賠償責任定位的最後一點分析意見。具體適用依據就是《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定。處理的關鍵是把個人承包經營者僅僅作為發包方的一個管理人員即可。
⑤ 《勞動合同法》第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
這兩個文件規定的其實是一回事,不許單位以各種名目扣押勞動者身份證等,留押金也不行。合同法規定,勞動者離職要提前一個月通知單位,不能因為他違法你也違法呀。
⑥ 實際施工人招用的勞動者與承包人也就是建築施工企業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
1.你先好好看一下上海高院民事法律問答(2011年第3期);
七、關於建築施工、礦山企業非法將工程發包、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個人,該組織或個人對外招用勞動者,建築施工、礦山企業與勞動者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問題
勞社部發(2005)12號《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第4條作出「建築施工、礦山企業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的規定後,審判實踐對「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的理解發生分歧。一種意見認為,該「用工主體責任」應理解為發包方與勞動者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發包方應承擔《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人單位的法律責任。另一種意見認為,根據《最高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第2款的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規定,發包方、分包方對雇員承擔的是侵權賠償責任,而非《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意義上的用人單位的責任。我們認為,一般而言,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個人直接對外招用勞動者,勞動者一般不直接受建築施工、礦山企業的管理和指揮,也不存在身份上的從屬和依附關系,故建築施工、礦山企業與勞動者之間不存在事實勞動關系。
對於建築、施工企業在勞動者遭受人身損害時是否需承擔民事責任的問題,根據《安全生產法》第86條有關「生產經營單位將生產經營項目、場所、設備發包或出租給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或者相應資質的單位或者個人,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與承包方、承租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規定和上述《最高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的規定,因建築施工、礦山企業將工程項目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個人,本身存在一定過錯,故應由其與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個人對受到人身損害的勞動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同時,最高院法辦(2011)442號《關於印發〈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中也明確:「發包人將工程發包給承包人,承包人又轉包或者分包給實際施工人,實際施工人招用的勞動者請求確認與發包人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的,不予支持。」
2.回到你的問題,你口中的別人,有沒有施工資質,有沒有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如果有資質,你不承擔責任;如果沒有資質,你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承擔完再根據你和別人的過錯程度分擔,你多承擔的可以向別人追償。
⑦ 個人承包經營違反本法規定招用勞動者,勞動者的意思
就是工人,你違法用工,用了童工什麼的
⑧ 個人承包經營違法招用勞動者,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與個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個人承包經營違法招用勞動者,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發包專的組織)與個屬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四條規定「個人承包經營違反本法規定招用勞動者,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發包的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⑨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不得採取的行為有哪些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不得採取的行為,即法律法規明確的禁止性或限制性(體現為不得、不因、不能、應當)規定行為,主要體現在勞動法系中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及相關法律的實際條例、司法解釋及相應的行政法規定中。主要有以下禁止性規定(相關限制性規定不列入):
一、《勞動法》
第十五條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第五十九條禁止安排女職工從事礦山井下、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這些崗位招工禁止招用女工)
二、《勞動合同法》
《勞動合同法》中主要體現為限制性規定。(其第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三、《就業促進法》
第三十九條……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利用職業中介活動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此外還有諸多的限止性規定,主要體現在第3條、26條、27條、28條、29條、30條、31條、35條、37條、40條、41條。
四、《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第10號)
第十條禁止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時有下列行為:
(一)提供虛假招聘信息;
(二)招用無合法證件的人員;
(三)向求職者收取招聘費用;
(四)向被錄用人員收取保證金或抵押金;
(五)扣押被錄用人員的身份證等證件;
(六)以招用人員為名牟取不正當利益或進行其他違法活動。
第十一條用人單位在招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不適合從事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民族、種族、宗教信仰為由拒絕錄用或者提高錄用標准。(此條為限制性規定)
⑩ 你好,《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四條規定:「個人承包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招用勞動者,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發
發包人如果是違法發包,發包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